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打不过电脑:马江:一位信访“老兵”的25年坚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12:55
□本报记者强胜 通讯员志强 永生 春明
郝福林又一次从凤山镇来到丰宁信访局,推开了马江办公室的门。
“马主任,我过来看看你,这次我可不是来‘告状’的啊”,郝福林开玩笑地说。
“是郝大哥啊,来,快坐”,马江起身倒了一杯水。
……
两个人的交往始于1998年。
那时,郝福林的儿子在学校上体育课时不慎摔伤,由于治疗不及时,造成腿部截肢。为了给孩子治伤,几年间不仅花掉了仅有的积蓄,而且欠下了万元的外债。在学校拒绝承担过多治疗费,本人又无力通过法律诉讼的情况下,郝福林选择了上访之路。
那时,马江当了十年兵后,1986年从新疆连级干部的岗位转业到丰宁信访办(信访局的前身)。
了解到郝福林的状况后,马江的内心也很不是滋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有多么焦急啊,孩子以后该怎么生活呢?
最终,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几次协调相关部门,为郝福林解决医疗和生活补助等费用近万元。
事情并没有到此就结束。
为了解决郝福林儿子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马江于第二年帮助其办齐了零售商店的各种手续证照。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郝福林每年都会来到丰宁县城看望马江,两个人也成为了朋友。
“马主任在业务上能力很强,也很负责任。来信访局的群众有很多都是带着情绪来的,一见面就诉苦或者发怨气,马主任总是心平气和,从群众角度出发,带着感情沟通。后来,一些经马主任调解的当事人都和他成为了朋友,还来给他送豆角、萝卜等”,丰宁信访局接待室主任怀金平对马江很是敬佩。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在怀金平所知道的马江的事迹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马江去大滩镇骆驼沟村(当时为骆驼沟公社)调解纠纷。
1988年天寒地冻时节,大滩镇骆驼沟村与国营孤石军马场由于草场权属不清,造成80余亩草场产生属地纠纷。双方由唇枪舌剑到聚众力争,事情在逐步升级、激化。
接到案情后,马江早上从县城坐班车。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到达大滩时已经是晚上。高寒的坝上最低温度在零下30度左右。马江花了一元钱吃了点剩饭后,又步行10余公里来到骆驼沟。
村民见到脸被冻得青紫的马江,很受感动,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马江对情绪激动的村民说:“乡亲们,请相信我!我会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答复”。
马江冒着严寒,踏着残雪,深一脚浅一脚进行实地勘察丈量。他连续走访知情人,召开座谈会,最后终于找准了地界,划清了草场权属。
当时,工作人员只有7个人,却承担着全县45个人民公社的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工作之初,马江就负责高寒坝上地区十几个公社的下访工作,每月下乡的时间都在20天左右。就是靠着搭便车、坐班车、借自行车甚至徒步,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马江走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月均行程达1000多公里。“由于刚从部队转业,对当时的农业、农村政策了解不深,我就开始不断深入地学习。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信访业务知识。”
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他摘抄的学习笔记多达40万字,并将之得心应手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2003年3月,大阁镇一名村民在县内一家私营企业打工时被铁水灼伤面部和眼睛,造成四级伤残。私营业主在支付伤者2.9万元一期治疗费用后,不但拒绝为其继续出钱治疗,而且又与伤者在法定期限内打起了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诉讼的持久战。因多次与私营业主协商交涉无果,该村民无奈之下上访。
“当时,这名村民因急需再到北京做眼睛复明手术,而其女儿又在这期间考入大学,也急需一笔入学费用”。望着一筹莫展、接近绝望且极有可能发生过激行为的村民,马江来了倔劲,主动包案进行调处。在多次与私营企业主交涉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关系,积极动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向其施压。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马江数次往返于相关部门、企业与伤者家中,对企业老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村民及时拿回了医药费和伤残补助金4.2万元。
25年的时间里,马江一直奋战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面对上访群众对自己所发的怨气和怒气,他也曾经生气、难过和无奈过。
“你们的事情又不是我造成的,为什么要对我嚷、和我闹呢?”尽管心里委屈,但马江知道自己工作的职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接待、沟通、调处。
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升华为对信访工作的满腔热情,走出了一条“群众路线”。
“这么多年来,马江同志工作非常辛苦,不争名夺利,不要待遇和级别,一直工作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和群众直接面对面,在党和政府同人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真正内涵,”丰宁信访局副局长王占华对记者说。
多年来的信访工作,积劳成疾,2010年底马江突发心肌梗塞。由于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心脏做了支架手术。出院后,信访局领导考虑到他身体的原因,让他负责后勤等一些服务性的工作。
然而,每天忙完自己手头的工作后,马江仍然会到接待大厅转一转、看一看。
这里是他“战斗”20多年的地方,55岁的马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里面。
“这些年来,我与信访工作难以割舍,与来访群众难以割舍。”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有的只是25年的默默躬耕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