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之轨迹3 psn:奇怪的心理账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21:01:35

奇怪的心理账户

什么是心理帐户呢?先看看下面一种现象:

有信誉卡的人都有一种体验:用一张曾经透支了上千的信誉卡再刷卡50块钱,似乎不像用50块现金结账那样糜费。事实上,这曾经标明,与用现金支付相比,用塑料卡付账的人不大能想到他们到底花了几钱。正如塞勒所指出的,信誉卡的作用就像“脱钩安装”,把购物的快乐与付账的痛苦别离开来,将人推入含糊的将来。冻结你的卡将给你一个克制这种心情偏离的时机,使人可以理性行事。

在塞勒与同样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法律学者卡斯·森斯坦合写的书《轻推》中,塞勒验明了其他针对钱的非理性偏向。例如,我们更注重货币的相对而非绝对计算——我们在买房时会以为10元钱无关紧要,而在支付一餐饭费时却不这样想;同样,找到100元钱将比供暖费从1950元下调到1835元带给人更多快乐——虽然后者实践上给钱更多。

要理解这种心理产生的缘由,我们需求分明一个概念——心理账户。它是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假如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动身的时分,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能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标明,大局部的答复者仍旧去听。可是假如状况变一下,假定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动身的时分,忽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假如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需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能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局部人答复说不去了。

可认真想一想,上面这两个答复其实是言行一致的。不论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丧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呈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缘由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丧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局部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求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仿佛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在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都是能够替代的,只需绝对量相同。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互相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看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例如,在人们心里,会把辛劳赚来的钱和不测取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正常人不会拿本人辛劳赚取的10万元去赌场,不过假如是赌来的10万,去赌场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一个人会用辛劳赚来的报酬做严谨的储蓄和投资方案,但是对不测取得的钱却有不同的态度。其实只需在名下的钱,并不根据它的来源就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违犯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规律,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