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紧眼前人 梅艳芳mv:泰宁尚书第古建筑群[15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1:45
      尚书第古建筑群位于泰宁县城中心的尚书巷,由尚书第和世德堂两组大型民居建筑组成,配套有绣楼、书馆、佛间、砻米间、仓库、厨房等辅房。这幢建筑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系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房子的主人是李春烨,时任明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尚书第建筑群呈长方形,坐西向东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园,共有房屋120间,是按照泰宁传统“三厅九栋”的建筑格式排列的,每幢都有门厅、客厅、中厅、天井、后厅,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天井两边是檐廊和厢房,布局大同小异。

  尚书第长长的甬道共设了五重门楼,各个门额上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各门楼都采用通天石柱和石梁、石枋支撑墙体,底部是刻有连瓣花卉的石质须弥座。门楼的建筑工艺精湛,上有砖石雕刻、斗拱花饰,匾额的枋檩柱头处也都雕刻有精巧图案。

  这些门楼保存得都很完整,丝毫没受到损坏。据说文革期间红卫兵要来砸门楼,得知此消息后,李氏家族有位年长者连夜发动族人,将门楼上的镂空花案及“四世一品”等字样全部用黄泥糊起来,刷上一层白浆后再写上“**万岁”等字样,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幸亏有了这位智者,尚书第的这几座门楼才被完好无缺地保留了下来。

  第二幢门楼“四世一品”是最为精致的,楣额下平伸四根石花柱,周围石柱、石梁和石枋上刻满人物、飞禽、花草,门边立着一对近2米高的抱鼓石,显得富丽堂皇。四世一品,是天启皇帝赐封给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的荣誉,因为是向上封(李春烨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实际上真正能享受到此待遇的也只有李春烨夫妇。

  泰宁古称杉城,山上盛产杉树。尚书第内部的主要建筑全部采用杉木材料,柱径粗大,排柱密集。李春烨用最好的杉木建造的大宅院,即体现了他的显赫身份,又达到了坚固耐用的目的。房屋内部装饰更为讲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块条石拼砌,呈棋盘状,出水洞镂空成花鸟兽图案,天井内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大石缸内装满了水,用以养鱼、浇花和防火。

  大厅地面以方砖铺砌而成,呈菱形。厅堂条格状的窗户特别引人注目,类似百叶窗的这种老式窗户夏天通风透气,冬天糊上白纸防风又采光,既暖和也明亮。每个房间地板下还有个阴井,开启活动板门就可倾倒污水,古代工匠的建筑设计还真叫绝。昔日的厅首、额枋、廷柱处,如今都悬挂着名人撰书的匾额和匾联,使整座古居更显得庄重高雅。

  在文物陈列室里,我们见到一扇十二折的红木屏风,这是当年李春烨给女儿的嫁妆。屏风上方透雕蝙蝠、寿字图案,中部雕刻八仙下凡的民间故事,下方透雕如意、刺虎纹花格,雕刻工艺异常精美。在名人书画、石碑艺术展馆,我们还见到了朱熹在黑砚台上留下的春夏秋冬四季诗,据说这些诗词是他晚年被打成伪学派后,隐居在泰宁城南时所写的。

  走出尚书第时,我又想到了尚书第的主人李春烨。他六岁读书,十六岁考上秀才,三十六岁中了举人,接着三次进京应试三次名落孙山,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了进士。寒窗苦读四十载后,李春烨进入朝廷。为官十一年,晋升了十四级,可谓是大器晚成,青云直上,仕途腾达。李春烨以自己的实干、能干,敢于进谏得到了皇帝赏识,屡获封赏重赐。

  五十七岁时,李春烨却急流勇退,趁其母九十寿辰时辞官回乡。天启皇帝一再挽留,李答:“我原一介书生,十一年晋升到如此地位,所受皇恩已很优厚。只是我尽儿子义务的愿望尚未实现,怎忍心忘怀当年荧荧孤灯、母子形影相伴时的情景?”隐退后的李春烨回到泰宁亲奉老母,在尚书第的深宅大院中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