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脐疝推拿手法:欧阳询《化度寺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9:46






























  欧阳询《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石久佚,宋代已有翻刻本数种流传。上海图书馆藏本为今存唯一原石拓本。历为明王偁(孟阳)、清成 亲王、荣郡王、潘祖荫及今人吴湖帆所藏。有翁文纲、成亲王、荣郡王、王同愈、罗振玉、沈尹默、吴湖帆及法人伯希和题跋。吴氏合其所藏宋拓《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装成一匣,上镌"四欧宝笈"。
  《化度寺碑》由于原石早佚,宋时即有翻刻本,翻刻分南瘦化肥两种。光绪年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旧拓《化度寺》剪裱残本六页,据王壮弘考证“实也是翻刻本”。传世拓本仅吴县吴氏四欧堂藏本是原石拓之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欧阳询:书法结构形式的建筑师
作者:梁德水
 中国书法一直是伴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的,到了汉魏时期才走向艺术的自觉。也就是说,书法一直是以实用为主的,汉魏以后才自觉地实现了向艺术层面的转变,从实用的书写走向了艺术的表现。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以线条美为书法的本质,对结构美的研究似乎较为冷漠,直到唐初欧阳询的出现,对汉字结构的研究和书法空间的构筑表现才被重视。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曾任隋太常博士、太子率更令,因而又称“欧阳率更”。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楷书四大家”。他虽是初唐书法家,但实际上他大半生是在陈隋两朝度过的。入唐后,名位日高,为弘文馆大学士,奉敕主编类书,是名重当时的书法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从晋、北魏走来,吸收了“二王”书法的秀逸雅致和魏碑险绝健劲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笔力险劲、骨气劲峭、法度谨严、结构独异的书风。欧阳询的《九成宫》、《化度寺》、《温彦博碑》等被称为唐代楷书的典范。在结构空间的表现上是无懈可击的,也是唐代其他书法家难以比拟的。欧阳询的《结构三十六法》是他对书法空间意识的研究成果,概括了楷书布势的基本规律。该法从书写前的精神准备、执笔方法、书写意境到结构原则与墨色的掌握,从肥瘦刚柔的控制、总体布局的原则到各种结构的要领等入手,简练而又全面地概括了作书的道理。“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覆盖”……不同结构的组合、移位、变形,相同字的变化,异体字的写法等诸多问题,阐释得简明而清晰。欧阳询的楷书结构规律对书法空间构筑的贡献,一直被后世所重视。
  陈振濂先生这样评说欧阳询:“他的成功似乎向后人揭示出一种奇怪的风格范型:一方面,他是以整齐与正规的缰绳去套住北碑那脱缰野马似的纵横恣肆,这看起来有点像李斯秦篆对诡怪陆离的金文大篆的改造,似乎为书法家们所不取;另一方面,他在规整的结构基调上酌取北碑的线条风格,从而体现出与魏碑相近的险劲气息,这一点又颇使书法家们心醉神驰。他的存在标志着楷书在书法史上取得了真正的无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