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速自行车怎么调速:高玉:爱并快乐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1:17
高玉:爱并快乐着

作者:高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276    更新时间:3/9/2006

 

 

我的童年,没有色彩。十岁时才第一次见到母亲。“妈妈”两个字就是喊不出声。因为从小就没喊过。母亲抱着我痛哭。从福建到新疆,万里迢迢,为了大西北的建设,他们奉献了青春,舍弃了刚满月的小女儿。我理解,我不怨他们。没有书香的熏陶,没有父母的关爱,没有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我在爷爷奶奶的身边跌跌撞撞地长大。陪伴我的是一面斑驳的全身镜——

就是这样一面上下端都已发白的全身镜,却赋予了我童年的快乐。拿着邻居送给我的粉笔,把镜子当作黑板,一笔一划,一句话一首诗一篇篇文章,我乐此不疲地写着、抄着,陶醉其中。爷爷奶奶把我的“镜子作品”当作宝贝,逢人便夸,有时好几天都舍不得擦掉呢。寒暑假我呼来院子里的小朋友,让他们当我的“学生”,对着镜子我带他们读着写着,俨然一位“小老师”!

多少年后,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师时,我感谢那段经历。因为有了“镜子老师”的特殊磨练,我在小学毕业时以全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福建师大附中;在师范学校的板书竞赛中一举夺魁;在社团竞选中脱颖而出当上校学生会主席;在毕业实习中以较大优势留在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任教。

学艺让我如此快乐

“玉不琢不成器。”父母在我的名字中蕴含了美好的心愿,希望我能成为一块好玉。幸福的是在我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德艺双馨的琢玉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宁志芳老师“情感教学”特色带我走进语文的魅力殿堂。93年我有幸成为福州市第一届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并成为宁老师的关门弟子。为了课堂教学更有“语文味”,宁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从眼神、手势的运用;从语音吐字的清晰到情感的表达逐字逐句地辅导,有时干脆亲自上阵在课堂上做示范。我深深地被感染: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热情善诱的老师,瞧她满头银发但在孩子们面前依然童心永驻;我们的课堂需要营造“高山流水”的风景,抑扬顿挫地带领孩子们行走在文学之路上;我们的课堂需要培养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间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悲……我醉心于宁老师的教学艺术,不断咀嚼、感悟、模仿。我带着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用热情的话语点燃学生心中对文学的向往;声情并茂地和学生一起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年轻的我在三尺讲坛上尽情挥洒,在教学的春天里播下坚实的种子。93年我代表学校参加福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武获得特等奖;同年代表福州市参加全省电视观摩赛获得优胜奖。

“语文老师要努力成为‘五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诗家。”林学舜老师这样要求他的徒弟们。林学舜老师以他丰盈的文学底蕴、浓厚的艺术细胞和杰出的课堂教学设计蜚声于我省小语界。我们习惯尊称林老师为师傅,和师傅在一起备课是学习更是提高,研磨的过程既痛苦又是一种享受。难忘那两节课的投入与产出——

93年1月,我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思品课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师傅把语文教学中的拿手好戏迁移到思品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录像、听录音、谈感受中体会道理。在课的结尾,师傅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老师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部分的设计完全是根据我的特殊经历而“量身定做”的。在哈尔滨执教时,讲到动情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眼里闪动着泪光,他们被深深地感染、打动了。那天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也来听课,课后评价:“深入浅出,以情动人”。上完这节课中我也深有感触:“创设情境”不仅连接了作者与读者的感情,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真情,而且认知活动与形象思维、心灵体验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学生在富有实效性的情景创设中获得了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95年5月,我参加福州市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观摩赛,执教《五彩池》一课。我把音乐领域中的“指挥”迁移到朗读教学中,学生在我的手势引领下,在富有音乐韵味的“指挥”中欣赏、朗读、品味。这一课获得了福州市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优胜奖。我也先后被福师二附小、群众路小学、鳌峰中心小学邀请做客;应福建省教育电视台之邀在《教育之窗》栏目作教学观摩。远在新疆的侄子打电话来:“姑姑,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课上得真好!”听到电波里传来的赞扬声,回想起执教时的点点滴滴,对“语文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恰当的方式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有了更深的领悟和更多的实践……

研究让我如此快乐

2002年我由语文教研组组长调整为学校中层干部,担任办公室副主任。我的教学节奏全被打乱了——

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完成一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之外,繁重的办公室行政事务就一座山压在我的心头。为做好教职工增资、学校计划总结、宣传报道、文书档案、离退休教师工作我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

没有了学习交流的机会。频繁奔波于上级部门与学校之间,处理各种行政事务。而校内外的教学观摩、交流研讨、吸收最新的教学信息——所有这些都离我而去。

我好像成了一台行政机器,好像呆在闷罐车厢里,好像被真空、被抛弃……

痛苦!着急!怎么办?我的教学难道就这样荒废?

不!不行!在我心里始终一个声音在反复提醒我:“你是一名教师,不管做什么,教学业务不能丢。”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对教育有着很高的期待,在他们眼中,你只是一位学科教师。高悬在我们头上的是一把剑,那就是责任。因此我静下心来,把思维分成了两半,一方面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行政事务并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暗下决心,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浪潮中,在班级这块试验田里做个执著的行动研究者——

2002年9月开始,我开始在班级实施“中低年级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思考”课题。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理念为指导,探索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评价模式:

为了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持,我主动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书目,阅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走向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等,到哪儿我都随身带着笔记本,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分门别类记录要点和出处。课题研究使我在日常专业生活中变得耳聪、心明、眼亮;为了使行动研究少走弯路,我主动向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陈德燊老师请教。每个星期我都向他汇报课题进展情况,他对我的想法和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操作层面、策略实施上进行点拨和指导,使我方向更明确、方法更科学;为了使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做到可操作性,我思考评价指标、设计表格、计算数据、采访同行、现象分析、反思改进……每天都有许多新的想法和点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总结,我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静心思考、及时记录课题进展的点点滴滴……

我牢牢记住卡耐基的一句话:“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把想法付诸于行动吧,在行动中去发现、去纠正、去完善。”

为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我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家长职业优势资源、个人智慧资源、家庭物质资源、文化知识资源、信息经验资源,让他们也参与到语文学科评价中。我在班级成立“妈妈读书会”;邀请家长发挥各自特长到班级给学生上课;和他们一起进行学生的学习诊断、课外阅读指导和各学习项目的评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科教学强有力的“助教”,教与学取得“双赢”。激情燃烧!快乐耕耘!在办公室工作和教学的双重责任下,我把压力化为动力,利用经常给学校写材料的机会锤炼提高写作水平;借助教师增资等事务性的工作使自己更加专心、细心,并更具有耐性;在办公室工作结识的人比较多,借此机会锻炼全面协调能力,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心态。

几年后,我的评价课题初见成效——探索出适合中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层次系列,形成了不同年龄段的评价基本框架;归纳出图示法、表格法、文字表述法、数据统计法等几种有效的评价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校共评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语文课上学生特别敢说、会说、能说。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明显提高,三年级我班上的作文评优人数在全年段排名第一。

近年来,我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文章,先后有十几篇发表在CN刊物上。2004年6月,我被邀请参加在安徽芜湖举行的全国“新课程改革评价专题研讨会”并在会上交流。2005年教学论文“中低年级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4年教师节,当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时,心潮澎湃:我庆幸自己没有在行政事务中迷失教学方向,我感谢“磨练是一种财富”,我铭记“让教学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快乐”。

成长让我如此快乐

单枪匹马做课题、搞研究是充实的,但内心的压力与紧迫感却是与日俱增。多年来忙碌在行政事务、教学研究和家庭琐事之间,知识的储备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文化底蕴的欠缺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接受着巨大的挑战。知识、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就在这时候,省教育厅启动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年7月我有幸成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期学员,在余文森教授指导下参加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为我们设置的理论培训、课堂教学观摩诊断、案例研究、阅读写作等课程学习。此次培训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带给我的震撼与激励却是从未有过的——

怎能忘记,每一次的学员教学观摩,余教授和他的智囊团(包括文学院的教授、研究生、小学著名的特级教师)都要给我们一一点评,他们评课的角度、高度,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教学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一次次冲击和震荡着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改变着我们已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每次点评都象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令我们耳目一新,每一次活动都觉得是一次精神上、文化层次上的洗礼和飞跃。

怎能忘记,赴各县区甚至垮地市进行专题讲座的情景。记得我第一次讲座时是看着讲稿从头念到尾,紧张得不敢抬眼看台下的老师。讲到第十次时,我感觉有了质的飞跃,能与老师进行眼神的交流,能很自然地旁征博引。后来我干脆站着讲了两个小时,因为那时我的思想观点已完全融入其中。在讲座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理论和案例,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这样的锻炼与提高岂是一般培训所能达到的?

怎能忘记,我们全体学员在“课堂教学网”上与课改专家进行“在线研讨”的生动情景。提问、跟帖、参与讨论……平等、民主、热烈、资源共享,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与专家交流互动的平台,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精彩!

怎能忘记导师的声声叮咛、谆谆教诲:“成为教学专家不是可望不可及,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研究,花了二十年时间。只要你找准目标、坚持不懈,一定能有所作为。”从教书匠到教学研究者,再到教学专家、教学大师,这是多么美好但又难以实现的教学境界,教授的一番话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心有多远,脚下的路就能走多远。”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也写下自己的“五年规划”:

1、      坚持阅读和写作,让“文字成为生命的酒”。

2、      敢于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以评价促发展,教‘舒适语文’”,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      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团队、合作” 精神进行课题研究。

4、      参与“课堂教学网”学习,并建立博客积极参与新课程网络教研。

我会这样做的,因为爱并快乐着……

 

专业成长大事记

1993年1月  赴哈尔滨参加全国小学思品课现场观摩研讨会。执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好评。

1993年6--10月  参加省、市小学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分获特等奖和优胜奖。

1994年11月  评为语文科“省级教学新秀”。

1997年5月  执教《五彩池》参加福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获优胜奖。

1998年12月 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获一等奖。

1997—98年  福建省教育电视台录制阅读课《五彩池》、思品课《关心父母、体贴父母》两课教学实录及“《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谈”先后向全国播放。

2001年3月  教学论文《让“心语”走进学生生活》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2002年10月  与林钦、方晓敏老师共同指导李祎老师执教《对对子》一课,参加福建省“新课标、新教材”阅读教学录像比赛获一等奖。

2003年9月  指导郑铮老师执教《丁丁冬冬学识字》一课,被中央教科所选定为新课标优秀

案例,向全国播放。

2004年7月  成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期学员”,师从余文森教授。

2004年9月  在省教育厅师资处苏文锦处长带领下赴北京参加“全国师德论坛”。

2004年9月  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4年10月 被市教育局聘为“福州市骨干教师义务教学团”成员赴平潭开课并讲座,深受欢迎。

2004年—2005年  作为福州市小学高级教师岗位培训班理论课教师,赴五区八县讲座十几场,培训教师二千多人。

2005年5月  随余文森教授前往光泽、莆田讲学、评课,深受欢迎。

2005年7月  在武夷山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做“课题研究与专业成长”专题发言,反响好。

2005年9月   代表福建省赴江苏昆山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获二等奖。

2005年10月  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上教学研讨课《鸟的天堂》。

2005年12月  论文《中低年级语文实施“多元综合性”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近年来在CN、BN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持或独自编写教案、教学辅导材料4本。

(作者:高 玉,现为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教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期学员)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陈心怡】 高老师,您的作文水平真高!四篇都写得栩栩如生!我好想…… 5/5/2006 1:43:53 PM 4分 【林枫】 读文如见人,你的认真与执著让我钦佩。想你在寂寞的小岛。 4/28/2006 8:31:07 PM 5分 【月吟的妈妈】 高老师:您好!请您多多关心和指导我那聪明乖巧的女儿。 4/22/2006 6:16:20 PM 5分 【吴月吟】 高老师您真棒,令我万分佩服,(我平时十分佩服的表舅,都千分佩… 4/22/2006 12:23:26 PM 3分 【郑建芳】 从您的文章中深刻体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衷心… 4/14/2006 4:00:07 PM 5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