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主韩语版9:专题:关于中学生的早恋问题(5)分析学生早恋的原因利弊与解决方法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3:14

(四)早恋的五大特性

      中学生早恋同时还兼具五大特性:

      一是朦胧性,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不知何为爱。

      二是单纯性,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很愉快,缺乏成年人谈恋爱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理智考虑。

      三是差异性,表现为女生有早恋的较早、较多,可能与女生发育较早有关。

      四是不稳定性,两个人随着各方面的不断成熟,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引起爱情的变化;恋爱越早,离结婚之日越长,就越易夜长梦多。

      五是冲动性,缺乏理智,往往遇事突发奇想,莽撞行事。

      (五)早恋的四个阶段

      对于早恋,父母对它要有一个动态的把握,要能够根据早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

      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能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有的还表现为:确定目标。开始关注某个异性,默默思念,这一阶段可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表示。有些中学生的早恋只停滞在这个阶段,成为“单相思”。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

      女孩子从十一岁到十三岁,男孩子从十二岁到是十四岁左右。此时,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然而,对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甚至还表现为:有所行动。中学生异性之间写情书、递纸条、赠小礼物等,表示对某一异性的好感。同时可有约会行为,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外出旅游等。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

      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孩子的性技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有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这个阶段,孩子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甚至还表现为:频繁约会。可能公开化,似乎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

      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晚些。此时,往往会出现“痴情男女”,他们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又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甚至还表现为发生性关系。虽属少数,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尤其在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中。因认为自己即将走上社会,已经成人,发生婚前性行为也比普通中学相对多一些。

      三、学生早恋的主要误区

      误区之一:谨防神经过敏症

      在我们国家,封建意识影响极其深远,男女之间的交往要受到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这种影响也会波及到学校,男女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一些,个别人就会认为这是在“早恋”。于是,议论纷纷,风言风语。作为班主任应该懂得,这种“神经过敏证”往往正是早恋的刺激素和催化剂。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如果遇到粗暴干涉和无端猜疑,结果会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有时甚至会弄假成真。教育者应经常教育学生,男女同学之间如同亲兄妹,完全可以互相帮助,可以建立正常的友谊。

      当然,中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出现爱情的幻想和冲动,这是人性的自然表现。因此,教育者在大力提倡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时,不能放任自流,而应细心观察,明辨事非,正面引导,把中学生早恋消灭在萌芽状态期间。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小题大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需进行个别的谈心教育,寓教育于谈心之中;有的只需通过适当形式的“暗示”教育;有的则需要进行悄悄地说理;有的还需要进行个别的有说服力的批评。总之,千万不能“热处理”——当众训斥,搞得学生抬不起头来。

      误区之二:早恋不等于品质恶劣。
把早恋当作洪水猛兽围追堵截只会导致恶性因果循环持续下去,男女分班、分校等措施弊大于利,与之相比,美国对于青少年恋爱的认可和充分引导则值得借鉴。扼制早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受教育,但有否早恋决不是学生有没有资格受教育的尺度。过分苛刻的“道德观”给孩子那份对性的纯真、懵懂打上“品质恶劣”的标签,为人师者不应当深刻的反思吗?

      误区之三:早恋并非一无是处。

      说到早恋,有人立刻把它与影响学业联系在一起,但有些孩子正是因为“恋情”才摆脱了学业停滞不进的困境,有的还双双成了班上的尖子生。所以,早恋影响学业,但不一定都是使学业想坏的方向发展,有的倒可能成为学习的催化剂。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与早恋本身关系不大。

      专家指出:青少年在青春期对爱的渴求、对性的求知欲其实都是正常的,不能把他们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看作“不正常”,关键是要看教育者怎样合适地填补孩子们的情感空白,正确地引导。

      误区之四:盲目封杀早恋容易导致同性恋倾向。

      心理学家认为,若一味盲目地封杀早恋,会导致孩子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而大多数家长或老师对于早恋问题则经常是一概的封杀,灌输早恋会对孩子产生多么坏的影响,这都会导致孩子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和异性接触时也会产生抵触心理。而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同样是有这种天然的爱的需要,既有爱别人的需要,也有被爱的需要,时间长了,这份无法释放的爱就会很自然地偏向到同性这面来,觉得和同性在一起安全,又不会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在这种青春期对性别的界定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性别偏移,导致青春期同性恋情况的出现。

      四、解决早恋问题的基本方法

      针对不同特点的不同对策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

      结合中学生中存在早恋倾向的一些较为明显的新特点,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呢?教师应从“理解、尊重、关怀、信任”八字入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早恋对中学生的危害之大是众所周知的。同时,早恋也是班主任最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严重的还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的后果。自己管的学生谈恋爱了,用许多老师的话来说,他们比家长更着急。他们不仅要用双倍的时间来关心这个谈恋爱的学生,更担心班上其他的学生会因此而影响。尽管每个老师处理这种事情的方法不一样,但他们也期待着能有一个“完美“的办法,帮助孩子们度过这段青春期。

      与刘老师相比,教书已20年的张老师似乎就很有一套经验了。张老师认为,对中学生谈恋爱,处理应该越早越好,最好是刚有“苗头”就想办法,否则,更棘手。她介绍,斑上哪个孩子有早恋倾向是很容易看出来的,通过孩子上课时的眼神,精神状态,平时的表现等可以观察出来。倘若一个孩子对异性有了好感,他的心中肯定既充满了喜悦又有害怕,这对他的情绪影响较大,若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就说明他已陷入困境了,迫切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引导。据张老师讲,她班上曾经有一个男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张老师知道后对他循循善诱,教他学理智把握对异性的感情,在张老师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向那个女孩讲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希望走出交往过密的误区,做她的好朋友。后来,这个男生重新找回了自信,女孩成了他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好伙伴。

      许多老师在处理“早恋”问题时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孩子的恋爱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多是出于好奇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作为校方对这样的事情历来都是反对的,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反不反对,而是如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说他在恋爱,他会否认,你越反对,他越反感,越要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多数老师都认为,发现“苗头”时,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谈心最有用。让他们自己认识处理,学生其实还是孩子,他们都很单纯、可爱,所以尤其要注意处理方法,千万不要乱扣“帽子”,不要动不动就给一个处分了事。但也正如有的老师所说,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方法也许不能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尽管老师也与家长们一样,希望尽快帮助孩子们适应青春期,走出青春期特有的情感困惑,但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各个方面积极配合,最终解决问题,则是孩子、家长、老师的共识。

      第三,老师要善于采用新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根据目前早恋的特点,现在的中学生已不能从强调“名声”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教育,而应从新的角度切入。

      ——从家长的角度

      青春期的早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