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科技笔试题:让作文材料霍霍燃烧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56:23

让材料燃烧起来

                                                  ——东华高中 陆 波(原创)

    一堆干柴,燃之以火,便有那熊熊的火光辉映于一方天空;一组材料,发幽探微,便会有思想的光辉烛照全文。让材料燃烧,就是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作用,使论据紧扣在论点上,又让论点扎根于材料之中,使二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增强文章的论辩性和说服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所给材料充分燃烧起来呢?

下面简述三种方法。

一. 点化发挥

在援引材料之后,我们通常采用的燃烧方法就是立足于材料本身,进行点化发挥

——点化其精髓,发挥其要义。

发挥是对所给材料含蕴的内金进行分析阐发和挖掘,是议论的过程;点化则是在发挥的基础上指点升华,使之契合论点,它是议论的归结。

当然,发挥的方式和点化的技巧常常因人而异,因料而异。就发挥的方式而言,或分析推理,或评议阐发,或探求根源,或揭示内蕴,不一而足,下面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例一:

诚信,昭示着一种责任感,一种人格魅力。

武汉鄱阳湖区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楼宇,名曰“景明大楼”。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世纪末,也即那座楼宇度过了漫漫80多个春秋后的某一天,设计事务所给这楼的业主寄来了一封信函。里面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建造,使用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关注楼房的安危。

真是闻所未闻!不说当初的设计者,就连当时施工的工人,恐怕也没几个在世了呢!然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仍有人为这座楼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是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最初的设计事务所!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更新了数茬人事的机构仍然对80年前设计的异国楼宇表示关注?那就是诚信,也只能是诚信。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变迁,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仍默默恪守着一份诚信,铭记着一种责任,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为“诚信”两字添上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这是2001年高考作文节选。作者在看到“诚信”这个话题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起了这么一则材料。在陈述材料的基础上,先对材料进行分析评议,然后巧妙设问——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更新了数茬人事的机构仍然对80年前设计的异国楼宇表示关注?沿着这条“为什么”的思路阐发探究其根源,挖掘其本质,从而水到渠成地发挥出材料的内蕴,是诚信,也只能是诚信。这一分析发挥的过程就是“燃烧”,在燃烧中闪现出材料的思想光辉,使论点和论据完美地融为一体,义理契合。

在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发挥材料时,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发挥的目的——为论点服务,与观点契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点化。点化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精警语句升华哲理,鞭策规劝;一种是用形象语句抠合论点,深远悠然。

上例中作者追根探因点出“诚信”后,这样抠合论点: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为“诚信”两字添上了一道耀眼的光环。作者取譬设喻,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喻为“耀眼”的光环,用形象语句抠合论点,这无疑是本文吸人眼球的一个亮点。

用精警语句升华哲理多是对列举的事例进行概括提炼,立片言以居要,明主旨以切题,如:

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陶渊明“登东皋以长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潇洒,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在这里,作者罗列了高人雅士的种种潇洒表现之后,进行概括提炼:他们的潇洒,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先画龙,后点睛,以精警之语立于段末的重要位置,点化出时代不同,个性不同,潇洒各有千秋这一鲜明的主旨。

这种点化技巧为历来文章家和阅卷老师所看好,也被同学们经常使用。只是须努力做到:形象语句要尽显文采,精警语句要饱含哲理。

二. 假设反推

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除了立足材料本身进行发挥点化之外,还可以跳出材料之

外,形成假设反推的燃烧方式,既可以正例反推,也可以反例正推,请看下边两个例子:

例一: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有200多项造福于人类的发明,其中的白炽灯至今仍在沿用。当初爱氏为寻找白炽灯的灯丝材料,经过了1000多次实验,淘汰了上千种材料,最后才获得成功。试想,倘若爱氏无恒心,能经受这1000多次失败的考验吗?无独有偶,药品“606”据说也是经历了606次的实验才研制成功的,故发明者命名为“606”。倘若发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在进行到605次实验的时候,便退下阵来,如此为山就仞,功亏一篑,还会有药品“606”的诞生吗?

例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例一先正面举引爱迪生和药品“606”的典型材料,接着用两个“倘若”引导两个反问进行反面推理判断,使所要阐明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例二是先在课文列举反面事例并加以阐发的基础上,再进行正面推理判断,假设推理中饱含一种痛惜之情,进一步强化了本文“弊在赂秦”的论点。发人深思,促人猛省。

三. 牵引比较

有时候,为了使一则材料充分燃烧,我们还可以牵引其他材料与之进行对比参照,在比较中既可以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充实,又可以使典型论据材料“燃烧”更充分。具体而言,这种牵引比较有两中方式,即正衬和反衬。正衬即是借用其他正面材料与之类比,或烘云托月,或相辅相成;反衬就是借用反面材料与之对比,辨美玉,显高下,明得失。试看下文:

一名公交车司机在行车的途中,于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没有狼牙山五壮士生命最后一分钟里表现出来的悲壮,没有黄继光生命最后一分钟里表现出来的英勇,没有董存瑞生命最后一分钟里表现出来的壮烈——黄志全走了,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在他平凡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缓缓地做完三件平凡的事,然后安静地走了。然而,这三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折射出主人公崇高的人性美的光辉:生命不息,责任不止。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黄志全完全可以置车上的乘客与路边的行人于不顾,撒手而去。那样,这一天,这个社会无非只多了一件意外的交通事故,当然,黄志全丝毫不会受到任何责备,但黄志全没有这样做。人格之美在此时此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的重大责任,他没有因剧烈的心绞痛而挣扎呼救,只是“缓缓地”停下了车,“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手动刹车闸,确保了乘客、行人、车辆的安全。这平凡吗?平凡但的确又不平凡呀!能在生命最后一分钟里仍然为他人着想,令人从心底油然而生钦佩之情,比起葛朗台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贪得无厌地抢夺神器,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作者开篇就牵引出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董存瑞这些赫赫有名的在战火硝烟中悲壮而去的英雄,正衬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缓缓做完三件平凡小事之后悄然而去的黄志全,在这种衬托的基础上再用精警之语收束语段揭示内蕴:三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折射出主人公崇高的人性美的光辉!

第二段中作者先是假设反推,再做正面阐发,段末进行反衬:比起葛朗台在生命最后一刻还贪得无厌地抢夺神器,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同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志全为他人着想,葛朗台一味满足私欲,如此鲜明的对照,激起了读者对黄志全的崇敬之情,也使所要阐发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以上三种只是常见的“燃烧”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牢牢记住——充分地“燃烧”材料是为了更好地证明论点。同时,“燃烧”的方式方法可以交叉综合运用,使议论文句式灵活,章法多变,新人耳目,荡人心胸,焕发理性的光辉,照彻读者的心灵天空!

[作文大演练]

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司机孙宝清在浦东接到一位要去浦西赴宴的客人。车子刚进隧道,客人突然要求掉头。孙宝清说,隧道里不能掉头,只好到浦西再说了。客人说,我出门时换了衣服,没带钱,如果到浦西再掉头,赴宴就来不及了。孙宝清说,没关系,我可以免费送你去。车到饭店,孙又递过三张大众汽车出租公司的乘车券,说,你身上没带钱,等会回去,这三张票子可以抵付30元车费,即使不够,大众公司的司机也会送你回去的。客人表示感谢后记下了孙宝清的名字和车牌号。两天后,孙宝清收到了纽约银行上海分行的聘书,聘请他担任行长的专任司机。原来,那位客人就是新上任的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日后,孙宝清对采访他的记者说,隧道里不掉头是遵循交通常规;对有特殊情况的客人免费送达,我也只是遵循了职业道德常规罢了。

孙宝清遵守常规,谋得了一份薪水令人羡慕的工作。生活中也有人打破常规,谋得了发展的机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常规有不同的理解和践行。请以“常规与机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思路大揭秘]

写文章要紧扣话题,但切忌面面俱到!“常规与机遇”,抓住“常规”,暗含“机遇”,要么坚守,要么打破,说足一个方面即可。

[材料大燃烧]

a) 孙宝清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就在于他打破了做人的常规,做司机的常规。既讲原则,也讲原因;既循常规,亦循常理。表面看是顺水人情的反馈,实际上则凸显人性的光辉。

b)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河水只有在河床里流淌才不会泛滥成灾,电流只有在电线里经过才不会造成灾害;蒸气只有流经气槽才会推动火车前进,一个人只有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才会推进社会文明。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孙宝清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就在于他对交通常规的坚守,对职业道德常规的坚守。问规则它是何物?直教人须用心呵护!只缘守则守规矩,犯规就是犯错误!

[作文大展示]

呵护规则

——陆博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法规、校规;游戏规则,交通规则;文明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乃至裁核协议、联合国公约,哪一个规则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呢?规则无处不在,规则要人拥戴。规则,是人类自己吹响的号角;规则,是人类自己制定的信条。

规则如时,春去秋来,尽显世界的井然有序;规则如流,深水无声,反映社会的和谐有序;规则如铁,桎梏人身的欲望和原罪;规则如花,折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

呵护规则,就是呵护自己的前程。

身为司机,就要尽心呵护所有的交通规则;出租送客,就要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对客人负责。孙宝清就这样用自身的嘉言懿行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人生的锦绣前程,他的良好典范,也为我们怎样做人树立了一个样板。

呵护规则,就是呵护他人的性命。

一名公交车司机在行车的途中,于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

没有狼牙山五壮士生命最后一分钟里表现出来的悲壮,没有黄继光生命最后一分钟里表现出来的英勇,没有董存瑞生命最后一分钟里表现出来的壮烈——黄志全走了,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在他平凡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缓缓地做完三件平凡的事,然后安静地走了。然而,这三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折射出主人公崇高的人性美的光辉:规则在心,不出事故;生命不息,尽心呵护。

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黄志全完全可以置车上的乘客与路边的行人于不顾,撒手而去。那样,这一天,这个社会无非只多了一件意外的交通事故,当然,黄志全丝毫不会受到任何责备,但黄志全没有这样做。人格之美在此时此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的重大责任,他没有因剧烈的心绞痛而挣扎呼救,只是“缓缓地”在马路边停下了车,“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手动刹车闸,遵循职业道德,呵护交通规则,从而确保了乘客、行人、车辆的安全。这平凡吗?平凡但的确又不平凡呀!能在生命最后一分钟里仍然为他人着想,仍能遵规守矩,生命不息,呵护不止,令人从心底油然而生钦佩之情!

呵护规则,就是呵护社会的和谐。

德国人排队,哪怕优惠窗口人影全无,他也不会越位抢占;德国人开车,尽管红灯亮时周围一片空阔,他也不会勇往直前。因为对他们而言,这种观念已经融入骨髓:所谓规则,就是在明知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遵守的规矩!反思国人,理当惭愧。为残疾人设置的座位、厕所、过道,健全的人照样使用得心安理得;一旦出了交通事故,第一时间冒出的念头就是逃之夭夭!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中国投资办厂,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中国,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人情,没有人性;不管原则,只问原因。不按常理出牌,无视规则乱来。于是,我们在2000年竞争奥运失败,而入关,竟然要历经长达15年的漫长等待!“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得真对,试想想,一群乱糟糟的不守规矩的人,怎么可能构建出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问规则它是何物?直教人须用心呵护!只缘守则守规矩,犯规就是犯错误!如果贪官守规矩,贪官哪得多如许?如果煤窑守规矩,人命哪得死无数?如果司机守规矩,交通定能少事故!如果学校守规矩,人人都能有书读!如果人人守规矩,铺就盛世桃源路!好规则,勤记取;但过目,谨呵护!

画家和他的孙女

                         ——老夫子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名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一天,婷婷画了一棵树。

画家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就不能比树干粗呢?”

画家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它是树呢?”

画家无话可说了。

又一天,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就不会有红色的呢?”

画家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画家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它是兔子呢?”

画家无话可说了。

不久,婷婷画了一匹马。

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画家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画家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画家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它是马呢?”

画家无话可说了。

婷婷后来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的画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直嘀咕:“这洋鬼子,怎么就跟小孩子没两样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