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民兵涂装:浅议中俄两国疆域形成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1:25:36

浅议中俄两国疆域形成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

2006-10-28 11:23:14|  分类: 翔宇沙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俄两国是近邻,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边界线。两国分别是以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两国疆域的形成都是在原来各自历史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所说的中国疆域,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前中国边界以内的领土。俄国疆域是指1917年以前沙皇俄国边界以内的领土。科学地揭示中俄两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及其不同特点,并阐明其原因,在苏联解体之后的今天,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现实的需要,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并就正于方家。

        中俄两国疆域的形成和确立,都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时间上看,两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4千余年前,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就产生了祖国的疆域;2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出现过边疆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对立关系,在汉族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民族友好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汉唐期间,我国一些边疆民族的疆域已经跨越今日的中国边界线之外了。中国盛唐期间的经济已相当繁荣,对外联系也非常广泛,无论是东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都遣使抵达长安。中国近邻日本的遣唐使也一批又一批的来华学习,昔日长安的繁华程度绝不逊色于西方的古罗马。

        当中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俄罗斯的先辈们还没有迈入古代历史文明的大门。公元6世纪至9世纪,东斯拉夫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晚期,刀耕火种,生产落后。9世纪后半叶,即唐朝末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征服了基辅及其周围的一些东斯拉夫人,形成了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像样的统一,这是一些分裂割据的,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封建小邦的集合体,没有全国统一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12世纪,基辅罗斯的封建王公们割据一方,占有大量土地和农民,建立自己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机构,摆脱基辅大公的控制,陷入了激烈的兼并战争之中。基辅罗斯瓦解后,分裂为十多个独立公国。

        13世纪,蒙古人西侵,攻下基辅,不久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从此,原基辅罗斯的东北部即东北罗斯(后称俄罗斯)就处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西南罗斯和西部罗斯即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了寻求保护而归并于波兰和立陶宛,后来波兰和立陶宛合并为一个国家。

        当时东北罗斯仍然保持封建割据状态,此间,莫斯科大公借助蒙古人势力统治俄罗斯人。1480年,伊万三世不再向蒙古人缴纳贡赋,摆脱了蒙古人的奴役。15世纪末,伊万三世合并了雅罗斯拉夫、罗斯托夫、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基本上完成了东北罗斯的政治统一。16世纪初。莫斯科又兼并了普斯科夫、梁赞公国,还从立陶宛那里夺得了斯摩棱斯克。如此,从1462年至1533年,莫斯科公国的领土从43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80万平方公里,并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547年。伊万四世加冕称沙皇,此后,莫斯科公国被称为沙皇俄国,它的疆界,北起白海和巴伦支海,南抵车尔尼哥夫、普梯夫里和梁赞地区,西为芬兰湾海岸至斯摩棱斯克一线,东为北乌拉尔及下哥罗德地区。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几千年历史之后,在东欧平原上才形成了单一民族的俄罗斯国家。

        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两国都是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如果我们分别考察这一期间两国疆域的发展演变状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俄两国疆域不仅形成的起点不同,而且形成的特点也大相径庭。

        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公国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确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即沙皇制度。正如列宁所说,俄国“专制制度的全部历史是一部掠夺各地方、各省区、各民族土地的历史”。历代沙皇都是扩张主义者。沙皇伊万四世是俄国全方位地域性扩张的鼻祖。在南方,沙俄在1552年兼并了喀山汗国,1556年吞并了阿斯特拉罕汗国,把疆域扩张到伏尔加河中下游;在北方,沙俄开始了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土地的立沃尼亚战争;在西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归并于波兰——立陶宛之后,由于波兰文化比较高,乌克兰、白俄罗斯贵族很大程度上已经波兰化了。1654年,俄国开始进攻波兰。1667年,波兰被迫放弃斯摩棱斯克和东部乌克兰。以第聂伯河作为俄波边界。根据1686年和约,俄国永远割占基辅及附近地区;在东方,俄国越过了乌拉尔山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西伯利亚扩张,16世纪70年代进入鄂毕河东岸,17世纪初占领叶尼赛河流域,1632年在勒拿河中游建立了雅库茨克城。这时俄国的疆域开始逐渐接近中国的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俄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我黑龙江流域,中国军队对沙俄殖民主义者进行了多次反侵略战争。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直至鄂霍茨克海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彼得一世(1682年——1725年)上台后,俄国从地域性扩张开始转向世界性扩张,制定并实施了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扩张计划。在欧洲,沙俄北上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西进兼并波兰,南下夺取黑海出海口和君士坦丁堡。在亚洲,除寻找通往太平洋的道路外,还向波斯、阿富汗和中亚扩张,寻找通往印度洋的道路。彼得通过连绵不断的侵略战争,在扩张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从基辅到堪察加,从芬兰湾到黑海南岸的俄罗斯帝国。

        在彼得死后30多年中,彼得的继承者争权夺利,宫廷政变达5次之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外扩张的传统政策。1731年至1740年,俄国在中亚兼并黑海和咸海之间的小帐哈萨克的一些部落。1739年,俄国同土耳其在争夺克里米亚和黑海沿岸的战争中,重新占有了亚速夫。1741年,沙俄越过白令海峡,侵占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同年,俄国对瑞典战争取得了胜利,又侵吞了北方芬兰库门涅河以东的土地。

        女皇叶卡特琳娜统治时期是封建农奴主的黄金时期。她在1768年——1774年和1787年——1791年进行了两次俄土战争。第一次战争使俄国夺取了亚述海沿岸地区,获得了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通航权;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并在4年后被俄国吞并。第二次战争使俄国边界从布格河推进到德涅斯特河,俄国把这一地区称为“新俄罗斯”。从1772年至1795年,俄国纠集普鲁士和奥地利入侵波兰,三次瓜分波兰领土。俄国鲸吞了46.22万平方公里土地,占波兰领土的62%。

        19世纪初,沙皇亚历山大在东方大肆扩张。1801年,俄国吞并了格鲁吉亚。1804年——1813年,俄国对波斯发动战争,又侵吞了臣服波斯的阿塞拜疆境内的12个汗国。1806年,亚历山大又一次发动俄土战争,根据1812年的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从摩尔多瓦公国割占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1809年,亚力山大宣布“拥有芬兰大公国”,自封为俄罗斯皇帝和芬兰大公。

        沙皇尼古拉从1826年起用25年时间征服了东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他通过了1826年——l828年侵略波斯的战争,签订了土库曼彻条约,吞并了高加索的东亚美尼亚,包括纳希切万汗国、埃里温汗国。1828年,俄国又出兵土耳其统治的巴尔干以及南高加索,逼迫土耳其在1829年缔结阿德里安堡条约,夺取了多瑙河口和附近岛屿以及高加索黑海沿岸(巴统除外)的土地。1846年,俄国又用武力吞并了中亚的大帐哈萨克。19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并且占领了庙街。沙皇尼古拉想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原东德和西德交界处)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斯拉夫帝国。

        历史清楚表明,俄国疆域是沙皇政府不断用武力扩张形成的。

        和俄国相比较,中国疆域形成的特点恰恰相反,往往是北方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然后被汉族同化,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从一定意义上讲,汉族本身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和俄罗斯民族的扩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历史上北魏、辽、金、元、清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共计850年,相当于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l/3。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后期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越来越频繁,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已经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在我国东北,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满族先后兴起,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往往融汇于其他民族共同体中去了。

        17世纪初,俄国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差不多同时,中国满族的祖先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我国东北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17世纪中叶,当俄罗斯殖民者横扫整个西北利亚,并把触角伸向满族的故乡——黑龙江流域之时,满族的八旗官兵已远离家乡,进入紫禁城,在那里改朝换代。清代前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到18世纪,我国多民族的统一达到了一个新程度。虽然秦汉时期中国已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汉朝的西域还有36国,每个政权都有相对独立性,后来改成了郡县,但统一时间比较短,相对脆弱。版图最大是元朝。西藏自元代一直属于中国版图,但元朝有四大汗国,分别统治。18世纪的清代情况就不同了,祖国的边疆地区,或改为郡县,或设立将军、办事大臣,中央行政都能真接管辖,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清朝盛时版图东起库页岛、台湾,西迄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沿喜马拉雅山直到云南高黎贡山和恩梅开江,形成了空前的整体联系。我国的疆域既是国家的体现,也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产物。自夏迄清,我国各民族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的关系。正如清雍正帝在《驳封建论》一文中所说:“中国之统一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而皆天时人事之自然,岂人力所能强乎”。

        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两国同为封建主权国家。为什么两国疆域形成的特点会如此不同?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政治家们要揭示俄国的整个传统政策……通常援引彼得一世遗嘱,但是他们还可以追溯更远的历史……所以俄国的政策在目的方面的单一性,是由它的历史的过去,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因此,本文仅从历史传统和地理位置两个因素来探讨这一问题。

        从历史传统看,占有贸易与商品充斥的地区和控制主要国际市场之间的贸易路线是沙皇俄国对外扩张中永恒不变的因素。俄罗斯人从北方瓦兰基亚人那里继承了商业细胞,组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的梦想曾激励了最初几个世纪里基辅罗斯扩张主义的志向。俄罗斯人使用金钱财富终于战胜了骠悍的蒙古人。伊万四世为了打开伏尔加河流域进行贸易,征服了阿斯特拉罕。为了同西方贸易,伊万四世又转向了波罗的海,为此目的,他孤注一掷,发动了立沃尼亚战争,最后惨遭失败。同样如此,沙俄向西伯利亚扩张的欲望在很大群度上是依靠寻找贸易机会来维持和刺激的。如果说黄金、白银曾在墨西哥和秘鲁刺激了西班牙殖民者,那么散布在辽阔西伯利亚荒原上的贵重兽类毛皮,则极大刺激着俄国殖民主义者的贪心。据统计,俄国掠自西伯利亚等地毛皮财富约占当时整个国库收入的1/3。由于缺乏贵金属,在17世纪的国家财政中,貂皮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现代黄金的储备作用,扩张便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独特的手段。

        17世纪,全俄市场开始形成,但是新兴的商人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远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迅速取得政权,所以当时推动发展工商业政策的决定力量不可能是资产阶级本身,而只能利用国家行政措施强制扶持工业和国内外贸易。封建国家同商业资本紧密结合成了俄国社会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彼得顺应了俄国历史潮流,大力推行重商主义,就必然要夺取出海口。《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不久,彼得就说:“俄国必须占有涅瓦河口、顿河口和黑龙江口,”因为这些地区对“俄国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彼得第一次对土耳其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征服亚速海;他对瑞典的作战是为了征服波罗的海;他的第二次对土耳其作战是为了征服黑海。

        从地理因素看,俄国原本是一个内陆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斯拉夫族的一个特点会使任何观察家惊讶,几乎到处他们都僻居在内陆地区,而把滨海地区让给非斯拉夫部落。芬兰——鞑靼部落占有了黑海海岸,立陶宛人和芬兰人占有波罗的海海岸和白海海岸”。因此,彼得一上台就提出“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莫斯科是俄罗斯民族的摇篮,它位于奥卡河支流莫斯河畔,是商业、交通的枢纽。莫斯科有水路通往伏尔加河、姆斯塔河、第聂伯河、西德维纳河和洛瓦特河。瓦尔代丘陵的西部和北部,有三条水路通往波罗的海。在莫斯科的东北有伏尔加河支流与北德维纳河流域相接,北德维纳河在白海出口。再往东走,伯朝拉河和卡马河通往鄂毕河流域和太平洋。往南去,奧卡河的支流可通顿河,最后可通亚速夫海。纵横交错的水上航道和运河形成的陆地商业位置而产生通向海洋——通向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强烈欲望,一直是俄国历史的主题。俄国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认为,“俄罗斯历史的主要事实一直是殖民,并且其它因素都一直是直接地或间接地同它有关系”。他认为,俄罗斯扩张主义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对于这一结论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但是,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确实是俄国对外扩张的一个因素。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的情况和俄国迥然不同。我国的长城基本上是塞北游牧区和塞南农耕区的分界线,也就是说,长城以北是狩猎半农耕及游牧的少数民族经济区域,长城以南是从事农耕的汉民族经济区域。当农业的中国社会团结在新皇朝之下而兴起时,如秦、汉、隋、唐等,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是不能与之抗衡的;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汉民族的农业经济不能取代长城以北的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反映在政治上,汉族的统治阶级往往因地制宜,采用羁縻政策来统治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唐朝在统一各边疆地区后,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设置羁縻府、州、县856个,大的为都督府,其次为州,小的为县。宋朝在部分边疆地区因袭了这种措施。明朝则设置了羁縻卫所,授归附的边疆各族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但是,当中原王朝衰退之时,北方少数民族往往乘虚而入,进入中原。纵观中国历史,汉患匈奴,唐忧突厥,宋虑契丹,明代蒙古又成了边患。但是清王朝统一中国后,成功地把北方游牧民族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长城以北地区由战乱开始走向安宁。

        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社会,长城以南的农业经济是社会的稳定因素。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与内地社会有冲突,但都有接近这个地区的倾向,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往往被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同化,汉民族同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耕稼文明的优势,文化程度的优势守和人口众多的优势。我们考察中国历史就不难发现,移民与征服的方向,显然是由北往南方向的。

        必须强调一点,乾隆后期,我国人口已增加到3亿以上,如果说古代内地人民缺少耕地还只是相对的,因为生产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到18世纪末,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已接近饱和,贫苦农民无地可耕。到了道光年间,清朝人口已增加到4亿以上,出现了粮食短缺,岁入维艰和国库匮乏的局面。由于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人口压力主要集中在内地省份。此时人口稀疏而资源丰富的广大的边疆地区,对内地多余劳动力具有很大吸引力。直、鲁两省人口流向东北三省,在流民中人数最多。他们肩负行囊,手持一棒,翻山越岭,徒步下关东;直、鲁、晋、陕四省人口流向口外蒙古;陕甘两省人口流向西南:湘、鄂、赣、粤、川人口大量流向云、贵地区;闽、粤两省人口流向台湾……随着人口流动,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相互接触,使不同部族、民族得到交往,彼此融合,关系日益密切,终于消除了长城内外、南北之间对峙局面,彻底打破了民族经济封闭格局,使中华各民族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9世纪中叶,中俄两国的社会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已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主权。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宣言和法令,这标志着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中叶以后,中俄两国疆域朝着不同方向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政府为了满足地主和资产阶级攫取新财富的强烈欲望,疯狂向外扩张,俄国版图日益扩大;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处于弱小民族的位置。此后外患迭起,边疆危机,中国的版图日益缩小。

        19世纪50年代,沙俄出兵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10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沙俄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871年,沙俄出兵强占中国伊犁地区,盘踞十年之久。1881年,沙俄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通过这一条约和以后几个勘界议定书,沙俄又把七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入了它的版图。沙俄在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同时,最后完成了对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的血腥征服。1864年俄国又出兵中亚,到1885年,俄国完全征服了布哈拉、浩罕和希瓦三个汗国以及土库曼诸部落,把它们变为自己的殖民地。1877年沙皇政府再一次挑起俄土战争,再次侵占多瑙河口北部、比萨拉比亚南部、阿达汉、巴统和卡尔斯及其所属地区。这时沙俄在亚洲的扩张,除了战略上与英国争霸的考虑外,也由于经济上的需要。由于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经济上落后于俄国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中亚就成了俄国开辟新市场的重要对象。

        19世纪末。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参加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勾当。沙俄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中东铁路,强行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地区。派兵参加八国联军,以保护铁路为名,武装侵占我东北全境。1911年,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实际上将蒙古变为它的殖民地。此外,俄国伙同英国瓜分伊朗,签订《英俄协定》,使伊朗沦为半殖民地。英俄还联手镇压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尼古拉二世的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承认:“我们皇上的脑袋中有个宏大的计划:为俄国夺取满州,把朝鲜并入俄国,还想把西藏并入本国。要夺取波斯,不仅要占博斯普鲁斯,还要占达达尼尔”。

        从第一代沙皇伊万四世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370年间,俄国从地处东欧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拥有228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殖民帝国,由一个基本上单一的俄罗斯国家扩展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俄国的殖民地领土达17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6.6%。日本学者渡边千春在20世纪初作了统计:从16世纪开始的4个世纪中,俄国以每日平均占领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这样的扩张领土,世界历史上除英帝国外,没有一国可相比,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马帝国,当时的领土也不过是今日俄国领土的1/79。

        俄国与英国不同,俄国的殖民地不在国外而国内,对俄国来说,试图在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之间找出某种重大差别是不可能的。在俄国这个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里,被压迫民族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沙皇政府对高加索、中亚细亚、西伯利亚等边区实行强制性移民政策。从1896年至1916年,移民人数达400万,强占当地居民的土地,把他们排挤到穷乡僻壤而逐渐死亡。沙皇政府还推行了强制俄罗斯化政策:取消芬兰的自治,摧毁了波兰的自由,禁止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边区使用本民族语言,所有这一切,使民族矛盾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

        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帝国主义侵华又都是从我国边疆开始的。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边衅频传,我国的疆域不断受到帝国主义的吞噬。沙俄割占我国北疆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创帝国主义国家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记录。另外。英占香港、日占台湾、葡占澳门。东北、蒙古变成了俄国、日本的势力范围。山东成为德国势力范围,福建是日本势力范围,两广是英法势力范围,长江流域是英国势力范围,西藏则是英、俄觊觎和争夺的对象。中国已成为一块大肥肉,各帝国主义列强都想咬上一口,清政府已无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了。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执法官。殊途同归,腐败无能的爱新觉罗清王朝与穷凶极恶的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相继被中国人民和俄国人民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这个庞然大物象纸糊的房子一样倒塌了。两次革命留给两国人民的是历史的反思。

        疆域的概念是与国家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疆域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民族、民族国家都是历史的产物,民族间的混合、同化、融合,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现象。民族、民族国家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最终将逐步消亡。但是,民族混合、同化融合直至消亡必须在民族和睦、友爱、顺从历史发展的情况下,自然的同化、融合,直至消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反之,使用武力扩张,采取压迫、屠杀的方法强制民族同化,最终都将受到历史的惩罚。无论是历史上的罗帕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还是近代的大英帝国、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无一例外,崇尚武力,对外扩张,都建立过显赫一时的殖民大帝国。一切侵略扩张主义者往往被对外掠夺的贪欲弄得利令智昏,他们不认识也不可能认识到,每次对外扩张的胜利,同时也向他们的坟墓迈近一步,直至他们的灭亡。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

        历史告诉我们,沙皇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不仅给被征服的民族带来灾难,而且给俄罗斯人民同样带来了灾难。据本世纪初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统计:1700年——1900年之间,俄国有712/3年的和平局面,其余1281/3年有33次对外战争和两次国内战争……这些冲突使大约1000万人遭受战争恐怖,国家丧失了其中约1/3的人。

        彼得说过:“金钱是战争的动脉。”连年不断的侵略战争使俄国消耗了巨额军费,国家增加了数倍开支,彼得在几年内,把赋税增加了4倍。为了扩张,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应征入伍,无数人战死或伤残……人民群众实在无法忍受。不断举行起义。1705年阿斯特拉罕爆发起义;1707年——1708年布拉文在顿河流域起义;1705年——1711年巴什基尔等少数民族起义。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在1762年——1772年1O年中,俄国就发生了近200起农民爆动。1773年——1775年俄国爆发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起义从乌拉尔席卷列伏尔加河流域。叶卡特琳娜认为:为了拯救帝国不受人民的侵犯,我们必须发动战争。这样就可以暗中用爱国的感情来代替改革社会的意图。为了掩盖国内阶级矛盾,维持农奴制度,她大肆对外扩张。事与愿违,对外侵略战争加速了俄国农奴制的灭亡,1853年——1856年,沙皇政府为了夺取黑海和巴尔干地区,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果被资本主义的英法打败。侵略战争更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落后。三年战争期间,沙皇政府搜刮人民90亿卢布的税款。农民不断举行暴动,仅1858年——1860年的三年期间就发生了280余次,最终导致了农奴制的垮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的国家。为了争夺霸权,继续推行传统的扩张政策。1904年初,俄日两国为争夺中国和东亚霸权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是俄日两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次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的是30亿卢布的沉重军费负担,付出了12万人的生命代价。沙俄的极度扩张,国力不支及其腐朽性导致了战争惨败,激起了人民反对沙皇统治的满腔怒火,终于爆发了波澜壮阔的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后来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总演习”。

        1914年,俄国为了从土耳其手里夺取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从奥匈帝国手里夺取加里西里,是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这场战争使数百万俄国人丧失生命,经济一片混乱。40%的产业工人被送到前线,大批工矿企业倒闭。沙俄政府强迫大批青壮年农民入伍,并征调了农村中200万匹马充军用,使大片土地荒芜。前线的士兵只能得到半份口粮,后方人民更是忍饥挨饿。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他们奋起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终于在1917年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如果说沙皇专制制度是在对外侵略扩张中被俄国人民所推翻,那么清王朝则是在割地赔款、不断地出卖国家领土主权的情况下被中国人民所打倒。我们揭露沙俄对外侵略扩长的罪行理所应当,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找出清王朝挨打的原因,不总结经验教训,必然重蹈复辙,重演历史悲剧。我们已经提到,17世纪清政府曾组织力量,有效地抵御了沙俄对我国的侵略,捍卫了我国领土完整。而一个半世纪之后,面对沙俄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尽管也进行了一定的抵抗,最后的结果却是签字画押、割地赔款,其深层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7世纪《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俄国还处在封建农奴制的上升阶段,尽管当时西欧已从封建主义步入资本主义,然而俄国的封建贵族地主仍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从生产力水平看,俄国主要经济和手工业水平还很低,钢铁、火药、枪炮和丝织物等重要工业品从西欧进口,中俄两国国力基本旗鼓相当。然而在以后一个半世纪世界文明的竞争中,中国却落在了俄国之后。

        从地理上看,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俄国都与欧洲国家有密切联系。彼得为了改善俄国落后面貌。打开了面向西欧的窗户,向西欧各国学军事、学政治、学科学技术,顺应了历史潮流。俄斯封建国家同商业资本紧密结合,使封建农奴制度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得到发展,到19世纪中叶,这种经济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农奴制改革铺平了道路。尽管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那样不彻底,也没有改变俄国与西方相比的落后,但终究拉开了俄国与中国的距离。

        18世纪中叶,也就是乾隆帝统治时期,清朝的统治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管理方式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但是如果我们将当时中俄两国实行的政策加以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到:俄国奉行“重商主义”,不遗余力地扶植工商业者;而清政府厉行“重本抑末”政策,严格限制商品流通,残酷打击商品生产。俄国极力鼓励商人进行海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而清政府却严格实行闭关政策,阻碍对国外市场的开辟。俄国对工商业者实行保护政策,收税率低或不收税,甚至国家从经济上给予支持,补贴;而清政府对工商业不仅重征苛税,而且以种种方式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中俄两国不同的政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到了19世纪中叶,俄国步入资本主义,而中国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咸丰时代的中国军队、兵器及交通工具与康熙时代相同,而国计民生反有退步。当俄国开始用机器生产,我国还恃农业手工业为生;俄国开始用船炮武装,我国还用刀箭木船。落后必然要挨打,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清政府的政策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直接原因。但是,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是文明较低级的民族对文明较高级的民族统治的历史: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因此,只要我们检索清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朝基本国策与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清统治者采用最适合汉族的情况的一些制度、政策,沿袭了明朝的内阁六部等基本制度,因此它的经济比北魏、前秦、契丹、女真、蒙古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巩固,统治时间更长。然而正当国人陶醉于康乾盛世文治武功时,世界发生了急剧变化。欧洲发生了产业革命,科技发明、社会变革层出不穷。由于大机器的应用,传统社会基础被彻底推毁。然而清政府依然推行传统的政策,统治阶级把工商业的发展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没有起到促进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转化的作用,而是相反地起到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的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历史传统产生了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

        另外,我国地理环境有其特殊性:北面是茫茫戈壁,西方是雪原冰峰,南面和东面又是浩瀚的海洋,四周则遍布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的众多少数民族。和俄国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即为东亚文明大国,四邻各国和中国比较起来,颇为贫弱,开发也较晚。这样的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产生强大内聚力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容易使人产生骄傲自满思想,缺乏对敌国的准备。清政府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以示轻蔑,不屑了解世界。这种保守自大的思想反映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则集中表现为天朝大国意识。当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奔走全球,疯狂掠夺殖民地之时,清政府依然自恃“天朝大国”,把侵略者视为称臣纳贡的“蛮貊夷狄”。这种顽固立场,使清政府没有也绝不可能从世界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当然更谈不上会对江河日下的“天朝大国”进行改革,以跟上世界变化的潮流。18世纪初,彼得改革唤醒了沉睡的俄国,使落后的俄国出现新气象,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与此相反,清政府保守自大的闭关政策则加固了封建社会的停滞和落后,注定了在与俄国较量中惨遭失败的命运。

        以上我们追溯了中俄两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分析了它们的不同特点,并且探讨了其原因。中俄两国、两个民族之间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上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传统,两者之间差异是天然的。双方必须正视历史事实,痛定思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如古守旧,而应勇于应变,善于转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两国间睦邻关系应该是永久的,和平和发展应该是两国人民的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