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鑫东黔装饰门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陶瓷器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6:3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陶瓷器赏析 辽金—明

辽金
  

  
三彩印花海棠式盘,辽,高2.5cm,口径30—17cm,足径26—12cm
  长盘作八曲海棠式,折沿宽边,平底。盘内模印花卉,口沿为卷枝纹,盘心以模印的水波纹为地,中央一线排列3朵莲花。盘内纹饰以黄、绿、白釉三色施彩。
  

  
三彩印花盘,辽,高3cm,口径14.5cm,足径8cm
  盘敞口,口沿为8瓣花口,斜壁,平底。盘内壁模印8朵花卉,中心模印一硕大的花朵,外饰4片茨菇叶。花纹外以水波纹作地。盘内施黄、绿、白三种色釉,其中白釉为地,花叶纹则以黄、绿色釉间隔排列,盘外施黄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http://image40.360doc.com/DownloadImg/2011/10/2910/18849004_3.JPG

|609 × 340
  
三彩印花方盘,辽,高2cm,口径12cm,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三彩鱼形壶,辽,高15cm,口径5cm,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鱼嘴为壶流。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辽,高3.1cm,口径12.2cm,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圈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
  此盘暗划之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辽三彩器中极为少见,故此盘是研究辽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黄釉执壶,高36cm,口径3.5cm,足径8.5cm
  壶直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圈足。一侧为八棱形壶流,流细长弯曲,根部饰一皮扣状装饰,另一侧为带状长柄,连于颈肩。自壶口至近足处,通体饰弦纹6组。器身施黄釉,釉面光亮莹润。
  执壶为辽代瓷器中的常见器形,而此壶造型独特,其细长颈、壶流及壶柄的式样独具风格,在辽代瓷器中亦不多见。
 

  黄釉提梁壶,高29cm,口径2.5cm,足径7.5cm
  壶式较高,上扁下圆。壶上端一侧出管状口,口与肩上另一侧连以鸡冠状提梁,管与提梁根部饰凸起的带状饰物。壶下部饱满,圈足微外撇。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黄釉施至近足部。釉色光亮,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白釉刻花壶,高32.8cm,口径8.4cm,足径8.2cm
  壶口微敞,六瓣花式口,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外撇圈足。
  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壶在辽瓷中有几种造型:有与中原风格近似的执壶;有辽代特征明显的鸡冠壶等。此壶为辽代所特有,其造型端庄秀丽,口、颈、腹分别装饰不同的花纹,口为花瓣形,颈饰以工整的弦纹间隔,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此壶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流畅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绿釉刻花单柄壶,高14cm,口径4.5cm,足径7.5cm
  壶小口,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有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为双条绳形系。壶腹一侧有竹节形横柄,柄端凸起一小钮。肩部饰双凸弦纹,通体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爱。
  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稀有的珍品。
  

  
白釉刻花鸡冠壶,辽,通高26.4cm,足径7.4cm
  此壶扁圆形,短流,肩上有一提梁,圈足。通体施白釉,壶身两面刻花叶纹。此器朴素粗犷的风格反映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气质。
  鸡冠壶始见于辽代。契丹族入主北方建立大辽国后,将惯用的皮囊改变成瓷器,早期的瓷壶提手部分形似鸡冠并有系绳的穿孔,故名鸡冠壶,此种器形保留了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特色。后来穿孔逐渐演变成提梁,体现了契丹工匠在制瓷工艺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黄釉葫芦式执壶,高24.8cm,口径2.8cm,足径6.7cm
  壶为葫芦形,上小下大,上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圆而硕大,底为圈足。肩部饰弦纹两道,一侧为曲状流,另侧为环形长柄,柄上印阳纹卷枝纹,柄下饰一乳钉。通体施黄釉,近足部露胎,足边有5个支烧痕,釉下施白色化妆土。
  

  
赤峰窑白釉黑花罐,辽,高38.5cm,口径19.7cm,足径15.8cm
  罐口沿外卷,短颈,丰肩,圆腹,平底。胎体粗厚而坚硬,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黄。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划刻水波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划刻缠枝牡丹纹3朵。
  此罐造型饱满端正,牡丹纹饰花繁叶茂,生机盎然,花叶上辅以篦划纹。纹饰以外涂以黑彩,形成黑地白花,与磁州窑白地黑花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黑釉剔花缸,金,高17cm,口径13.5cm,足径9.5cm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内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外底无釉。
  此缸造型浑厚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娴熟,以黄白色的地子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从其胎釉特征看,应是金代山西窑产品。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被划归于宋代,从而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到了金代仍在继续烧造,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耀州窑钱纹小壶,金,高13cm,口径4cm,足径6cm
  壶小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侧为一外折壶流,对应一侧为一带状短柄,口有平顶式带纽小盖。壶通体饰两组纹饰,肩部刻下覆的莲瓣纹,莲瓣上下各有两组弦纹。腹部刻錢纹,錢纹下饰一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
  纹饰简洁清晰,刀法犀利,风格粗犷,纹饰清晰。壶通体施青釉,釉青中泛黄。纹饰简洁,为耀州窑金代典型的风格。
  

  
耀州窑刻花“吴牛喘月”纹大碗,金,高7.6cm,口径21.3cm,足径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碗内菱形开光内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而跪,头部昂起,口微张。刻花刀法流畅犀利,构图简洁明快。此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牛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对战乱引发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耀州窑吴牛喘月纹碗,金,高7.6cm,口径21.3cm,足径6cm
  碗唇口,弧形腹壁,圈足。内外施淡青釉。碗内心饰菱形开光,开光外刻卷枝花草纹,开光内刻传统图案“吴牛喘月”,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下方一头水牛口微张,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头仰望明月。
  此碗刻花刀法娴熟干练,花纹生动自然,为耀州窑金代青釉刻花器物中的代表作品。
  

  
褐黄釉黑彩竹纹梅瓶,高29.8cm,口径5.5cm,足径8cm
  瓶小口出沿,短颈,丰肩,腹下收敛,瘦足。胎呈粉色,胎上施一层化妆土。肩与足部以黑彩绘弦纹间波纹,中间部位饰竹纹,竹叶以单笔画成,大而参差,简朴生动。此瓶之黑彩覆于褐黄釉下,呈现出与磁州窑白地黑彩器不同的艺术效果,别具一格。
  梅瓶在宋、金、元时期的北方磁州窑、山西介休窑等地许多窑口均有烧造,但此种褐黄釉下绘黑彩竹纹的梅瓶并不多见。此瓶应为盛酒用具。
  

  
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径4cm,足径10.3cm
  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下渐敛,宽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为饰。肩上绘图案形莲瓣纹一周,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腹下饰卷枝纹一周,每组纹饰间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细线纹数道。素底无釉。
  此瓶纹饰构图简练,寥寥数笔,神采飞扬,体现了磁州窑简练而生动的装饰风格。
  

  
磁州窑白地黑花芦雁纹虎枕,金,高10.7cm,长35.6cm,最宽14cm
  枕呈卧虎形,头右向。虎身为枕身,在黄地上绘黑色条纹模仿虎皮纹。虎背为腰圆形枕面,枕面白地黑彩,画残荷两枝,芦苇数茎,水草游鸭,空中大雁南飞,寥寥数笔,将秋景萧瑟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地黑花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装饰效果类似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其纹饰均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婴戏、动物、诗、词、曲、对联、警句等,内容丰富生动。
  

  
白地黑花马戏图枕,长29cm,宽21.3cm,高11.2cm
  枕八方形,枕面中间微凹,通体白地黑花彩绘。枕面中心绘骏马疾驰,马儿四蹄飞扬,尾巴翘起,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边用黑彩描绘宽、窄边线各一周。枕侧面绘卷枝纹,底部素白无釉,戳印阳文“张家造”作坊标记。
  宋、金、元时期瓷枕品种多样,形式纷繁,主要用作寝具,同时也用以随葬。其中磁州窑瓷枕最具代表性,枕的造型各式各样, 品种繁多,纹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装饰手法采用绘、刻、印、划、剔、镂等,特别是白地绘黑彩,运用豪放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在不到半尺的枕面上挥洒自如,将绘画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瓷枕装饰上,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寥寥数笔,把马戏表演中的精彩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元
  

  
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通高12.5cm,口径3.5cm,足径5.3cm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有长流,另一侧有如意式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壶盖圆顶,有宝珠形小钮,盖侧及壶口沿各有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及足内均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
  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时代特征鲜明。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稀有珍品。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
  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除了“枢府”、“太禧”之外,还有“东卫”、“昌江”、“南水”、“福禄”、“福寿”、“白王”、“天顺年造”等铭款。“枢府”、“太禧”分别代表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和专掌宫廷祭祀的机构“太禧宗禋院”。《元史》卷八十七(百官志)记载:“太禧宗禋院……,掌神殿朔岁时忌讳日辰 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由此可知,“太禧”铭卵白釉瓷的烧造年代应在太禧宗 禋院的设立之年天历元年(1328年)以后,其下限当在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浮梁地区的1352年。
  “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
  

  
蓝釉白龙纹盘,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四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一件。
  

  
景德镇窑枢府釉印龙纹盘,元,高4.1cm,口径15.9cm,足径5.3cm
  盘直口,浅弧壁,圈足。胎体坚致洁白,里外施白釉。盘心及内壁模印云龙纹。
  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创烧的一种白釉品种的统称。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龙纹、芦雁纹或缠枝花纹。因这些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往往模印“枢府”两字,故称“枢府釉白瓷”。枢府是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这类白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等字。
  

  
龙泉窑青釉执壶,高25cm,口径4.5cm,足径8.3cm
  壶直口,口下渐丰,圆腹下敛,圈足微外撇。壶一侧有曲状长流,相对一侧有曲状起棱带形把柄,平顶圜钮盖。壶型优美,流与柄处理得十分谐调,盖与壶口相合。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通体施青釉,口、足边露胎。釉质光泽素雅、匀净、温润。
  此壶是龙泉窑的代表作品。
  

  
青釉划花执壶,元,口径8.7cm,足径11.5cm,高32.7cm
  壶盘口,细颈,圆腹下垂,细长流,流与壶颈之间连一曲形扳,曲柄,圈足。通体施青釉,釉下刻划庭院蕉石等花纹,若隐若现。壶体高大厚重,造型端庄沉稳。
  此壶为龙泉窑制品,釉色莹润,青翠欲滴,造型为玉壶春瓶形,具有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元,高7.5cm,口径42.9cm,足径29cm
  盘敞口,浅腹,坦底,圈足。里外施青釉,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盘心模印云龙纹,内壁刻划花纹。此盘器形较大,胎体厚重,釉呈青黄色,在较厚的釉层下模印的云龙纹清晰可见,据此表明这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典型器。
  龙泉窑青瓷自宋代发展到元代虽然烧造地区扩大且产量巨增,但已无法烧出南宋时期的梅子青色。为弥补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龙泉窑青瓷常采用模印、贴塑、镂雕等工艺手段作装饰,以追求图案美和造型美。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碗墩式,口微外撇,圈足。通体白地红花,内外口沿各绘回纹一周,碗内壁为缠枝菊纹,碗心双圈内饰折枝花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足外墙绘回纹一周。
  此碗纹饰活泼明快,红色较艳,无论造型或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
  

  
青花凤穿花执壶,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腹径13cm
  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顶盖,圆珠钮。底白釉,无款识。流绘以火云纹,柄有银锭、宝钗等纹饰,盖绘菊瓣纹。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釉里红刻兔纹玉壶春瓶,高20.5cm,口径6.3cm,足径6.8cm
  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俗称“玉壶春瓶”。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四道,上腹部暗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刻花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施釉里红。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由于釉里红瓷器烧造难度大,传世较少,故愈珍贵。以釉里红装饰的玉壶春瓶,除北京故宫收藏的这件之外,还有日本大和文华馆及松冈美术馆收藏的釉里红飞凤纹玉壶春瓶、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等。
  

  
青花麟凤纹盘,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器身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口沿上饰一圈卷草纹,里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的缠枝牡丹6朵,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一周,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为缠枝莲花6朵。全器构图严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白色为地,蓝色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进行绘制。另一种是青花为地,以湛蓝青翠的地色衬托出白色的花纹。青花麟凤纹盘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表现出与白地蓝花器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此类器之传世品极罕见,凤毛麟角,世之珍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釉里红高足杯,高9.1cm,口径7.5cm,足径3.8cm
  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1980年,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一件元代釉里红印花塑贴蟠螭纹高足杯,其杯足亦可转动。由此可知,转把高足杯是元代高足杯的时代特征之一。
  

  
青花鸳鸯莲花纹盘,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盘折沿,16瓣菱花口,盘心坦平,圈足。盘内、外施亮青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内沿面环绕锦纹。内壁饰串枝花一周,6朵仰覆牡丹相间缀于曲折的枝茎上。盘心绘鸳鸯戏莲主题纹饰,并蒂莲竖向环置,一对鸳鸯戏于其间。盘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环绕,与内壁纹样相对应。
  此器造型美观大方而规整,为元代典型盘式。其绘画精致,纹饰构图严谨,以多层带状辅纹衬托主题花纹,各层花纹间以青花双圈线相隔,装饰饱满但主次分明。青花色泽艳丽,系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此盘为元代晚期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之精粹。
  

  
景德镇窑青花牡丹纹罐,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
  罐直口,短颈,圆肩,敛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口沿为缠枝花,肩部为缠枝莲花,腹部通景绘缠枝牡丹,近足处为仰莲瓣纹。
  这件青花罐色调明艳,画笔流畅,每层纹饰间均用两条弦纹分割,繁而不缛,纷而不乱,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此罐造型饱满庄重,是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作品。
  

  
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元,高25.6cm,口径6.7cm,足径9.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黄釉,外壁以青花绘蕉叶、莲瓣、鱼藻纹。
  这件玉溪窑玉壶春瓶是1973年在云南禄丰元代火葬墓中出土的实物资料。元代玉溪窑的青花与景德镇的青花风格明显不同,玉溪窑青花器的胎质酥松,釉色泛黄,青花色调灰暗,釉面玻璃质感很强。此瓶的青花色泽虽不如景德镇青花,但绘画技法自然流畅,寥寥数笔即将纹饰表现得生动,具有一定的活泼艺术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国边疆地区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蓝釉描金匜,高45cm,口至流17cm,足径8.5cm
  器圆形,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有长方槽形流,流下一小系。胎细薄致密,釉厚润而不均匀。口和外底无釉。器内绘金彩宝相花,器壁画5朵金色祥云。
  该器仿青铜匜,造型秀美,蓝釉深沉厚润,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光彩夺目,华美异常。这件蓝釉描金匜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蓝釉描金小杯和盘,此匜的金色花纹丝毫无损,光艳如新,实属罕见。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高33cm,口径8.8cm,足径11.3cm
  瓶撇口,细颈,圆腹,平底,圈足。通体釉里红纹饰:里口沿绘卷枝纹一周,颈部绘蕉叶纹,颈、腹之间绘变形海水、卷枝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上亦绘卷枝纹。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个品种,烧成难度大。此件玉壶春瓶继承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红呈色较纯正,纹饰清晰,是明初景德镇釉里红之佳作。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尊,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
  尊石榴形,撇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敛,通体起瓜棱。外壁釉里红纹饰,共10层。口沿饰回纹一周,其下饰如意头纹。肩部纹饰顺序为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变形云头纹,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均配以湖石。腹下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朵花,胫部饰回纹一周。足上饰变形莲瓣纹内绘折枝花,足边饰卷草纹。底无釉无款。
  国内传世或出土的元末明初之釉里红器极少,成功者更为少见。此尊不仅釉下铜红色纯正,釉面匀净,且造型高大规整,四季花的描绘更是细腻精致,自然生动,其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体现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高8.6cm,口径45cm,足径22.1cm
  盘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与花口对应,圈足呈梯形,细砂底,泛火石红色。盘胎体厚重。图案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颜色鲜亮。盘心为主题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装饰繁缛,勾绘娴熟。
  明洪武釉里红器装饰以植物题材为主,其植物种类之繁多,内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件洪武釉里红大盘纹饰富丽多彩,釉面发色纯正鲜艳,较好地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的烧制成就,在品种、数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
  

  
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高8.5cm,口径45.7cm,足径26.9cm
  盘敞口,折沿,弧腹,圈足,细砂底呈火石红色。通体施白釉,里外绘青花纹样。折沿处绘缠枝菊纹一周,共18朵。内腹绘缠枝石榴、菊花及牡丹纹。盘心绘折枝莲花一枝,周围绘4组如意头云纹,云纹内各绘一折枝菊花纹,云纹间由缠枝纹相连。盘外腹绘缠枝菊花8朵及莲瓣纹。
  此盘胎重体大,形制完整,反映出洪武时期制瓷的风格与水平。所绘花卉纹饰笔法流畅,充满活力,特别是盘心的折枝莲花,别具清淡高雅之韵味。这种豪放潇洒、疏密有致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出明初青花艺术的特色。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青花折枝菊纹执壶,高27.8cm,口径7.7cm,足径11.7cm
  壶撇口,细长颈,斜肩,丰腹,下部饱满,圈足,一侧有长流,流与颈肩连以横片,另一侧有曲柄,连于颈腹之间。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回纹,再下为蕉叶纹、回纹、缠枝纹、灵芝纹各一周,腹部饰折枝菊纹和牡丹纹;近足处饰变形蕉叶纹,流及柄均绘缠枝花卉纹。壶有系,系面绘缠枝花纹。
  此器是洪武青花瓷器中的佳作,造型优美,纹饰布局繁密,描绘细致。
  

  
鲜红釉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
  

  
翠青釉三系罐,高10.4cm,口径9.9cm, 足径14.1cm
  罐直口,扁腹,圈足。肩部有3个环形小系,系下凸起海棠托饰,花瓣上有横线纹。罐里及足内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直口盖合于罐口。此罐制作规整,胎体细腻,釉色青翠。翠青釉瓷器为永乐时所创,传世品极少。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高13.9cm,口径31.6cm,底径21.5cm
  盆折沿,腹垂直,平底露胎。里外青花装饰。盆里沿绘缠枝花一周,内壁绘缠枝花7朵,盆底绘回纹一周,回纹内绘八瓣团花,花瓣呈变形蕉叶纹,纹内又绘暗八仙。盆外沿绘折枝花卉8朵,外壁绘缠枝花卉7朵,底边绘变形朵花纹一周。
  此盆青花呈色浓艳,有晕散现象,为苏泥勃青料所致。纹饰繁复生动,层次分明,是永乐时期受西亚国家金银器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新器型。
  
青花压手杯,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直壁,丰底,圈足。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内外均绘青花纹饰,青花色调深翠。杯心有葵花一朵,花中心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一周,腹部饰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特点为胎厚体重,重心在杯的底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稳重贴合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万历时期仿制。此种精致高雅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
  

  
青花云龙纹盘,高3.1cm,口径19.4cm,足径11.7cm
  盘撇口,弧壁,圈足。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内底暗划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盘胎薄体轻,造型优美,青花发色艳丽,所绘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盘内印、划花纹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高32.8cm,口径8.2cm,足径10.8cm
  瓶撇口,细颈,硕腹,圈足。底足无釉无款识。通体在莹润闪青的白釉上展现出色泽浓艳的青花纹饰。瓶颈部绘三层纹饰各一周,上部为上仰的蕉叶纹,中间是缠枝花纹,下部为下垂的云头纹,近足处绘上仰变形蕉叶纹一周与之相呼应。足外墙饰一周半朵莲的边饰。腹部为主题纹饰: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南国的庭院景致,图中两块玲珑的湖石挺拔俊秀,依石而立的翠竹枝头微低,似在随风摇曳,围栏内外一片郁郁葱葱的萱草、兰花竞相开放,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四季常青的芭蕉叶又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南国色彩。山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
  此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 胎质纯净细腻,纹饰清晰生动。画面一改元青花繁缛的装饰风格,构图疏朗有致,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深浅不一,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画面中的黑色斑点似水墨画中晕散的效果,为永乐青花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然形成的色泽特点极难模仿,为后世仿品所不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皆有仿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但器物造型不及永乐器柔美秀丽而略显臃肿笨重,画面中的黑斑不是天然烧成,系人为重笔点染而成,与原物相差甚远。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高28.5cm,口径4.8cm,足径11.3cm
  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变形莲瓣纹,纹内绘朵花。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上仰蕉叶纹一周,素底无釉。此瓶是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这种梅瓶的传世完整器物不多,十分名贵。
  此梅瓶胎质洁白,做工精细,青花画工娴熟。永乐时期使用的青花钴料是一种称为“苏麻离青”的进口料,含铁量较高,呈色浓重青翠,往往出现铁锈斑疵。此瓶的青花钴料即典型的进口料,在白胎的映衬下,罩于釉下的青花青翠浓艳,花果上布满褐色的铁结晶斑点,有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晕散自然。
  清雍正、乾隆时官窑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铁结晶斑点过于均匀、细洁,与永乐青花自然晕散的风格有别。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青花缠枝花纹扁壶,通高54cm,口径6.5cm
  壶小口,两环耳,器身圆形如龟状。壶背面素胎,中心凹入一圈。壶正面隆起。釉色青白光洁,青花浓翠,深入胎骨,有铁锈斑点。正面中心隆起部绘八角锦纹,以海水江崖为地,中心四周为缠枝莲,外环以海水江崖。壶颈凸起弦纹一道,上下绘缠枝花及海水江崖一周。壶盖圆顶。盖面绘四株折枝花,叶蔓清秀,运笔流畅,花大而叶小,叶纹为纤细齿状。
  此壶纹饰精美,式样别致,是当时受西亚金属器皿的影响而烧制的新器型。
  

  
青花双耳葫芦式扁瓶,明永乐,高25.2cm,口径3.3cm,足径6cm
  瓶葫芦式,收口,束颈,圆形扁腹,浅圈足。中部两节葫芦间有如意形双耳。瓶上部饰缠枝花纹,下腹部两面各绘轮花一朵,周围环绕花叶纹一周。无款识。
  明永乐青花呈色浓艳,可见结晶斑。此瓶应是受西亚器物风格的影响而烧制的。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明永乐,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
  瓶蒜头口,束颈,圆形扁腹。口肩连以对称的如意耳,腹两侧正中各凸饰一乳钉纹,璧形底足,无款识。瓶口边绘如意纹,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伸展构成六边形锦式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缠枝花、朵花、团花、江崖海水等纹饰,足边绘朵梅纹一周。
  此瓶造型仿自阿拉伯铜器,纹饰的题材与布局都具有西亚风格。
  

  
青花枇杷绶带鸟纹大盘,高9.2cm,口径51.2cm,足径34.5cm
  盘折沿,菱花口式,通体作16瓣莲花形,盘心宽大平坦,圈足,细砂底,无款识,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青花底釉青白亮丽,厚润透明。盘心主体图案是一只栖于枇杷枝上的绶带鸟,正回首啄食饱满的枇杷果。内壁绘石榴、桃实、荔枝、枇杷等折枝花果,沿面绘大小缠枝莲花,外沿下绘海水江崖纹,外壁绘折枝菊花纹。
  永乐、宣德两朝是我国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其青花瓷之胎质、底釉、绘画,无一不精。此盘使用永乐时由西洋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浓重艳丽,渗入胎骨,并有自然晕散形成的“铁锈斑”,手抚之有凹凸不平之感。国内外现存传世的永乐青花瓷,大盘往往以花卉为装饰题材,用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图案的较少见,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完整的只有三件: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一件,天津艺术博物馆一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这件最为精美。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永乐,高41cm,底径12.2cm
  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青花灵芝纹碗,高5.5cm,口径11cm,足径4.5cm
  碗撇口,圈足,无款。碗心双圈内饰折枝山茶花纹,口沿内侧以青花晕染一圈,外壁饰缠枝灵芝纹,外口沿及圈足外饰青花线纹。
  此碗胎质洁净,造型简洁,青花发色浓重鲜艳,并有黑色结晶斑,为典型的苏麻离青料之风格。纹饰疏朗明快,雅致宜人,含有吉祥寓意。
  

  
青花玉壶春瓶,明永乐,口径7cm,足径10cm,高27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瓶身自上至下分别绘青花如意头纹、回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和莲瓣纹。此杯造型庄重,纹饰素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青花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色泽浓丽沉稳,具有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
  

  
鲜红釉菱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器物以碗、盘、洗多见。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高45.3cm,口径7.8cm,足径14.5cm
  瓶圆口,口边微外侈,长颈自上而下渐阔,扁圆式腹,椭圆形浅圈足。通体青花为饰,瓶口及颈部绘卷草纹和缠枝莲纹各一周。腹部为青花留白海水龙纹,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此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高4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外均以宝石蓝釉为地,并饰白釉鱼莲纹装饰。盘心在白色圈栏内绘莲池游鱼图,两尾游鱼潜游于飘浮的水草与盛开的莲花之间,外壁亦绘莲池游鱼纹,荷莲与游鱼规则地相间排列。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盘器型规整,胎体厚重,蓝釉厚润莹亮,白釉鱼莲纹刻画得精美生动,既有天然意趣,又富装饰美感。鱼纹是我国传统的工艺装饰题材,由于“鱼”“余”谐音,因而民间有“连年有余(鱼)”、“宝贵有余”等吉语。
  

  
青花梵文出戟盖罐,高28.7cm,口径19.1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罐直口,平肩,硕腹,下部微向内收,平底,口上有槽,肩部凸起8个长方平面扳手,附圆盖。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以渲染手法描绘纹饰。罐身分层饰海水纹、八宝、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盖面饰4朵云纹,间以五个蓝查体梵文,是佛种子字,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莲瓣纹环围,九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大德吉祥场”五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
  盖内九字中,前五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后四字分别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行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两层文字相同,代表各方佛双身像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
  此器在宣德青花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仪式的含义,当为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青花夔龙纹罐,高19cm,口径15.8cm,足径13.8cm
  罐直口,鼓腹,内圈足。内外施白釉,外饰青花纹样。颈与肩部饰如意头纹。腹部绘2只首尾相连的夔龙衔花纹。近底处绘一周仰莲瓣纹。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宣德时所用青料据明万历时王世懋《窥天外乘》和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所记为“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度的窑炉气氛下烧成后能呈现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匀的黑色结晶斑点,与艳丽的蓝色相互映衬,更增其艺术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泽即具有这一时代特征。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
  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15.5cm,足径4.5cm
  碗撇口,下腹内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
  明宣德青花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铁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
  

  
青花海水蕉叶纹尊,明宣德,高15.1cm,口径16.5cm,足径10.9cm
  尊广口,扁圆腹,圈足。通体绘青花纹饰,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海水波涛,海水上为如意云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蕉叶与海水纹是宣德青花瓷器上的常见纹饰。此器纹饰以写实与图案化布局相结合,自然而和谐。
  

  
青花缠枝花天球瓶,高46.1cm,口径8.9cm,足径15.2cm
  瓶直口,长颈,硕圆腹,平底。颈部为缠枝莲纹,绘上仰变形如意头纹一周,纹内绘花蕾。腹部为缠枝花卉纹饰。素底无釉。
  明代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青花瓷作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亦在宣德朝达到了其制作的顶峰。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进口钴料,即所谓“苏泥勃青”料。因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且烧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会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形成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的青花色泽与一般宣德青花发色不同,从其发色清淡的呈色效果上看,宣德青花器并不全都使用进口钴料,也还使用部分国产青料。其纹饰题材以花卉瓜果为主,云龙海水为辅,构成了四季鲜花竟相开放,四时瓜果同时飘香的独特风格。石榴花、菊花、莲花、牡丹、百合、茶花、宝相花、牵牛花、射干花等较为常见。每件器物多以偶数种类的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反映了明代瓷器装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高53.1cm,口径8cm,足径16.5cm
  梅瓶小口,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肩及足部饰上覆下仰的莲瓣纹各一周,莲瓣纹为青花地上绘饰白色轮廓线及圈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图案。肩部自右向左横书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明宣德时期50cm以上的琢器传世较少,此件梅瓶形体高大,端庄规整,纹饰精美,堪称明宣德时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体现了宣德时期高度的制瓷技艺。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2.1cm,口径7.5cm,足径10.7cm
  壶直口,细长颈,折肩,长腹,圈足。颈一侧为壶柄,另一侧为长方形流,流口呈葫芦形。壶颈部绘缠枝花,肩部饰莲瓣纹,腹部饰八面方形开光,每一开光内饰上下两朵花卉,足部饰卷枝纹。
  明初青花仿伊斯兰银、铜器造型者很多,除执壶外,还有折沿盆、花浇、盘座、烛台、扁腹瓶等。此器形仿自伊斯兰银水注。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通高15.3cm,口径4.8cm,足径7.7cm
  壶直口,腹部滚圆,圈足外撇。一侧置弯流,为加固壶流,流、颈之间连以云形横板,另一侧置曲柄。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莲纹,柄上绘忍冬纹,流的根部绘龙头,龙张口怒目作衔流状。流的正面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外围青花双线长方框。壶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钮,盖面绘折枝花纹。
  此壶大小适中,在结构上一改唐代执壶流部过短,宋、元执壶流部过长的弊端,更趋于合理化。其年款不署在底部而署于流上,审视中国历代陶瓷执壶,此种署款方式唯宣德朝所独有。此外,宣德官窑瓷器年款有些还署在器物的口沿、颈部、肩部、腹部等处,故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高4.5cm,口径17.5cm,足径14.2cm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内外饰青花双线纹,里心绘凤、凰各一只,间以朵云。外壁绘团形凤凰10组,与葵瓣式器身相对应。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器造型别致,釉质莹润,青花色调浓艳,工艺技法娴熟。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高7.4cm,口径17.4cm,足径9.3cm
  碗敞口,折底,圈足。碗外青花红彩饰海水龙纹,以青花绘云及海水,红彩绘双行龙,下腹部饰凸起的弦纹两道。碗里光素无纹饰,中心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这种类型的合碗应有盖,此碗失盖。
  宣德青花加彩器物比较少见,此碗造型秀美,为当时首创。所绘龙纹下辅以海浪纹饰,愈显生动。
  
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高8.8cm,口径20.9cm,足径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称“灯草边”。内外壁均以金彩描绘二龙戏珠纹,外壁近底处以金彩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原初金彩与鲜红釉相辉映的富丽气度。足内施白釉,无款。
  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诗赞此宣德红釉碗:
  “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
  沼澄铁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明宣德红釉的胎、釉都较永乐时期略厚,红釉发色微深,有的呈暗红色,器型也多于永乐时期。由于铜红釉对窑室气氛极度严格,烧制困难,宣德以后红釉制品渐少。今日所见明永乐、宣德红釉器物皆为精品,弥足珍贵。
  

  
斗彩婴戏图杯,高4.8cm,口径6cm,足径2.7cm
  杯深式,直口微敞,腹下渐收,圈足。杯里口绘青花线纹一条,外部通景绘婴戏图:天空彩云飘浮,一童双手持线放风筝,另一童观看,作欢舞状,其余三童持花为戏,空地辅以葵树、芭蕉、桂石、花草等纹饰。除青花外,还填以红、绿、赭三彩,足内双栏中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斗彩初创于明宣德年间,是一种以釉下青花勾线,再以釉上彩绘填彩的方法。斗彩工艺至成化年间趋于成熟,烧制的斗彩瓷也最为精美,因使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博物要览》云:“若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窑用色浅深,颇有画意。”成化官窑制品常见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婴戏图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愈益珍贵。明嘉靖年间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高13.3cm,口径8.7cm,足径11.2cm
  罐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盖平顶无纽。罐外施斗彩纹饰:肩部及近足处饰仰覆蕉叶纹,腹部饰海水双龙纹,盖顶饰海水龙纹。
  此器胎体细腻洁白,釉汁莹润平滑,红、绿、黄诸彩搭配,谐调亮丽。罐盖与罐体的色彩和纹样有别,是清雍正时期所配。罐底青花楷书“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称。
  

  
斗彩鸡缸杯,高3.3cm,口径8.3cm,足径4.1cm
  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其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壁饰图与型体相配,疏朗而浑然有致。画面设色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水绿、鹅黄、姜黄、黑等彩,运用了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以青花勾线并平染湖石,以鲜红覆花朵,水绿覆叶片,鹅黄、姜黄填涂小鸡,又以红彩点鸡冠和羽翅,绿彩染坡地。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
  此杯是明成化朝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器,明清文献多有所载,颇为名贵。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由于鸡缸杯的名贵,引来仿制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代无不仿烧。康熙时仿品最佳,从造型到纹样都贴近原作,鉴别时须从造型、胎釉、色彩及款识上仔细品察。
  

  
斗彩缠枝莲纹罐,通高8.3cm,口径4.3cm,足径6.5cm。盖口径5.6cm
  罐直口,丰肩,圈足。口外有青花双弦纹两道,均填以黄彩。肩上以青花绘下覆莲瓣纹一周。罐身以青花绘缠枝莲花6朵,茎、叶为绿色。胫部绘一周上仰莲瓣纹,近足处有黄彩及青花弦纹各一道。足内青花楷书“天”字,俗称“天字罐”。盖平顶,中央青花绘图案式团莲一朵,上敷红彩,外环以青花双线,线内填黄彩,盖边饰青花卷枝纹一周,近口处亦绘青花双线一道。
  此罐造型端庄秀丽,色彩鲜艳柔和,是明成化时瓷器的典型器。
  

  
斗彩高士杯,高3.4cm,口径5.9cm,足径2.7cm
  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渐敛,浅圈足。足内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一为“王羲之爱鹅”,一为“俞伯牙携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临池俯视水中游鹅,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捧书卷,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另一面俞伯牙服绿衣,头扎双髻,稳步前行,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两组画面之设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红彩及水绿为主,略施黄、赭二彩,鲜丽明快。
  此杯造型轻巧,画面构图虚实得当,主次分明。
  

  
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
  盘敞口,弧壁,圈足,底微塌。因形似鸟窝,俗称“窝盘”。盘里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高温铜红釉。红釉釉层肥腴,呈色鲜艳,灿若天然红宝石。由于釉层气泡大且密集,釉面泛桔皮纹,使入射光线发生散射,视之柔和悦目。圈足外墙积釉处红里透黑,宛如青虾之背。口沿因高温烧成时釉料熔融、垂流而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道圆润的白边。胎体较厚,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色泽淡雅,顿挫有力。
  明代鲜红釉瓷器以永乐、宣德时产量最大,质量也最好,此后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生产渐入困境,产量锐减,成功之作很少见。至嘉靖时,虽然宫廷一再催烧鲜红釉瓷器,但由于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不得不请求以容易烧造的低温矾红釉取而代之。
  传世的成化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前些年景德镇珠山成化官窑遗址出土成吨的瓷片标本,鲜红釉瓷标本仅属个别,而上述鲜红釉盘标本亦属仅见,说明成化鲜红釉瓷只是偶然烧造。这种盘的造型、釉质(釉内气泡、桔皮纹等)均极似宣德鲜红釉盘,如无款识,极易被误认为是宣德器。
  

  
仿哥窑八方高足杯,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足上凸起弦纹一周。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青花麒麟纹盘,高6.5cm,口径34.5cm,足径22.2cm
  盘撇口,弧壁,圈足。砂底无釉,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盘里口饰双弦纹,盘心青花双线圈内绘两只奔腾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纹。盘外壁绘首尾相逐的麒麟,间以朵云纹。外口沿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细巧,胎薄釉润,画风精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可分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两个阶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时期相似,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但其生产时间很短,传世品较为少见。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更为清丽明快。成化青花瓷器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盖罐等器。这件麒麟纹盘器型大而不失秀美,胎釉精细,纹饰舒展豪放,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
  

  
青花海水龙纹碗,高7.8cm,口径17.2cm,足径7cm
  碗敞口,圈足。外口绘钱纹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绘不同形态的9条龙。碗内心双圈内饰海水龙纹,底书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此器纹饰构图生动,腹部轻描海水,重绘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称,此器青花深浅相衬,更烘托出神龙之矫健,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见佳作。
  

  
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通高11.3cm,口径7.9cm,足径10.3cm
  罐直口,圆肩,丰底,圈足。附直口、平顶、无纽圆盖。造型圆润秀美,胎体轻薄,釉色洁白,青花颜色淡雅匀净。外壁饰蓼花、蒲公英、野菊纹,上部点缀蝴蝶2只,下饰坡坨浅草,配以洞石蕉叶,呈现出“九秋花蝶”的美妙情趣,活泼自然。罐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此罐是成化青花器的代表作,胎轻釉润,光洁无瑕,如脂似玉。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飘逸潇洒,乃受当时宫廷审美趣味的影响。瓷画在空间处理上疏密得当,明快疏朗,富于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是存世不多的成化青花罐中之佼佼者。
  

  
青花梵文杯,高4cm,口径7cm,足径3cm
  杯浅式敞口,斜腹,内凹足。外口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以青料书写梵文两周,足底双方栏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润,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高9cm,口径10cm,足距9.5cm
  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明成化,高5cm,口径13.7cm,足径6.9cm
  碗浅式,敞口,卧足。底釉白润细腻,碗外口边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绘6朵图案式团花,团花以青花双勾方法绘制,青花呈色淡雅。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成化青花器物以各式小碗、小杯居多,青花原料采用国产的平等青,色泽淡雅,与白润的釉质和小巧的器形相配,自成一种清新淡雅之风格。
  

  
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明成化,高27.8cm,口径4.3cm,足径6.7cm
  瓶为4瓣瓜棱形,口微撇,长颈中部起一圈凸棱,将颈分为上下两部分,丰肩,腹下内收,圈足外撇。底白釉无款。颈部共有纹饰三层,凸棱以上为海水纹、折枝花卉纹,其下为缠枝花卉纹,肩及足部边缘饰海石榴一周,腹部饰缠枝宝相花纹。
  明成化时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乐时期更为清秀,其足变矮,胎更薄。成化时期的瓶、罐等琢器传世较少,类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属少见,此瓶为成化时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高4.6cm,口径26.1cm
  盘口微撇,弧壁,盘心略内凹。通体青花黄地,其法为先烧制出青花折枝花果盘,然后于花纹外白釉地上涂满黄釉,使浓重的青花与油亮的黄釉形成鲜明的对比。此盘里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绘石榴、柿子、葡萄、莲实纹样,外壁有缠枝花一周。外底白釉上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娇黄釉于成化时始出现,但数量较少,到弘治时取得突出的成就,器物以盘碗为主。弘治朝官窑瓷器以娇黄釉最为著名。这件青花盘就是以娇黄釉涂地,使鲜丽的娇黄与深艳的青花相映成趣,是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高7cm,口径16cm,足径6cm
  碗撇口,口下渐收,圈足。里口绘青花海水纹一周,碗心绘莲池游龙纹。外壁绘两条龙在莲池中穿行,随着龙的游动,莲花、水草亦呈翻舞状。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莲池纹在元代陶瓷器物上已经出现,明初永乐、宣德时将莲池纹与龙纹相结合,弘治时承继,并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题材之一。此碗釉白质润,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青花呈色蓝中微带灰色,是弘治青花中具代表性的器物。
  

  
黄釉描金双兽耳罐,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
  罐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而为弘治朝所独有。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
  明代黄釉瓷器除作御用餐具外,据文献记载,还被用作方丘(地坛)的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卷二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
  

  
黄釉描金双耳罐,明弘治,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此罐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体虽硕大,却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高10.8cm,口径23.7cm,足距17.8cm
  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划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
  

  
鲜红釉盘,高4.9cm,口径20.3cm,足径13.1cm
  盘浅式,敞口,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施红釉,足内白釉闪青,无款识。
  明正德朝红釉系高温釉,传世的正德红釉器物极为少见。此盘制作精工,胎薄体轻,底心微下凹,釉质细润,红色鲜艳,是明正德瓷器中罕见的精品。
  

  
孔雀绿釉碗,明正德,高6.6cm,口径16.2cm,足径6.5cm
  碗撇口,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壁及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绿釉,近足处暗划仰莲瓣纹。此碗虽未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器足内施淡青白釉的特征表明其为正德官窑器。
  

  
青花婴戏纹碗,高13cm,口径22.1cm,足径7.5cm
  碗敞口,瘦底,圈足。里口沿画青花双线,外口沿饰青花勾云纹,碗外壁以婴戏为主题纹饰,20个婴儿游戏于庭园中,姿态各异,空间衬以山石、松竹、柳树、栏廊等。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无釉无款识。
  据文献记载,正德青花使用的是江西乐平所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在适当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透澈的蓝色。
  此碗之造型色调、釉色、纹饰等方面均反映出正德青花瓷独特的风格特征。构图层次清晰,青花色泽明快,釉质莹润。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犹有宣德、成化朝之遗风,笔意浑厚和纤细工丽兼而有之。正德官窑青花器处于明中后期的转变阶段,从此碗的造型及纹饰可见其中的转承。
  

  
青花人物套盒,高23.9cm,口径16.1cm,足径10.6cm
  盒为圆筒式三层套盒,平顶盖,圈足。盖面中心绘3人骑马,辅以云山松亭,外围绘如意云纹一周,盖边绘龟背锦纹。盒上、中两层各绘仕女、庭院,辅以花卉、卷云等。底层及近足处分别绘龟背锦及莲瓣纹各一周。无款识。
  人物间之云气纹的画法虽然尚有前朝遗风,但从其青花呈色、器物造型上看,则体现了正德时期青花器物的特点。此盒造型秀丽端正,保存完整,是极为罕见的明代传世套盒。
  

  
青花缠枝花卉纹出戟尊,高21.7cm,口径15.3cm,足径10.6cm
  尊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两侧分别出戟。内口沿绘蕉叶纹,外颈及腹部绘缠枝牡丹,足部上饰变形蝠纹,中间饰如意云头纹,底层为缠枝花瓣纹。
  出戟尊仿铜器式样烧制,宋代钧、官二窑均有此类制品,明代青花承袭这一传统造型,自明中期至万历时期烧造数量大为增多,造型变化也最明显。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明正德,高24.6cm,口径6.7cm,足径13cm
  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敞口,折底,盘下承喇叭形外撇高足。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一周,大托盘外壁饰双勾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支柱及足壁上中央纹饰为圆形开光内写阿拉伯文,开光之外围以双勾花纹及菱形纹,再外之上下边缘分别饰以连珠纹及如意云纹。盘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
  明初常以梵文、阿拉伯文装饰瓷器,正德时期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它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
  

  
五彩云鹤纹罐,高19.3cm,口径13.2cm,足径11cm
  罐直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其通体以青花加红、黄、绿彩装饰,颈部绘如意头纹6组,肩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罐身绘云鹤穿花及八宝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
  五彩云鹤纹罐色彩浓艳,画迹工整,是典型的官窑作品。主题纹饰以云鹤为主,充满神秘的道教色彩,反映出当时皇宫中崇尚道教之风。
  

  
蓝釉刻麒麟纹执壶,明嘉靖,口径5.5cm,足径7cm,高19.5cm
  壶盘口,细颈,扁圆腹,弧形流,曲柄,圈足。壶内壁施白釉,外壁施蓝釉,蓝釉色泽沉稳幽暗。颈部刻朵云纹,腹部桃形开光内刻麒麟云纹,蓝色釉地衬托出褐色的纹饰,颇具立体效果。
  此壶造型纤巧轻盈,为明嘉靖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壶式。
  

  
霁蓝釉梅瓶,高27.4cm,口径3.8cm,足径8.6cm
  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内敛,圈足。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足内无釉露胎。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明嘉靖蓝釉瓷器的精品。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明嘉靖,景德镇窑制品,高30cm,口径2.6cm,足径10cm。清宫旧藏
  瓶口呈蒜头形,细长颈,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瓶通体施白釉,釉质洁白细润。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
  明嘉靖时盛行在瓶、罐等器物上塑贴涩胎螭、狮、麒麟、鱼等饰物。此瓶装饰简洁大气,以白托红,设色清奇。制作时,瓶体与螭龙分别成型,然后将螭龙生坯粘贴于瓶坯上,满施白釉,再于螭龙上施铜红釉,高温烧成后,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此器无款识,其肥厚的白釉近于永乐白釉,但其造型与塑贴螭龙的装饰工艺都具嘉靖瓷器的特点,无疑应定为明嘉靖朝的作品。
  文献记载,明嘉靖时曾因烧鲜红瓷器“拘获高匠,重悬赏格”,但“烧造未成”,不得不以矾红代之,因此传世嘉靖瓷器中难得见到鲜红釉器皿。此瓶体上的红釉却非矾红而是鲜红(铜红),且色润而鲜艳,实为难得,为明嘉靖朝的精绝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79.JPG[/img]
  
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明嘉靖,通高15.5cm,口径4.8cm,足径5.4cm
  罐四方形,有盖。盖面饰如意云纹,罐颈饰回纹,肩部为蕉叶纹,腹部四面分别绘双云龙纹,足边为变形莲瓣纹。底青花双方栏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方形器物的制作工艺较圆形器物难度大,器物容易变形,而明嘉靖时期方形器物较多,如方瓶、方罐、方盘、方杯等,体现了嘉靖时期器物成型的技术水平。此四方盖罐为明嘉靖时期的代表作品。
  
  
青花花鸟纹梅瓶,高44cm,口径6.5cm,足径13.8cm
  瓶小口,平肩,身较长,圈足外撇。瓶口饰弦纹一道,颈饰蕉叶纹,肩部为如意云纹一周,云头间隔以璎珞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绘花鸟草虫等纹饰。近足处绘缠枝莲及变形莲瓣纹各一周。底部青花方栏内书“富贵常春”四字吉祥语款。
  明嘉靖、万历时期的梅瓶一般较前期明显增高,形体渐大。吉祥语款为嘉靖时期梅瓶的主要特征之一。
  

  
青花双龙纹盖罐,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
  罐敞口,溜肩,肩下渐敛,平底。盖面隆起,上有宝珠形圆钮。罐里光素无纹,外部青花装饰。肩绘缠枝莲纹,腹部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海水朵云纹饰,近底处绘勾云纹。盖上绘异兽、缠枝团寿及云头纹。罐外口沿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浑厚雄伟,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据文献记载,此时期的青花瓷使用回青料描绘,色调翠蓝浓艳,微泛紫红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三羊纹碗,明嘉靖,高10.5cm,口径16.3cm,足径5.5cm,故宫旧藏
  此碗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石、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
  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用青料当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图案,寓意“三羊开泰”。“三羊开泰”谐音“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阳爻开始的,象为,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万类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高45.1cm,口径5.1cm,足径13.4cm
  瓶为葫芦形,上小下大,直口,溜肩,束腰,双鼓腹,圈足。通体黄釉红彩划花装饰,口部为朵云纹,上下二段主题纹饰绘缠枝莲花,上为四朵,下为二朵,束腰处绘缠枝灵芝纹。自上至下有六道弦纹,把纹饰分为五层。其作法是先烧成黄釉暗花,然后用矾红彩涂色地,托出黄色的主题花纹,色调对比艳丽。这种“黄上红”技法为嘉靖时期专用,后世少有仿作。此瓶足内白地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嘉靖时期烧制各式葫芦瓶,有大、小、方、圆、上圆下方等多种式样,此件为其中之一。此瓶器型硕大,造型规整,彩色鲜艳,花纹精美,是嘉靖时期大型琢器的代表作品。
  

  
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通高30cm,口径10.5cm,足径15.3cm
  壶短颈,圆肩,鼓腹,圈足,曲流,提梁柄。颈绘青花十字朵云,肩绘双云龙,主体纹饰是腹部的五组团龙纹,纹饰空隙处有灵芝草托暗八仙纹,足上绘莲瓣纹一周。宝珠钮盖,钮上绘缠枝花叶,盖面有双云龙及朵云纹。曲流及提梁柄上满绘缠枝花卉纹。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此壶体态硕大,胎厚重,造型淳厚饱满。底釉光洁明澈,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浓丽鲜艳。花纹虽密,但繁而不乱,层次清晰。此器代表了明中后期官窑青花的制作水平。
  其时青花图案除团龙纹外,还有团鹤、团螭、团凤、团花等,山石、鱼藻、花鸟等也常见。穆宗隆庆只有六年,青花瓷器的制品较少。这件提梁壶带有隆庆本朝款识,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珍品之一。
  

  
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高15.3cm,口径20.9cm,足径19.2cm
  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隆庆时期款识书“造”而不书“制”,成为一明显的时代特征。
  明隆庆帝在位时间短暂,仅六年,其间又遇洪灾,因此官窑产量相对较少。今就存世品观察,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但造型多样,富于变化,其中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长方、八方及银锭式、盘肠式、瓜棱式等,新颖奇特,且制作精细,独具风格。
  此盒造型古朴大方,设色浓重艳丽,纹饰繁复,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
  

  
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高49.5cm,口径15cm,足径17.2cm
  瓶洗口,长颈,垂腹,圈足。颈两侧贴饰狮耳。通体以褐色或赤褐色勾勒轮廓,用釉下青花及红、黄、绿、茄紫、孔雀绿诸彩装饰,全器共绘八层纹饰。瓶腹镂雕9只凤凰飞翔于祥云之间,构成了器物的主题纹样。瓶口镂空如意云头纹,颈部环绘五彩蕉叶纹,并镂雕若干飞舞的蝴蝶。颈部两侧堆雕的狮耳上有青花篆书“寿”字。颈下饰朵花和八宝纹。无款识。
  整个器物自口至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明成化时彩瓷之疏朗、优雅、宁静,变为浓艳热烈的风格,纹饰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为万历年五彩之特征,此瓶即典型器物。
  这件镂空云凤纹瓶不仅成功地运用了五彩装饰,而且以熟练的镂雕技艺,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如此繁密的镂空与五彩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反映出当时瓷匠们高超的技能,是万历时期官窑五彩瓷中的稀世珍品。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高43cm,口径6.7cm,足径15cm
  瓶唇口外撇,短颈溜肩,肩下渐收至底。通体青花纹饰。肩部绘变形灵芝及莲花瓣纹一周。瓶身绘二龙穿缠枝花纹,近底处亦绘变形灵芝、莲瓣纹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万历时青花瓷器器型丰富多样,且制做大型器物之风十分盛行。当时的青花梅瓶最高者可达六十多厘米。其形制多为撇口或小直口,长颈,硬折肩,腹细长渐收。纹饰亦十分多样,有云龙、缠枝花卉、人物纹等多种。此瓶器型高大规整,釉面润泽,青花色泽蓝中泛紫,是万历青花大器的代表作。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
  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青花异兽纹花觚,明万历,高76.5cm,口径22.6cm,足径19.3cm
  觚葵瓣式,敞口,沿上折,长颈,颈中部起凸棱,腹部鼓出,足部高长,微外撇。外口沿下横书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外围以双方栏。颈部绘洞石、花卉及草虫纹,凸棱之上绘双龙穿花及缠枝莲托八宝纹,颈最下部绘回纹一周,腹部八面皆绘异兽,足胫部位从上至下八面分别绘8组折枝花卉、松柏、异兽及花卉纹各一周。
  此花觚器形硕大,器身为8瓣花棱式,所绘纹饰繁密,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了万历时期花觚的特点。
  

  
青花人物图钟,高19.6cm,足径14.5cm
  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以青花为饰,钟顶舞部与边部绘缠枝花卉,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铭。
  明天启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此件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
  

  
青花出戟花觚,高31.8cm,口径10.3cm,足径10.2cm
  觚四方形,撇口,长颈,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棱饰凸起的4条花边戟,高足外撇。颈四面绘洞石花卉,一面口沿下方栏内有“天启年米石隐制”七字横款。腹部四面分别绘折枝花,各托轮、螺、伞、盖4件宝器。腹部之下四面绘折枝葡萄,颈下近腹部及足边各绘火焰纹一周。
  花觚整体造型修长秀美,其纹饰采用勾边填色,技法精湛,色泽淡雅,在天启青花瓷器中尚属少见。另外,在传世的天启瓷器中,带有年款者不多,此件花觚有明确的天启年款,实为珍贵。
  

  
青白釉山形笔架,明,高3.9cm,长10.8cm。清宫旧藏
  笔架山峦形,通体施青白釉,底承木座。
  此器釉色仿宋代青白瓷之效果,釉色青莹,其质感如青白玉。山形高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视之恍如文人画中层峦淡远的境界。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高43cm
  达摩身披袈裟,前额宽大,鬓发卷曲,双眉紧锁,二目俯视,双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衣袂飘荡。通体施象牙白釉,釉质肥厚滋润。雕工深入锐利,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自如,颇富动感。人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阴纹印。
  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此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更兼以洁白如玉的瓷质,表现出达摩飘洋过海传播佛法的高僧形象,是德化窑之佳作。
  

  
白釉刻花玉兰纹尊,高33.5cm,口径12cm,底径16.2cm
  尊广口,圆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浅而宽,略向外撇。通体施乳白色釉,俗称猪油白。外壁暗刻玉兰两枝,或含苞,或怒放。
  此尊造型古雅,釉质如象牙般温润,纹饰构图别致,玉兰素雅俏丽,增添了纯白釉瓷的风韵。德化窑白瓷一般均小巧玲珑,如此大件琢器是明德化白瓷中罕见的精品。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高28cm,底座径13.3cm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署阴文“何朝宗”三字印章款。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德化窑鹤鹿老人像,高 29cm
  鹤鹿老人,老人鹤发童颜,双眼微沉,面带慈祥的笑容,身穿宽大的鹤氅,怡然自得地盘坐於洞石之上。他的头微偏,两手交叉扶於石桌之上,右手托一经卷,俨然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神仙形象。在石洞左侧卧一小鹿,昂头竖耳,睁眼朝着老人头的方向凝视;洞石右侧立一仙鹤,长腿、曲颈、作寻觅状。这一静一动的完美结合,给瓷塑增加了不少的生气和情趣。老人背后阴文“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明代创烧了驰名中外的瓷德化窑瓷器,其釉色的美犹如象牙之色,称“象牙白”,是中国陶瓷的又一名贵品种。
  明代德化白瓷的品种,以瓷塑最具特色,如弥勒、观音、如来、达摩等佛像雕塑品,因有独特风韵而名闻海外,享有“东方艺术”之称。这些高级雕塑艺术品,或神态优美,或气魄雄伟,表现了制瓷工匠高超的艺术技巧。除瓷塑品之外,还有日常生活用品、陈设品、乐器等都有烧制;它们在明代就享有盛名,而且价格昂贵。
  这件鹤鹿老人是明代德化窑中瓷塑的精品。
  

  
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高26.2cm,口径11.4cm,足径10.4cm
  尊广口,方唇,粗长颈,颈上置对称象耳,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下印回纹一周,颈、肩处有数道凸起的弦纹。
  德化窑以白釉为美,此尊造型端庄古朴,釉面光洁温润,其质感如象牙般细密,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精品。
  

  
钧蓝釉楸叶式洗,高6.7cm,长26.3cm,宽18.9cm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石湾窑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制作陶瓷的古窑址,其窑变机理与宋代钧釉相同,但烧造出的窑变釉陶瓷的外观效果与宋代钧窑瓷器相去甚远,颇具浓郁的地方特色。石湾窑以蓝色为基调,而宋代钧窑之窑变釉则以紫红色为基调。从传世品看,石湾窑仿钧釉多为蓝色釉中夹杂白、红、紫等色,绚丽多彩,斑驳陆离,独树一帜。
  

  
釉里红牡丹纹军持,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军持直口,长颈,颈中间出沿,扁圆腹,肩部一侧有一短流,无柄。器身绘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红艳纯正。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牡丹纹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纹饰色彩纯正,堪称洪武釉里红制品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