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夜大专业:诗情画意冲刀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3:50:52
诗情画意冲刀刻 站着刻章 伉俪情深 沧桑篆刀   文/王赢杰

  梁婵 图/倪黎祥

  几把锈迹斑斑的刻刀,一副交错着道道刀痕的铁木印床,这些简单的工具陪伴着陈善群老人在篆刻的道路上走过了40多年的岁月。在熟人眼里,陈善群不易——40多年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章毅力可嘉;在妻子眼中,他“除了刻石头什么活都不会干”;在外孙眼里,他那1500枚章无异于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说到自己与篆刻的缘分,这个斯斯文文的老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提纲轻轻念道:得从1966年说起……

  情缘石耕终身不离

  陈善群在上海生在上海长,从小爱画画,初中毕业时,他想报考当时的浙江美术专科学校,但母亲不同意。两个哥哥都考上了清华大学,她希望他也能读工科,为此她甚至藏起了他的准考证。无奈,陈善群继续读高中,后来读了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22岁的年轻人来到广州造船厂工作。

  1966年前,住在单身宿舍里的陈善群偶尔会拿起刻刀刻同事的名字,这纯属爱好,直到有一天,辗转听到江南的一些书画家在“文革”中的遭遇,他体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怀着一种天然的责任感,这个电机工程系出身的工科男生开始研究起篆刻艺术来。

  此时朋友送给他一本《吴昌硕篆刻选集》,陈善群被其中的精妙之处深深吸引,于是,在业余时间里,他一头扎进了篆刻的世界,在方寸之间默默耕耘。一眨眼,40多年过去了,当年同室工友为陈老特意订做的一副印床,已布满了道道刀痕,缕缕银丝也悄悄爬上了陈老的头发,缘于当初的一阵心灵触动,陈善群与篆刻结下的不解缘分在无声无息的岁月中延续着。

  陈善群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工作间,名曰“善斋”。书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是一排排印章,拇指般大小,规整地排列在一个个塑料盒里。几个落地书柜里摆放的全是与篆刻有关的书,有几本工具书已被他翻得页角都卷起了。陈善群举起正在做的一枚印章说:“这是个‘梅溪’的章,是我打算篆刻的广东33个文化名镇的印章之一。”

  陈善群刻章总是站着,他却很享受这种过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除了堆沙子的小孩,给孩子洗澡的母亲,就应该算我这种欣赏自己篆刻作品的人了吧?”

  铁笔之下有诗意

  对于篆刻,陈善群有他独特的看法。虽然现在各家各派的印章各具特色,但他钟爱传统那种规整型的风格,他认为,传统不等同于守旧,篆刻者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刻出自己的风格。

  1500多枚印章,一枚印章一个样子,绝不雷同,所有字体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取,小小的印章,其构思之细密、巧妙,显示出了陈善群的独具匠心。像“故宫”这枚章,字体选取的是缪篆,龙凤虎龟四种中国传统吉祥物环绕四周,华丽书卷的气息呼之欲出。

  陈善群篆刻习惯用冲刀、切刀,他看重的是印外功夫。对他来说,篆刻虽只是一种兴趣,但却来不得半点马虎。每刻一个字,他都要认真地查四本以上的书籍,力求做到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有据、来源准确。

  陈善群的花卉名印章至今已达204种,他准备别出心裁编一本“善斋花卉印谱”。所谓印谱,就是每一枚印章的旁边,他都标明该花所属的科、目、生长地、特性、功效等简要信息,并摘录一首古人咏该花的诗歌。但见“九华”二字的章,原来是菊花的别称,以密疏相间的大篆刻来,竟可见诗中“粉蝶轻薄休沾蕊,一枕黄花夜夜香”的意境。

  陈善群所刻的章,从主题上分,有节庆、历史人物、花卉、山水名胜、抗癌养生、私章等六大类;从内容上分,种类繁多,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如申亚、申奥、鲁迅诞辰125周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等,都在他的印章中得到体现。

  前一段时间,瑞典仿古商船歌德堡号到访广州,陈善群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刻了“海不扬波”、“会城映月宝舶来”、“歌德堡号”、“南海神广州日报号”四枚印章,均被报纸采用。

  “我努力让篆刻与时俱进。”陈善群说。

  刻刀背后的微笑

  1990年,陈善群被确诊患上肺癌;这年9月,他做了左全肺切除手术,也开始了他抗癌的历程。

  濒临死亡边缘的体验,使陈善群深切体会到生命中每分每秒的珍贵。如果说,对篆刻的执著,在他患肺癌之前是一种坚持的话,那么得病后,他多了一份炽热的紧迫感,他不得不把很多计划提前,他觉得“应该留一点东西给后人”。

  无论是在病榻上,还是手术后归家的日子里,渴望生命能继续,盼望篆刻更上一层楼,两种情绪交织在陈善群心中。而他能重新工作、继续刻章,离不开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程阿姨。

  说起来,程阿姨是他大学的同班同学,那时一个班里有20多个学生,女生只有3个,程阿姨与他志同道合,毕业后也一起来到广州。1972年,两个人携手人生。婚后,陈善群经常出差在外,程阿姨承担了全部的家务。陈善群切除左肺后,不宜扛重物上楼,每次订了福建寿山的石头寄过来时,都是程阿姨到邮局扛回家,十几年如一日。

  年轻时忙于工作,陈善群的女儿从小就寄养在上海的外婆家,4岁才回到父母身边。2002年,陈善群有了自己的外孙,女儿成长过程中的这段空白很快填补上了。

  说到这个开心果,陈善群眉飞色舞,笑面如花:“我在书桌前刻章,孩子就在身后不足2平方米的地方自己玩。他学说话后第一个叫的是‘公公’!这个孩子,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生命的力量!”陈善群亲手写了无数的识字卡片,教孩子读书识字,带着他逛遍了广州所有的公园。

  天伦之乐、人间真爱,给陈善群带来了一份从容、乐观、淡泊的心境。他目前正着手准备一个有关儿童游戏名的篆刻专辑,他想用这种方式去追忆童年、表达童心。

  此外,曾先后获得20多次全国比赛金奖的他声名在外,现在,他经常收到全国书画赛的邀稿信函,对于这些邀稿和亲朋好友的请求,他都尽力满足报酬,从来不是他考虑的因素。因为,他从不把篆刻当作一个营利的事业。

  “能够专心、尽心地去做自己兴趣所在的事,有时难免辛苦,总是一种享受;能够从容地与厄运和灾难抗争的过程,有时难免悲壮,也是一种幸福。”陈善群如是说。也许,正是这种坚强、宁静的心境,使他的铁笔充满着对生命的爱,充满着对生活体验的从容而不失厚重。

  在一把刻刀的背后,是一位老人对生命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