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jsq18 10v3 e1:特效农药的“八字”方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16:57
每每农田发生病虫害,农民朋友常会问我:“有什么特效药没有?”这时,我都会回答:“世上不存在什么特效药。”
    虽然世上不存在什么特效药,但能让农药发挥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对路、适时、适量、得法。

    一,对路
    对路用药,即是对症下药。自然界总是存在所谓的“一物降一物”的自然规律。一种农药对某种(类)的病虫害有特别的防效,而对别的病虫害却几乎无效。比如,吡虫林、阿克泰这类仿生农药对同翅目蚜、飞虱、粉虱、叶蝉有效,而对鳞翅目小菜蛾、夜蛾类等则无效;反之,安打、抑太保、美海对夜蛾类有效,而对蚜虫类无效;克露、抑炔净、易荣布津也只是对真菌性病害虫的某些病害有效,而对细菌性病毒性病害则无效。就是杀菌剂也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凡此种种。农民朋友们通常缺乏植株常识,认为是农药就能防治病治虫,不至农药的杀虫剂(菌、剂)谱,乱用药;甚至,某些农药色装物上的标签里随意扩大某杀虫(菌、剂)谱,好象能玉治病虫,治百虫,杀为战机,雪上加霜,损失更重。如何避免这类问题呢?方法只有两条件:一是准确识别和诊断病虫草害,这是“对症”,医院误诊错诊常要人命的。而作为庄稼医生的植保技术人员缺乏的就是象人医那种过硬的田间诊断能力。因此,病虫害防治,首先就要准确诊断,识别农作物病虫害这一关。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二是“对症”后如何正确“下药”。这就要根据药理和病虫害所处发生阶段,作物生育状况、天气、土壤、病情等情况综合确认。比如:荷兰豆的粉虫,发病流初期一般以予防为主,治疗为辅,可用甲荃托布津(或代森锰锌综合物、丙森锌)+三唑酮混喷;若天气连阴雨,豆株高大旺盛、田湿大、肥力差,则建议采用世高,或仙生喷施,以治疗为主,辅以预防进一步蔓延,同时混施真多安来调理豆株,促进其健康生长,提高其抗逆性和耐病虫能力。
    二,适时
    用药对路(即“处方”确认后,首先要判断用药适期)。适时用药就是把握最佳用药时机,尤其是第一次用药。大量的实践表明,适时用药是影响正确“处方”药效的关键因素。比如:豆芙螟、豆象都是在豆类作物花期产卵于花器的鄂片,花冠或刚在花幼嫩豆芙荚边缘缝隙处,卵期也只有2~3天,初卵子虫从孵出头钻入嫩豆荚也只有半个小时,钻入豆芙昂难的防治。教这类害虫的防治适期很短,生产上不易把握,教职工一般采取无花后即施药,一周后用药,连用2~3次即可。这常常是其防治失败的关键所在。再如病虫害都要求在发病初期用药,在病害发生流行的气候条件即将出现之交(如天气趋势预报)使用代森锰锌综合物进行预防,常常收效良好。人往往是生了病才上医院看医生,庄稼也常常是发现病虫害后,农民朋友才去买药防治,这不仅已造成历害损失,而且处于被动防治局面。稍少疏忽常常是流行成灾,无法挽回。农民朋友一般不具备田间监测病虫害的技能。他们发现的虫害为害时,一般虫龄至少3龄左右,已进入暴发期,病害也处于流行始盛期或更晚时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田间实时测定留测调查,和面上普查确认,准确预报防治适期,尤其是首次用药关键时期,一般掌握在害虫卵盛期至初卵子幼虫盛期,胎虫害虫点先发生阶段,病害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方可凑效。否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可见,病虫害预报是确定适时用药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必须强化。
    三,适量
    适量用药包括:每次用药适宜剂量和使用频次(或用药间隔期)标准,任何农药都有使用适宜剂量。但在实践中,农民朋友都有这样一种不良习惯:担心剂量不够而加量使用,搞速战速决。孰不知,农药防治病虫害是一个生物过程,而非机械过程,不是用药量越大越好,即剂量与药效之间不是简单的直线相互关系,而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线关系。超过一定剂量用药,防效会明显降低,不仅成本增加,防效差,而且容易诱导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而致防治失败。农民朋友在田间用药后,仍发现一些存活的病虫为害,心里放不下,马上就背上喷雾器打药,甚至养成3天打两头(即一天间一天打药)的恶习。同时,一些不良农药销售点也灌输给农民要勤打药方能治住病虫害的错误思想。这种惨痛的教训比比皆是。
    农药使用间隔期的确定一般与农药本身的理化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3、第一次用药的初步防治以及市场对作物学品性的要求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农药使用后需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进行扫残,巩固防治。但浩伦生物农药即非如此,比如:昆虫病毒杀虫剂初次防治见效慢且迟,但其在田间会与靶标害虫建立发病关系,一般情况下,用药后     不需连续使用同类农药,但不是排除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尤其是害虫爆发成灾时期,必须结合化学杀虫剂一同使用,使快慢、长短互相结合。若药后田间还有一定数量的残虫存在,则可使用安达美苏等单剂扫残。总之,要从计量和频次两方面节制用药,滥用药必后患无穷。
    四,得法
    凡事都有个技巧章法,农药也不例外。用药要得法,即方法得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药得法。根据农药理化特性、剂型、病虫害特点、、栽培方式和环境条件等选择施药方法。一般有喷雾法(弥雾法、粗喷法、泼浇法)、喷粉法(含粉尘法)、熏蒸法、种子纹理法(拌种法、种衣法、浸种法)、土施法(全土层施用、汤施、淡根等)、诱杀法(毒饵法、毒土法、毒块法)、避害施药法等。如防治病虫害可用种子纹理法、土施法,防治保护地蔬菜的病虫害可用粉尘法、熏蒸法,防治地下害虫可用诱杀法、土施法、种子纹理法,防治水稻蟆虫可用粗喷雾法、泼浇法,防治恶性杂草可用灭生性除草剂、行间贴地空间喷雾法(避免新地作物药害),防治根蛆可用DDUP与未腐熟有机肥、葱蒜汁制成的诱杀毒块进行熏杀法等等。
    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部位,农药作用机制有无内吸传导性和作物叶片正反面组织结构不同,要求抄、扣和左右摆动喷头进行对靶喷雾施药。因为大多数害虫在作物叶背产卵,初孵幼虫多聚集在叶背取食,工龄以后即扩散为害;大多数病害都首先在叶背侵染为害,而后致全叶发病死亡。这是由于叶背背光,阴湿温凉的微气候条件适于病虫滋生。同时,叶背气孔多,为栅栏组织,无藤制层,利于侵害。叶背隐蔽,易于避敌,况且,目前多数农药不具内吸传导性,以触杀和胃毒为主,没有诱杀、熏杀作用等。
    2, 药时间得当。夜蛾类害虫和蜗牛、蛞多在夜间出来为害。白天施药效果差,傍晚和夜间用药效果好;辛硫磷见阳光很快分解而在土壤里(黑暗条件)较稳定,持效长达40天左右,故要用辛硫磷喷施防治某些害虫,以日落后或阴天为宜,但蔬菜上也可以在中午前后用药,这样不会有残留超标的风险。一些钻蛀性害虫达到一定龄期或单虫道内虫量超过一定量时,有转株为害习性,这时也是用药最适时刻。
    不同农药见效快慢也决定着其用药时间早晚及其顺序。比如,Bt昆虫病毒生物农药,柳太保等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夜里较慢,必须提高虫卵长至初孵幼虫期间用药,若象一般化学农药那样,了龄幼虫期间用药,则效果不得,治了小虫留了大虫,危害同样严重。这点是值得注意的,否则会得出生物农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新型安全农药效果差(甚至无效)的错误结论。
    除草剂可分为土壤处理剂,苗后茎叶选择性处理剂和灭生性除草剂。因此, 后出苗前(或覆膜前)使用土壤处理剂,如(金)都尔、施田补,乙草胺等;作物苗期,杂草3-5叶可选用茎叶选择性除草剂,比如拿捕净、精稳杀得、盖草能等,换茬期或作物生长期,对牵牛花,蓼、狗牙根等恶性杂草,可选用农适(草甘膦),去无踪(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定向贴地喷雾(以防伤及作物)
    3, 混复数用药得法。农药混复数使用一是扩大杀虫(菌、草谱),二是节约用药成本,三是延缓抗药性,提高整体防效,国内农药目前以复数剂为主,也是问题最多的方面。复混农药的茬本原则是:成分之间无高免抗性,毒力分数要达到“1+1>2”。农药混合使用时,要注意石与碱农药混用,并注意安全性,生产上常会遇到农民朋友将数种农药随意混用(好似中药汤),甚至其中有叫法不同而有效成分完全相同的农药混用的现象,这既不经济,药效又不定,更危险的是不安全,一旦中毒是无法解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