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无花果怎么吃: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九 墨翟与杨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57:44

',1)">
墨翟就是墨家学派的祖师墨子,注意墨翟要读成(莫迪)。杨朱又称杨子,但没有听说有个‘杨派’,杨家将倒是有的,不过那是宋朝以后的事了。墨翟与杨子都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名流,春秋作为周朝的前期还是称周天子为尊的。虽然周天子还是老大,是诸侯们却暗自积聚势力,由于周朝延续商朝封建制的政治军事管理方式,天下的诸侯国还是呈拱卫之势将周朝的城池团团包围。随着诸侯国的势力不均衡的发展,难免出现以大欺小,甚至竟然不服从周天子的举动。其实商朝的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先例,周朝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最初是由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由西北的戎、狄地区乔迁而至商朝西南的岐山之下。原来那里的人民群众知道了,大家就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因此,他只好开始传播文化,改革了戎狄的陋习和旧俗,建设城郭和屋室,划分地区,分配给人民群众来居住。同时又建立官制与职责,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初步规模,所以历史称他是周朝的“大王”。由于周朝的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大概是在充分的均贫基础上渐渐走向小康,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繁荣昌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贫富不均、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后来望风而至的人民越来越多,终于打破了诸侯国的均衡状态,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当然商朝的灭亡主要上仍然是自己的问题。纣王在历史上还是一个相当有理想作为的君主,非常聪明强悍的一个人。呵呵,精力实在过分,一不小心走向了极端。我们不分析商纣的灭亡,至少在纣王囚禁文王的时候并没有将他杀死,最后甚至放虎归山,可见他仍然有着和项羽一样的厚道!历史是公允的,虽然如孟子所讲纣王是个独夫,但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毕竟还是牵着武王的马苦苦哀谏。其实孟子已然是战国的历史,孟子虽然是子思的学生,打着孔子正宗的旗号,他的思想还是和孔子时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我们知道孔子这个人最欣赏周公和伯夷叔齐。前者不避嫌疑辅佐侄子周成王,冒着取而代之的大不韪,励精图治,最后用刚正的行为还自己以清白!令人肃然起敬。伯夷叔齐当然更有先见之明,已经看到武王的虎视眈眈的取而代之!请注意,武王是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子出发的,他将要攻打的是天子!我们讲古代对于天子之尊看得如同泰山一样的崇高,谁都不敢轻易的取而代之。第一就是君臣之道,在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传统道德中,过去的历史上,“君道与国共存亡,臣节尽忠死国事。”这是不易的原则。自三代以后,春秋以下,无论君主政体与否,这个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始终不变的。这种根基深厚的民族精神,当然,最具体而得力的,便是孔子著《春秋》以后的孔孟一脉的儒家学术思想。而在宋、元以后,再根深蒂固地往下层扎下根基的,则归功于几部有关历史故事的小说,如《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等,把固有文化道德仁义的精神,如重然诺守信义的义气风范,融会在国民生活的每一环节,打入每一个人心,打入每一代子孙心坎深处。加上宋明以来理学家们在臣道、臣节上的深厚修养与发挥,因此在宋、元、明、清之间,士大夫们死难于臣节、尽忠报国的典型,比之以往的历史,更加激烈而具体,更加庄严而可敬。其实这种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精神,由来久远,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例如孟子讲三道,动辄便提出周初开国的文武之业来作标榜。但事实上,以商纣的暴虐,虽经周武王鼎革以后,政治上的种种努力,但将近百年之间,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将近一个世纪,还有“殷之顽民”,始终与周朝并不合作。最明显的,便如初期的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其实,历史上所记载的“殷之顽民”,也就是前代商朝遗民的忠贞志士,因为作史者立场,所以称他们为“顽民”,也就是所谓的顽固分子。因此周武王的分封诸侯,封微子于宋,以祀殷商之后,固然是武王的仁心德政,同时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措施。其余信手拈来,如众所周知的汉初田横五百壮士,义不投汉,集体自杀以全节义;项羽的八千子弟,统统战死乌江;这些都是荦荦大者,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其他有关历代在成败、存亡续绝之际,忠臣义士可歌可泣的事迹,还有很多。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精神之所长,关系一个民族国家,立国立基的根本精神所在,不能不加注意,应该大书而特书的。例如元朝与清朝的入关,在战役中遇到战死不屈的忠义之臣,或是后来被俘而不投降的忠贞志士,不但不加凌辱,反而恭敬礼遇,虽依法执刑,死后仍善为安葬,示以生荣死祭以表忠贞。而对那些轻易投降,卖主求荣的,便为他们另外立了“二臣传”,以表示有亏节操。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岂可以尽把它列入“愚忠”两字而轻轻抹煞。而且这种节操的养成,与帝王民主的政体关系不大,并不是说在帝王养士的体制之下,才有忠臣义士的作风,在民主体制的时代,就不需要对国家民族有此忠义的节操,那便是大错特错,是自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愚昧无知了。所谓的君正臣贤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治世升平景象,试看唐太宗与魏征的默契配合便开创了大唐300年的疆土天下。当然唐太宗是极少数自律纳谏的君主之一;魏征也是不可多得的耿直忠心之士。历史上更多的是君王无道而臣子仍然尽忠职守,很少有君主贤明而大臣在旁虎视眈眈、觊觎不良企图的事情。一般都是君王不贤,所以大臣取而代之了。武王就是开了一个历史的先河!第二点就是看你有没有当君主的实力和条件。武王都有!但伯夷叔齐还是出来劝说:“你不要来了,你会成为千古的罪人!一旦你开了这个头,以后的风气全变了。我们历史的礼义和厚道就荡然无存了!”武王已然是箭在弦上,虽然嘴里说着只是诛杀纣王一个人而已,不过最后还是建立了周朝,将商朝掀下了历史舞台。呵呵,当然周朝还是重蹈覆辙,以后的历史就开始不断上演这一幕取而代之的大戏!孟子已然认为纣王是独夫,也就是孤家寡人!后来所有的皇帝都自称寡人,就是警惕自己之意。孔子当然是拥护周公的厚道和伯夷叔齐的礼义了!其对武王行为的不耻自不待言。你杀了君王已然不忠之极,他是个暴君也就罢了!你何必取而代之!这个就值得疑问了!纣王还有儿子啊!人家周公是怎么做的啊!你不要认为姬旦和成王都是周朝人,还是至亲。须知历史上兄弟相残的事大有人在!我们熟知的太宗就有玄武门之变!这是太宗未作天子之时的故事。明朝的朱棣看到老爹把天下传给侄子,竟然从北京打到了南京。至今建文帝的下落还是千古之谜!在权利和地位的诱惑下,我们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曹丕和王莽还说天子禅位呢!一派鬼话!哪个甘心把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拱手让出?嘿!你还别说!伯夷叔齐就做到了!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最初孤竹国国君临终遗命以三子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受,说:“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见大哥出走,也不肯当国君,打点行装追随伯夷而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国君次子即位为君。后来伯夷和叔齐听闻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遂入周安身。再后来,文王逝世,武王用车载着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半路迎上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你的父亲死了你不用心去安排葬礼,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你身为商王的臣子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太公忙说:“这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就让人把他俩搀走了。周武王灭商后,众诸侯和百姓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义之行,决定隐居首阳山,后不食周粟而亡。所以孔子心悦诚服、赞叹有加!中国从老祖宗开始就建立历史观念,这个历史叫春秋。我们学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它为“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为什么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中国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只有一个现象,一个冷一个热。冷到极点是冬天,热到极点是夏天;秋天是夏天进到冬天的中间,不冷不热,最舒服;春天是冬天进入夏天的中间,也是不冷不热,所以在我们的上古文化二十四个节气上,夏至是白昼最长,团夜最短;冬至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只有春分与秋分那两天,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默认一样长,不差分毫,这两天不冷也不熟,所以称历史为春秋。春秋是最和平,最公平,“持其平也”,历史是持平的公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做“春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写《春秋》,“从往今也”。如果大家认为,孔子的《春秋》写的历史,是从以往到今也,那就错了。“春秋经世先王之治,”中国文化的开头就是“春秋”的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那么重视历史文化呢?历史是给人类留下人生的经验,把人类历史过去的经验,兴衰成败、是非善恶,都留下给后世人做榜样,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之学,也叫经世之道,是救世救人的学问,不是学校经济系的经济。所以,《春秋》是“经世”之学,是“先王之治”,使我们了解祖宗的文化,了解和平安乐是怎样。我们后世的子孙不孝,把天下人类弄成这样的痛苦,这就是非先王之治。“春秋”的着法,是“议而不辩”,平论。孔子着《春秋》,像是现代报纸上国内外大事的重点记载。这个大标题,也是孔子对一件事下的定义,他的定义怎样下法呢?重点在“微言大义”。所谓“微言”是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太相干的字,不太要紧的话,如果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可以增删;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则一个字,都不能易动;因为它每个字中都有大义有深奥的意义包含在里面。所以后人说“孔子着《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宁害怕呢?一字表决,一个字下去,把你的罪名万代都判了。而“《春秋》责备贤者”,社会搞坏了,历史搞坏了,社会领导坏了,与老百姓无前,《春秋》要批评的是历史上负责的人。因为老百姓是被教育者,而你是负责教育,你有这个责任。这就是《春秋》的道理。我们说春秋(春分秋分昼夜一般长短)这个时代的意思就是说好坏均等,既有春秋五霸,记住只是‘五霸’,不是‘五贤’!中国历史上文字的一字之差就足以给人盖棺定论了!所以中国历史上讲‘谥法’,就是个盖棺定论的称号!所有的帝王将相都逃不过历史的审判!如果没有谥法约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谋朝篡位、血腥杀戮!除了春秋五霸还有孔子、老子、墨子这些贤人志士的诞生!至于到了战国,一个‘战’字我们就知道国家乱到什么地步了!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交代出墨子所在的历史特点、环境与时势。墨子为什么会成为一家呢?他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我们讲墨子是一个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春秋阶段可谓大放异彩。他不同于孔子的‘仁道’、也和老子的‘形而上道’大相迥异。墨子的思想竟然和佛祖释迦牟尼不谋而合!墨子认为我们人从某种角度说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的!至少墨子就说:“我这个人从头到脚都可以无私奉献出来为了天下的众生!”用古文原句说就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天啊!这是2500以前的人所说的话啊!释迦牟尼是因为看到宇宙万物的实相并且反感印度的种姓制而提倡众生平等,墨子却毫无缘由的说出这番豪言壮语。他不仅是说说而已,还有实际的行动。春秋时诸侯之间争霸是常有的事,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也就是众生一体,打你就是打我!所以墨子组织了一批侠义之士,只要看到有征伐之举就先行游说双方的责任人,也就是先礼后兵!劝说双方放弃战争!重归于好!我们说以现在的立场来看墨子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好比我们在马路上看到有人争吵或者打架,有人喜欢热闹,在一旁起哄架秧;有人冷眼旁观、各不相帮;有人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然也有人劝架,不过好像除非是当事者本来就无心恋战,否则你劝也无用!更多的是本来好好的,可能只有两个人的话,吵吵就算了,可是人一多了,情况就容易变得复杂!脸皮也跟着薄了起来,谁也不想让人看笑话,于是乎大打出手、欲罢不能!还有一帮人专门在旁边拉偏手,唯恐天下不乱!墨子属于哪一派?他哪一派也不是!你要打架,我先劝架,看你们听不听话,听话就罢了,如果不听劝,那么谁先动手我就帮另一方打他!乍看之下,墨子真是个令人摸不透的家伙!你想干什么啊?充当太平洋警察吗?管得真够宽的你!墨子就是这么一个怪人!他反对战争!是个和平爱好者!因为战争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墨子是草根阶层的代言人!是时代文明进步的先行者!墨子在孔子之后,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影响非常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固然受了孔、孟思想很大的薰陶,但在无形中影响最大的,还有墨子的思想。因为墨子的思想,经过演变,后来和中国的侠义精神合流,又另开一个局面。就以我们中国文字中的仁义两字来说,仁字在外文中有同义字。而侠义的义字,从墨子开始,特别强调,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在外文中,还没有同义的字。为了朋友,守信重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付出。曾子所谓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思想,就与墨子思想相同。我们中国文化精神,受墨子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大,普及于社会各阶层。想研究中国思想史,更要特别注意墨子的思想。他思想中的“尚贤”,就是讲贤人政治。“尚同”与“兼爱”,就是提倡和平、博爱的精神。墨子一生就这样实行他的主义,“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地专门为别人效劳,乃至国际间的纷争,由他出来,也就可以调停了。说句笑话,现代的联合国秘书长还没有资格跟他提皮包呢!这就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世界大同的政治思想,所谓“兴灭国,继绝世”的主要精神,就是在国际间,碰到任何一个国家出了事,出兵帮忙,替别人消灭了祸乱,然后还是把政权交还给该国。我们只需要他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而事实上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是吃亏赔本的事。譬如过去历史的记载,海外的属国进贡了一头长颈鹿,或者外邦进贡了一头老虎,我们还要招待他的使者好几个月,皇帝还要给他赏赐。我们绝对没有土地侵略、经济侵略的野心,中国人只有爱别人,不会侵略别人,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军事思想,有时出兵打仗,只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利益。我们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思想,据我所了解的——为什么说据“我”所了解的?这里我有一个声明:天下学问、事情,我所了解的很有限,有许多事情我不知道,所以我要说明是据我所了解的。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只有中国人有这个精神,中国民族文化的这个精神叫“兴灭国,继绝世”。孔子著《春秋》的历史精神大义所在,就在这里,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所谓“兴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国”是个地方政治单位,诸侯分封为“国”。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还有上百个国。有些小国不算,大国也有几十个。在过去中国这个制度,就是所谓的“封建”。“封建制度”,中西截然不同。中国的封建,以宗法社会氏族为中心,就是血统为基础,并不是西方的封建,以奴役、权势为基础。封建这个名词,几十年来的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封建这个名词的时候,也好像在基本上对中西封建之不同,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不止是一个笑话,它甚至影响到国家这六十年来所遭受的巨变和痛苦。过去历史上的这些诸侯之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继绝世”,是这个国家即使绝后,也要想办法使他继续存在,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国际政治的精神,也就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精神内涵。例如汉高祖刘邦,在他统一天下以后,又为秦始皇,以及楚、魏、齐等灭国无后的想办法使他续绝,《史记·高祖本纪》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湣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家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以汉高祖的为人来讲,素来具有豁达大度的胸襟,自然便合中国文化精神的大原则,所以刘邦后人,在中国历史的政权上,能够先后达四百年之久。凡我黄帝子孙,固当有此认识才是。这种精神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所没有的。试看中国历史,除了南北朝、五代这些边疆民族称王称帝乱搞以外,正式的朝代,汉、唐、宋、明、清,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主动的发动过,欲图灭亡邻国的子孙、土地,以并入我们版图的侵略战争。即使别的国家出了问题,如过去的附庸国家安南、暹逻、朝鲜等等,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派兵辅助他平定他国家的内乱,但是我们一定撤兵回来,另外替他们选择一个好的皇帝,政权交回他们自己好好管理,任何条件都没有,只要他们俯首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我们当时要求这些附属——外藩的国家——进贡,自己是要赔本的,而且赔得相当厉害。还有些地方是重译来朝的,就是过去有一些边远民族,如印度、波斯这些民族来朝,要经过两三种文字的翻译,才能译成中文;中间经过许多国家,都还要到中国来。就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中所说“万国衣冠拜冕旒”。汉、唐的文化,就有这样伟大的局面出现。因此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华侨社会都称“唐人街”,就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遗响,英文的China就是大秦帝国的译音。当年外藩来朝,我们回送的礼物,比他们送来的多得太多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除了我们中国,任何外国都没有的。所以我们不但不想侵略别人的土地,也不想占有人家的土地。目前有一点,许多的强国想控制人家的经济市场,而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另一点,“兴灭国,继绝世”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侠义道精神。侠义的义,是义气的意思,也是从这个精神来的。仁义的“仁”字,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有同意义的“同义字”。但是侠义道的“义”字,在世界各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我们中国文化讲侠义、义气。这是对朋友的一种精神,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朋友死了,应该对他的遗孀孩子负责教养,培养教育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甚而有的公私机构,对于员工的遗孤,都还照顾培植。这种侠义的精神,路见不平的,帮助人的,看见孤苦给予援助,就是根据“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发展出来的。历史上记载,宋楚相争,墨子一个人去调解,劝两个国家不要打杖。楚国见他来了,知道辩不过他,于是请第一流的工程师,好比现在的原子专家——公输班和他谈判。墨子问他,你认为可以征服宋国,有什么凭恃呢?公输班搬出最新式的武器,墨子一一封死他,告诉公输班,你所有的武器,我都有制服的方法,你如打别人,我就攻击你。最后公输班说,武器上我都不及你,但我最后一样武器,你就没有办法。墨子说,我知道你现在想把我杀死,但是我告诉你,这没有用。因为我的全部学问,在我的弟子中,已有很多人都会了,你杀了我一个墨子,还有千千万万墨子出来,最后你还是要失败的。因此这场国际战争没有打起来。墨子是不是这样做呢?是这样做的。他的弟子门人,在战国时代,无形中形成一股力量,在很多国家里,都有墨子的学生,他们的中坚领导分子称为“钜子”。所以中国特殊社会的组织,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有一个当时在秦国的“钜子”,也就是墨家这个组织在秦国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和地位,他只有一个独子,犯了罪,依法一定要判死。但秦王一问,知道是位闻人的独生子,所以下令特赦。这位钜子就去看秦王,他除了致谢以外,表示国法可以特赦,但是“墨家”的家法不能容。后来这“钜子”还是把自己的独子处死,对秦王作国法的交代。可见墨子当时组织自己的学生是如此严密,而且为了社会上的公正,国法能赦,而墨家的家法却不能容,真正做到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由这段历史,就可见墨子的思想、组织、作法对后世影响的巨大。墨子不仅反对战争,还是个生活俭朴、不好奢侈的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自律!道家的老子也说:“我有三件法宝——一个是仁爱、一个是俭朴、一个是谦让!”说的都是少欲知足,这句话似乎很普通,可是很难做到。广义的欲包括一切,不只是孔子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个人好山林清净,也是欲。喝茶是欲,抽烟是欲,喜爱文学也是欲,乃至喜欢读书也是欲。凡是贪图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就已经很难了,知足更难。中国的儒道两家也都宣扬知足,这是东方文化共同的观念。依照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什么是幸福呢?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算是幸福。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这种观念是基本的教育,以前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作人,现代的教育受外国的影响,目的是为生活。其实生活也就是作人,但是变得很短视现实,一味追求幸福。可是幸福不是能追来的,只有知足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我们中国文化里讲五福临门,五种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尚书·洪范),其中第一就是寿,有钱是“富”,官做得大不是福,五福中没有“贵”字。‘康宁’是健康、快乐,看到《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我们就懂得一句话:‘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在病中’。‘康宁’做不到,人生始终是个病态!‘五福’里为什么有‘攸好德’?‘攸好德’是‘所好者德也’的意思,攸有所的意思,如性命攸关中的攸,好代表喜好。所喜爱的便是道德与德行,即夸人有德行便是有福气。真正有德不是单指在人前受到称扬,即使在背后人家也竖大拇指!最后是“考终命”,这个考是什么意思啊?你翻古书,“考者老也”,考就是老嘛,七十岁叫老。那老又是什么意思啊?字典上说,“老者考也”。常常看到中文这些注解,气死人,真是胡扯,等于没有说。“考终命”的意思就是善终,死得好。死得好很难!长寿固然好,还要死得好。所以中国的古礼,八十岁以上寿终正寝的,送礼不用白布,用红色挽联,红帐子,当作喜事办。为什么呢?寿而考终命,高寿而有善终。这些都是世间的福报。福报又分洪福与清福。洪福是在这个红尘滚滚世间的福气,像普通人有儿有女有钱有地位之类,其实这都是烦恼,福气福气,福愈大气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我们讲人一辈子健康长寿,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游遍天下名山,这就是清福!清福比洪福更难享受!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远在幸福中。墨子谨守克制节俭,所以主张薄葬,甚至反对过分的娱乐活动。而且特别崇尚对鬼神的敬仰崇拜,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周尚文。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周代文化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殷商的时候就“尚鬼”——重视鬼神。墨子是宋人的后裔,宋就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墨子的思想,继承了宋国的传统。孔子本来也是宋的后代,但孔子的祖先一直住在鲁国,而鲁是周人文化的后裔。儒家认为鬼神虽然存在,但实在是虚无缥缈的事情!鬼神毕竟离我们很远,是两个世界的东西!还是先把我们作为人的本分做好吧!墨子就不这样看了!他认为鬼神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死去的祖先,我们一定不能遗忘!要时时对之恭敬,只要心中存有对鬼神的敬仰和畏惧,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收敛、谨慎!好比现在拜佛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当然处于宗教的信仰就要皈依三宝,但更多人还是出于畏惧而敬仰!求佛保佑之余,生怕自己行为不检点而招致神佛的怪罪。于是许愿的还要去还愿,做了错事不对人道歉反而去大殿里赔不是!真是匪夷所思啊!这就是人!我们讲佛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保佑你还来不及难道还会无缘无故的给你降罪!佛法面前人人平等!你对他好,他对你好;你不对他好,他当然也希望你好啊!如果佛祖有了亲后分别那我还信他干什么!可见都是世间的众生自迷罢了!墨子的鬼神崇拜还是基于孝道!这一点倒是和孔子相同,我们讲儒家、墨家和佛教的区别在哪里?举个小例子就知道了:有一天释迦牟尼和孔子走到河边,看到他们的母亲掉到河里了。孔子怎么办呢?他毫不犹豫,跳下河里先把自己的母亲救了上来!然后再去救佛祖的妈妈。释迦牟尼呢?如果他也先救自己的母亲,这就违反了他说的‘众生平等’‘是法不二,无有高下’的大原则!如果他先救孔子的妈妈,就违反了人伦的孝道!所以我也猜不出佛祖到底该怎么做?呵呵!我不是释迦牟尼!不能替他选择!儒家严格走孝道的路线,先有了孝道的建立,然后才有的君臣、兄弟、夫妻、朋友这些伦理道德!说穿了,武王伐纣根本就违反了孝道!哪有儿子打父亲的道理啊!孔子的弟子曾参被老爹曾点暴打,曾参生怕父亲后悔自责,就拿出琴来奏乐,以表达自己欢乐无怨的心情!并且对父亲说:“您的身体还是那么健壮无恙,儿子就放心了”!结果挨了老师的骂。孔子说:“你干吗不跑啊?!打坏了你岂不是显出你老爹没有仁德!?”我们今天听了这些,可能以为是天书一样的传说!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礼’和‘仁’的所在!纣王无德你可以教育他、帮助他啊!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召集纣王的叔叔伯伯一起找他理论,就算他不听你的,你教训他也就罢了,何必一定要取而代之!须知你开了这个头,以后的历史也就多了无数的独夫和暴君!所以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采食野菜而生,并作歌《采薇》,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其中就指出了武王的以暴易暴!纣王的暴是残暴无道;武王的暴是违背了‘礼’和‘孝’的根本大道!我们明白了墨子崇敬鬼神的出发点也就了解了墨子‘兼爱非攻’的由来!天下由孝道而达到礼治和谐,哪里还用相互攻伐交战?既然你没有这个觉悟,我就只好替天行道!墨子是中国古代侠义道的创始者!真正的‘无我’!本着‘天下为公’的原则无私的奉献自己!他组织的一批敢死队好比春秋时代壮烈的殉道者!再说那个杨朱,杨朱的经典语录是‘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完全和墨子相反!想从我身上拔一根汗毛去利益别人!门都没有!呵呵!乍看我们一定以为这位老弟一定是个铁石心肠的大母鸡!一定还不下蛋!因为下了蛋就对别人有利了。其实读过《墨子》我们就知道杨朱还有下文,除了刚才那句格言外,还有一句话‘拔天下一毛以利自己我同样不会做的!’典型的自了汉!小乘罗汉的气度!说明白了我只管我自己!不管别人!我的不给你,你的我也不要!其实我们真要做到杨朱还不容易呢!首先我们人在世上不是独立隔绝的个体,总要依赖他人的养活,举凡衣食住行都是别人的生产果实。我们只是现成的享受者,但我们同样也在付出,我们的劳动同样也让他人获得利益!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利益共享的团体!你说你不想加入进来,完全‘遗世而独立’!你还真做不到!杨朱看似是自私,其实还不是自私!因为他不占别人便宜!可是他又和墨子不同,他又绝不付出!这两个人是春秋人物中绝妙的对比!一个大公无私;一个绝对自私!非常有意思的两个人。他们代表了两种意识形态,奇怪的是这两种思想都很难落实,以至历史上很少有过这样的人!也许墨子还可能有追随、效仿者,但杨朱却绝对罕有其人!墨子需要伟大高尚的人格!完全的无私奉献!杨朱只是一个时代的怪胎,茶余饭后的谈资!严格的讲杨朱的做人还是有严重的问题!小乘佛教虽然先求自觉,但佛教的教义里还是要求布施!就是无私的给予!施舍自己的财务以至身体!所谓自了,只是智慧上、修行层面上和大乘菩萨比有所欠缺。只是偏重于出世不敢入世,所谓住空而不敢起有!并不是完全的自了汉。杨朱的行为既不厚道。也没有道理!其实你要不要别人的只是你自己的事!和别人根本没有关系!但我们做人如果都不去付出的话!你想要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最后再说说中国文化中礼治建设的重要!为什么说礼治而不说法治?其实礼治还是法治,‘礼’同样存在很多的戒条规则和实施方法。但我们讲礼治仍是偏重自觉!因为礼治是由孝道引发而起!而伦理道德是人类的天性本然!好比母亲哺育孩子、疼爱关心他并将之抚养成人,而孩子对父母孝敬有加,对之养老送终。完全的自然而然。没有什么疑问和附加牵强。法治呢!就有一个强迫的作用,既然你做不到,才需要我强加给你、监督你去做好它!法治虽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会起到明显作用!但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也就是老百姓耽于法律的威慑而不去作奸犯科,只是害怕受到刑罚,并不是由于羞耻之心!如果是道德的自律和礼治的建设就不同了,那就没有人犯罪了,因为我们都有了羞耻感和荣誉感!这就是孔子《论语》的主题歌!孟子也说过:“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吗?那你就要具备四种心——羞耻之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谦让之心!”我再加上几句话:“忏悔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清净之心!”能做到这些你就差不多了!呵呵!我们作为人难道就不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和修养吗?难道学习和进步还有一个止境吗?我们讲上面说的这些做人的指南,你能做到几点已经是非圣即贤了!如果上溯几千年,我们的先人都做到这些,二十六史就要重新改写了!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也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早已经过渡到大同世界了!废话吗?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禽兽!我们可以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神话吗?呵呵!其实也不是!儒勒凡尔纳的《登上月球》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就是科幻小说,我们不要觉得这些离我们遥不可及!就从当下自己做起!我们可以转我们的业!也同样可以转动我们的地球!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