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肚脐会便秘吗:人教版普高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第二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25:20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导语主要介绍了开辟新航路、殖民掠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四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开辟新航路引发了西欧国家激烈的竞争和殖民地争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四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本单元学习建议的理论性较强,分别涉及到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和辩证评价历史问题。对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渗透相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次要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必要史实,如同一时期西欧国家政治发展状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欧美和亚非拉不同的地位;等等。
第五课 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前后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彩图是一张中世纪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世界不完整的简单认识。文字部分既有对地图的解析,也有介绍中世纪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说明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和交流都是很缺乏的。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两部分素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设问:1.观察并比较本图与现在最新的世界地图有何差别?你有何认识?2.因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中世纪东西方互不了解并且交往甚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有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自然导入新课。

  第一目 “东方的诱惑”旨在指导学生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把握某一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原因的能力。

  何为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发现的时代”。

  1.“寻金热”的出现

  建议教师带领学生看“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并结合图片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手下的书是什么书?她的目光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由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西欧出现的“寻金热”。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十五世纪改行金本位制以后,黄金成为国内外贸易的唯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但是西欧贵金属产量本来就不高,它的很大一部分黄金是靠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从非洲中部转运而来,这种传统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与东方贸易中出现的巨额逆差又使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西欧市场货币的普遍短缺。当时的欧洲人渴望得到黄金,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寻金热”就此形成。哥伦布就曾阅读过《马可·波罗行纪》,并在书中作了许多批注,可见深受其影响。“黄金”是咒语,是魔鬼,是驱使欧洲人不顾一切投向海洋的原动力。(过渡:既然欧洲社会强烈的需求扩大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渴望前往东方获得商品和黄金,那么中世纪原有的商道便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了,何况到了15世纪原有的商道还出现了新的问题,引出下一个原因)

  2.原有东西方商路受阻

  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和亚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完全的陆路,由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其余两条则海、陆并用,一条先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一带;另一条从海路进红海,再穿越苏伊士地峡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商品一般先运抵此地,然后转运欧洲。当时,东方的商品,如香料、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在欧洲市场上极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但经过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意大利人的多次倒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而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基本上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所垄断,欧洲商人要想直接经营东方商品独占丰厚利润只能绕开阿、意商人,另辟蹊径。更严重的是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然没有完全中断,但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长期的战争使正常的商业秩序遭到破坏,商旅裹足不前。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欧洲上层社会一贯视东方奢侈品为生活必需品,不惜高价大批采购,由此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加上西欧商人和消费者早就对居间盘剥的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怨声载道,于是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希望另寻出路开辟能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3.其他条件

  建议教师先设问:假如你要组织一次远洋航行,都需要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抗风浪性强、适宜远洋航行的大船;指南针;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和水手;有着丰富地理知识的顾问;有相当规模的船队;还要有大的赞助。建议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作出恰当评价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如下几方面:(一)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应用是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西传后于14世纪时在欧洲普遍使用,使航行不致迷失方向,没有罗盘针的使用,远洋航行简直是不可能的,由此凸现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三)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有关内容。(四)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教师补充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原因还有: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一)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二)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三)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建议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下面所提问题展开分析: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5世纪末它们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程,专制王朝和社会各阶层都渴望开辟新航路。(一)政府为了发展贸易、改善经济状况和扩大版图,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封建制度内部矛盾重重。封建经济日趋衰败,许多贵族大多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随着宫廷开支的上升和官僚体系的膨胀,各国政府在财政上也常常是捉襟见肘,迫切需要新的财源,以增加收入,缓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各国君主先后支持开辟新航路,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则成为第一批殖民者。同时,也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够满足开辟新航路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活动;(二)军事贵族和骑士视海洋冒险为一种新的职业,渴望以此获得丰富的战利品;(三)市民和商人不满意大利人、阿拉伯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期望新航路的开辟带来新的财源;(四)两国所处的伊比里亚半岛位于意大利通往尼德兰的海上商路上,造船业和航海业已有相当的基础;(五)东面是意大利商人的势力范围,北面是英、法和尼德兰等国商人的活动地盘,这两个国家只有挺进大西洋,向西面、南面这两个方向发展,寻找新航路;(六)为了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第二目 “新航路的开辟”主要介绍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略)。强调要注意时间先后,按顺序排列为:迪亚士抵达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直通印度→麦哲伦船队首度环球航行;或按时间、人物、方向、开辟航线的结构编制简表。

  建议教师在这一目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互动并轻松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态演示图,由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或干脆安排有计算机特长的同学来制作、演示并由学生自己来演绎;或如:经过精心动员准备由全班同学推选四名有表演水平的同学分别扮演四名航海家,自述航海历程及个中艰险,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历史,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定可增强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又如:安排几位同学上讲台指着地球仪讲述新航路开辟的情况,也来过把“教书瘾”。

  第三目 “走向会合的世界”本目介绍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16世纪欧洲的“商业革命”,完全是由于地理大发现所引起的。通过历次的海外航行,大批地区被陆续发现之后,到16世纪末,欧洲人对于世界陆地面积的了解,已经比14世纪时增加了5倍之多。这就使得欧洲与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空前扩大,商业资本获得了无比广阔的活动场所。世界贸易领域的这种变化,又为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的激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以前所没有的新商品,如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以往欧洲人很少食用的大米和蔗糖,输入量大大增加了。来自东方的产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国家,结果使得市场上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像香料这样一些历来只是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欧洲商业上的这些重大变化,表明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大为加强,从而使得由于各国地理、民族传统和国民经济特点的差异而产生的地域分工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早期的世界市场。

  随着世界贸易领域的扩大,在欧洲,商业的性质和经营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总是很难保持稳定的,往往会因为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波动,每当政治局势、水陆交通、自然气候、收成年景等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其他难以估计的情况时,都会引起物价的暴涨暴跌。这样,就为商人牟取暴利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利用市场的供求和物价的起落,大肆进行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的活动。于是正常的商业经营就变成了带有很大投机性的事业。另外,在市场扩大之后,许多商品的交易都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现货来进行,买卖双方只须订立一纸合同即可成交。因此,在16世纪时,首先是在安特卫普产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随后在西欧各国都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专制王朝为了帮助本国商业资本取得世界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对于一些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业公司,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以扶植。于是,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人资本的迅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这“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部分内容,相对而言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联系前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相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中外比较,引领学生探讨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深刻原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东方的诱惑:可以设计问题,遥远的东方对西方人充满了诱惑,这“诱惑”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使学生认识到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关于《马可·波罗行纪》,可以请学生介绍他们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补充《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中国等东方国家。

  关于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受阻情况,可以首先介绍原有的东西方商路情况,再引导学生读书,找一找为什么这些原有的商路不能满足欧洲人的需要了?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其他条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当时欧洲的一员,该做何种打算?如果你有勇气敢于闯出一番天地,那么能否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当时的环境是否具备你需要的条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历史纵横】材料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出开辟新航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在以上我们分析的条件具备之后,勇敢的探险家们出发了。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此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介绍;可以结合PPT,教师讲解;也可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设计表格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总结各位航海家航行的时间、路线、到达地点,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让部分学生提前准备,以课本剧的方式再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结合教材图片,并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思之窗】中的问题。

  关于走向会合的世界:本目内容是本节课中的难点。关于“地理大发现”可以以探究活动的方式进行讨论,设计问题,为什么欧洲人称这一时期的探险活动为“地理大发现”?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渗透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关于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可以采取谈话引导的方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提问,欧洲人进行探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会怎么办?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以此如层层剥笋,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并分析“商业革命”的内容及影响,“商业革命”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二是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商路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成为贸易中心。而这一切都促使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壮大。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关于东方的诱惑,学生看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

  教师:图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

  学生:数金币和银币。

  教师:他身边的女主人在干什么?

  学生: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

  教师:女主人手下是什么?

  学生:书。

  教师:你猜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什么书?

  学生:《圣经》或者祈祷用的书,总之与宗教有关的书。

  教师: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

  教师: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就是对金钱的崇拜。

  案例二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介绍主要航海家航行经过之后,教师出具材料,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我们也把盖在大桅顶端以免它损坏帆缆索具的几张牛皮取下来吃了。但是它们经过风吹日晒和雨淋,已经十分坚硬,我们只好把它们放在海水里泡上四五天,然后再放在火上烤,这样才能吃下去。我们还常常吃木屑。有人卖老鼠……然而,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引自与麦哲伦一道作环球航行的皮加费塔在

  航海日记中的描述

  材料二 更残忍恶毒的是西班牙人对印加帝国的征服。西班牙征服者的首领是弗兰西斯·皮萨罗……1531年,他和他的四个兄弟一道率领远征军入侵印加帝国……印加的统治者阿塔华尔巴应皮萨罗的邀请前来赴会,后者却趁机抓住了这位手无寸铁的“皇帝”,当场屠杀了“皇帝”的许多随从。这位“皇帝”被迫拿出了许多赎金──22英尺长17英尺宽的一间屋子里堆满7英尺高的金银财宝。在夺取了这些财物后,皮萨罗背信弃义地杀死了“皇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问题: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思考应该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学生回答:他们坚毅、勇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壮举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为了金钱,他们的后继者为了获得黄金白银,不择手段,杀掳掠夺,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学生思考、讨论。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评价这些航海家以及随之而来的野蛮的征服者,毕竟他们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线,使原本彼此割裂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案例三 关于走向会合的世界,教师出示材料,学生读材料,讨论。

  补充材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请思考:新航路开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阅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阅读问题时,注意题目的提示信息“阅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首先”,依据要求构建答案。

  思路引领:按照题目要求认真阅读示意图,找到有效信息,通过不同的航行路线,可以明确地看到西欧与其他大陆发生了联系。

  答案提示:首先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不同的人类文明开始交融会合,人类开始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2.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解题关键:对人物的评价要依据人物的主要活动,对历史的贡献等。同时要注意辩证、客观、全面,要注意把人物放到历史环境中分析评价等原则。

  思路引领:首先从航海家探险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影响的角度思考;其次航海家们的成就不一,但其探险加强世界的联系,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掠夺财富,造成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答案提示: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为了金钱和财富,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坚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壮举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但同时他们为了获得黄金白银,不择手段,杀掳掠夺,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解题关键:仔细审题,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思考;另外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目的思考-追求市场这一角度思考,概括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思路引领: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与世界的影响;促进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打破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地区性的市场逐步扩大为世界市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答案要点: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学习延伸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解题关键:作为比较题,首先要找到找准比较项,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思路引领:规模、次数、人数、吨位、里程和所到之处、目的和性质等,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通过比较分析和理性思维挖掘更深层的认识。

  答案提示:

  从规模上看:郑和船队有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船只长151.8米,宽61.6米;携带的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随行人员最多时达到27 800人。而哥伦布的船队约3—17艘;最大的船只长24.5米,宽6米;携带的物品有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随行人员最多时约1 000多人。

  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自居,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而哥伦布远航为追求黄金和掠夺财富,带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性质。

  胡莹 北京31中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1271年,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三人,离开了威尼斯。他们穿过西亚和中亚,到达元朝朝廷。他们受到了元世祖的接待,马可·波罗为元朝政府服务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以后在一次对热亚那的战争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他的口述由一个叫做罗思蒂谦的人记录下来,成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书中,他描绘了中国的富庶景象和繁荣的城市、众多的人口。他在书中称元朝大汗的禁卫军为男爵,共1.2万人。他说,大汗每年“颁赐此1.2万男爵袍服各13次。每次袍色各异……由此共为13色。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此1.2万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13次……君主亦有袍服13袭,颜色与诸男爵之袍服同。唯较为富丽,而其价值未可以数计也。”他还叙述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宫殿和佛塔,特别说到那里富有黄金、珠宝。马可·波罗的叙述中有些荒诞的地方,例如说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

  ──耿淡如等译《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

  哥伦布的遗言(1506年5月4日)(节录)

  圣灵佑助,我获得了并后来彻底明白了一种思想,就是,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这思想由我报告于国王陛下斐迪南和女王陛下伊萨伯拉,而我们王上乐于供应我所需的人手和船只数量,并把我提拔到上述大洋的提督职位,管辖佛德之西的全部区域(这就是教皇替西葡两国划分殖民地的界线,在该线以西归西班牙,在该线以东归葡萄牙。──译者);他们又曾给我副王兼知事的称号,统治在该线以外我所发现的全部陆地和岛屿,而且准许我把上述的职位和称号传给我的长子,然后子孙世代相承;此外,他们赐给我从我将来治理的地方上所获得全部东西的1/10,以及从这些地方上所收到进款和利润的1/10;另外给我全部土地的及一切其他东西的1/8,还有按照我的提督、副王和知事职衔所应得的固定俸给,以及这种职衔所赋予的利益和优越地位;这一切都是根据我和王上所讲的各种条件,而这些条件是经由他们赞同批准的。

  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从遗言上这一段文字,显然可见哥伦布在死时还不知他所发现的是新大陆。他向西航行,寻找到达印度的海路,把所发现的地方认为是印度的一部分。由于这种错误,使西印度和印第安人的名称变为固定的名称。)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摩尼康谷人称为赤潘哥的小西班牙在内。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600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上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距该岛以西700英里的地方,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包括我们称为圣亚哥的牙买加岛。另外,我发现向西南延伸333英里的大陆土地,我在第一次航行中所发现的北面107英里不计在内。除此之外,我所发现的大批岛屿,可从我的书信、笔记及地图上更清楚地看得出来。

  ──耿淡如等译,选自《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节录)

  这是哥伦布在他最后一次航行中,自牙买加岛给西班牙君主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哥伦布对于黄金的崇拜。《资本论》第1卷第3章曾引用了此信中的歌颂黄金的几句话。从这信中也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地理发现者的目的所在,和他们对当地人残酷剥夺的野蛮行为。

  西班牙驻西印度群岛总督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503年致最信奉基督教的伟大的君主们,西班牙国王与王后的书函。信中述及他航行的事迹,经过的国家、省份、城市、河川,与所遇见的奇事,以及发现有黄金与其他奇珍财富等地的情况。

  最高贵和有权威的君主,国王与王后陛下:从加第斯到加纳黎的航程共历四天,从加纳黎到西印度群岛(即我写信的地方)历时十六天。我的目的是,当拥有这批好船,好船员和充足储备时,我要尽力加速航行。因为牙买加是我航行的目的地。这封信是在多米尼加[即今多明各(Domingo),是哥伦布第二次航行(1493-1494年)在大西洋上经过的岛屿。──译者]写的。直到目前,我的时间都忙于收集情报……

  当我发现印度群岛时,我曾说这些岛屿是全世界最富有的贵族领地;我曾谈到过有关进行黄金、珍珠、宝石、香料等交易,由于这一切东西并未立即成交,我就被告发了。这种惩罚使我除将土著曾告诉我的事情呈报外,就没能述说别的任何事物。有一件我敢陈说的事:因为这件事是有许多见证人,即在刚抵达委拉瓜(委内瑞拉)的头两天,我曾见到比我在小西班牙(海地岛──译者)四年中所见到的黄金还多得多,此地有独一无二的、世上再也没有比此更肥沃更宜于耕种的土壤,也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的居民更胆怯;加以此间有一个优良的海港,一条美丽的河流,而且全境是非常便于设防的。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和保持他们主权的永久性,同时它还给基督徒带来发扬光大的希望;再说到此间的路程,和到小西班牙的路途都是很短的,因为来这里航程中必遇顺风。陛下可以统治此间,如同统治寿来兹或托利多一样,陛下的船只可自由驶行此间,犹如进入陛下自己的皇宫一样。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然而如果他们要控制别处的产物,那么他们必须使用武力取得,否则便会空手而归。在这个国家中,人们只需单纯地依靠当地的野蛮人,即可得到十足的安全。

  ……热那亚人,威尼斯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凡有珍珠宝石或其他名贵物件的人们,都走遍天涯海角去交换黄金。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以上数语《资本论》第1卷第3章曾引用。──译者)。据传委拉瓜的一个贵族死后,人们将其所有的黄金随身殉葬。人们在一次旅程中就给所罗门带来660昆特(1昆特合100千克──译者)黄金,这里还没有把商人与水手所携带的黄金,和在阿拉伯所偿付的黄金计算在内。……有谁将自愿献身于此类工作呢?若有人甘愿如此,我亦愿用上帝的名义起誓,一定将他安全送到该地,假若上帝允许我能安全地回西班牙的话。随我航行的人都曾经经历过无法置信的艰辛险阻。我恳求陛下,鉴于他们的贫困,迅速发给他们钱财,并请按照各人建立的功绩,从优致酬,因为据我所见(我能妥善地保证),他们是替西班牙报道空前好消息的使者。关于委拉瓜酋长奎必恩,和他邻区首领拥有黄金一事,虽然根据我们得到的报告为数是极大的,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林幼琪译,节选自《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有关论述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2.课文注释

  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原因首先是对黄金的追求。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主要财富的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封建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也用货币交纳地租。商人和手工工场主需要更多的货币以扩大经营。金币是当时的重要交换手段,因而贵金属黄金就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就曾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希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也比比皆是。其次,开辟新航路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16世纪以前,欧洲就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需要外来商品,例如欧洲人为了保存肉类食品,离不开香料,而香料就是从东南亚运去的。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这项贸易到13世纪末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之手,经陆路从东方辗转输入的商品比12世纪初增长10倍,其中主要是香料(丁香、肉桂、胡椒等)、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这些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最受欢迎,但由于经过多次倒手,价格一再抬高,这使得从事对东方贸易的商人获利极大。其他欧洲国家要想直接经营这项贸易,只能另找出路。更重要的是,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占领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土耳其军队抢劫商队,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塞了这一条重要的陆上商路,造成了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于是,欧洲商人渴望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此外,传播基督教也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来说,伊斯兰教是一个传统的、永远存在的敌人。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曾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即便到15世纪,南部的格拉纳达仍为穆斯林的据点。此外,穆斯林还控制着附近的北非海岸,而土耳其的海上力量又在不断增长,使整个地中海都感受到穆斯林的影响。对于虔诚而爱国的伊比利亚人来说,进行反伊斯兰教的斗争是不可动摇的。伊莎贝拉女王于1482年开始对格拉纳达进行讨伐,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地向前推进,直到1492年获取最后胜利。胜利后,女王下了一道法令,要求西班牙的所有犹太人或者接受天主教,或者离开西班牙;10年后,又对留居卡斯提尔的穆斯林颁布了一道类似的法令。后来,阿方索·德·亚伯奎(1509至1515年任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总督)在围攻马六甲时,曾用这样一些赞美之词激励手下士兵,他说:“我们将为我们的主出色地效劳,把摩尔人(居于西北非的黑人,中世纪曾同阿拉伯人一起征服西班牙)从这地区驱逐出去,扑灭穆罕默德教派之火,使它今后永远不会重燃。”而前往墨西哥进行征服活动的贝尔纳·迪亚士(注意不同于发现好望角的巴托洛米乌·迪亚士)在回忆录中记述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

  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最前头的原因

  在西欧国家中,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在开辟新航路方面走在最前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两国都位于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它们向海外发展。两国向海上扩张的第一步是在15世纪占领了非洲西海岸沿岸的四个群岛:葡萄牙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佛德角群岛,西班牙占领了加那利群岛。在得到这几个有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群岛之后,葡、西两国更加积极地向海外扩张。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葡萄牙王子亨利有着“航海家”的绰号。他重视把水手和造船的传统经验同理论知识结合,改进了葡萄牙的航海能力。他曾积极筹划绕过非洲到东方的航路,他派出一支又一支的探险队去勘察非洲西海岸。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海上探险活动,也是在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王室的支持下完成的。第三,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从8世纪初起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经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到1492年西班牙才收复了阿拉伯人在半岛上的最后据点格拉纳达。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因此,当他们在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15世纪海外冒险事业中葡萄牙较西班牙领先的原因

  一是疆域不大,且位于大西洋沿岸,三面为西班牙领土所包围。这有效地保护了葡萄牙人不会因受诱惑而将自己的财力浪费到欧洲战争中去。由于亨利王子的领导,他们开始致力于远洋事业。二是葡萄牙掌握较多的航海知识,主要是从意大利人那里获得的。里斯本地处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与佛兰德人之间的经由直布罗陀海峡的海上交通线上。葡萄牙人通过在皇家海军中雇用意大利船长和领航员,趁机获取了航海知识。又由于亨利王子的缘故而富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并较好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知识。他们确信前往东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绕过非洲而不是横越大西洋,因此,葡萄牙人在航海术和地理学方面成为所有欧洲人中最有知识的。正常情况下,葡萄牙人理应成为首航者。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请求资助时,却遭到拒绝。两年后,哥伦布来到西班牙朝廷,起先也遭到拒绝,但最后赢得了伊莎贝拉女王的支持。

  香料贸易在新航路开辟中的地位

  亨利王子最初的目标仅限于非洲,并未想到印度,但是,随着他的船队沿非洲海岸越来越往前驶去,他的视野自然会从非洲的商队贸易扩大到东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从那时起,发现和控制香料路线成为葡萄牙人政策的首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亚伯奎激励围攻马六甲的部众去“扑灭穆罕默德教派之火”时,他也强调了得到物质利益的前景。他说:“我确信,如果我们从他们(摩尔人)那里夺去马六甲的贸易,开罗和麦加将会彻底毁灭,威尼斯将得不到香料,除非它的商人到葡萄牙去购买。”

  哥伦布首航的具体经过及结果

  1492年8月8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帕洛斯角启航。9月6日,远征队驶入烟波浩淼的海洋。很幸运,一路顺风,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船上的人们烦燥不安起来。为了平息他们的忧虑,哥伦布发布了有关已行航程的假消息。10月7日,发现了飞鸟,但在地平线上仍没出现陆地。哥伦布也焦虑起来,这时他已西航很远,按他的计算,应已见到日本。10月9日,他许诺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在三天期满前,人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这是预示着整个人类命运的一个时刻,美洲大陆的发现,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他确信圣萨尔瓦多岛离日本所在的位置非常近,下一步是找到日本。当他向西南航抵美洲大陆时,他相信自己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某地。哥伦布坚持自己的错觉这一点,带来了重大结果:它鼓舞人们进一步勘探南北美洲,直到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大笔财富。

  新旧大陆物产的交换与传播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而美洲则为人类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蕃茄、花生、橡胶、可可、烟草、南瓜、菠萝等农作物,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玉米。1494年,哥伦布把玉米带回了西班牙,1496年玉米又由葡萄牙人传到亚洲的爪哇,大约于16世纪初玉米传到了中国。其次是既可为主食又可为菜的马铃薯,1525年马铃薯被带到西班牙后,1543年又传入英国,1776年传入非洲,18世纪后期英国人把它带到印度,传到亚洲,大约19世纪初从南洋传到中国。因为印第安人培植了品种多样的、既耐热又耐寒的马铃薯,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并赋予了它不少美名,西班牙人称它为“巴巴”,意大利人称它为“地豆”,法国人称其为“地苹果”等。由美洲传入世界各地的玉米和马铃薯,至今仍是世界上数亿人民的主要食物,在哥伦布以后的几次欧、亚、非的大饥荒中,玉米和土豆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美洲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世界市场及其发展阶段

  世界市场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广义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这两方面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世界范围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国际交换具有了普遍性。各个国家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相协调,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这样作为流通过程要素的狭义世界市场把各个国家联结为世界范围内统一的经济整体,这就是广义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繁多。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分工出现细分的趋势,因而使国际分工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部门间的分工向部门内分工转化,这使部门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出现经营全球化的特点。此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各国纷纷把先进技术用于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因此,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技术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个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特别是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传播到欧亚大陆。像玉米这一美洲的特产,新航路开辟后很快传到中国、非洲和东南欧。马铃薯(土豆)、烟草、可可等也从美洲传到亚、欧、非各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越来越占据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了。15世纪初期以前,欧洲人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得不多。新航路开辟以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改变了。由于船队的远航和探测,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在不同程度上被摸清了。在某些地区,欧洲人也开始了解那里的内陆部分,如随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侵略,欧洲人对这些地区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价格革命”。其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价格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英法等国内经济体系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里,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价格革命对西班牙所起的作用却不同。16世纪前期,西班牙国内社会经济虽一度呈现出繁荣局面,工商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也有所滋长,但封建结构仍相当顽强。面对农产品的价格猛涨,封建贵族只是一味加强封建剥削,城市中的行会继续控制着手工业生产。这就造成西班牙国内工农业生产难以发展,所产粮食不足以养活本国居民,所产羊毛仍然大量输往尼德兰和意大利,工农业产品的价格更加高于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加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这都造成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金银很快就转到其他国家的供货者和债权人手中的局面。因此,西班牙进行的殖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它所开辟的殖民地市场,很快被英法等国的商品占领;它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并未被自己国内的工农商业所吸收,而是辗转流入英法等国后才转化为资本。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

  新航路开辟对亚洲的影响

  各大陆中,亚洲受到的影响最小,因为它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已强大到足以避免直接或间接的征服。亚洲大部分地区完全没注意到正出现在沿海地区的、固执的、令人讨厌的欧洲商人。只有印度的少数沿海地区和东印度群岛的某些岛屿大大地感觉到欧洲经济扩张的影响。就整个亚洲而论,亚洲的态度由中国皇帝乾隆在答复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要求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的一封信时作了最好的表达,他说:“在统治这个广阔的世界时,我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维持一个完善的统治,履行国家的职责:奇特、昂贵的东西不会引起我的兴趣……正如您的大使能亲眼看到的那样,我们拥有一切东西。我根本不看重奇特或精巧的物品,因而,不需要贵国的产品。”

  3.学术观点

  关于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社会动因和作用研究

  关于社会动因:学术界传统说法有4条原因、两个条件:即“黄金欲”;商路被阻、寻找新贸易航路说;土地欲、封建扩张版图;宗教扩张说;以及西、葡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地理知识和航海技能的扩大两个条件。现在人们认为,研究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对揭示哥伦布航海探险的背景和原因固然重要,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经济、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单纯强调哪一种因素都是不准确的,必须在方法论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研究。

  关于作用:学术界传统的评价是:地理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开辟大西洋航线,引起欧洲贸易中心的西移,“发现”美洲大陆,是欧洲殖民活动的开端,新航路开通后,在欧洲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现在有人认为,传统说法对欧洲近海文明向远洋航海文明的发展分析不够,特别是对由于东西两半球文明的汇合所引起的一系列变革估计不足。

  关于哥伦布的评价

  哥伦布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研究者对于史料的解释千差万别。数百年来,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怀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态,对哥伦布及其事业褒贬毁誉者皆有之。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该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是哥伦布打破了东西两半球的孤立状态,使全球联成一体,永不分离,彼此交往,相互依存,使人类历史开始具有了全球性的规模,从而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崭新时代,这也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其他先期到达美洲者的最大区别之一。当然,哥伦布在殖民地进行的不义战争和掠卖印第安人为奴隶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把哥伦布死后西班牙对拉美殖民侵略的暴行,同哥伦布本人的活动区别开来。

  关于“地理大发现”问题

  “地理大发现”是学术界长期沿袭下来的术语,马克思经典作家们也多次使用此种提法。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均有学者认为“发现美洲”、“发现新大陆”等提法是错误的,因为美洲本身是个客观存在,怎么能说是被发现呢?为此有国外学者提出用“两个大陆相遇”来取代上述观念。但有的学者认为,“相遇”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不能回避发现者与被发现者的区别。

  关于“谁最先发现了美洲”

  历史学界曾对“谁最先发现了美洲”这一问题发生过争论。说早在哥伦布之前,探访过美洲的民族和国家有腓尼基人、爱尔兰人、维金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居民)、威尔士人、还有中国人,各抒己见的论者均摆出若干证据,但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4.插图说明

  略

  5.参考资料目录

  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西]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著,朱伦译:《哥伦布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郭家堃:《哥伦布航海日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李隆庆:《哥伦布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连云山:《谁先到达美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彭顺生:《哥伦布发现美洲与人类交往》,载《世界历史》1992年第4期。

  李安山:《国外哥伦布研究述评》,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2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方宪:《关于哥伦布功过的几种评说》,载《历史教学》1992年第10期。

  王加丰:《五百年来的地理大发现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栾文莲:《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第六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难点:

  殖民扩张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海上马车夫”,介绍荷兰殖民者扩张的概况;第二目“日不落帝国”,以英国为例,讲述其殖民扩张的过程;第三目“世界市场的拓展”,介绍殖民扩张的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16世纪到18世纪荷兰、英国等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过程。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西欧列强也纷纷踏上殖民扩张的道路,随着它们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据点,拓展海外贸易,对殖民地财富、资源、劳动力进行暴力掠夺,攫取丰厚的利润,在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欧洲发展和兴旺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市场正是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得到拓展。

  本课的引言部分展现了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的繁荣景象,不仅指出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还旨在说明: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夺的结果:财富并没有在这两个国家形成资本,却流入荷兰等西欧国家,引起了西欧历史上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它们纷纷加入海上探险和殖民扩张的行列。

  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增加学生对荷兰崛起历史的感性了解。

  第一目 “海上马车夫”,介绍了荷兰殖民扩张的概况。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商业革命的受益者

  在本目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世界地图或西北欧地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荷兰位置的感性认识。如果学生对荷兰历史了解不深,建议教师可先补充对“荷兰”的说明。从16世纪初期开始,处于西班牙王室的统治之下,独立前这一地区统称为尼德兰,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地处欧洲商道十字路口的位置,发达的水上交通网,海上贸易的历史传统,都使尼德兰具有发展国际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此成为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建议引导学生阅读第三目中的《历史纵横》,了解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动的地域和特点。作为开辟新航路实践者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尽管他们从殖民地抢夺了大量金银,但国王和贵族为了满足个人享受,从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疯狂采购商品,所以这笔财富没有在葡、西本国转化为资本,而却使荷兰从中受益,得到大量的实惠。16世纪中期,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而西班牙封建统治严重地束缚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这导致矛盾的激化。1566~1581年,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尼德兰终于以民族独立运动的形式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北部的统治,成立荷兰共和国。从此,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束缚,为荷兰成为世界最早的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开辟了道路。

  (2)“海上马车夫”

  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争霸在很大程度上靠一种独有的、经济实用的商船。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海盗袭击。荷兰人首先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不可装置火炮,仅能运送货物的商船。虽然这种设计的代价是每次航行都会充满风险,但好处是能使船的造价很低廉,货物的运费也便宜,荷兰以此击败了强大的竞争对手。17世纪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商船队,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和北方各国之间的贸易都集中到了自己手里,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的称号由此而来。

  (3)荷兰的殖民活动

  荷兰资产阶级并不以高额的利润为满足,他们力图从海外殖民活动中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荷兰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是与它的对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荷兰是利用商业垄断公司这个向外扩张的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建立起自己的殖民霸权,即由大商人组建公司,政府给予其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贸易垄断权等很多特权。1602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这样的商业组织。

  建议以表格形式归纳荷兰殖民扩张的概况,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绘制表格。

  第二目 “日不落帝国”。教材通过英西海战、英国的殖民概况、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等几个方面,展现了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的历程。

  (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本目第一段对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做了介绍。在本目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世界地图,对英国有利的地理位置有感性认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更加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得天独厚的条件。16世纪英国积极参与海外贸易的竞争,但西班牙当时拥有欧洲最大海军和舰队,英国还不具备同它抗衡的力量。因此这时期的英国海外活动伴随着海盗行径,他们到非洲掠夺黑人卖作奴隶,截击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金银的船只,这些海上抢劫活动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支持和鼓励。英国海盗式的劫掠,使英西两国矛盾激化。但由于西班牙封建势力强大,工业不发达,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又多流失到工业较发达的英国等国,国力已有衰落。结果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议教师用图片或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敌舰队”之战概念,明确它标志着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的海上霸权的开始确立。

  (2)英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活动

  本目第二段对17世纪英国通过建立殖民贸易公司,在北美和印度进行殖民扩张做了介绍。建议结合《英属北美殖民地》地图教学。同荷兰一样,英国的殖民活动也是通过商业垄断公司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这些商业垄断公司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的数量极为庞大惊人,成立于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是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1688年为止,英国在印度已经建立了3个重要据点。自1607年伦敦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3)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本目第二段还阐明了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发展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英国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他们要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随之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政府,一方面积极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使资本主义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执行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建立起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殖民扩张活动而不断扩大对海外市场的需求。由此看出,英国的殖民扩张对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英国海外殖民活动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最为典型的。

  (4)“日不落帝国”的确立

  在殖民扩张中,西方国家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因而发生了一系列殖民争霸战争。英国不断地向海外扩张,首先与当时拥有世界殖民航运霸权的荷兰发生冲突。英国国会为此颁布了《航海条例》。教学中建议补充《航海条例》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航海条例》的规定对谁最不利?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史料的能力。为了强迫荷兰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发动了三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得到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

  殖民争霸中英法争霸斗争最为激烈。指导学生看教材《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图。了解英法各自在北美有哪些殖民地,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有着潜在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印度和北美。通过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法国损失巨大。它在印度的势力几乎全部被英国排挤出去。在北美,英国夺取了法国整个圣劳伦斯流域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土地。18世纪中期,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建议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英国殖民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根据英国与几个主要对手的竞争情况归纳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

  对于英国能够超越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强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历史事实,需要给予恰当的分析。所以建议教学中,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探究英国为什么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或分组讨论为什么英国能够击败荷兰、法国?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主要原因: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国家政策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

  分组讨论“为什么英国能够击败荷兰、法国?”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提示可从自然资源、工业基础、海军建设、扩张重心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讨论。教师可以明确,荷兰败于英国的主要原因在于:荷兰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而工业资本的强大优于商业资本。英法争霸英国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则是欧洲大陆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

  建议:通过分析殖民扩张过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情况,使学生明白:殖民竞争既是军事上的竞争,更是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竞争。

  教学中建议联系17、18世纪中国明清厉行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引导学生对比同一时期中外在对外政策、经济政策上的差异,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和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三目 “世界市场的拓展”。教材强调了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了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1)世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形成

  “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建议以“探究学习总结”为素材,引导学生结合《黑奴贸易路线图》来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美洲种植场生产的烟草、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但因为种植场生产的是单一作物,所以需要进口粮食、布匹等一切日常必需品,也需要进口劳动力,因此三角贸易繁荣起来。西欧指挥着几个洲之间的这些贸易,他们从奴隶贸易、甘蔗及烟草种植业以及东方贸易中获取了最大的利润。

  思考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建立的?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欧洲殖民者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把殖民扩张的魔爪伸向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2)殖民扩张的影响

  建议阅读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历史资料,或补充英国从黑奴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的资料以及马克思对殖民活动揭露的材料,结合历史材料分析殖民扩张的“双重使命”:认识殖民扩张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造成近代亚、非、拉广大地区贫困和落后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另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回忆《开辟新航路》的内容。思考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商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商业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贸中心的转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等。

  指导学生阅读引言《阿姆斯特丹港》,提问:继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之后,欧洲哪一个国家掌握了殖民霸权?为什么它会掌握殖民霸权?导入本课学习。

  关于“海上马车夫”一目的教学,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谈话法。荷兰在17世纪有一个什么称号?“海上马车夫”是什么意思?它具备了哪些优势而成为了“海上马车夫”?荷兰是否满足已经垄断了的航海运输业?荷兰实行对外扩张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在贸易公司的组织下,荷兰进行了哪些殖民扩张?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了解荷兰兴起的各项因素,培养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以绘制表格的方式归纳荷兰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的概况。

  关于“日不落帝国”一目的教学,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比较法和探究法。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归纳英国取得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分组探究:为什么英国能够战胜这些强国?师生共同归纳英国具备的几大优势: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军事优势、制度优势,所以,英国的取胜带有必然性。思考:与英国相比,同时期的中国又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之中?最后明确英国能称霸世界的原因。

  关于“市场的拓展”一目的教学,观察教科书上的“探究学习总结”中的《黑奴贸易路线图》,设问:殖民扩张对于世界市场体系有什么影响?补充殖民主义的相关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认识西欧的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和殖民地造成的不同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学习黑人奴隶贸易时,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阅读《历史纵横》和《黑奴贸易的路线图》,教师补充相关图片。请学生以大奴隶贩子安东尼·培根的身份来介绍这条黑奴贸易的航线;再请学生以奴隶的身份来介绍在这条航线上自己的遭遇;请学生根据上述场景,谈谈如何认识这条航线?

  启发学生对历史问题作出分析:通过“三角贸易”,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这条航路为西欧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但同时它也是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苦难的一条罪恶的航线。

  案例二

  学习英国等国殖民扩张时,运用查找资料学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16世纪到18世纪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概况,并思考问题:(1)这些国家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国家的经济特点、政治制度会对这个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有怎样的影响?(3)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起到什么作用?

  学会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理清思维,加深对西方列强殖民活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三

  学习殖民扩张的影响时,运用材料学习法。

  利用《学思之窗》中的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马克思

  补充材料:“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

  阅读两则材料,思考回答:(1)殖民活动的受益者是谁?他们得到了哪些好处?(2)殖民活动的牺牲者是谁?他们承担了哪些灾难性的后果?殖民除了带给他们灾难以外,还带给他们什么?(3)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其“曙光”的含义是什么?殖民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并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习惯。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题关键:殖民侵略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思路引领:财富的积累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手段是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经过西欧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种种野蛮的强盗式掠夺行径,他们获取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

  解题关键:殖民扩张的影响

  思路引领:对西欧国家和殖民地造成了不同的影响。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得到了促进,亚、非、拉美等殖民地灾难深重。

  答案提示: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国家由此迅速聚敛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发展和兴旺起来,但这些都是以殖民地人民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1亿左右的精壮劳动力。在殖民强盗的掠夺之下,亚、非、拉美国家丧失财富、资源、劳动力,发展迟缓、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被大幅度地拉大了。

  学习延伸

  谈谈为什么黑奴贸易会出现在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

  解题关键:黑奴贸易兴盛的原因

  思路引领:15~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黑奴贸易的暴利刺激。

  答案提示:15~19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海外殖民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暴,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在美洲发展种植业,另一方面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另外,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正常贸易获取的利润无法满足西欧商人的欲望,而黑奴贸易能获取巨额利润,对于西欧商人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同时,奴隶贩子的行动得到本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上新航路开辟后,越洋航行得以实现等;所以贩卖黑奴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持续了近400年的时间。但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逐渐向自由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政策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热衷于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黑奴贸易也就逐渐衰落了。

  王卫玲 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以及骑士法里罗订立的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

  因为你,葡萄牙王国的生人斐尔南多·麦哲伦,你,骑士路易司·法里罗(也是该国的生人)希望朕规定你们服务的范围,特责成你们在属于朕(朕是统治者,在朕的分界线境内)的海洋里发现丰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国获利的其他东西,所以为这件事命令和你们订立协定如下:

  第一、你们应当在充分时间内,在朕的境界和分界线内的海洋去寻找;为了在执行上述任务中不至有和你们抱同样目的的其他人通过你们的路线,对你们赐予并愿保证,在此后十年内,不颁发特许状于任何想沿你们选定的路线和方向去探险的人。如果有人根据本特许状向朕请求,则发特许状以前,先通知你们,以便你们如果愿意,也能像那些打算到海上从事新发现的人们一样,用同样多的船只从事同样的航行。

  但你们须承认,如果朕把特许状赐给想循向西航的路线到朕所指定的地方(即印度各岛和大陆以及其他所有已经发现的地方)以便探寻这些海中间的海峡的人,则朕有权颁赐这种特许状于要求它的人。

  你们从事上述的探险,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朕的最亲密的从父和友邦君主)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沿着我们的分界线,丝毫不得使他受到损害。

  重视你们行动所依据的计划,着手上述的探险,也考虑到由于你们的效力,使朕获得很多福利以及扩大我们卡斯提王室的版图,为补偿你们的劳绩和面临着的危险,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你们的子孙与合法继承人,今后永久附带最高权利属于在朕之后的我国国王的条件。在你们之后你们的后代继承者,只有在它们是我国的臣民并在我国境内结婚的情形下,才传给他们上述的管辖权和总督权。关于这一切,朕命令授予你们以按法律和规定写就的执照和特许状。也赐给你们每年用朕的船运出以及运到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总值为1000杜卡特的商品。

  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1/15。

  为了补偿你们在这次航行中的劳绩和负担的费用,朕愿赐给你们恩惠,因此许可你们从第一批舰队运到的一切东西中,自己留下1/5。

  为了能更好地执行上述的一切以及航行能成功,朕命令装备5只船:每只130吨的2只,每只90吨的2只和60吨的1只,保障供应人员、必需的储备和炮。被指定的船出去以两年为限,而且船上应有234人,其中有舵手、水手、骑兵和其他,根据交给朕的记录,命令朕的驻塞维尔印度贸易处的官员执行上述一切,望即知悉。

  如果执行责成你们的条件中你们当中某一人死去的话,活着的人要完全遵守并履行所有的义务。为了正当地履行上述一切以及朕的财库获得按照本协定的收入,朕委派经纪人、出纳员、检查员和文书员到上述船上,船只出海以前应向朕提供载有开支总数的账目,在他们回来时提供同样的、朕从舰队运载的一切当中应该获得的账目。朕以本国国王的诺言对你们吩咐上述的一切,并命令对你们颁发由朕签字作证的这一协定。

  ──郭守田译,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对殖民活动的揭露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场主买人的时候还付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都贡献出来。这样,它就加重了任意妄为的半野蛮政府所造成的祸害,因为它是把政治家的全部实际技巧同商人的全部垄断利己心肠结合在一起进行统治的。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人为了使爪哇岛得到奴隶而在苏拉威西岛实行盗人制度。为此目的训练了一批盗人的贼。盗贼、译员、贩卖人就是这种交易的主要代理人,土著王子是主要的贩卖人。盗来的青年在长大成人可以装上奴隶船以前,被关在苏拉威西的秘密监狱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大家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权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的贸易和对欧洲往来的货运的垄断权。而印度的沿海航运和各岛之间的航运以及印度内地的贸易,却为公司的高级职员所垄断。对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垄断权成了财富的取之不尽的矿藏。这些职员自定价格,任意勒索不幸的印度人。总督也参与这种私人买卖。他的宠信们是在使他们这些比炼金术士聪明的人们能从无中生出金来的条件下接受契约的。巨额财产像雨后春笋般地增长起来,原始积累在不预付一个先令的情况下进行。华伦·哈斯廷斯的审判记录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名叫沙利文的人,当他因公出差到印度一个离鸦片产地很远的地区时,接受了一项鸦片契约。沙利文以4万镑把契约卖给一个名叫宾恩的人,宾恩又在当天以6万镑转卖给别人,而这张契约的最后购买者和履行者声称,他从中还赚了一大笔钱。根据一个呈报议会的报表,从1757年到1766年,东印度公司和它的职员让印度人赠送了600万镑!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他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2.课文注释

  荷兰的海船及造船业

  以往的典型商船多用笨重的木材建造,船尾设炮座平台,可架置火炮,在必要时作军舰用。荷兰人崛起后不久,首先冒险建造一种为仅能运送货物、不可装置火炮的目的而专门设计的商船。三桅商船船身宽、船底平、居住舱室有限,因此,具有最大的货舱空间,而且极其节省建船材料。这种缓慢、丑陋但便宜、宽敞的大轮船是开始控制世界海洋的荷兰商船队的主要依靠。荷兰的商船队早在1600年时就拥有10 000艘船,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荷兰的造船厂高度机械化,几乎一天能生产一条船。此外,船的制造和操作颇经济合算;荷兰船主可以削价与竞争者抢生意。因而,他们充当了西班牙、法国、英国和波罗的海之间的运输业者。英国人直到18世纪才能在商船运输方面与荷兰人竞争。

  18世纪荷兰衰落的原因

  18世纪时,荷兰在经济发展和海外活动方面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其衰落的一个原因在于,英、法两国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针对荷兰人的歧视性法令,建立起自己的商船队。从1651年起批准通过的若干《航海条例》可作为上述立法方面的例子;立法之后,英国商船队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航海条例》以及与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并不能完全说明荷兰衰落的原因。事实上,荷兰的贸易量在1698至1715年期间达到顶峰,而且,在那些年月里,荷兰商船队的规模仍为英国的两倍,可能等于法国的九倍。但当时,荷兰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正在下降。因此,所出现的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衰落。荷兰人并没有渐渐不行,而是法国人和英国人正在迎头赶上。其根本原因在于荷兰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需的资源。法国人拥有众多的人口、繁荣的农业和一个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富裕的祖国。英国人也拥有较荷兰人丰富得多的自然资源,并享有海岛位置带来的巨大禆益;地处海岛,使他们无须付出时常遭受入侵的代价。此外,英国人还有其海外殖民地的迅速增长的财富和力量作后盾,而荷兰人仅在南非南端有一小块孤立的殖民地。因而,我们发现,英国输出品的价值从1720年的800万英镑上升到1763年的1 900万英镑,法国输出品的价值由1116年的12 000万里弗尔增长为1789年的50 000万里弗尔。已经达到顶峰的荷兰人完全不能和如此的增长相匹敌。

  东印度公司

  印度尼西亚的统治者和商人利用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之间的竞争,提高物价和港务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荷兰人采取措施,于1602年将他们的各种私营贸易公司合并成一家国营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公司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早两年即1600年时,英国人建立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成为侵略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主要殖民工具。它垄断了英国在印度乃至亚洲的贸易,把印度的香料、棉织品和纺织品等运往欧洲获取暴利,例如在印度购买1磅胡椒仅花2便士,运回欧洲后可卖到20便士,为此他们大发横财。法国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不但获得了垄断好望角到印度之间的全部贸易特权,还从政府手中得到大量的补助金。

  殖民扩张前后的英国

  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大西洋海域,当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际,这里还是英吉利与苏格兰两个独立的小王国,总面积不过2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600来万,可谓蕞尔岛国,但是,随着新航路的繁兴,促使它进行了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一系列社会政策、法律制度上的改革,建立了统一的不列颠大英国,为其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方面,英国比西班牙和葡萄牙晚大约半个世纪。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充分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向西班牙、荷兰等老牌殖民者发起了挑战。在打败西班牙、荷兰后,英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便是打败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法国力图称雄欧陆,并积极向北美、亚洲和非洲扩张,同英国争夺殖民地和海洋控制权。英国则在欧洲拉拢和利用反法的国家与法国抗衡,而集中自己的海军力量全力夺取法国的海外殖民地。通过奥格斯堡战争(1688~1697)、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夺取了大片的殖民地,登上了“海上霸王”的宝座,成为一个拥有“最大殖民地威力”的国家。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1876年美国和德国还没有海外殖民地,法国也很少,只有90万平方千米,600万人口。英国却占有2 250万平方千米,人口2亿5 190万。(此数据来自潘润涵林承节等著:《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七年战争

  1756年,奥地利为了夺取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准备发动对普鲁士的战争,为此,奥地利首先与法国结盟,此后,俄国、德意志境内的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等国先后加入。当时,英国因为同法国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大陆牵制法国,于是英国以及当时英王在德意志的领地汉诺威一起,与普鲁士结盟。双方在欧洲及世界许多地方展开了战争。在欧洲,在英国的援助下,1756年8月,普鲁士派7万大军进攻萨克森,打败了奥地利军队,萨克森投降。第二年5月,俄国军队攻入东普鲁士,普鲁士军队被打败。1757年和1758年,英国海军封锁法国海岸,炮击法国港口,破坏其船坞。普军乘势在罗斯巴赫打败奥法联军,继之又在洛伊滕打败奥军。1759年,俄奥联军重创普军,普军损失惨重,参战的4.8万人,仅剩3 000人。同时,英军在另一处战场又大败法军。1760年,俄奥联军占领柏林,普军更加困难。1762年俄国新皇彼得三世即位,退出战争,战局出现改观。1763年,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条约,欧洲战事结束。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为争夺殖民地展开了战争。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并继续扩大战果;在印度,经过几次战争之后,到1761年,英国已经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了几个殖民据点。在非洲,法国人也屡屡战败。1763年,法国被迫媾和。在这场战争中,法国的海军几乎被消灭殆尽,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大量丧失。英国夺取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进一步巩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

  奴隶贸易

  在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中,罪恶的奴隶贸易是最令人发指的活动。这个时期的奴隶贸易主要指欧洲奴隶贩子贩卖非洲黑人。当然,殖民者在其他地方也曾从事奴隶贩卖活动,只是规模和影响没有那么大。

  西方殖民者侵入非洲以后,除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大肆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贵重物品外,主要是从事奴隶贩卖活动。奴隶贸易开始于16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集中在非洲西海岸。从冈比亚河到尼日尔河口三角洲一带是著名的奴隶市场。后来,欧洲殖民者又不断扩大范围,形成了从塞内加尔到安哥拉长达6 000多千米的奴隶贸易区。最初,殖民者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在西非沿海地区直接捕捉黑人,然后用船运到美洲或欧洲卖掉;接着又利用收买和引诱当时一些部落酋长,挑起非洲人之间的部落战争,用枪支、弹药、烈性酒、纺织品、小型饰物等从非洲人手中换到战俘装船运走,由此开始了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这种所谓“三角奴隶贸易”是指,欧洲奴隶贩子乘船装载各种物品从伦敦、利物浦、马塞、南特等一些港口出发,来到非洲,此为“出程”;接着把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装船运往美洲西印度群岛、南美洲沿海地区等地出售,此为“中程”;最后,他们把从美洲购买或交换来的棉花、蔗糖、矿产品等运回欧洲,此为“归程”。北美的奴隶贩子则从新英格兰出发,载运大豆、木材、乳制品、面粉等物品,运到西印度群岛换取酒类产品,再前往非洲换取奴隶。

  贪婪的贩奴商总想把自己的船尽可能多装一些“活的货物”,所以奴隶运输的情形是骇人听闻的。甲板间的距离,通常是3.3英尺(即1公尺略多一点)。奴隶被用鞭子赶到那里,而且被强迫紧紧地一个靠一个睡下。他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渡过了从非洲到美洲的长途行程。在遇暴风雨时,舱口关闭,情形尤为可怕。他们因晕船、缺乏运动、瘟疫而受到的痛苦和折磨,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奴隶在途中就死亡了,有的奴隶因患瘟疫而被抛进大海喂了鲨鱼。奴隶运到美洲时,死亡率达到装运数的1/3,有时甚至达到一半。运输奴隶航行一次的纯收入,经常能达到投资的10倍以上。

  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这种贩奴活动达到高潮。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这一罪恶活动的主凶。18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垄断了奴隶贸易的1/2,英国殖民者垄断了奴隶贸易的1/3。仅在黄金海岸,荷兰就有13处堡垒或商栈从事奴隶贸易活动。在奴隶贸易的高潮时期,仅英国每年就从非洲贩运5万多黑人,卖往欧美各地。到19世纪初,西非奴隶来源枯竭,东非沿岸、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等地又成为新奴隶贸易区。

  奴隶贸易从16世纪到19世纪长达3个世纪,给非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由于奴隶贸易,非洲损失了近1亿人口,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黑人在这场罪恶活动中所蒙受的苦难更是难以尽书。据统计,大约有1 400万到1 500万黑人被运到美洲;由于运奴隶的船过度拥挤、饮食条件恶劣、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一船奴隶往往在途中死亡过半,大约有4 000万黑人死于途中;此外,还有无数非洲黑人在捕捉过程中被打死。

  “猎奴战争”破坏了非洲原有的社会结构,中断了那里独立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奴隶贸易使西方获取大量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英国等国家从奴隶贩卖中所得到的资金甚至超过了国内的积累。1783至1793年的10年间,仅利物浦的船只就贩运了900趟奴隶,贩卖黑奴30余万,净赚1 200万英镑。罪恶的奴隶贸易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可耻的一页。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曾指出:“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是向人性本身进行的残酷战争,它侵犯了黑人最神圣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利”。

  殖民地及其类型

  殖民地最初指一国在国外所侵占并将其大批居民移往的地区。在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指遭受外来资本主义强国侵略,丧失主权和独立,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受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的地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也包括在政治、经济上有不同程度上的独立但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国、附属国等。占有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殖民地作为垄断的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和军事基地等。

  从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上,可以把近代各殖民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殖民地特征都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的典型殖民地。如英属印度殖民地、独立战争前的北美和南美殖民地。第二种类型是殖民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发展程度较低的殖民地,一般称为半殖民地。如19世纪以后的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半封建半殖民地。

  3.学术观点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原因新探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四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们给予这一事件以特别的关注,对于英国取胜的原因,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英国先进的海军装备和作战方式打败了落后的西班牙舰队。1988年,为纪念这一事件400周年,西方史学界有一批成果问世。学者们根据英吉利海峡的海底考古资料,通过深入研究,否定了上述观点,认为:英西舰队从总体上说无所谓优劣。战争的进程也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尽管英国舰队占有上风的优势,无敌舰队在加莱海域抛锚前只损失两艘船,人员伤亡也很少,舰队阵形仍然完好。由于被迫在加莱抛锚,使英国舰队的火攻有机可乘,导致无敌舰队阵形破坏,船只受损,在随后的格拉夫林战役中陷入被动。由此,国外学者(科林·马丁)认为,无敌舰队失败的最终原因在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战争计划。腓力二世的计划是这样的:在尼德兰镇压反叛的西班牙陆军统帅帕马在弗拉辛海岸集合一远征部队,无敌舰队从西班牙出发,任务是对付英国海军并运载帕马军队到靠近泰晤士河的登陆地点,军队登陆后,无敌舰队保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这一计划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西班牙海军和陆军各自的特长,但也有致命弱点,其中最根本的是两军的会合地点问题,腓力二世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就派出了舰队,致使舰队不得不在加莱盲目抛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另一外国学者(费尔南德斯·阿米斯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即使在格拉夫林战役后,无敌舰队的军火大多还没派上用场,但由于没有地方可供修整,舰队不得不选择从北面绕过不列颠的艰难归途,因此,所缺乏的是在北方水域为无敌舰队准备一个安全港,如果计划中有这样一个港口,即使没有帕马的合作,无敌舰队的战略也有可能实现,后来由风暴引起的灾难也可能避免。我国学者夏继果认为,传统观点夸大英国海军的优势,不符合历史史实,而后两种观点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本质。事实上,英国的同盟者荷兰和苏格兰不可能为无敌舰队提供这样一个港口,“风”导致的结果是“人”引发的,伊丽莎白外交上的成功逼迫无敌舰队走上风险之途。英国击败无敌舰队的根本原因应当是伊丽莎白外交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

  关于近代殖民扩张与掠夺

  古今中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殖民主义是一部被殖民的血泪史──它带有浓烈的血腥性,是人类社会罪恶的开端,从此人类社会步入黑暗,把原始和谐的生活打乱,到处都是厮杀、掠夺、鲜血与旗帜。从16世纪开始,西欧国家对外的侵略,给落后的地区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像土著印地安人几乎遭到了种族灭绝。罪恶的黑奴贸易,又剥夺了无数黑人的性命。赤裸裸的掠夺,更使得殖民主义的破坏力达到鼎盛。人的最残忍的一面也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被殖民的国家插上别国的国旗,人民丧失了民族尊严、人格尊严,成为“奴隶”,一切都成为附庸,可见,殖民主义对某些国家带来了危害,它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否认殖民主义给世界造成的罪恶。马克思在其光辉的巨著《资本论》中,引用一位专门从事基督教殖民制度研究者的话,写到:“所谓的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

  殖民扩张先后经历了为积累原始资本而以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为主要目标的早期、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的中期及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的帝国主义的后期三个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即19世纪末叶,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建立了一个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4.插图说明

  《第三次英荷战争》

  17世纪下半期,为了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海上霸权,英国和荷兰之间进行了三次战争。第一次发生在1652~1654年,当时因为1651年英国颁布了一个旨在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于1652年7月8日开战,双方海军在北海、地中海和印度洋进行了多次激战,最后,荷兰海军终因军事装备落后和指挥不力而战败。1654年,双方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承认了英国的《航海条例》。第二次英荷战争发生在1665~1667年,由英荷争夺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兰对英国宣战。在敦刻尔克海域和泰晤士河口,荷兰海军击败英国海军舰队。1667年,双方缔结《布雷达条约》,规定:英国将南美洲的苏里南归还给荷兰,并在海上贸易权利方面作出某些让步,荷兰退出北美洲,英国得到它已经占领的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英国以英王查理二世之弟约克公爵的名字命名为新约克,即纽约。第三次英荷战争是在1672~1674年间发生的。1672年4月,法国对荷兰宣战,英国根据查理二世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订的《多维尔密约》,站在法国一边对荷兰作战。早在宣战之前英国舰队就开始袭击荷兰的商船队,给荷兰的商船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在1673年8月的海战中,英法联合舰队被荷兰海军击败。本图就是反映第三次英荷战争的图画。这次海上失败在英国引起了很大震动,英国议会猛烈攻击政府的亲法政策,反对英国与法国结盟,主张同荷兰议和。1674年,英王查理二世被迫与荷兰单独媾和,英荷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重申《布雷达条约》继续有效。尽管如此,荷兰的海上力量遭到大大削弱,它开始逐渐走下坡路,难与英国在海上争雄,英国从此取得了更大的殖民地市场和海上霸权。

  《印第安人遭受奴役》

  这是一幅反映西班牙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在银矿劳动的画面。西班牙侵略势力随着哥伦布的足迹进入美洲,哥伦布所到之处,都以西班牙王室的名义宣布加以占领。西班牙控制了西印度群岛以后,以这里为基地,向美洲大陆扩张。1519年,殖民头子科尔蒂斯带着大约600名士兵和一些枪炮弹药侵入今天的墨西哥,1532年,另一名殖民头子皮萨罗带着大约200名士兵和两门大炮侵入今天的秘鲁。16世纪中期,殖民者继续在今天的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巴拉圭等地建立起一个个据点,实行殖民统治。从16世纪早期起,西班牙殖民者还多次来到北美洲南部,多次试图向这里拓殖,1565年起在佛罗里达建立一些据点。在亚洲,他们也从这年开始在菲律宾建立据点,逐步占领群岛。到16世纪末除南部的巴拉旺岛、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等地以外,都被殖民者征服。西班牙殖民者在殖民地大肆掠夺。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强迫印第安人开采金矿、银矿。西班牙每年派出两支船队去运金银。1521~1544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2 900千克,白银3万多千克;1545~1560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5 500千克,白银24.6万千克。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量中有83%归西班牙所有。殖民者还贩运可可、糖、烟草、棉花、宝石、珍珠等特产。在西印度群岛,他们残杀印第安人。殖民者初到海地时,那里大约有6万人口,到1548年就只剩下500人,这时古巴和牙买加的原有居民几乎已经灭绝。

  5.参考资料目录

  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编》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潘润涵、林承节等著:《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助民:《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版。

  [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杜1997年版。

  郑家馨、何芳川:《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马克思:《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谌焕义:《论东印度公司与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陈其:《美国史学界黑奴制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观点》,载《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夏继果:《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原因新探》,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人类社会文明转型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其中的阵痛,进而理解个人在历史进程中应该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做好人生的抉择。课文引言介绍了飞梭的发明,这是工业革命在技术层面上的导火线性质的发明,可以作为课文的导入材料,构建学生新的思维平台,展开教学。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飞梭的发明,现在可以引导学生读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梭的发明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一是飞梭是工具不是机器,二是飞梭引起纺织领域的变化,而珍妮机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纺织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还带动其他生产领域的发明和使用机器,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出第一目课题。

  第一目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让学生体会生产工具的进步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常常把生产工具的变化当成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尺度。

  (1)工业革命的背景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珍妮机的问世──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绍,因此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历史纵横】,观察图片《飞梭》和《珍妮机》,结合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纺织业的主要发明》,掌握棉纺织业的发明成就。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3)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第二目 “从工场到工厂”。教材主要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1)工厂生产制度的出现

  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工厂制度与工场制度的不同。如在生产方式上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在生产组织方式上,车间劳动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分工,强化了专业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等。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把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引入,让学生比较在工场、工厂、现代企业组织──公司中,劳动者的素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可以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自己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即便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的知识也该广博而精深,努力掌握和传承人类文明是我们的职责。

  (2)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动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化的关系。

  第三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教材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初步形成,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全球分工的经济运行模式初现端倪。

  教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本目结论性的东西较多,建议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来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1)工业革命的拓展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关于法国、美国和德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教材采用比较折中的说法,以19世纪中期为法、美两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教师可以补充美国工业革命进行中的重要特点与贡献──生产的标准化,引导学生思考标准化理念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2)工业革命改变世界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建议以《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图》为素材,可以与《黑奴贸易图》对比,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问题:与黑奴贸易相比,19世纪晚期英国的海外贸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还可以以【学思之窗】的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建议:教材从第一目到第三目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教材力求通过鲜活的史实,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的实质,理论性很强。建议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把握基础知识,力求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智慧与灵魂的对话。学生的预习指导,可以从历史大事分析模式入手。引导学生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进程、结果、影响等分析教材,学生可以从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入手,也可以结合高中教材,重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从教材结构,进行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认识教材,学习教材,研究教材。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丰富,现实意义重大,可以根据发现问题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感悟历史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让学生梳理教材中哪些段落讲解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等,使学生形成课堂思维的知识平台。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设问,构建问题情境,形成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学科的方法,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问题1: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工业革命?通过解题导入新课。

  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形成了思维定势。往往把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解为革命的内涵。在工业革命中,文明的演进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但是并没有学生理解的暴力革命。经过师生的探讨,可以得到以下共识:

  我们把改变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生产方式,生产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的质的巨变的过程称为革命。

  革命可以是政治领域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这样就为展开教材三个方面的论述确定一个师生认可的思维平台。

  问题2:为什么工业革命在那时发生在那地?

  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前提。市场的扩大是动力,是必要性。资金,技术、劳动力因素是可能性条件。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资金、技术、劳动力、生产工具、市场、制度、理念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要素,今天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要素制约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各个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形成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如劳动力因素在工业革命时,首要条件是身份自由;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现在对劳动者的知识要求更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面对终生教育、继续教育的挑战。这些要素分析的方法对讲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人口流动等问题同样适用。

  问题3:为什么珍妮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飞梭?

  问题4:为什么蒸汽机的改良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发明?从瓦特改良蒸汽机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的过程。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当时机器的动力问题,推动了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化。

  瓦特身上继承与创新的品质值得学习,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也是一个不断努力进取的过程。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把信息变为知识,把知识变为产品,把产品变为财富(在市场中推销出去)。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能力的指导。

  问题5:工场、工厂、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管理组织、生产规模等角度思考。

  问题6: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特点的比较?

  引导学生比较二者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对能源的利用,对自然的态度,生活的节奏与效率等方面的异同。注意要看到不同文明的不同特征,不要得出工业文明高于农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必然代替农业文明等结论。

  问题7:城市化进程反思。

  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的优势与带来的问题,联系今天我们对城市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认识。

  问题8:工业怎样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先让学生回答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变化、国际关系、观念变化等角度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教材的三个角度归纳小结本课内容。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圈地运动或者工业革命的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或者材料分析文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圈地运动的看法。

  生: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罪恶的“羊吃人运动”,是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师:很好,同学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这很好。有同学强调了资产阶级是圈地运动的实施者,可是我们教材中历史纵横介绍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不知那时的资产阶级是否如此强大?

  同学讨论,提出不同看法。

  师:把同学的问题归纳一下,对圈地运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圈地运动开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

  2.圈地运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为什么圈地运动会成为“羊吃人”的运动?

  4.圈地后的地主与新贵族的关系?

  5.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6.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圈地运动?

  师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讨论问题,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对圈地运动的认识要关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案例二 城市化历程

  师:今天我们身边的城市都承担着怎样的职能?

  生:什么是城市职能?

  师:城市为自己发展的定位。

  生: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等。

  师: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有哪些优点?

  生:便于节约资源,便于发展公共服务业,便于人们的交往。

  师:城市化有哪些不足?

  生:压力大,环境差等。

  师: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首先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工业革命后出现一系列工业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现在又有了反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居住郊区化),出现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开始了对城市格局的规划。请同学们调查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城市是如何规划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的。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解题关键:理解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

  思路引领:要描述世界市场的变化,能够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题关键:工业革命的影响

  思路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变革以及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需求。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学习延伸

  恩格斯把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做了比较,你如何理解。

  解题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比较的关键

  思路引领: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及其共同处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一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本质上它们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改变的,是渐进的过程;而法国大革命是从政治的角度开始改变的,是思想洗礼和社会的革命。恩格斯敏锐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王宗琦 北京七中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的论述。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市场上占居特殊地位。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奥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近代部分,上册

  哈格里夫斯对“珍妮”纺车的描述

  男工或女工用右手转轮子(这样就使梭子转动起来),左手捏住夹子……用来从箱子里牵伸棉纱。这份棉花随着牵伸用轮子卷绕起来。然后用脚把导纱板向上提,把压丝向下放,使它压住牵伸的纱,以便把纱卷绕在筒子上或精确地放在筒子上(筒子装在箱中的轴上)。

  ──莫洛克、奥尔洛夫编,何清新译,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一辑

  当时人记述斯托克敦与达林敦之间铁路通车情况

  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

  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孙──驾驶带着列车走,火车头后面是六节装煤和面粉的车厢;在这六节后面的车厢里坐着铁路的经理和老板,后面又是二十节改供乘客用的煤车,都挤满了乘客,最后是六节装满煤的车厢。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放出警号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15英里(24千米)。列车进入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450个乘客,列车载重共90吨。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商务印书馆,1964年,近代部分,上册

  2.课文注释

  英国为什么会率先发生工业革命?

  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诸多方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政治统一,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法国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虽不比英国晚,但因疆域比英国大、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相对强大,地区间的隔绝状态继续存在了一个较长时期。德国1871年才实现政治统一,各地区间关卡林立,缺乏统一市场,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不利于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专制统治,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财产和私人企业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和对圈地的法律限制,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形成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观念比较有利于经济变革。革命期间所采取的种种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扫清了工商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方面,英国比其他主要欧洲国家早一、二百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17世纪中叶的内战以后,英国本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英国虽多次卷入国际战争,但因本土被海峡与大陆隔开,战争基本上在境外进行,不像大陆国家经常受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适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众多的河流和港口,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向海外发展。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打败了殖民掠夺和海运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上霸主和奴隶贸易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英国人在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根据对随意挑选的一批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们中的49%都是非国教徒,而非国教徒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到5%。英国还向大陆受迫害的新教徒敞开大门,大批新教徒迁居英伦三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为英国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由于英国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炼铁。法国大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 000万吨煤,而当时有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英国还率先发展起高炉;这种高炉迥然不同于旧时的熔铁炉,能成批生产铁。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却是法国的三倍多。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正在生产被大规模消费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稳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进。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多。英国的宫廷支出和军费较法国的低,英国征税较少,政府的财政状况较好。此外,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到17世纪末,伦敦已在与世界的借贷中心阿姆斯特丹竞争;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于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证券交易所。

  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由于行会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拥有动力机械的工厂更为容易。圈地于16世纪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自耕农时常不得不出卖劳动力。1714至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圈地也在欧洲一些别的国家发生过,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国,法国革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从而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不愿意收拾行李上别处。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法国虽也有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但因社会条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落后于英国。由于英国具有以上种种优势,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时间都比其他国家早,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182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50%,法国其次,占15~20%。但英国保持这种优势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至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超过英国,而德国则超过法国。至20世纪初,德国也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退居第三位。

  关于欧美诸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那么,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历来在史学界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出现的标志是在一个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棉纺织业,而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如前民主德国的著名经济史家库辛斯基。根据这样的标准,他在《论工业革命问题》一书中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是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是整整一个19世纪;俄国则是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另一些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相继不断的出现,并在许多工业领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时,才能算工业革命开始了,如珍妮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波及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紧随英国之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但是,由于比利时的影响较小,所以教材中没有介绍。根据这样的原则,有人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体定为: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是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是19世纪初至8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才算初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别企业已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迅速,6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但发展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70年代末,最终完成;俄国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本教材编者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起止年代宜粗不宜细,因此教材中采取了相对粗线条的说法。

  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

  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在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的同时引起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火车以及汽车、飞机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这种变化更加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有助于国际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本流通;扩大了分工的规模,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扩大了新兴工业世界的范围,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首先,由濒临大西洋的英国开始的这场技术革新,冲破种种阻力,打破国界、洲界,越过大西洋向欧、美和亚洲扩展。工业革命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1825年英国解除关于机器输出的禁令后,大批机器和先进技术被引进法、德、美、俄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全面开展,同时也刺激了英国的机器制造业。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的扩展,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分工。例如:美国南方生产的大量优质棉花是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后盾。该地区又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广阔销售市场,美国棉花与英国工业品的相互流通,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两地经济休戚相关。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且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人力资源。

  其三,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工业革命

  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人把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的经济大变革称作“工业革命”。但一些学者认为,不能把工业革命混同于一般的技术革命,因为工业革命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独特时期,它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社会方面均独具深刻性。具体说来,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使城市文明把乡村文明排挤到次要地位,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决不亚于后者。工业革命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变革。

  3.学术观点

  英国工业革命研究概述

  我国史学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但成果并不多(颇有影响的是林举岱先生),且观点受苏联影响较大;而进入80年代后,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进步。

  关于“工业革命”的含义,我国史学界在本质上都没有分歧,即包含两方面根本性变革:一是生产技术上的,二是社会关系上的。而且,都把“工业革命”同“技术革命”区分了开来。许永璋更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在政治革命夺取了政权之后,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关于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大概有两类,一类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如王民国认为:一是拥有为发展所需要的大批廉价劳动力,一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巨额资金。另一类则顾及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刘淑敏在《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列出三个条件:一是英国最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英国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三是英国制定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法律制度。许永璋则在《世界近代工业革命》一书中列出了六个条件,经过归纳,除去刘文所列三条外,还有“手工工场高度发展”和“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经济学说的影响”。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各家必谈的有以下三点:一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二是以机器的发明→应用→制造(机器制造机器)为中心线索,三是以本国的发明创造为主,也吸收了前人和外国的先进技术。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众说纷纭。有的说始于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有的说始于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还有的说开始于瓦特1765年改良蒸汽机……许永璋先生认为工业革命史不同于社会政治史,不可能有一个重大事件作为标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英国大机器生产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那么我们就应笼统地说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而说到工业革命的结束,则应以大机器在整个工业中取得优势、工厂制度确立为标志,那么英国工业革命大致结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是各家论述较多的地方。潘润涵、张执中指出工业革命的首要意义在于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大工业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得以把分散的小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消灭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痕迹,使资本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钱乘旦则归纳出了“三个比例的变化”: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是最根本的变化。并指出以上三个比例的变化在后来的议会改革运动中都有所体现。许永璋则更全面地论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巨大飞跃、自然科学重大进展(数、理、化、地质、生物……),推动了英国教育改革、促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工人阶级最终登上历史舞台。

  4.插图说明

  略

  5.参考资料目录

  齐世荣主编:《精粹世界史──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宋子良:《通向工业化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王章辉、孙娴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宋则行、樊元主编:《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

  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载《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李忠人:《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图式》,载《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林华国:《中国为何对工业革命反应迟钝》,载《历史教学》2003年第4期。

  王章辉:《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贾王君:《英国工业革命研究概览》,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

  曹新:《从蒸汽机时代到纳米科技时代》,载《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第八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迅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难点: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的必然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同上一课一样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通过学习,需要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结合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基本形成,人类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迈进。在教学过程中,让同学感悟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发展为第一生产力。本课结构与前节一致,可以采取范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知识的认知与掌握,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得出自己的历史感悟。教材引言介绍的爱迪生电灯的发明可以做本课引入的材料,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当时那么多人会对电灯时代的来临充满信心?通过人们普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这样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学。

  第一目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本目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展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场景,让学生感悟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建议教师联系学生的物理化学知识制作一张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简表,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的起点。如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研究与电动机、发电机出现的关系等。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建议以《印度工人正在铺设电缆》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近代电讯业的发生: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4)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钢铁时代”

  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教学建议:初中教材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介绍仅限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高中教学需使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在回顾初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二目 垄断组织的出现。教材主要介绍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以及垄断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2)垄断的产生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垄断的影响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教学建议:关于“垄断组织的出现”,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什么叫垄断?什么是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来达到目的的。然后再问垄断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与影响?引入学习内容。教学建议,可指导学生从垄断组织的出现原因来分析垄断组织的影响。最好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垄断组织的出现有何影响?有人说垄断加剧了竞争,是资本主义走向衰亡的表现,对此你有何评价?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应当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 世界市场的发展。教材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手段等角度阐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带来各国民众社会生活新变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全球人类共同体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成为将局部性的国际交流推进到全球性的沟通,将分散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联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的根本动力。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两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间的联系更趋密切。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经济手段。相应地,资本主义列强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后将世界瓜分完毕。此时,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和日本诸国。于是,由少数金融寡头垄断的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形成,并且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建议组织学生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之间的关系。请学生思考:所谓“世界市场”的概念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条件?(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两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可以用范例教学的方式展开。联系前一节内容,让学生理解教材。

  第一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可以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发生的前提与背景、进程和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感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初步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也可以通过“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试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归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关于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可以先向学生解释“垄断”的概念,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工厂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垄断组织的历史作用。

  关于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科书,师生共同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有何新发展?为什么?让学生了解世界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的发展与交通通讯手段的结果。最后请学生思考世界怎样从分散、孤立状态连成一体的?大体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在世界连成一体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关键作用?以此作为本课的小结,也是对本单元的总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时,可以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比分析:

  问题一: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是什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问题二: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谈谈对德国外长一段谈话的看法。

  解题关键:理解德国外长谈话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通过对谈话背景的客观分析,对殖民扩张进行辩证的分析。

  此段话反映了德国加入瓜分世界的要求。一方面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企业发展经济上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发达国家掀起的瓜分世界的潮流相关。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世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也要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不发达地区面临的灾难和屈辱。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解题关键: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思路引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广度及深度。

  答案提示: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学习延伸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请你结合图文,发表自己的感想。

  解题关键: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思路引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应如何解决

  答案提示:19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尚”的形成与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欣赏心态相关。人们陶醉于城市化的发展、陶醉于机器大生产带来的高速度,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是与环境的恶化同时发生的。今天我们从历史的发展得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王宗琦 北京七中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略

  2.课文注释

  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两个概念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突出特点和巨大影响,对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很有帮助,因而为我国历史教学界(包括历史教材)所普遍采用。从带头学科看,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热力,第二次是电磁学。从内容看,第一、二次世界性技术革命是以动力革命为中心内容。

  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工业技术的革命。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座座工厂在绿色的原野上耸立起来,高大的烟囱冒出浓黑的烟雾,机器的轰鸣声惊醒了沉寂的山坳,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工业革命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发生的直接动因则是不断创新的纺织技术导致的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机作为这个时代的核心技术,第一次解决了人类大规模制造和利用动力的问题。

  蒸汽机时代发端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的纺织机发明与改进需要新的动力;英国采煤业的发展也急需要新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发明正是在矿井排水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的;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则是蒸汽机发明的必要条件。概括地说,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催产婆,而自然科学的成就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则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技术保证。蒸汽机的发明,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迎来了世界近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的名字和蒸汽机一起传遍全世界,瓦特也被人们誉为“蒸汽大王”。瓦特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伟大旗手。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到1784年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出现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革命。

  钢铁是机械工业的原料。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使机械制造业以及相关的其他生产部门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钢铁,因此,也要求冶金有一个较快速度的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但蒸汽机本身,最初却是用手工工具制造出来的。如果机器本身不能摆脱手工业的羁绊,整个工业当然也就不能从旧的生产方式的躯壳中解放出来。为了适应机器制造蒸汽机的需要,对加工机械以及工厂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受到了重视,并得了迅速地发展。也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将文明社会推向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新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巨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汽船、铁路与火车。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在风暴面前,水手不再望而却步。它穿梭在河海潮面,使全球连成一体,使人类生活世界的空间距离大大缩小。蒸汽动力用于陆路运输的主要标志是火车的出现。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真正认识到铁路运输的巨大优越性。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隆隆的火车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

  所谓电力时代,是指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新兴的电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能量形式支配着社会经济生活,推出了一个前人未曾想过的历史时期。电能的突出优点在于:第一,它是一种易于传输的工业动力;第二,它还是极为有效可靠的信息载体。因此,电力时代主要体现在动力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个方面。与动力传输相关联,出现了大型发电机,高压输电网、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和照明电灯。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这些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由于电、电流、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发明和应用,以及电力传输的成功是使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重大突破,它使电力很快成为广泛应用的能源和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电气化的高潮,美国、德国由于最早实现了电气化而迅速进入世界工业强国行列。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促进了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发电、输电、配电这三个环节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产生并发展起来了。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以及电线、电缆等电气设备工业也迅速兴起,同时还促进了材料、工艺和控制等工程技术的发展。电力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使一系列新技术应运而生。

  通讯就是信息传输。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传输手段是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远距离传输信息。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探求新的通讯方式,而随着电力广泛应用和远距离输送的成功,于是,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电视等相继发展起来。各种通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其真正的推动力是社会的需要。从此,人类真正进入了电力时代。

  垄断、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类型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集中的加剧,使资本主义不得不在生产关系领域作出重大调整,其结果是垄断组织的产生。所谓垄断,一般是指某些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而形成的经济实体或经济同盟。

  垄断组织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垄断组织,但它们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二是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垄断资本有了大发展,但不巩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三是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高涨,尤其是1900至190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垄断组织开始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资本主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原型是股份公司,其宗旨是吸收社会上的游散资金,以适应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这一形式加强了资本的积聚。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的进一步复杂化,则导致了生产集中,这种生产集中在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加强,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规模增大,生产的规模效益突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垄断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垄断的程度也随之变化。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在德国最先出现的一种垄断组织,其垄断程度较低。通常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这一组织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生产和销售的独立性;德国的卡特尔1879年已经有14个,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有各种卡特尔近六百个。当时德国最重要的垄断组织和企业有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保留法律和产品上的独立地位。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参加该组织的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独立地位。1879年美孚石油托拉斯在美国首先成立,此后,托拉斯在美国蜂涌而出。托拉斯是把下属的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企业。1879~1901年,美国工业部门的托拉斯发展到三百多个,一共兼并了五千多家企业。康采恩又叫财团,主要出现于日本。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金融集团和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大公司和银行联合而成的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甚至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垄断组织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支持政府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3.学术观点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和历史地位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20世纪的现象。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诸多矛盾的集中表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拯救资本主义的阶段理念和政策,为资本主义继续推进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从它诞生那天起,就遭到左右双方面压迫,人们对它褒贬不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其历史地位和阶段性认识等仍然争论不休,众说不一。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性。传统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态,目前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看成新阶段,是从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和经济运行新机制的视角来考察的。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传统观点根据垄断性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从而给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垄断性经济实质确实带来了诸如战争、金融寡头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等种种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面,但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生到发展的结果看,它拯救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在发展中,它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制度理念调和了阶级矛盾,保持了社会稳定,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使资本主义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不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是资本主义,由于基本矛盾没有消除,它在缓解旧矛盾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矛盾,如持续的滞胀现象、生产越来越不稳定、科技革命的副作用、生产国际化不断受阻等影响着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4.插图说明

  《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

  威伯尔·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只上过几年学,却悉心研读了不少人类研究飞行的历史文献和实验报告。他们靠开自行车店筹集资金,研究飞行。1900年底,完成首次载人滑翔飞行,以后对控制系统、机翼不断改进,又试验引擎和螺旋桨。1903年12月17日,在北卡罗来纳的基蒂霍克荒凉的海滩上,一架木制机身、帆布双翼、在机翼后方装有一台四气缸12马力(9千瓦)发动机、通过一套老式链轮传动装置驱动两个螺旋桨的飞机,顶着猛烈的晨风,进行了四次飞行。第三次是由奥维尔驾驶着,摇摇晃晃地持续了12秒,飞行37米,然后缓缓降落到沙滩上。当天威伯尔又一次飞行,持续59秒,航程260米。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开辟了人类征服天空之路。1904年,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40千米。1908年,莱特兄弟同美国国防部签订了生产合同。1909年在两个半小时里飞行135千米,并载客试飞成功。在莱特兄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18年美国开辟了从纽约到芝加哥的民用航线。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螺旋桨客机投入使用。50年代,喷气客机投入使用。随着民用飞机的普及,美国的航空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被垄断组织控制操纵的美国参议院》(漫画)

  这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于1890年前后作的一幅漫画,原名《参议院的老板们》,它在当时的一份通俗幽默杂志《顽童》上发表。19世纪末,美国的垄断资本急剧发展,全国各地反托拉斯的呼声高涨,为此,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制订该法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人民对垄断的不满,抑制当时有农场主、工人和中小企业家参加的反垄断运动,以及调节垄断资本内部的矛盾。事实上,美国的垄断资本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这幅漫画描绘了美国参议院在辩论反托拉斯法时的场面,说明因为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参议院不可能做出对垄断资本家真正不利的决议。图中的参议院大厅里,坐在议员席位上的是一些参议员,他们在开会时还不时向后张望。站在后排的是一群大腹便便的垄断资本家,他们形如钱袋的肚皮上写着“钢材托拉斯”、“铜业托拉斯”、“食糖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等。这些垄断资本家从右侧敞开的大门走进大厅,这个大门的门楣上写着“垄断者入口”几个字。而在二楼左侧,门楣标有“人民入口”字样的小门却被紧锁着。大厅后面的木牌上写着:“这是一个为垄断者所有、为垄断者服务的参议院”。

  5.参考资料目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荣堂、姜德昌主编《世界近代史》(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小学艺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备课 【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试题或网站 历史必修2 必修三的会考考点 实验用标准帆布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 古诗文 及其它诗歌(外国.中国现代诗)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高一政治必修2 历史必修2 考试知识点.新课标的,急急急急急! 谁有高一历史人教版的必修2和3的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综合试题岳麓版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