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征巴格拉米扬:人与人的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4:11
                                                             人与人的差异


  人与人的差异
  当初都是一枚种子,差别不大,后来有的长成了矮小的灌木,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当初都是一尾鲜活的鱼苗,后来有的畅游于江河,有的遨游于大海,而有的还漫游于池塘。人起初的差异仿佛不大,结果差距越来越大。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距,因素有很多,决定人发展的因素,主要在性情。
  我熟悉的这些人,一直在原地踏步的,未尝没有聪明的大脑,他们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过人之处。比如他们在玩游戏小牌方面,不是诸葛亮,就是智多星;在求田问舍方面,精于计算,财源滚滚;在为人处世方面,人情练达,左右逢源。他们在智商情商方面似乎都不差,可最终没有建树,他们缺一些东西,最关键的是缺对远方的向往。
  一个人如果始终没有走出他的出生地,是很难有发展的。长时间守在一个地方,思维也就像他天天看到的风物一样,一成不变。脑子里没有新奇,人生也就平板得像没有表情的水泥路。如果他有机会走出他的环境,而最终没有走出,这表明他的秉性中缺少突破自我的欲望,或许有这种欲望而没有迈出去的胆量。
  向往远方的心性对一个人很重要,它意味着突破和改变,意味着活力和求新,意味着要为自己打开全新的空间。一个学子考上了大学,意味着对人生的一次突破,而今后择业的空间又将是一次或多次的突破。如果是一支箭,我认为还是射向远方的好,而且是越远越好。虽然说是金子在哪都发光,但在不同地方,见证的是你不同的胆量。在原地或近地,表明你的胆量没有超过你的智商,能义无反顾地选择远方,别的不说,你的胆量已够你成就自我使用。箭射得远,不管你的技术如何,你的膂力已经过人。
  远方不一定有近处的风光优美,可能还会有凶险,所以你把放弃远方当成是智慧的选择,但谁又知道今后你的智慧生成不会逊于你放弃的人生?张骞没有出使西域前只是一个小小的郎官,一路探险,使他成为通西域第一人,对开通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玄奘去西天前,只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僧人,不是他西行的壮举,就没有《大唐西域记》,也没有那译出的一千三百多卷的佛经。是向往远方成就了他们。
  你的那个颇有成就的同学,在智商上不一定超过了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非常向往远处的风光。三毛在文采上不一定胜过你,决定她最终胜过你的,是她的流浪远方。我们对她的《橄榄树》应该还有印象,“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涧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那梦中的橄榄树。”
  你梦中有棵橄榄树吗?它一定在遥远的地方,等着你去依偎。如果你出生乡野,就更应该走出去,到远方去追寻。这方面鲍鹏山教授说的对,他说虽说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可对于个体来说,你的天地还是有限的的甚至是狭小的。所以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了青海,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想到远方。于是他接触到了天南海北的人,领略到了西北别样的风情,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站在高高的海拔上,打量他离开和不曾去过的地方。他站在河的上游,游赏着中国文化的上游——先秦诸子和风骚,以他游走远方的胆略和见识,以他大观的宏阔与理性,在文化的园地里有所建树。
  不是因为他/她去了青海或去了非洲,地方不能从根本上成就一个人,成就他们的是他们的心性,是他们比别人多出的这一点渴望。其实我们大都有向往远方的渴望,有的只停在渴望,没有向践履滑行;有的渴望只是旱季的湖水,发不出澎湃的涛声。于是智慧在一个圈子里,被越圈越小。智慧是一枚优良的种子,它要沃土,它要风,远方就是它的沃土和风。一个非凡的人,是多种因素的遇合成就的,但向往远方的心性一定是那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让你突破的欲望更为强烈。
  如果你智商很高而心性平庸,你只是守着一个金矿而无法开采,或者说你拥有一把良琴,而没有弹奏它的巧手,最终奏不出美妙的音乐,你的高智商被浪费了。向往远方,能让一般的智商闪出光芒,它是那双巧手,即便琴很一般,也能奏出动听的乐音,更重要的是它能帮你实现智慧的提升乃至整个人生的升华。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这个生在乡野蒿草里的小松,险些被埋没,但他有向往高空的志向,最终出人头地。向往远方能让一个人与他的处境保持一个距离,让他能有一种超拔的姿态,这是远方引力的作用。如果处境不顺,他也不至于被彻底压倒。
  人与人的差异本来不大,按孟子说人跟禽兽都没多大的差异。“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即一点点。跟禽兽有那么点不同,成了人;跟普通人有一点点不同,成了伟人。你身上有这一点点不同吗?保护并使用好这点差异,它可能是你生命的点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