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2血石怎么获得:《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书目及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之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53:24
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书目及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之中 (2011-01-29 08:06:53)转载 标签:

星座

太阳系

九大行星

地理学

银河系

电子书

高考文综地理

启迪慧想

校园

分类: 教改鸡精(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目录
前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附录 取英汉地理词汇
前言
走进地理学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
    这诗句表达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和我们对地球应有的态度。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她,报答她,为此,必须认识她。地理学帮助你认识地球。

  一、地理学是什么
    一般人以为地理学只是陈述什么地方(Where),发生什么现象(What),这并不错,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理“知识”大致如此。然而,地理“学”还研究世界为什么(Why)会这样和将会怎样(Will be),这就必须将地理知识系统化,探究其中的“道理”。所以地理学已不是“大地之描述(Geography)”了,而是对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之道“理”的认识和发现: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地理学是探究其中的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
   地理学按系统要素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

 二、地理学做什么
    地理学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各种事物在一定的空间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次序联系起来的?人类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来构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分享生存的权利?地理位置对政治、社会、经济有什么重要性?……地理学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对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协调、区域协调、人才战略等重要方面提供解释和解决之道。
    地理学能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选线、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决策提供支持;能为经济重构、提高竞争力、制定能源政策、灾害防御、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与政治重构、饥荒等问题时能够作出独特贡献。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地球表层在不断演化,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的认知领域也在断出现。地理学的使命,就是深刻揭示和合理解决人类.与地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勇于开拓科学认知新领域。
三、地理学怎样做
    地理学各分支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研究;首先是观测技术,野外调查是最基本的观测,所以学习地理学就有很多“行万里路”、  “融进大自然”的机会:此外,遥感、定点观测、抽样调查、实验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学观测技术、然后是分析(AnaLysis)和解释(Explanution)  的技术,  包括分类、空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模拟等。最后是表达技术,包括描述(Description)、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可视化等。

   地理学各分支都可以通过评价(Evalu9tion)和规划设汁(Planning and Design)为实践服务、例如,  自然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属于前者,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设汁、景观生态设计、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等属于后者。当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往需要打破各分支学科的界限,进行综合研究。
  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尖衡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学习地理,以培养认识、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建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现代理念,获得应对未来若干重大问题的基本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学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 宇宙地地球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球,但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星球。与众多其他的星球相比,地球在体积和质量上都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地球特殊的环境,诸如适中的位置、适宜的温度、和煦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含氧的大气层、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孕育了形态各异的生命群体,繁衍了有高度智慧的人类,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管人们对于宇宙空间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但是,与茫茫的宇宙空间相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只是“沧海一粟”。
READING 阅读
探索宇宙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天文现象。在语言和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探索天空中闪烁、运动的繁星的奥秘。各民族的先民编织了有关星空的关丽神话,留下了大量观察星空的记载,为我们揭开宇宙奥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至今使用的星座和一些恒星的名称,都与精彩的星空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
ACTIVITY 活动思考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在真空中光速约3×105千米/秒,所以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千米。
    计算并回答: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有多少千米?
    2.面对这个天文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自勺,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主要是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我们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中除了大量的恒星以外,还有很多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银河系以外有些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亡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到20世纪木,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超过1 250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从此种意义上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行星包括九大行星和小行星两类,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很多,不发出可见光。 

READING阅读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九大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与太阳的距离,  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图1—3)。从北极上空看,九大行星都按逆时针方向,  即常说的。自西向东”,  沿着近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它们的轨道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以地球的位置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叫地外行星。木星和土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居第一、二位,常常称它们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距离太阳较远,常常称它们为远日行星:木星是卫星最多的行星,卫星数目达61个,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的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轨道基本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到20世纪末,  已经命名的小行星超过3 000颗。受木星、火星和地球引力的影响,小行星有时会运行到地球与火星之间,甚至有个别的小行星会“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最后落到地球的表面。很多科学家相信,大约6 500万年以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使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是恐龙时代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彗星沿着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  (或大行星)运行,周期长短悬殊。它们运行到距离太阳近的位置时,外层物质会呈现为背向太阳的尾状(扫帚状)。被观测到的彗星已经达到1 600多颗。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就是名叫“塔特尔”的彗星尾部所留下的碎屑物质与地球大气摩擦而形成的。
    地月系  地月系是指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与它们的卫星,也组成类似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在太阳系之外,目前观测到的类似级别的天体系统十分有限。
ACTIVITY活动
  观察月相
    从农历初一开始,观察一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和它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活动过程如下:
    1.选择住所附近便于观察的场地。
    2.了解当地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也可由老师提供),在不影响正常作息的前提下,逐日制定观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每日观察次数、时间及观察项目和必备用具等。
    3.逐日逐次观察并记录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和亮面凸出方向,绘出观察时的月相草图,并记下每次观察的农历日期、时间及其他情况(你可以用伸展手臂、紧握拳头的方法来估测月亮的地平高度,高出地平线一拳为10°,两拳为20°,依此类推)。
    4.将你的观察记录整理成表格形式,  向全班同学展示。表格应包括以下项目:①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②一天中所观察到的月相、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亮面凸出方向以及观察时间。
    5.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在活动中你感到最容易和最困难的地方,  以及你的惊奇发现。如果要在另外一个月里观察月相,你的观察方法将作哪些改进?为什么?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是2000多亿颗恒星密集的天体系统。它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直径约8万光年。所有的恒星围绕共同的中心——银心旋转。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普通成员,距离银心约2.5万光年。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探索宇宙中的生命
太阳系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恒星系统。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太阳系中的地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这一事实,激发起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巨大热情。在已知的1 200多亿个星系中,每个星系有数亿至数千亿颗恒星,总有一些恒星与太阳相似,即在这类恒星的周围,有围绕着恒星运行的行星,构成以恒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这类天体系统中的行星,很可能有一些具有与地球相类似的宇宙环境。也就是说,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不过,人类要发现地球以外的生命,并真正实现与其“沟通”,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难以达到。

 

ACTVITV 活动探究
1.收集有关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成果的资料,阅读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  回答下列问题。

                      注:卫星数目资料截至2003年5月,
    (1)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请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2)从恒星际空间来看,  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  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你的答案作出解释。
    (3)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4)除地球外,  太阳系的其他八大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要阐述理由。
    2.选择一种你擅长的方式,  比如写一篇短文,绘制一幅示意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  向家人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谈天说地”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之间,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分)。
    计算: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
    (提示:1焦二1瓦•秒,1度=1千瓦•时。将地球面向太阳的半球的表面积换算成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积,就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大圆的面积。)
    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ACTIVITY活动实践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科学家估算,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能的极限约为20%。在一般耕地上,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实际利用率为2%~4%。在对生长环境条件进行精细控制的实验室中,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可达到8%~10%。现代的“大棚农业”或“农业工厂”就正在逼近这个目标。
    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
    1.观看“大棚农业”的录像片,有条件的可参观“大棚农业”。
    2.参观学校附近的耕地,比较其与“大棚农业”条件的差异:一年中作物生长时间的差异、绿色作物覆盖率的差异、水热条件的差异、养分条件的差异、作物品种的差异等。
    3.如果将学校附近同等面积的耕地,  改造成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约6%的农业实验基地,农业生产效率大约会提高多少?
    4.讨论学校所在地区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行性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的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READING 阅读
太阳黑子
    早在公元前28年,我国就记录了太阳黑子的情况。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终于揭开了黑子的“面纱”。原来,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约6000K)低1 000~1 500K。黑子大小不等,大的直径可达地球直径的几十倍。黑子周围的太阳大气带有电荷,所以黑子能够产生磁场。 

    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大体上以11年为周期。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日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生长在中高纬地区的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有明显的约11年的周期性.表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两极地区永久冰层的钻探研究,也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
    统计资料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反之,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READING 阅读   
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机制仍然是未解之谜。例如,在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区域“飘忽不定”,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其规律性。农业统计数字则表明,在多数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的低峰年,全球农业歉收的几率更高一些。
耀斑和太阳风对地球也产生影响。耀斑的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太阳的电磁辐射急剧增加)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巾的宇航器的安全。
AEADING 阅读
磁   
  1981年10月12日14时(北京时间)起,  太阳发生的超强磁暴,导致地球上大多数短波无线电通讯中断了2个多小时。
    2003年10月下旬,  太阳表面发生了激烈的能量爆发,  强大的太阳风,在一周多的时间内陆续扑向地球,  引发了多次磁暴。10 月30日上午,卫星通信遭受强烈干扰,  中国北方许多地区的卫星电视信号中断了2~4个小时。
    太阳的口冕层温度超过百万度,那里的许多带电粒子运动速度超过350千米/秒时,就能脱离太阳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这就是在地球高纬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的绚丽多彩的极光。

 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风的强度相应增大,特别是在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ACTIVITY 活动
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
    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乙:你的观点比较片面,  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  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  收集有关资料,  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提示:
    ①确定你的观点。系统表达你对上述议题的看法。
    ②提供你的论据。将收集到的资料分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大类进行整理,  以支持你的观点。
    ③反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  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
    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ACTVITY 活动 探究
地球自转周期和时间
     1.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  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  实际上是大于还是小于360°?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  结果又会如何?
    2.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  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并根据已学的知识,  以太阳日为标准,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小时多少分,将结果填入下表。

    3.实际上,  每一个太阳日或恒星日也不是等长的。讨论以下问题:计量时间的精确方法还有哪些?采用精确时间尺度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ACTIVITY活动
  1.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  完成下表的计算。

  2.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运动,对许多自然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三是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1.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  放上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
    2.在黑暗的房间里,  把台灯打开,  观察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  哪些部分灯光照不到。
    3.在地球仪上找到你所处的位置,  匀速拨动地球仪,  大约每5秒钟转1圈。记录下什么时候你所在的位置是亮的,  那就代表白天;  什么时候是暗的,那就代表黑夜。
    思考:在该演示中,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看看几秒钟代表1天?
READING  阅读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法国工程师科里奥利在 1835年发表的论丈《论物系相对运动的方程组》中描述了该力。
    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在北半球,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在南半球,  它指向运动方向的左侧: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READING 阅读
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全球经度分成360°,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ACTIVITY活动
    1.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活动过程如下:
    ①在晴天,  选择校园内一块较空旷的地方,用一根细直的竹竿(或细木棒)作日影杆,垂直插在地面上,并测量日影杆在地面上的长度(设为厶):②以日影杆所插的点  (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某时刻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度的圆。③当日影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当日影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第二天,当日影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即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正午12点),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并测量此时的杆影长度(设为a)。⑤计算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值,利用所学的知识,  就可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约数。
   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该活动的开展无时间上的限制;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最好在秋分日至春分日的时段内开展。所测量的数据。、人供本章后面的活动备用。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地都使用同一地方时行不行? 为什么?
时区和区时  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1.按照上面课文的标准,提出你认为是最好的时区划分方案,  完成下表。

  2.已知某地的经度,根据你学习过的数学和地理知识,提出求该地时区的简捷方法,并举例说明。
区时的换算  位于同一个时区内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东大西小。
ACTIVITY 活动探究
   已知一个地方的区时,求另外一个地方的区时时,先求出两个地方的时区之差。如果所求的地方在已知地方的东边,则加上这个差数;  如果在西边,则减去这个差数。例如,美国华盛顿位于西五区,当北京时间是8日下午5时时,华盛顿的时间为:(12+5)—13=4,即华盛顿是8日凌晨4时。
   1.在类似上面的例子中,  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  应该怎么办?如果两个时间相减,不够减时又该怎么办?
   2.因为地球是球形的,  所以东西相距比较远的甲乙两地,  我们既可以说 L地在甲地的东边,也可以说乙地在甲地的西边。这时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日期和时间的计算时,  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打开地图册,找两个经度相差较女的著名城市,设定一个城市的日期和时间,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另一个城市的日期和时间,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3.从上述计算结果中,  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试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案。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上,可以看到有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也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ACTIVITY 活动探究
    1.在进行时间和日期的计算时,如果计算过程中“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应该怎样计算?将你认为最简捷的方法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的时区中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时区,为什么?
二、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其路径叫公转轨道:在天球坐标中,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沿公转轨道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 59,,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约为 365日5时48分。
 


READING 阅读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距太阳约14 710万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距太阳约15 210万千米。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66.5°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称为南、北回归线。它们的纬度分别是23.5°S和23.5°N。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

 

ACTIVITY  活动实践
    使用地球仪,或者以其他小型球体来当怍地球的模型,再用一只手电筒射向这个球体,以代表太阳光。探讨以下问题:
  1.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昼夜交替现象如何?

  2.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如果有,是哪些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

  3.绘图和填表。绘制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直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示意图,并用图解法求出地球上另外两条特殊纬线的纬度。

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称为南、北极圈。它们的纬度分别为66.5°S和66.5°N。
  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在日历上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有时各年有所不同;还有的日历所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具体时刻,几乎是年年不同。为什么?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黄赤交角的存在,还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极昼现象;在南半球则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READING 阅读
晨昏线
    白昼与黑夜的界线称为晨昏线,它把地球分为昼半球与夜半球。当把纬线看成是地球自转过程中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运动轨迹时,就可以说,晨昏线把这些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两极附近一些纬线圈与晨昏线不相交,这样的地方出现了连续24小时以至更长时间的白天或黑夜,称为极昼或极夜。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1.简易测量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图1—18,图中a、b为教材第18页活动中的测量数据,  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求出学校所在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如图1—19,图中A为太阳直射点,其纬度为δ,B点的纬度为中,H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请用图解法求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纬度φ、太阳直射点纬度δ之间的关系,  并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3.查阅地图册,  并利用上面求得的公式,  完成下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READING 阅读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同时也提供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两种:纵波和横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界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并确认这两个界面的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一)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均匀。到了莫霍面,地震波传播的速度突然增加。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趋势是不连续的。地壳平均厚度约 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READING 阅读
组成地壳的元素
    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了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密度相对小些,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
加,密度也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硅镁层是连续的,其上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二)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 900千米深处。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平均厚度为 100-110千米。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三)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距离地球表面2 900千米以下)所包围的球体。地震波在地核中的传播,与在高温高压下铁中的传播状况相似,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二)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生物圈
    在约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
    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由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ACTIVITY活动实践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如果有可能,请把你的作品带给家人或低年级学生欣赏,  向他们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力求使你的讲解严谨科学,形象生动,且富有特色。
双语学习 选学
Our home planet
 


     The Earth, our home planet, is a beautiful blue and white ball when seen from space. The third planet from the Sun, it is the largest of the inner planets. Earth is the only planet known to support life and have liquid water at the surface.
The Earth was formed about 4.5 billion years ago. Its interior (内部)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Each layer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s made of different elements and minerals (矿物质).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features on Earth's surfac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our planet. The Earth is unique (独特的) from the other planets,  because it is the only one which has liquid water in such large quantities. Water forms some features of Earth's surface such as rivers,  oceans,  beaches (海滩)  and lakes.  Other surface features, such as mountains,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re formed when large pieces of the Earth's outer layer move slowly by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宇宙中看球,地球的表央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