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和伊娃电影:西藏,无法诠释的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46:51

    T266的火车马上就要开了,意味着川藏之旅即将结束,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总有些惆怅,一方面和朝夕相处十几天的朋友们即将分手,各自返程;另一方面,川藏之行确实让我感悟很多,流离中难免有些伤感。
    一直想写点本次川藏的点滴,几易其稿,无从下手;平静几天后,还是决定献点墨水,让没去的人有点了解,去过的人温故下;也算是给自己的旅途生涯留点痕迹。
没去川藏之前,心中的川藏线是神秘莫测;无数次想象在路途中会遇见此生未见的惊心动魄,实际上也最多就是有点小插曲罢了;当然平安是福,我不是祈求遇上不测,只是觉得有点太一帆风顺,少了很多经历罢了。
    看过很多作家写的关于西藏的书,有中国人的也有老外的,有讲历史的也有说现在的,有写宗教的也有写游记的;当初看的时候没啥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西藏很神秘,此生一定要去下;回来后再看这类书,感受完全不一样了;西藏拥有的内容太丰富了,简直让人着迷;记得有个作家写过一句话:世界上分2种人,去过西藏的,没去过西藏的。字里行间表达着对西藏的迷恋和向往。我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只是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西藏。

                      稻城-亚丁14个小时转山记
    转山,对汉人来说,没这习惯也没这意念,甚至觉得不可理解;但是对藏人来说,意义重大;它传承了藏文化和信仰,也是宣泄感情,祈求平安的一种方法;类似汉族人逢年过节要去烧香拜佛。
    稻城是个小县城,整个县城估计也就1w人左右,而且多是观光客,你看不到执勤的警察,见不到喧嚣的霓虹灯,最热闹的就是网吧,里面就象是个小型联合国在开视频会议,各种皮肤的人聚集在这里,表达着自己被人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个香格里拉-亚丁”的感受和洗礼。


    稻城其实是个去亚丁的中转站,几乎所有区亚丁的人都要在这里住一晚,到达稻城的那一晚在县城里转悠,印象中与世无争和世外桃源的景象荡然全无,眼帘里充斥着各类商店、饭店,甚至还有按摩、沐浴,一派世俗的景象。

 
    稻城距离亚丁的路上还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其实路不远,就是盘山公路,再好的车也跑不快;亚丁其实是个藏人居住的村庄,靠近云南,最早发现稻城亚丁的是美国传教士瑟夫·洛克,1928年, 他从云南丽江出发,经四川木里县到达稻城,并把所拍到的照片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但他当时并未发现他到的是稻城,而一直认为是云南中甸。直到1996年, 有关专家才确认洛克所到之地“香格里拉”乃稻城亚丁。
    亚丁最出名的是雪山和高原湖泊啦,按照常规旅行的路线自然是无法满足我的欲望,于是几个不知死活的家伙聚在一起,准备按照藏人的习俗徒步转山。所谓的转山,顾名思义就是沿着山徒步走一圈;如果在平原,不要说是转一圈,就是强穿也没多大问题;可那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啊,凭良心说,我当时有点自信过头,认为是轻装上阵,而且就转一个山头,,感觉应该没啥问题,没想到这一走就走了14个小时啊,这段经历绝对是终身难忘。

 
    亚丁是个3座雪山环绕的小村庄,风光旖旎,与世隔绝;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景区核心为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的三座主雪山组成,分别是仙乃日雪山(藏人认为是观音菩萨)、央迈勇雪山(藏人认为是金刚菩萨)和夏偌多吉雪山(藏人认为是文殊菩萨),“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这里的人基本就是靠放牧为生;当然现在还可以在景区提供马匹供游人骑行赚钱;算是个副业吧。


    凌晨3点半闹钟响了,4点藏族向导刀丁(藏族小伙子,19岁)准时来到了营地,经过一段公路,4点半我们走上了徒步转山的山路,这里报下参加徒步转山人员名字:陆维江、景如松(母)、尤波,看着这些名字,就知道都不是普通人,强啊!


    出发的时候天还没亮,伸手不见五指,打着手电,我们一行5人就跟游击队一样上路了,凌晨还是有点冷的,大家都裹紧了冲锋衣,不紧不慢的走着;由于是晚上,啥也看不到,亦或者我们还没睡醒,一路无语。6点多的时候第一次休息,天有点微微亮了,我们跟丁巴聊着天,询问着关于藏族很多有趣的风俗和故事;丁巴还是个小屁孩,在内地,他这样年纪的人应该还在读书,还在父母怀里撒娇;不过身在藏区的丁巴,完全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他必须学会自己养活自己;给驴子带路、卖虫草、雪莲都是赚钱的门道;他还告诉我们今年准备投资1w元钱,把家里装修下,开个家庭客栈,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和驴子。谈到宗教的时候,丁巴特别强调,他们的信仰终身不悔改变;当我追问是否还要跟汉人干架的时候,他笑的很无邪,摇摇头,表示藏汉是好朋友,不应该成为敌人。其实目前藏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生活习惯改变还是非常多了,昨晚住宿的藏人家里,34寸的大彩电里正在播放电视剧《亮剑》,正是这些逐渐在改变着藏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若干年后,也许很多藏文化会消失殆尽;个人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文化的保留必须原汁原味。只有这样,西藏才可以始终保留神秘的面纱;反之,西藏将无魅力可言。
    按照地图,我们的路还很长,继续赶路吧,一路上过草原、翻垭口,不断的上坡下坡;高原徒步的确是需要有强大的体能和信念做保障的;听听那些地名就知道有多难走,“鬼门关”“地狱门”“刃脊”;徒步是没有回头路的,快到中午12点的时候,前方是海拔4500左右的一个山口,丁巴一直赞扬我们走的比一般的游客要快,按照他的估计,过了这个山口,大概还有2个小时就到达目的地了;闻此消息,我们不禁大喜,这个时候体能状态还十分充足的我,提出要跟丁巴pk下,跑步冲向那个山口;丁巴欣然应战,我们2个你追我赶的冲刺了2回,这个行为现在想想极其危险,又没任何必要;冲刺的结果是我把储备的体能消耗殆尽。过了山口后,我们发现丁巴的估计是错误的(这里强调下,山里人、向导等对路途的估计很不准确,千万不能按照他们的逻辑,否则失望比希望来得快,最后就会变成绝望),其实至多我们只走了一半多一点的路程;看了地图,我差点吐血,这该死的丁巴。

 
    没办法,短暂的休息后,继续赶路,过了“牛棚”(地名)后,就是一大片草原,众多的牦牛、马匹在自由吃草,丁巴说是他们亚丁村的牛,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他认识。晕,我至今没搞懂,这么多牛混在一起,谁家的都有,怎么区分啊。


    路上不断遇上来转山的藏人,年纪小的还在襁褓,大的已经步履蹒跚,据说每年的特定节日,或者是家里有事发生,藏人都会来转山,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藏人老太太,估计年纪大了,背有点驼,一步一步走着,另一个手上还拿着转经筒再转,嘴里念念有词;看着她,我感觉自己太渺小了,我们有时去户外,爬上一个山头,感觉自己很强,很牛B,其实跟老太太一比,简直是无地自容;人家那才是真正的虔诚者,无畏天地,再次佩服,祝愿老人家长寿。从此,本人再此保证不在人前炫耀走过多少地方,穿越过多少山。

 
    不断的上坡下坡,上山下山,大约到下午2点半的时候,前方来了马帮,一堆人浩浩荡荡的走来了,原来也是来转山的驴子,只不过他们是雇佣了马帮驮行李;询问了下,得知前方还有2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就到目的地“牛奶海”;大家不觉为之一振,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沿着山脊走了大约1个多小时,前方凸显一个高山湖,那湖水的颜色蓝的发绿,就跟一颗宝石一样,老陆说是估计是水中碳酸钙的成分高,才会这样;正当我们怀疑是不是“牛奶海”的时候,眼尖的丁巴指着前方告诉我们到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次我不相信,怀疑的眼光四处溜达,突然我看见了拿着相机的游客,至此确认,俺们到了。
    “牛奶海”位于仙乃日雪山、央迈勇雪山和夏诺多吉雪山的中间,看地形,我觉得这以前应该是个火山口,待专业人士确认。湖边不知名的野花肆无忌惮的开放着,仿佛是欢迎我们的到来。美得让人灵魂出窍。
      不说了,还是看照片吧,此刻让我静静的回忆下、感受下、涤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