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奥德赛怎么下载:乔布斯的禅意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7:33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简单。苹果集中全力,去开发少数产品,以不合理的投入做设计,类似日本传统工艺大师讲究的“一物入魂”:穷究一生之力去做好一件东西,让作品有了灵魂。营销学界惯以宗教(cult)来描述苹果和它的用户之间的关系,如同信徒虔诚地顶礼膜拜,而苹果所传的福音,正以这些彷佛有了灵魂的产品为载体。

 

被公认为最懂设计的CEO乔布斯虽刚过世,但他旗下设计团队创造的那充满禅意的产品,却留了下来,随着时间沉淀而更被人传诵。特别是他自1997年重回苹果之后所推出的i系列作品。

把设计细分来看,可从“颜色”(color)、“材质”(material)、“界面”(interface)和“造型”(shape)等四方面进一步探究,i系列作品一贯体现了“简单”(simple)、“直觉”(intuitive)、“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和“形式遵循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等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也和禅宗的“十年参禅不如一夕顿悟”“直指心性”与“见性成佛”等意念吻合。禅意乃自身佛性之领悟,非经典言语所能传,正如好的产品不用说明书和讲解,一上手就会用。而这种理念自苹果开创年代就一直延续。

2007年,在台北举行的一场为苹果的共同创办人史蒂夫·沃兹尼克的中文自传发表的签售会上,一位铁杆的苹果粉丝带着1977年的苹果电脑二号到现场,要让这位发明人签名。沃兹尼克和乔布斯同一所高中毕业,比乔布斯高四届,是个技术狂。苹果一号和二号都是他个人独立开发出来。

年轻时留着嬉皮士长发蓄着络腮胡的沃兹尼克虽是个技术狂,但是他开发电脑的初衷,却从来不是为了技术人员,而是为了普通人。在苹果电脑问世前,电脑是没有键盘和荧屏的,输入是靠打孔卡片,显示是靠一小条屏幕,后来沃兹尼克分别从电视和打字机得到灵感,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电脑的样子,这是源于让电脑方便使用的想法。

再加上当时沃兹尼克和乔布斯,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刚休学,两人都没什么钱,只是业余爱好组装电脑,买不起零件,只能去捡别人剩的零件或打电话给零件公司索取免费样品,这也锻炼了沃兹尼克用更精简的材料做出更好用产品的能力。这种个性从苹果成立前就已确立:简单、每个人都会用。

在个人电脑出现前的大电脑时代,纯粹是技术人员的世界。当时最知名的电脑公司IBM第二代领导人小华森(Thomas Watson Jr.)曾说:“全世界需要个人电脑的用户,大概一只手数得出来。”沃兹尼克和乔布斯的信念,却是把电脑送到每一个人手上。

苹果最初合作的设计公司,是来自德国的青蛙设计(Frog Design),它的英文名是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的简写,清楚标示它的德国血统。德国是1930年代开始的包豪斯设计运动发源地,这场设计的现代主义运动,挥别先前在欧洲流行的华丽与装饰风格,以简洁、实用和回归理性出发,讲求“形式遵循功能”,从建筑、产品到服装,从德国、欧洲到美国,形成一场设计革命。

青蛙设计创办人哈穆·艾斯林格(Harmut Eslinger)深受德国设计影响,但又不是典型一成不变的德国人,他很欣赏美国西岸那种追求自由和创意的科技业风格,而后来到美国,并与价值观接近的苹果合作,为苹果初期的简约风格定调。

IBM的口号叫Think,苹果的口号叫Think Different,IBM擅长制造价值上千万美金的大电脑,卖给全球五百强企业,苹果电脑做的永远是给小老百姓用的产品,它的广告上出现的人是爱因斯坦、列侬和拳王阿里等人,这些人都想了并做了与别人不同的事,并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全世界。

苹果除了第一个把荧幕和键盘带进个人电脑,也是第一个把鼠标和视窗界面带进个人电脑的公司,尽管这些技术都不是苹果首创,却是它首先将之组合成产品,让用户更便于使用,虽然这些简单的后面伴随着很复杂的努力。

在此之前,最擅长把物品设计得简单好用的是日本公司。那来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为使用者服务的态度,以及设计师本身作品传世的信念。反复追问,以不合理的态度来探究使用的合理性,最终转化为设计,以简驭繁,是日本设计的特色之一,也是1946年在东京成立的索尼,在1970年代开始大放异彩的原因:它做出的产品,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想要,跨越文化和种族差异。

进入1980年代,是索尼的电视机和随身听主宰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时代,却也是苹果黯然失色的时候。个人电脑产业快速成长,但用户绝大多数是企业白领,他们要的是功能强大的电脑,而不是好用的电脑。他们家里的电视机和随身听可以简单好用,但办公室桌上那一台电脑还不行。

乔布斯的想法还没有碰到市场成熟的时候。苹果传播的福音,只能在小范围内流动。乔布斯却认为是没有造出更好用的电脑,而加紧推出新产品,业绩节节败退下,1985年终而被董事会开除。

进入1990年代后期,个人电脑业已高度成熟,用户也扩大至企业白领以外的群体,好用的电脑的重要性逐渐凌驾于功能强大的电脑,重新回锅的乔布斯,也有了发挥的空间。

而索尼乘胜追击,从家电跨入电脑和通信领域,在太多领域开辟战场,遭遇太多新对手,开始战略散焦,设计风格趋于模糊,终至由盛而衰。在电脑上始终输给日系的东芝,在数码相机上不敌日系的佳能,在液晶电视上不敌日系的夏普,甚至被后起的韩国三星追上,在手机上一直没进前三名,最后在最擅长的音乐播放器上则彻底输给了iPod。

索尼从“少即是多”的路线,在每一款产品都是第一名,走到多产品路线,结果在每一款产品的份额都不是最大,变成“多即是少”。可见简洁的风格不只表现在产品设计上,也要反映在产品战略上。

诺基亚也类似。在以北欧的简约风格赢得手机市场全球第一后,开始渗透到市场的每一块,往上做两万块美金的Vertu手机,往下还有一百美金以内手机,精力分散下它在智能手机和触控屏幕的脚步上落后,同样步上“多即是少”的后尘,份额节节下滑。

无胜于有,少即是多,乔布斯和沃兹尼克最初成立苹果的想法,在多年坚持和实践下终修成正果。

 


 

△iMac

在颜色、材质和造型上,彻底解放了个人计算机的样貌。脱掉先前计算机的单一米黄色ABS(一种塑料,广泛用在计算机产品上)外壳、就像二战时美国陆军穿的卡其色军服,开始有了蓝、橙和绿等颜色,而这些颜色之所以出现在计算机外壳上,是因为混合硅胶在其中,让亮丽颜色和通透感出现在机身上。

iMac的主机和屏幕合在一起,更像电视机,并且将机身直线改为弧线,减少计算机进入家庭的阻力。在iMac之前,宏碁和IBM都曾推出家用计算机,但他们赌的是黑色,因为和客厅里的电视机颜色最接近。后来证明,消费者确实想要家用计算机,但却是从他们的办公桌和书房开始,希望能与他们的相框与书架搭配,而不是一台颜色接近客厅电视的东西。

 

△iPod

在2001年iPod问世前,MP3被普遍用来指称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问世后,就等同于数字音乐播放器,如同Coke被普遍用来作为可乐的同义词。这是苹果第一次跨入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也是第二次推出口袋尺寸大小的产品(第一次在1992年推出的个人数字助理器“牛顿”,但未成功)。

没有一般MP3的复杂功能按键,iPod只有一个旋钮和屏幕,功能和曲目却清清楚楚,给人“原来如此”和“如此就好”的惊叹。这是一部为平民百姓设计的产品,而不是给技术狂人显摆用的,一如佛陀要度化众生,而不是独善其身。苹果在iPod的广告视觉设计上,采用很多人的剪影,但是不出现脸孔和身形,代表各种肤色、穿着、职业的消费者都可以使用。

iPod后来又出Nano、Shuffle和Mini等旁支系列,尺寸越来越小,屏幕也从单色进化到彩色,为后来的iPod Touch打下基础,而iPod Touch的设计概念也奠定了之后iPhone的风格。iPod犹如一苇渡江东来的达摩,为苹果开启了一个设计美学和数字产品的宗门,并随其后的信徒和用户扩大而开枝散叶。

 

△iPhone

iPhone是最不防水的手机,九成以上的故障原因是“液体进入”,因为它完全从美感来考虑,是用两片玻璃合在一起,机身无法打开,也无法更换电池,更不防水。也因为从美感考虑,手机的天线只能塞在并非接收信号最好的位置,导致iPhone 4因信号不佳而被批评。

那又如何?苹果抓住一个机遇,那就是智能手机必将取代功能手机(只能通话和发短信),上网将是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功能,而多数人需要简单、好用又可以与衣服和包搭配的智能手机。iPhone回归苹果的简单和少即是多的美学,从“见山不是山”再次回到“见山是山”的初衷。

iPhone采用的电容式触控屏幕,与其它手机业者的电阻式触控屏幕,相比之下触感更加灵敏,用户体验更好,再一次在尝试使用新材料上成功。在使用界面上,它舍弃其它品牌智能手机的复杂功能,但是搭配更个性化的app store,用户可随需要下载自己的app,让手机更加个性化。

个性化的另一面,是让其它设计公司开发各种iPhone机壳,让用户可选购决定自己的手机长相,一如禅宗的许多哲理,可随不同信众和流派的体悟而衍生新意。

 

△iPad

犹如一台放大版的iPhone,当然,你要用来打电话也可以。在设计概念上,延续了iPhone的美学,也开放尺寸让第三方设计公司设计各种外壳供消费者选购。但iPad取代的,不是手机,而是电子书。关于数字出版该怎么走,电子书的形式会是怎么样,在2010年iPad上市前的这十年,已有许多讨论和实践,但iPad出现后,再次让市场有“原来如此”的惊叹。

不提供键盘和USB接口,也没有宽带接口只能无线上网,iPad从设计上就要你忘掉它是用来工作的,记得它是用来娱乐的,触控屏幕加上内建水平仪可调整屏幕角度,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是一台从学龄前儿童到老人都能轻易使用的计算机。报纸、书籍、杂志、音乐、影片和游戏,都可以从它上头丰富的App Store下载。iPod是苹果从计算机跨入消费电子,iPad则是从消费电子再跨回计算机,但是不管怎么跨,苹果的美学都贯穿其中,让用户没有陌生感和使用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