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橡胶衬套位置:大安法师:凡夫菩萨宜求净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8:23
大安法师:凡夫菩萨宜求净土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30 11:49:00    
 
原  文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顗《净土十疑论》

译 文

  问:诸佛菩萨应以大悲为事业,若要救度众生,就应当发愿生到三界内,在五浊三途(即三恶道)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只图自身的安乐呢?舍离众生,则是没有大慈悲心,专为利益自己,障碍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备,实当成立;另一种是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心的凡夫。凡夫菩萨应该常不离佛,成就无生法忍力后,才有能力在三界内,在浊恶世间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绝对是办不到的。”

【按】

  大心凡夫不宜以法身大士自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自利方可利他。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317.html)
------------------------------------------------------------------------------------------------------------------------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修学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29 10:16:00     
 
问: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大安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理信(或曰智信),是相信西方净土不在吾人介尔一念之外(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恒在吾人心结跏趺坐(自性弥陀)。吾人本具阿弥陀佛性德,托彼名号,显我自性等等,兹不广述。愿即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要真为生死发出离心,观照此娑婆浊世,如火宅,如牢狱,如茅坑,不容一刻的停留。愿往生心,万牛莫挽。具备这种深信切愿之心态,忆佛念佛便法尔自然。声声佛号,契入弥陀愿海;步步经行,趋近极乐故乡。清凉安乐,庆快生平。这是从净宗信愿核心,单刀直入,获得法益。此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如或未能,便从谨遵净业三福入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孜孜修福。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转化为智慧,所谓福至心灵。有般若智慧,便会厌离三界之苦,油兴欣慕莲邦之乐。是故,净宗念佛法门接引众生,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或事入,或理入。然总不离导归弥陀愿海,蒙阿弥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成办净业。从修行功课上,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制定一切实可行的功课。然总以简洁、一门深入为主。每日坚持念佛或一万声,或二三万声,记入功课册。以数量求质量,不可自瞒自欺。解门,亦先需一门深入,主要是对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作要熟稔。以此作为辨别是非邪正的坐标,建立净宗正信正见。待到净宗信根深植后,行有余力,可旁涉其他大乘经典,以广见闻。其次须亲近净土善知识,勉策信行,以古为师,如是方可获得真实利益,不致走错路头。勉旃勉旃。 问:请问法师,对于一个初学者,我应该上哪一类课程才能够多了解佛法?而能应用在生活上呢?如果上课时候感觉很困,这是不是表示我与佛法暂时还没有缘分? 大安法师:初学佛的同修,一接触到如大海般的佛法,就想博览遍学,顺应这个因缘,各佛教机构亦开办种种学习班,开设种种课程,这是佛教兴盛的表现,吾人宜随喜赞叹。然选择哪些佛法课程来修学,却要自揣根基,认真抉择。吾人生斯浊世,慧浅福薄,寿命短促,如欲遍学诸法,恐不堪胜任。宜选择应机法门,一门深入,庶几获得佛法之实益。如仁者真为生死来修学佛法,便宜选择净土念佛往生一法。念佛法门无论是久修还是初学,也无论是上智还是下愚,悉皆能得利益。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利器念佛,不会有下抑之羞憾;下下根人念佛,却有高攀之荣耀。若念佛者,能与诸上善人如观音、势至等圣众做胜友,是何等地庆幸!是故,初机行人宜对净土主要经论加以了解。诸如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像《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等。通过这些基本典籍的研读,对净土法门植下坚固信根后,方可涉猎大乘方等经典。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圣言量与祖师的开示落实在生活行持中。奉行净业三福,老实执持名号,或一万、或三万,念佛能开发般若智慧。日常生活随智慧行,便得自在安乐。以智慧做事,无论是运作一家公司,还是待人接物,都能显发心性深潜之能量,令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卓越,对人就更慈悲,卑以自牧,谦光可掬,尊敬他人,自可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是佛法提升世法,相得益彰,才是我们学佛真正的利益所在。至于听经时感觉发困,是由于昏沉重,宜以至诚恭敬心突破。对讲法者作医师想,对所说法作良药想,对自己作患者想,对佛法作稀有难遭想。摄耳聆听,自可排遣困乏,安享法味,获致法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200.html) -----------------------------------------------------------------------------------------------------------------
                    印光大师给老虎做三皈依(文白对照) 译文    张某,喜欢画虎,所以常常养虎。之前养的一只虎已经死了。前年又买了一只刚出生的幼虎。天天要喂它牛肉,一年要吃两头牛还多。养虎是玩物丧志,又用牛肉喂虎,实乃造作杀业。印光让他的朋友告诉他说:“应当劝导他用素食来喂虎,不要让它吃牛肉。还有张某天天画虎摸虎,恐怕来生投身为虎,就大可哀怜了。”那天,张某带着他的儿女和一只狗和虎一同来寺中,因为虎还小,狗居然还能欺负虎,他的孩子都可以摸虎。去年再来的时候,虎还不满一岁,已经很不小了。来的时候提一个铁皮罐子,有时虎不听话,就将铁皮罐子的口对着虎,虎就老实一会了,因为虎以为铁皮罐子的嘴大,恐怕会吃它的原因。印光一向不喜欢张扬这些事情,所以对于张某从小养大的虎,皈依后不久就死去了这件事,并不介意。如果真是用道德所降伏的,还可以称道,这个并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    附:民国三十二十一月十六日罗鸿涛居士敬记说:王薳居士在《予与印光大师因缘》的这篇文章中写道:“亡友张善子,养一只虎,在网师园,我偶尔和印光大师说了这件事,大师说虎野性难以调服,终究恐怕会杀人。我请大师为虎做三皈依,大师同意。于是让张某把虎带来寺中,请大师为虎做三皈依,并且赐法名叫格心,就是格除凡夫三毒烦恼之心的意思。从此以后,这个虎就变得柔顺驯服,时间不长就死了,这也是一段奇缘吧。”陈海量居士对于这篇文章写了编者案语,其中有几句说:“善子擅长画虎,养一只虎自己玩赏,大师说'这个虎恶心还在,应当要小心。’皈依不久后虎就死去,恐怕是仰仗大师的慈悲加持之力,已经脱生畜生道了吧?”大概当时许焕文居士从远地也听说了这件事,所以写信给大师询问。而大师答复他的信老实开示,丝毫没有自夸的意思,大师一生,为人低调,以不要学大派头为宗旨,可以从这封书信当中而越发生信。 原文    张某,善画虎,故屡养虎。前养一虎已死,前年又买得一始生之小虎。日须以牛肉喂之,一年当吃二只多牛。乃玩物丧志,又令虎吃牛。实造杀业。光谓其友曰:“宜劝彼以素食喂之,勿令吃牛。又彼日日画虎抚虎。恐来生托质虎身,则可怜矣。”是日其人与其儿女并一狗同来,狗尚欺虎,其儿女均可抚虎。去年来时,尚不及一岁,已狠不小。来时提一洋铁罐,有时不听招呼,则将洋铁罐口向之,则便顺从。盖以其口大,恐吃他故。光一向不喜瞎张罗,故于从小养之虎完全不介意。若是以道德所伏者,尚可称述。此绝无称述之价值。 ——《文钞》之《复许焕文居士书二》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附:民卅二年十一月十六日罗鸿涛居士敬记曰:王薳居士《予与印光大师因缘》篇曰:“亡友张善子,畜一虎,在网师园,予偶言于师,师以野性难驯,终恐杀人。予以皈依请,师首肯。为说三皈,并赐法名格心。自是虎遂柔伏,未几化去,亦一异缘也。”陈海量居士于此文加以案语,有云:“善子擅画虎,畜一虎自娱,师见之曰:'此虎凶心尚在,当慎之。’皈依未久虎毙,殆仗大师慈力加被,已脱畜生道欤?”大约当日焕文居士远道亦闻有此说,故具书大师而询之。而大师之答书老实开示,丝毫无自矜之意。大师一生,以不要学大派头为主旨,观于此书而益信。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309.html)-----------------------------------------------------------------------------------------------------------------大安法师:求往生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人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0-29 16:03:00    
求往生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人                                                      大安法师     居士:如果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先要做个善人,比如落实《弟子规》、《感应篇》,然后念佛才能得效果显著?请慈悲开示。     法师:对于念佛往生这一点来看,它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靠信愿持名来感通的。那么效果是否显著,是看我们至诚恳切的心。临命终时,一个五逆十恶的要下地狱的众生,他至诚恳切念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反过来说一个善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他没有强烈的要往生的心,就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这个事情不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善人,而是要看有没有信愿。    《阿弥陀经》讲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到若七日......对这个“善”的理解,不是说你受了五戒十善就是善,在这里讲的是如果你具足了信愿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个犯了五逆罪的人,只要具足信愿就属于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的内涵的表达,在净土法门中有它特殊的一个内涵的诠析。    但是并不意味着念佛行人就不修善,我们要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用世间的道德标准来规范我们,也包括用通途佛法的善的标准要求我们,这是圆融的一面,跟通途和世间善法圆融的一面。而净土法门从它特殊的一面来看,直接以信愿是否具足的标准来标定善和恶。    所以你有机会可以落实《弟子规》和《感应篇》里面的善恶的科目,但是你不要认为《弟子规》和《感应篇》必须做到才能往生。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做不到但具足信愿就能往生;反过来说,你把《弟子规》、《感应篇》的要求都做到了,但不具足信愿,你也往生不了,是这么一个关系。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537.html)-----------------------------------------------------------------------------------------------------------------大安法师:儒家文化是否是佛家文化的基础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 9:20:00 
 
居士:有人说,没有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就没有基础,弘扬佛法首先要弘扬儒家文化。请法师开示。 法师:确实儒家文化是让我们完善道德人格的一种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儒家文化不具备,想学佛家的戒定慧,想学止观、般若、净土,就缺乏福德智慧去契入。做人都做不好,心很弯曲,就会障碍我们进入佛法大海。近一二十年来学佛的人多起来了,但由于缺乏儒家文化的基础,很多学佛的人 学得并不得力。他连起码的做人都做不好,不注重信誉,对上级缺乏忠心,对朋友缺乏友爱,对父母不尽孝道。于是在一个团队里面,或者在一个僧团里面,或者在一个居士团体里面,与人相处都很不融洽。有的人甚至不学佛他还正常,一学佛反而怪怪的,他很难跟人交流,很难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常常出问题,相互生烦恼。所以我们也感觉到中国现在需要儒家文化,再不提倡儒家文化,整个社会道德都没有底线。但儒家的道德、文化也需要佛家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做为理论的依据,才有立足之处。所以释儒两家要相辅相成地推进。对弘扬儒家文化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我们随喜赞叹,随力帮助,但是东林寺做为一个寺院,我们主要推进的还是净土文化。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511.html)-----------------------------------------------------------------------------------------------------------------大安法师: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5 9:38:00     
问:有人说,往生净土是万修一二去,而东林法音说,往生是万修万人去。请问有何依据,能否详细开示一下? 大安法师答: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一定不要遗落其前提,即是具足信愿持名,乃万修万人去。不具足信愿,浮泛念佛,即万修一二去,甚或万修无人去。是故,净土经论,历代祖师弘教撰述,苦口婆心,重重劝勉,无非令众生破疑生信,成办往生大事。万修万人去乃阿弥陀佛的大愿传达信息:阿弥陀佛度尽十方一切众生,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彼国,乃至十念,悉皆往生,如果仍有念佛众生不能往生的话,法藏菩萨发誓便不成佛。现在法藏菩萨已然成佛,说明十方一切念佛众生都能往生。即若已愿则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大造之中,不遗一物。只要具足信愿,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是出自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意谓:行人参禅未能明心见性,然具足信愿念佛,如是所有人修念佛法门,所有人都能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往生到极乐净土。到彼土莲华开敷觐见阿弥陀佛,即能悟证无生法忍,即能大彻大悟。永明大师是禅宗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同时也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有弥陀古佛再来之传闻。印光大师对这个四料简推崇为“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诚为千古不刊之定论。不仅现今众生信愿持名是万修万人去,乃至到刀兵劫的时候,众生只要能信愿念佛,照样可以万修万人去。阿弥陀佛的大愿是超越时空的,大悲悯念众生,如母忆子。只要众生有一念回归极乐故园之信愿,阿弥陀佛便会摄受不舍。这是佛言祖语给我们的一种铁的印证,真实不虚,慈悲之极。吾人千万不要去怀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827.html)-----------------------------------------------------------------------------------------------------------------大安法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什么意思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5 9:40:00    
 
问:《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请开示其意义。 大安法师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方法。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当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属于根大圆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根大就是见大,吾人的心性,本来是圆明通达常住,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感知外部世界的六个窗户,却将心性能量分散在六个方面。六根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眼识乃至意识),这十八界就把吾人内在的功德法财劫夺掉了。吾人如今修行佛法要返本还源,不让六根向外面驰骋,而是向内心回复,在净土法门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六根摄住,那么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想这句佛号,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六根当中,最重要的是把耳根和意根摄住,擒贼先擒王,我们的耳朵容易听外面的声音,因为耳根最圆。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听得到,所以就要摄住耳根,耳根怎么摄呢?就是自念自听,听自己念出来的声音,不要去听外面的声音,因为我们的耳根总是听外面的声尘啊!这就驰骋六尘了,声尘,现在要入流忘所,用这个闻性入法性之流,消泯能闻与所闻,暗合道妙,吾人念佛的时候常会心猿意马,口里念着佛号,心里打很多的妄想,这就意根没有摄住。摄意根有种种的方法,或者观想阿字,或者观想佛的白毫相,印光大师还介绍过一个最简便的方法,用意根去算数,念一句佛号,记一,念二句佛号,记二……次第记到十的时候,再倒回来记一、二、三、四,每句佛号都伴随着数量呵,这样就用意根去记数,如果你意根一跑,记数就中断了,这时候你就知道意根跑了,就把它抓回来。如果耳根和意根摄住了,那么其他的四根便不摄自摄。眼睛自然微垂,看到面前的三尺左右,不可东张西望;鼻根自然闻念佛堂的香味;舌根自然在念佛啊!身根结弥陀印,开始念佛时是合掌,表明散乱的心合在一起,万法归一,经行到第一个转弯的地方便放手结弥陀印,念佛的时候身体不可摇摆,就好象头顶着一碗油一样,这样也就有威仪了。都摄六根于这句佛号上,这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清净心,如摩尼宝珠,投到众生浊染的心中,能令我等烦恼染浊的心转为清净,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净念,这个净念能够不间断、不夹杂,就是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这个方法专修念佛法门,就能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到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能所融为一体,就契入到不二的法性,法性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忍是慧心忍可的意思,忍可在不生不灭的自性里,这样一句佛号便能打开吾人如来藏性这无尽的宝藏,将吾人心里巨大的势能开发出来。是故专修念佛法门,以六字洪名打开心里的势能,生到极乐世界疾速成佛,这就是大势至菩萨给吾人的无上开示。我等净业行人若以如子忆母的恳诚,专修念佛法门,矢志往生,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能这样依教奉行,个个都能成为大势至菩萨。   
 上一篇:大安法师:是「万修一二去」还是「万修万人去」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