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晨男人装: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15:42
笔者的《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发表在《书屋》2009年第7期后,还有些反应。上海的《报刊文摘》、澳门的《新华澳报》、北京的《思想理论动态参阅·文史参考》等许多报刊转载,李静选编的《2009中国随笔年选》(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也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笔者列举了孺子牛、实事求是、班长、花岗岩脑袋、牛鬼蛇神、东风西风、纸老虎等因毛泽东而流行的词语。其实,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太多了。毛泽东是一位语言大师(胡适说:共产党内,毛泽东的白话文写得最好)。他如同一位卓越的大元帅,常常出其不意地率领一群词语占领理论要塞,抵达思想制高点,从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里,再举几例。
  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这个词,不是毛泽东创造的。
  清代的李汝珍在长篇小说《镜花缘》第三回中就有“百花齐放”的话语:“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哪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这里说的是自然界的百花齐放。
  1951年,毛泽东给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是毛泽东首次使用“百花齐放”一词。他给“百花齐放”这个生动鲜明的自然界现象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含义。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五十四页)
  此后,毛泽东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方针。“双百”方针一出,知识界一片喜悦气氛。1958年,郭沫若还出了一本诗歌集叫《百花齐放》,其中收录了他咏花的诗歌一百余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光看这两个词就让人喜欢。无论自然界,还是艺术学术,百花齐放了,百家争鸣了,那一定是美好的景象。毛泽东将“百花齐放”这样一个田野词汇用于政治领域,官话立即变得生动了。
  “风乍起,吹皱一池绿水”。“双百”方针提出不久,政治的天空上电闪雷鸣,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鸣,纳善从流剧可亲。谁认翻云覆水手,一时才俊尽沉沦”(杨一华:《反右有感》)。尽管自然界的百花仍在齐放,百鸟仍在共鸣,但在艺术和学术的天地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景……
  阳谋
  中国很早就有“阴谋”一词。“阳谋”一词,脱胎于“阴谋”,首创者可能是毛泽东。
  阴谋,是指暗中策划的事情,通常策划者是坏人,做的是坏事。阳谋,则是把一切计划都放在阳光之下的计谋。如果说“阴谋”是把真相藏起来,把你蒙在鼓里从而使你上当受骗的话,“阳谋”则没有隐藏,没有保密,一切都是透明的,让你知晓,却让你不由自主一头钻进去。
  “阳谋”一词涉及1957年的反右斗争。关于反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是这样说的:“一九五七年,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在整风,号召大家给共产党提意见,是诚心要发扬民主的。不少人直舒胸怀提意见,有些意见可能是尖锐和敏感的,也是诚心的,希望共产党领导得更好一些。这些意见刊登在《人民日报》等各地报刊上。但是,党的各级领导人面对铺天盖地的意见,特别是一些不那么中听的意见,比如“党天下”、“轮流坐庄”等,有些坐不住了。各地党委和领导纷纷给毛泽东发电报诉苦。毛泽东等党的高层认为资产阶级在向党进行猖狂进攻。于是,开展“反右”斗争,提意见的几十万人(主要是知识分子)被批判,被戴上“右派”帽子,成为“人民”之外的人。戴了“帽子”的人,一时间,感到上当受骗了。对此,毛泽东从正面给予了回应。
  1957年7月1日,毛泽东在《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中说:
  
  在一个期间内不登或少登正面意见,对错误意见不作反批评,是错了吗?本报及一切党报,在五月八日至六月七日这个期间,执行了中共中央的指示,正是这样做的。其目的是让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大鸣大放”,让毒草大长特长,使人民看见,大吃一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些东西,以便动手歼灭这些丑类。就是说,共产党看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一场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让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这一场战争,报纸在一个期间内,不登或少登正面意见,对资产阶级反动右派的猖狂进攻不予回击,一切整风的机关学校的党组织,对于这种猖狂进攻在一个时期内也一概不予回击,使群众看得清清楚楚,什么人的批评是善意的,什么人的所谓批评是恶意的,从而聚集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实行反击。有人说,这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因为事先告诉了敌人: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它们,毒草只有让它们出土,才便于锄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五百三十一至五百三十二页)
  
  毛泽东这一席话,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阳谋”这个词。大家回头一想,毛泽东“反右”这一招还真不是“阴谋”,他早就说过“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它们,毒草只有让它们出土,才便于锄掉。”明明是“阳谋”嘛。
  其实,在毛泽东的词典里,“阳谋”一词出现的时间很早。1949年4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中批判王明的教条主义时,就使用了“阳谋”一词。他说:“整风运动提高了同志们的嗅觉,缩小了教条主义的市场。有人说,这是阴谋,是要取而代之的。其实,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份报告,当时没有公开发表,所以许多人不知毛泽东早就创造了这个新词。
  毛泽东的这次“阳谋”,令许多人刻骨铭心。不过,不能不承认,从构词来说,“阳谋”有旧词翻新、脱胎换骨之妙。同时,这个好像有些“阳光”的词汇,同样包含着和“阴谋”一样的肃杀之气。
  半边天
  人在天下,天天举头见天,所以“半边天“的话语可能在中国民间早就出现。但把妇女比作“半边天”,毛泽东是首创者。
  毛泽东最早是什么时候把妇女比作“半边天”的,还有待于考证。
  194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见到女摄影师侯波时就说过“半边天”的话。那天,侯波和她的爱人徐肖冰一起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和他们夫妻合影。侯波夫妇一左一右在毛泽东两侧站好要照相时,毛泽东笑着说:“女同志,半边天,你站中间。”侯波夫妇有些不安,让主席站中间。毛泽东则不由分说地站到了侯波的左边。摄影师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一张见证“半边天”话语的珍贵照片诞生了。
  “半边天”的话语,毛泽东说过多次。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申纪兰因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而知名。毛泽东在接见申纪兰时,握着她的手说:“很好,你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是半边天,你这个头带得好。”
  毛泽东一直重视妇女工作。在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指出,中国的女子,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支配。1945年4月,在著名的《论联合政府》中,他提出“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1949年7月,毛泽东给《新中国妇女》杂志题词:“团结起来,参与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1955年,毛泽东多次强调“男女同工同酬”。后来,“男女同工同酬”写入了宪法。1968年,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妇女地位和妇女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半边天”的形容得以凸现。在漫长历史中地位低下的妇女,在毛泽东的“半边天”的诠释下脱颖而出,撑起了中国广大天空的半边天。
  “半边天”的话语在中国广为流传。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半边天》,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半边天”栏目。如今,在中国只要一说“半边天”,大家心领神会,都知道这是妇女的代称。至今,汉语中还没有任何一个词汇像毛泽东所说的“半边天”一样准确地形容女子的地位和作用。
  造反有理
  “造反”一词较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张既传》中。
  造反,矛头都是朝上的,具有暴力、破坏的特征。一般地说,在野者喜欢造反,执政者是不喜欢、也不允许造反的。不论是纸上造反,还是揭竿而起。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的词汇首次出现“造反有理”一词。
  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概括为“造反有理”四个字,只有毛泽东才做得出来。毛泽东带领工农造反,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成为执政者。这时候,“造反有理”的话就不大说了。
  1966年6月24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贴出大字报《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文章说:“革命就是造反,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造反。……”驻清华附中工作组看了红卫兵论“造反有理”的大字报,理直气壮地质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造反’二字怎么解释?”这句话的潜台很丰富也很尖锐。7月4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又贴出大字报《再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大字报的前面,醒目地写着毛泽东的一段话:“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红卫兵用毛主席语录,回答了工作组的质问。
  7月28日晚,清华附中红卫兵代表将他们写作的《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和《再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交给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江青,请她转交给毛主席。清华附中红卫兵没有想到,毛泽东很快看到了他们的大字报。
  红卫兵的造反思想与毛泽东的造反思想一拍即合。毛泽东鲜明地支持红卫兵“造反有理”。8月1日,毛泽东回信说:“你们在7月28日寄给我的两张大字报以及转给我要我回答的信,都收到了。你们在6月24日和7月4日的两张大字报,说明对一切剥削压迫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派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他们的走狗,表示愤怒和申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同时我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红旗战斗小组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的大字报和由彭小蒙同志于7月25日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上,代表她们红旗战斗小组所作的很好的革命演说,表示热烈的支持。在这里,我要说,我和我的革命战友,都是采用同样态度的。不论在北京,在全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凡是同你们采取同样革命态度的人们,我们一律给予热烈的支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第八十七页)毛泽东一连说了三个“热烈支持”。最高领袖鼓励人们向自己领导的体制造反,举世罕见。
  一声“造反有理”,铿锵有力、毫不妥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与青年人的叛逆心理共振,与不满者的反抗情绪同频,立即为广大人群所接受,成为红卫兵、造反派的基本观念、理论支撑和座右铭。
  历经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中国人从来不敢犯上作乱、轻言造反。造反是要杀头的,代价太大——这个可怕后果,平息了许多人的造反冲动。只有在“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情况下人们才揭竿而造反。如今,最高领袖毛泽东鼓动造反、提倡造反。造反有理!造反有功!造反成为合法行为。不用怕了!人们解放思想,走上街头,将自己的不满、困惑、愤怒和激情播撒在大街上。中国进入了历史上少见的“街头政治”年代。
  “造反有理”,可能是不满者和被压迫者最喜欢的一句话。
  毛泽东“造反有理”的口号和思想,传遍和影响了全世界,至今仍余音绕梁……
  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原来叫“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据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说,是毛泽东将“揠苗助长”改为“拔苗助长”的:
  
  毛泽东喜欢听相声,我们又在他的指引下力求说好相声。我们从毛泽东著作中学习他老人家使用语言的方法。毛泽东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他使用语言可贵之处就在于变化。比如一句俏皮话,过去是这样说的:“老太太的裹脚条子——又臭又长。”这句话的打击面太大了,把所有老太太都得罪了。毛主席就把这话改为:“懒婆娘的裹脚条子——又臭又长。”前边加一个“懒”字,就给“又臭又长”定了性。还有一个成语,叫“揠苗助长”。这个“揠”(音ya,讶)字很多人不认识,念成“晏苗助长”。毛泽东把它改成“拔苗助长”,我们一听就懂了。我们学习毛泽东这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在相声中学着改些词句。再有,毛泽东著作中有很多讽刺语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把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的相声艺术也学习毛泽东的讽刺语言,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正确的讽刺。相声是离不开讽刺的。(侯鑫主编:《一户侯说——侯宝林自传和逸事》,五洲传播出版社)
  
  侯宝林先生这段话说得很生动形象。美中不足的是,侯先生没有说明毛泽东是何时何地将“揠苗助长”改为“拔苗助长”的。
  不过,不能不承认,“拔苗助长”比“揠苗助长”通俗易懂。“揠苗助长”是文人书斋语言,“拔苗助长”则走向民间。一个种地的农村人,你告诉他不要“揠苗助长”,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意思,如果你说“拔苗助长”,他会会心地笑起来。显然,通俗的语言方便大众接受,用通俗语言宣讲的政治道理,更容易在大众中传播。毛泽东正擅长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