山地自行车平均速度:看温州如何破解土地瓶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3:19

兖州市招商局
土地供应紧张,发展空间不足,是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突破土地瓶颈,保持发展势头,在长三角地区已被看作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最大体现。温州土地总量只有239.4万亩,人均耕地0.32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市区总面积1240平方公里,目前未建适宜建设用地约200平方公里,按近几年平均每年用地20平方公里计算,10年左右市区将无地可供。在温州,土地问题已不仅仅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解之题,更是所有发展难题中的难中之难。但是,温州在“地根”紧缩的不利情况下,2004年实际建设占地依然达到17490亩,完成工业性投资118.3亿元,同比增长33.1%,实际利用国外资金2.09亿美元,同比增长74.8%。2005年第一季度,又成功与沃尔玛、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牵手。温州是如何处理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突破土地瓶颈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温州的做法进行了认真调研,总结起来,有五种“要地”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向上级政策要地
“地根”紧缩本身就是政策问题,最严厉的土地政策并不意味着要冻结土地,限制发展,而是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最关系国计民生、最富有效率的企业和项目上,实现科学发展。2005年,浙江省对国家和省重大能源、水利、交通和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单列。温州市抓住这一机遇,适时推出了温州港七里港一、二期工程(总投资8亿元)、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总投资32.5亿元)、温州市小门岛石化基地(总投资10.3亿元)等项目,通过精心包装,已有11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22个项目拟列入省级重点项目,预计可争取用地指标9000余亩。而与世界500强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合作的项目,在用地上则没费任何周折。温州的实践证明,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包装项目,将是争取“戴帽”用地指标的有效途径。
2005年山东土地工作十大工作重点提出,要“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发展用地优先保证”。兖州是国家的能源基地,是济宁对外交通枢纽,拥有济宁市创百亿元的两大企业和一批正在迅速成长的梯队企业,向上级要地、向政策要地,我们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向集约高效要地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方针,温州严格执行“两不五优先”的供地原则。“两不”,就是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单独供应土地和建设厂房,可提供标准厂房;违反产业导向的,特别是“三高一低”的企业,不予提供土地。“五优先”,就是外资企业或与世界500强合资的企业优先;列入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优先;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优先;评上温州百强的企业按名次前后优先;对行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优先。2005年4月份,温州市公布了第一批工业用地预审结果。其中在鞋都三期内新供地432.4亩,共涉及44个大企业,最大供地面积50亩(温州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原占地26.3亩,2004年上缴税金1363万元,平均亩税收51.9万元),最小供地面积5亩(共6家企业,2004年上缴税金最少的为50万元)。税收过500万元的四家企业,温州市登达化工有限公司、温州查理鞋业有限公司、浙江舒美特鞋业有限公司和温州市鹿城大富豪鞋业皮鞋厂分别供地12亩、12亩、12亩和15亩,而他们2004年上缴的税金分别为747万元、583万元、582万元和501万元,平均亩税收分别为62.3万元、129.0万元、304.7万元和104.2万元。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必须要用在最能创造效益的企业和项目身上。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不也是在变相扩展用地空间吗?温州之所以有400多座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之所以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也正是集约利用土地、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吗?
2005年山东土地工作十大工作重点之二就是要“集约用地,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并“坚持'严格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运用市场准入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考核制度”。集约用地不仅成了一种趋势,也成了一种要求。抓集约用地,一是要高效率地使用土地。要严格执行最低投资强度和最低容积率标准,严控厂区内道路、绿化等非生产性设施的占地规模,允许企业适当降低绿化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要倡导“零土地招商”、“零土地技改”,鼓励老企业进行厂房改建,鼓励容积率低的工业园进行二次改造。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高层住宅,鼓励居民发展“楼宇经济”。二是要把土地供给最有效率的企业和项目。“两不五优先”是可参照的一个标准。通过集约高效用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使主导产业向高端和前沿转型,加快发展优势企业,努力稳定均势企业,坚决淘汰劣势企业。
三、向土地整理要地
温州的主要做法有三种。一是集中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2004年共清理土地1913亩,收回土地250亩。二是大力整顿“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的现象。对闲置土地6个月以上不到一年的,按政府指导协议价收回;对闲置土地一年以上不到两年的,按原购买价收回;对闲置土地两年以上的,依法实施无偿收回。2004年,全市收回土地近500亩。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资扩股、增资技改、互惠整合等办法,挖掘企业在存量土地中的发展空间。通过实施以宅基地整治为主的农村土地整理,大力开展退宅还耕,积极推进村企合一,全力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的意见》(鲁国土资发【2003】79号)提出,可以“实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以解决经济发展较快的市、县(市、区)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这为我们置换和整理建设用地提供了政策依据。村庄合并、村企合一本身在兖州就有着实践基础。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是我们突破土地瓶颈的应选措施之一。
四、向区域以外要地
一是“腾笼换鸟”。就是对高耗能、高排放、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企业,动员外迁,进行“腾笼”。将腾出的土地供给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引入和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二是“借地生财”。就是把销售网络、储备仓库、生产基地办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如:温州人在北京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专业鞋类批发市场——中联华都红门鞋城,由温州人经营着其中半数以上的摊位,且大量是温州的品牌。温州人在温州人建的市场上卖着温州的产品,温州人不仅享受了几乎每个环节的利润,还在销售环节实现了“借地生财”。华士服饰则投资4000多万元建造了两艘万吨油轮,租赁江苏南通的码头和油库,搞起了石油海运和石油贸易,实现了“借海生财”。“胆大包天”第一人的王均瑶早在1991年就实现了“借天生财”。而安信地板继2004年在巴西亚马逊河买下了10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建立了两家板材生产基地后,今年4月又出资4000万元完成了对俄罗斯一家木材加工厂的收购。
向区域以外要地,集中体现了温州人“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学习这种做法,不应仅是寻求一条拓宽用地空间的路子,而应是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才是关键所在。
五、向围垦复垦要地
温州人用“上山”、“下海”来形容他们的围垦复垦工程。“上山”就是开发山地资源。据初步调查和测算,温州近期可利用的山地有51平方公里,市区则已围垦10多平方公里,且可以马上利用。“下海”就是围海造地。目前已启动17个重点围垦工程建设项目,共计可增加土地面积17.25万亩,等于温州解放以来围垦面积的总和。
温州的做法与其土地资源的客观条件有关,我们兖州地处平原,无山可上,无海可下,但我们有塌陷地,有窑坑和沙塘,围垦复垦也同样必要。这不仅可以拓展一定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围得方寸地,留予子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