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开始时间:政府工作报告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3:18:06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和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最基本的市情。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质量低,特别是工业发展滞后,缺乏骨干产业支撑;城镇化进程缓慢,承载能力不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较弱;基础条件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对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十分突出;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一些社会矛盾还没有得到妥善化解,需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个别部门执行力不强,一些重点工作推进不够有力,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全省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也面临尽快缩小差距、消除贫困、迈向小康的艰巨任务。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抢抓机遇,攻坚破难,奋起直追,努力谱写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根据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三届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开放合作聚集资源要素,以交通水利城镇为重点推进基础建设,以新型工业为主导加快产业培育,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着力改善民生,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48∶35,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亿元,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3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城镇化率48%,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5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保持在控制指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加快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规划,抢抓项目,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环境条件。
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围绕构建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大力推进“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建设,2012年建成巴南、巴达高速公路,力争2013年建成巴达铁路和巴陕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2014年建成重庆—广安—巴中高速公路,2015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南江至陕西段。开工建设巴中—通江—万源和巴中—绵阳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绵阳—巴中—万源铁路和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分别达到328公里、123公里,铁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分别达到127公里、262公里。积极规划建设巴中机场。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和改造,建成巴城绕城环线和空山—诺水河—光雾山旅游环线,建设和改造通竹路等干线公路700公里,建成3个客运枢纽站、7个县级客运站、114个乡镇客运站和2个货运枢纽站、2个县级货运站。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到成都、重庆、西安3小时通达,到周边市1小时通达,到各县半小时通达,基本形成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
构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体系。立足防洪抗旱新形势,以实现全域灌溉为目标,抓住国家加强渠江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建设的机遇,加快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红鱼洞、湾潭河、黄石盘、青峪口、江家口和官房沟等大中型水库,建成牛角坑、二郎庙、双桥、天星桥等中型水库。完成泥溪、高桥、兰草、和平、皇柏林、干沟河和案家沟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完善防汛预警监测体系,加大防洪堤建设力度,新建和加固堤防180公里。2013年前完成纳入《全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219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8亿立方米和有效灌溉面积21.5万亩。抓好“小农水”建设,创建全国“小农水”示范市。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整理土地50万亩,新增耕地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77.5万亩,耕地保有量达到24.9万公顷。
推进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骨架、110千伏及以下为基础的电力网络,新建35千伏线路260公里、10千伏线路4190公里,全面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城网改造。规划建设燃煤电站和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产能达到10亿方/年以上,推动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充分利用。积极扶持发展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三网”融合,扩大覆盖范围,打造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天保、退耕还林、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加大石漠化山地治理和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实施荒山造林和公路绿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抓好地质灾害易发地、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完成100余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加强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通江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快巴河流域特别是巴城至南江县城沿河场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推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村集中、乡收集、县处理制度,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5%。加大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0%,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
(二)着力培育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相融互动,互促共进,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
大力促进工业发展。坚持“工业兴则巴中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园城相融”的原则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备”的要求,扎实推进巴中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承载能力,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到2016年末,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建成产值50亿元以上园区2个、100亿元以上园区1个。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扶持培育现有企业的同时,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和正在形成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天然气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业、机械制造业;积极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到2016年末,累计工业投资突破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以上,分别实现翻两番。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抓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进由分散低效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提高效益农业水平。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争创名优品牌,开拓高端市场,努力把我市建成西部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到2016年末,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家。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普及新型农机具,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优质粮油、生猪、巴山土鸡、南江黄羊、通江银耳、木耳、香菇、茶叶、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和金银花、川明参、杜仲等特色中药材规模发展。到2016年末,特色产业基地达到20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
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资整体规划、包装、打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综合体和光雾山·诺水河山水旅游综合体,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创建旅游品牌,努力把我市建成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力争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力争2016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00亿元、50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社区商业、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精心打造城市综合体和商务区,着力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以上。
(三)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形态布局,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
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围绕建设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坚持组团发展、分层推进,着力改造主城区,加速向兴文、恩阳两翼扩张发展。全力推进兴文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产业园区,优化功能配套,以业兴城,以城促业,努力把新区建成开放型经济先导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巴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抓好三县城建设。改造旧城提升品位,拓展新区拉大框架,三县城均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副中心。推进重点集镇建设。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人口5万以上的重点镇,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特色农业型、资源开发型、配套加工型、商贸流通型、旅游观光型经济强镇。实施“五创联动”,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市,力争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森林城市。扎实开展以“五治三化”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优美环境。
扎实抓好新村建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统筹抓好村庄布局和村落规划,引导农户向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铁路站点和旅游通道服务点集中,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突出“三打破、三提高”,搞好农房风貌塑造,外观体现地域民俗特色,内部优化完善功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力争到2016年末聚居度达到50%以上。
(四)努力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帮扶,争取政策,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好扶贫总体战和攻坚战。
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省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等有利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扶贫投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按照“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要求,实施60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做到开发一片、提升一片、致富一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抓好农村新居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产业扶贫、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新村建设,加快改造农村土坯(危旧)房,力争完成30余万户改造任务,让贫困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改造破损油路550公里,硬化村道公路3700公里,打通断头路,建设联网路,加强管理养护,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抓好农村免费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影视、通信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要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尽量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五)大力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协调统一,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同步规划校点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发展。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有效解决城镇“超大班”和农村D级危房校舍问题,支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0所,40%的乡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构建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三级职教体系,力争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科技支撑。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和转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体系升级。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进园入企,加强企业技术攻关,建设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重视科普工作,抓好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
繁荣文化事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四馆一所”和“一站一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新闻出版事业,鼓励文艺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精品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和行业管理,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让群众享有更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所,建成10所以上乡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人口体育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推进敬老院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关心残疾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让他们感到温暖幸福。规划建设与中心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市体育中心、健身公园和体育馆、游泳馆,力争各县建成“一场、一馆、一池”,加快建设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军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进一步做好统计、审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和人防等工作。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落实惠民政策,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努力扩大就业。坚持不懈抓好就业再就业促进工作,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实施人才培训“五大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搞好就业援助,重点帮助大学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和失地无业农民等实现就业。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劳务输出11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