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城市经济排名:谈报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44:05

《培根随笔全集(解析版)》的笔记选

榛子心肠

一。谈真理
 
有先哲尖刻地将诗歌称为“魔鬼之酒”,因为它填充人的想象,用的只不过是虚假的影子而已。因此谎言是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
 
二。谈死亡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呻吟,惊厥,面无血色,亲朋哭泣,黑衣黑幔,丧葬仪式,诸如此类使死亡显得怵目惊心。
 
韦斯巴芗死到临头,还坐在凳子上调笑:“我想,我就要成神了。”
 
一个人实现伟大目标和抱负时,最甜美的歌莫过于“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三。谈宗教统一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维系。
 
西方中世纪生理学说认为人体中有四种体液,若它们配合不均,就会导致疾病。
 
有人说:“看啊,他在旷野里。”又有人说:“看啊,他在内屋中。”这种告诫的声音应一直在人们耳际回响:“不要出去。”
 
四。谈报复 

报复是一种野道,人性越是趋之若鹜,法律就越应将其废止。因为头一个犯罪仅仅是冒犯法律,而对该罪施加报复则是取代法律。毫无疑问,
一个人如果采取报复行为,就等于跟他的仇人扯平拉齐;然而要是放他一码,他则高出仇人一筹;因为宽恕乃王者风范。所以所罗门有言:
听说培根随笔在线阅读活人受当事利害、善恶的束缚。“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可挽回,明达之士则着眼
于现在与未来;所以对往事耿耿于怀的人只是跟自己过不去而已。况且作为作恶而作恶的人是绝对没有的,人作恶无非是要沽名、渔利、寻欢、
作乐。因此我何苦要为一个人爱自己胜过爱我而愤愤不平?如果一个人完全是出于生性凶恶而作恶,那又如何?充其量仅像荆棘攻玫,除了扎划钩擦,别无能耐。
有些冤情与法律可纠,如果报复,还情有可原;然而人们还得当心,他的报复也必须无法律惩处,否则他的仇人仍占上风,因为他和仇人受惩罚的次数为
二比一。有人报复时喜欢让对方明白报复的来由,这还比较豁达大度;因为其中的快乐似乎不在于伤人,而在于让对方悔罪;然而卑鄙狡猾的懦夫却像飞来的暗箭。
佛罗伦萨大公科斯莫严词抨击对朋友的背信弃义,仿佛这些罪行不可饶恕似的:“你会读到基督教要我们宽恕我们的敌人的教导,却永远不会读到要我们
宽恕我们的朋友的训诫。你知道”然而约伯的精神格调更高一筹,他说:“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到福,不也是祸吗?”推及朋友,情况亦然。
的确,一个人念念不忘报复,就等于让自己的伤口经常裂开,否则,它就会愈合的。
报公仇大多大运亨通,例如凯撒的死报恩,为佩提那克斯的死报恩,为法王亨利三世的复仇。然而报私仇却运道不佳,不仅如此,报恩心强的人,过的是巫
婆般的日子:由于他们存心害人,所以就不得好死。
 
五。谈厄运
 
赫拉克勒斯去解放普罗米修斯时,他坐在一个瓦盆或瓦罐里度过了大海。从悦目来推断赏心吧。
 
七。谈父母与子女
 
子女使他们的辛苦变甜,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
 
九。谈嫉妒
 
人的心灵不是靠自己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
 
十三。谈善与性善
 
善我称之为习性,而性善则是倾向。它是神的品格,没有它,人并不比害虫强。神已经把爱造成了原物,爱人只不过是肖像。
 
十四。谈贵族
 
国家阶层,也是身份
 
十五。谈叛乱与骚动
 
太阳常常警告我们
 
二十四。谈革新
 
对于不正的人性来讲,恶具有一种自然动力,继续的时候最强,而善却作为一种强制动力,开始的时候最大。
 
二十五。谈快捷
 
西班牙人和斯巴达人不讲快捷是出了名的,但愿我的死神来自西班牙
 
二十七。谈友谊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精灵
 
三十一。谈猜疑
 
人们到底想要什么?难道他们以为他们雇佣、交往的人都是圣人?
 
四十。谈幸运
 
蛇不吃蛇就不能变成龙
 
一个人把自己置之度外,他就不会走自己的路了
 
四十一。谈放债
 
很多人对放债做过巧妙的抨击。他们说,可惜呀,魔鬼把上帝应得的一份,也就是十分之一,拿走了
 
四十四。谈残疾
 
造化带他们不仁,他们也就对造化不义。
 

浅谈报复心理

发布时间:2011-04-04 来源:爸妈在线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或增益,会让后者期待前者也产生不

低于该量的利益的损害或让前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称为报复心理。

  如硬币皆有两面一样,报复心理的一面为报复,另一面则为感恩。通常的,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会使前者要求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
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人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报复。另一面,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会使前者做出让后者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通常则被称为感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报复心理理解为:本能的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报复做为一种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失的反应是应对、
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这个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但何以理解感恩也作为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答案就是:一个人的行为
使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增益,如果后者不感恩或不主动感恩以使前者在利益上也产生增益的话,你们,前者很可能会主动要求后者感恩自己;如果前者得不到符合自己标
准的利益上的增益时,前者很可能会采取行动报复后者。因此,出于自我防御保护自己已得利益的目的,感恩是必须要付诸行动并要满足对方要求的。

  报复心理的特点:

  1. 普遍性

  报复心理的普遍性表现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报复心理。世界上的每个人,当他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时,他是一定会对后者产生感恩之心的,即便有

可能他的这种感恩无法付诸行为。而当他的利益因另一个的行为而产生损害时,他也一定会对后者产生产生怨恨甚至有可能采取行为来报复后者的。即便某些具有极强自
制力的人并不会把自己对别人的感恩或报复之心付诸行为,我们也不能认为其没有报复心理,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充满交换的社会里,人人都有的报复心理是支持交换的首决条件。

  2. 针对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那么,前者会感恩后者,而绝非感恩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
那么,前者会报复后者,而绝非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这是因为,除后者之外的其他人并没有让前者产生利益上的损害或增益,两者并非利益攸关方。

  3. 对立统一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损害,那么前者的报复心理会期待让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一定量)的利益上的赔偿,或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
的损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如果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一定量的增益,那么,前者会期待让后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上
的增益吗?显然不会,人不会傻到将自己所得利益全部让给曾帮助自己取得这些利益的人,因为如果那样的话,自己就什么也得不到。人们通常感恩的方法是,给帮助过
自己的人满意的利益以示酬劳感恩。

  对比报复和感恩,我们就能发现:报复是为了索回自己损害的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报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损害。而感恩则是在已经取得一定利益的前提
下,拿出部分利益来酬谢帮助过自己取得这份利益的人,以巩固自己取得的利益,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不损害。

  报复与感恩,对立于报复是向利益攸关方索回利益,而感恩则是向利益攸关方支付利益;但二者统一于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4. 债务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损害,那么,在前者为对后者的利益损害做出利益赔偿之前,后者的一般心理状态为:我先在心里记下这笔账,总有一天,我要
让你血债血偿。而此后,后者一般会要求前者对其利益损害做出赔偿或后者会做出一些行为让前者也产生利益损害。直到前者做出对后者的利益赔偿或后者也使前者产生
利益损害后,后者才会停止对前者的报复。

  如果前者认为自己对后者的利益损害负有责任,并承诺对后者进行赔偿,那么,后者的利益损害便构成了两人之间的债务问题。当然后者的利益损害可能是精神受到
刺激,但赔偿可能则为金钱。

  同样,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了增益,那么,前者便已对后者产生了某种债务。而这种债务只有当前者给后者满意的利益时,债务才会消失。前者的
利益增益可能是权利地位得到提升,但后者所得可能则是前者金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报复和感恩其实是债务产生、债务偿还、直至债务消失的过程。这便是报复心理的债务性。

  5. 焦虑性

  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损害,那么,前者的心理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就是说,会让前者产生焦躁不安、愤怒、呼吸不畅、难受等心理反应。
这种焦虑反应只有在后者对前者做出相应赔偿或前者报复了后者之后,才会消除。这就是说,利益损害让人产生了报复的焦虑反应,而得到利益赔偿或报复利益攸关方之
后报复的焦虑才得以消除。

  另一面,一个人的利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增益,那么,前者的心理也会产生焦虑反应。这里的焦虑反应则更倾向于是一种担心、忧虑、顾虑等。感恩的这种焦虑
反应是担心忧虑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会否失去。感恩的这种焦虑反应只有在前者让后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增益之后,才会消除。

  三 报复的世俗理解

  1. 孝

  作为感恩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孝文化,在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具有深远博大的影响。在中国,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么,他的社会地位恐怕不会很高,他的舆论处境恐
怕也不会怎么好。孝称为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已被每个人认可的几乎像呼吸一样再平常不过。

  其实,尽孝、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感恩自己父母生育、抚养、教育自己的一种体现。感恩自己的父母在中国人世俗的理解里就是孝。

  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其成长成人也是因父母抚养。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利益因其父母的行为而产生了极大的增益,那么,报复心理会要求
这个人将其从父母那里所得到的利益增益返还给自己的父母。把利益返还给自己父母的过程便是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其实是一种利益的交换。

  2.雇用关系

  职工的行为使老板的利益产生了增益,那么,老板会拿出利益增益的一部分来给职工,以表示对职工工作的肯定和感恩。这种感恩的利益交换使两者之间的雇用关系
得以持续下去。

  在职工为老板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如果老板拒绝支付职工工资或所支付的工资不能令职工满意,那么,职工可能会报复老板或要求老板支付令人满意的工资。这时,
雇佣关系可能会因利益无法交换而终止。

  建立在报复心理上的老板与职工之间的利益交换,是维持雇用关系得以延续的关键。

  3. 商品

  商品满足了人的需求,是一种利益。而金钱,也是一种利益。

  在商店里,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商店提供的利益商品。在饭店,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利益饭食。在旅馆,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利益休宿。在咖啡店,顾客
付出利益金钱而得到利益咖啡。总而言之,利益交换主导了商业,是商业的灵魂。而主导利益交换的则是人人具有的报复心理。概言之,报复心理主导了商业利益交换,是
商业利益交换的平台,具有平台意义。

  如果顾客付出利益金钱,而得不到商家提供的利益商品,那么,顾客的报复心理会要求商家返还自己的金钱利益。而如果商家为顾客提供了商品利益而顾客并没有支付
利益金钱,那么,商家的报复心理会要求顾客付出利益金钱,甚至会对顾客做除某种过激的报复行为。

  4. 宗教与报复心理

  人们一般都对宗教的父母有很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父母的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而产生的:

  1. 父母是赋予他们生命的人。

  2. 父母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太多太多无偿的付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食物、温暖、教育、消费等基本上一切都是由父母提供的。

  因而,我们对父母常怀由以颗感恩之心。这种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便注定了我们会感恩自己的父母。

  宗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么,你对上帝便具有了类似感恩父母的情感,你便会感恩上帝。因为,生你者父母,创造整个人类包括你的则是上帝。

  宗教会向人们出售他们认为具有一定世俗作用的神水、神符、赎罪符等宗教商品以聚敛财富。宗教声称自己的宗教商品具有能使人获得平安、消灾、获得神的庇佑等功能,
而人们则因此付出自己的金钱交换这些宗教商品。宗教与人们的这种利益交换是基于报复心理产生的。

  中世纪欧洲,许多富人们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全部捐献给了教会。为什么?因为他们被告知:捐出他们所有的财富,死后就能上天堂。否则,下地狱。拿自己毕生积累的
财富来交换教会一句死后可以上天堂的承诺,这也是一种利益交换。教会拿着自己无本利益—一句承诺就能交换富人们的所有财富。但双方都是自愿的,各取所需,各自满足。
这种利益交换,也是在报复心理这个平台上运行的。

  5.忍

  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利益上的损害,但前者并未立即报复后者,而是先不惊动后者以静待时机以彻底报复后者。这就是忍。、

  因他人行为而致自己的利益受损,却不能立即报复,这是很痛苦的,所谓忍字头上一把刀,说的就是做到忍很不容易。因为忍意味着一个人要抑制住自己报复仇人的冲动,
克制住自己对仇人的真实情感不要表露出来,甚至还有伪装出对仇人的善意。为报复而忍,付出的代价很大。

  忍的结果,有三种:1.一个人他忍到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看淡了个人恩怨,不再有报复的念头。

  2.一个忍什么人都忍,什么事都忍,忍到最后他称为别人的出气包。其他人有什么不痛快的就找他撒气。

  3.一个人忍刀最后,终于抓住机会报复了自己的仇人。但这时,他忍的经历,可能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为。

  6.

  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利益的损害,前者会让后者也产生利益上的损害,这个前者让后者也产生利益损害的过程通俗的叫法是惩罚、报复、报仇雪恨、报怨、复仇
等,统称就是报复。我们多数人都是有仇必报的,而且还要仇人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并且我们还经常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挂在嘴边。小心我一定报复则是我们警告仇人的口头
禅。当然,也有人看到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而自愿放弃报复仇人。

  一个人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利益上的增益,那么,前者也会让后者的利益产生增益。这个前者让后者也产生利益增益的过程就叫感恩,通俗意义上也叫酬劳、酬谢、报
答、感激等。懂得感恩的人一般都有不错的人缘,因为他们知恩图报,有良知。我们有句话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还有一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要鼓励我们懂得感恩。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还有以句著名的台词:就是出来混的,早晚是要还的。

太原心理咨询师谈报复心理

(2009-12-08 00:00:03)      揭开常见不良心理的面纱办法。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
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4.学会自我安慰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
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过度敏感的人可能会更快地意识到问题,而不会对周边事物视而不见。如果对周边事物有什么异常感觉,那这些感觉对你的进步和成熟便是起了建设性的作用了。对于因敏感引起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一定要改变他们对你的态度,要让他们喜欢你,将这个目标变成自己不得不迎接的一种挑战。真正有这种思维方式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然而一旦你做到了,克服了敏感,你对人性的适应能力就会更强,就会让你拥有更多的机会, 报复———割除心中报复的毒瘤报复是人性中的一处心理死结。它像一个盘踞在人内心深处的毒瘤,当人能控制它时,它就不会带来危害。可一旦它失去控制,就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耶稣也劝导世人“爱你的敌人”。所以,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伤害时,不要产生报复的心理,更不要采取报复的手段,要开阔心胸,提高自制能力,用宽容去化解一切怨恨,让大家都生存在宽容的阳光和清风下。报复只会叠加痛苦我们在茫茫人世间,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在我们轻动仇恨之时,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你的心灵就会背负上报复的重负而无法获得自由。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威胁,而且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仇恨他人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自己寝食难安、魂不守舍、心烦意乱,最终会导致疾病和死亡。这样看来,报复不仅让我们对别人的打击不能实现,反倒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摧残。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伺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世上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我们对曾经有过的伤害牢记不忘。当我们再一次记起曾经遇到过的伤害或磨难,这等于我们又受到了一次伤害。倘若我们用积极的记忆去替代那些消极的记忆,这样的伤害就会逐渐得到治愈。我们要努力让那些消极的往事从记忆中消失;让我们尽其所能地采取一些步骤,去改变这种被伤害的状况。一个攥紧的拳头是什么也把握不住的,只有松开拳头,我们才能显示出接受的态度,才会有所收获。紧紧抓住过去受到的伤害不放,只能给双方带来悲痛。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被认为是引起问题的人,可能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或辱骂;坚持认为不公平的一方会长期被痛苦所折磨,并且使问题永远存在。乔治·赫伯特说:“不能宽容的人损坏了他自己必须去过的桥。”这句话的智慧在于,宽容使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当真正的宽容产生时,没有疮疤留下,没有伤害,没有复仇的念头,只有愈合。宽容是一种医治的力量,不仅能医治被宽容者的缺陷,还可以挖掘出宽容者身上的伟大之处,正如美国作家哈伯德所说:“宽容和受宽容的难以言喻的快乐,是连神明都会为之羡慕的极大乐事。”耶稣劝导世人“爱你的敌人”,让我们尽量相信,每一个有坏处的人都有他值得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最高贵的行为。

                         本文摘自  婚恋咨询网(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

 

谈报复社会性犯罪的治理

作者:刘娇琳  发布时间:2010-11-03 11:28:00


    从2001年深圳市的故意驾驶叉车致人伤亡重大刑事案件,到2002年4月江西九江连环投毒案,到2010年,我国接连发生几起校园恶性案件,伤害对象直接指向
与犯罪嫌疑人毫无利益冲突的、手无寸铁的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后果是特别严重的,影响是特别恶劣的,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高度重视报复社会性犯罪心理,及时提出综合治理机制,切实抓好防范化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报复社会性犯罪的心理成因

    报复社会性犯罪,不再是“冤有头,债有主”式的复仇,而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暴力恐怖报复。这一犯罪心理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社会排斥现象是报复社会犯罪频发的主因。就我国目前现阶段,因社会排斥现象所引起的广泛的社会不公,是报复社会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社会排斥是
由于社会结构或制度性安排的不良,阻隔了部分社会成员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受社会服务并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可能而被社会边缘化的状态。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面对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原本就容易产生焦虑,失望和自卑,如果感觉不到有应该来自社会的帮助和救济,淤积于心的不满就很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整体的仇视。     2、人格障碍产生反社会动机。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列如,认知方式偏激,心胸狭
窄,妒忌心强,容易冲动,情感冷酷,人际关系不协调等。这些人格缺陷在特定情境或者特殊刺激下,就会引发极端行为,去报复他人和社会。     3、人生挫折引发攻击性情感。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者受到挫折的时候,通常会对使自己不快的人表现出攻击性。一旦因为恐惧或者无法接近这个不愉快的根源
而使得直接报复无法实现时,该个体就会将愤怒发泄到另一个替代物身上。而这种攻击或者替代性攻击指向社会时就成为了一种报复社会的犯罪。当然,受挫折者是否实施侵犯,不仅与其受挫的程度有关,也与其个性特点、对挫折的感受程度及其以往的生活经验等有关。     4、遭遇不公造成报复性冲动。由于贫富差距,增加了某些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如果再加上某些不公正待遇,他们的长期压抑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
或者突发事件,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     5、绝望情绪酿成极端性行为。社会转型期间,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了贫困阶层。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难以从社会发展中分享到改革带来的成果,生活
质量相对下降,在个人事业发展上似乎永远也赶不上强势群体,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     6、不良媒介诱导模仿性犯罪。一些公安题材的影视剧刻意表现犯罪分子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有的还把犯罪分子作案前的准备以及公安干警分析案
情、制定作战方案、进行侦破等细节描写得一览无遗。然而,在一些案例中其案犯的作案手法有的几乎就是某些公安题材片的翻版。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监管的不到位,有的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和暴力内容,特别是一些杀人游戏的出现,影响更是恶劣。

    二、报复社会性犯罪的综合治理机制    1、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当前我国应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使广大的公众平等的享有话语权:第一,在制定各项政策之前,要广泛的听取专家和社会
大众的意见,扩大公众参与,防止和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使政策更加的科学化,从源头上防止侵害社会公众利益的现象出现;第二,探索建立各种有效的民意表达路径和平台,如政府应该向社会公布行政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邮箱、投诉电话、以及查询处理事项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第三,完善群众来访接待机制,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与行为;第四,探索建立多渠道分流、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司法诉讼、社区调解、心理干预等各项机制。     2、建立多元的救济机制。第一,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权利内容和实现方式,强化权利实现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第二,以有效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人行使
告知义务,特别是针对不同的群体,政府部门有义务告知他们权利的实现方式或救济方式;第三,建立主动干预机制,主动的为社会主体实施权利救济措施;第四,加强各项权利救济机制的协调性,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

    3、加强重点防控。    要针对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特点,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治安防控。各级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幼儿园、超市、地铁口、车站、码头等重点场所的
监控与管理,防止突发性袭击事件发生。要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排查,对情绪行为偏执人员、对社会极端不满人员等各类高危人员做到心中有数,疏导到位、管控到位。     4、正确引导舆论。对于报复社会型犯罪的报道,要加强引导,不报道作案过程,不炒作、不渲染;要加强影视作品的审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对公安类影视及文
学作品实行严格审核的有关规定,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要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推进网游企业建立自我监督、自我规范的自律机制。     5“预防、疏导、打击”是控制报复社会犯罪的应然之策。第一,政府要努力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切实而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努力使每个诚实的
劳动者,都能活得体面和有尊严。这是最大限度减少敌视社会犯罪发生的根本所在;第二,强化各级各类社会管理机构矛盾纠纷排查的责任意识,加快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社会冲突调解立体网络的建立,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第三,在积极疏导和预防的同时,对实施报复社会犯罪者,在法治原则下予以严厉打击,充分发挥刑罚的警示和威慑效力应,才能彰显社会正义,才能有助消除、抑制某些社会成员因处境不良或遭遇生活挫折而产生滥杀无辜的罪恶念头。 

谈报复

(2006-07-25 18:33:15)    有爱就有痛就有恨,当他无情地伤害你时,你心中常会有满腹怨恨而无人可解,但一切的怨恨只会伤了自己,那么就做些事好好报复负心人吧:
  1,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记住让灿烂的笑容与欢快的笑声充满你的生活;沉默下来,埋头于你的事业,偶然路遇,记得对他微笑,这
样做可以显示对方的伤害并未给你以天崩地裂的打击,对方不是如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这就是一种否定,要让他明白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种报复。当然你
还会深深地思念对方,不可能真的忘记,但即使离别时你想掉泪也要在转身后,面对对方你宁可大方地对他的离去报以祝福的微笑,这样他们会更无法忘记你,在以后的日子想起你时或许会有份惋惜与心痛,这就是你的报复。

  2,不断提高自己,你应该在事业中提升自己,不应该在失恋的情绪中一蹶不振,当你提升自己到另一个高度时,你回过头来,你或许会不屑那位伤害你的人了
,因为他与你已不在同一高度,正所谓“忽闻人间曾伏虎,泪飞化作倾盆雨”,当时光流逝,你深爱的他回头眺望你时徒增几分错过的心情时,你的报复就达到了
目的了,而这种报复也是对自己情感之痛的有效救赎。更重要的是这种提升过程大大地丰富了你的人生!
  3,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莫愁前路无知已;忘记一个人极难,那么你可以重新开始一份新的感情,如果因对方的错误而让你有幸找到一位较之更优秀的恋人,那
才是一种更沉重的报复。当然,绝不能为报复而马虎开始一场违心的恋爱,感情若游戏总会伤得很难看。
  4,记住没有人能伤害你,假如你习惯了他的爱,习惯了他的嘘寒问暖,而有一天对方突然从你的生活中消失而成为陌生人,这令你伤心,令你惆怅满怀,更令你怨
恚于心,但记住这样不会让对方感到忏悔而回头,既然无法忘记就不必刻意去忘记,既然分别了就永远不要再图谋成为朋友,而最好是从此天涯陌路。要想报复对方
,就是希望从既往的伤害中得到补偿,希望对方痛苦来得到某种满足,但你先要学会对自己好,如果连你都不懂得爱自己保护自己,那么你的内心就永远难以恢复平衡
,更谈不上报复对方了。
  5,报复令你痛恨的人,那么你一定也曾深爱过对方也曾从对方得到过欢乐与美好的记忆。如果报复只是意味着情绝时出恶声恶语,那有一天当你再回首往事时你
或许会后悔,毕竟对方曾是你深爱的人,那么,最高境界的报复就是不报复,而是宽恕,宽恕了,你的内心会更平静,你的新生活会少掉怨恨,就不会有曾经伤害过你
的人留给你的记忆,记得伤害有多久,伤害就多久。
 今天,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特别查了一下这句哲理的准确含义。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一件事情常常具有两面性。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就是说,坏事的发生,其中也许蕴藏着想不到的转化成好事的契机。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注定,一件事情是福是祸,往往不是表象可以判定的,凡事顺其自然,遇到顺心的事不要太得意,遇到沮丧挫折的时候也不要太灰
心丧志,淡然处之。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不忘一箭之仇:谈报复心理

 2010年10月27日  分类(心闻快报)  发布人(张兰欣)  

 

   古往今来心怀歹意、寻机报复的人屡见不鲜,且不说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嫉恨奥塞罗没有提拔他为副将,就寻机报复奥塞罗(《奥塞罗》),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因为尤二姐与贾琏有染,后又被贾琏招婢纳妾后,危及自身的地位,就寻机报复害死了尤二姐(《红楼梦》),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私心没有得到满足而找机会进行报复的事也是所在多有的。
    曾几何时,有两位副股长A和B同在一个部门工作,机构调整时,变股为科,上级决定留任一个,升为科级,另一位作二线安排。这样B就到了二线,但他不是反省自己德才的不足,却总怀疑这是A作了手脚,一直怀恨在心。后来B竟然买通打手,将A打伤致残,没法上班。并通过贿赂领导和给 A 制造莫须有的错误,使自己得到了这个
科级职务。像这类打击报复的事情,或大或小几乎是不胜枚举的。
      报复,是一种病态心理,它的产生是由于私心膨胀的结果。这样的人有着一种偏执的心态,总是把自己看作一枝花,把别人看作“豆腐渣”,连做梦也想凌
驾于他人之上,但实际上却才智平庸、难有作为。可是他又不甘心屈尊于他人之下,就非常看重官职。他知道只有当了官,就能发号施令,就能指手画脚,借机捞取私利。因此,如果他的私欲得到满足,就用奉承、拍马迷惑领导,以便获得更大的提升;要是有人,特别是他的“顶头上司”,不给他的私欲以满足,那就“牢记”这“一箭之仇”,等待时机,以便进行报复,达到他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种病态心理属于道德的欠缺,而对于道德欠缺的行为,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协力运作,才能使之痛改前非。在客观上,要营造上下极之间的良好风
气。上级领导要英明,秉公办事,不因他的打小报告、请吃送礼而对其放松警惕,或被假象所蒙蔽,也要做到限制使用,不给他进行报复的机会。只有认清他的思想本质,就使他的拍马、奉承,没有立锥之地,也能避免偏听偏信而误入他设置的陷阱。与他共事的其他的同志也要对其不道德行为进行抵制,不随声附和,不听之任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为其虚情假意所迷惑。尤其是他的“顶头上司”,更要抓住他的思想苗头作好思想教育工作,消除他以后寻机报复的隐患。如果做到这些防范的工作,就能在客观上为他的报复清除了滋生的温床。此其一。
   其二,要敢于针对他的报复行为进行揭露,让大家认清他的真实面貌。具有报复心理的人往往具有指鹿为马的本事,他或者偷梁换柱,或者小题大做,或者借题
发挥,或者无中生有,只要能达到他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报复目的,他就无所不用其极。对这样的行径要敢于抓住具体的个案进行揭露,让人们认清是非,弄请事实,这就使得他的“狐狸尾巴藏不住”,从而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当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报复作为个人性的心理品质,要走出这种心理误区,关键还在于当事者能够自身醒悟。
 

  一是认清害人终害己的辨证关系。寻机报复的人总是想以假象来迷惑人,以害人来达到利己的目的,殊不知“纸里包不住火”,“玩火者必自焚”,像伊阿古
那样,因为怨恨奥塞罗没有提拔他,就制造谣言说苔丝德梦娜与凯西奥私通,致使奥塞罗不容苔丝德梦娜辩白,就掐死了她。看来是伊阿古达到了报复的目的,然而,没有被伊阿古刺死的凯西奥和伊阿古的妻子说出了真相,暴露了伊阿古可耻的嘴脸。这正如鲁迅所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只要认清了这种逻辑命运,就能良心发现,在失败中总结教训,痛改前非。
   二是树立老老实实做人的道德规范,做到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衡测是非;做到客观地估价自己,不想入非非,不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陷
害别人;做到知恩图报,对他人给自己的好处,尤其是“顶头上司”对自己的关照、帮助,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只记人家有负于你的地方而忘记人家的好处。在道德上能够这样地规范一下,就不会总是心怀报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