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正规的男子医院:办事礼仪:把握分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3:27
  第一节求人办事善谋划

  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

  求人办事也要名正言顺,要有个理由,有个说法,给个交代,或找个借口,做个解释。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求人办事寻找个好借口。

  人是理性的动物,不论什么事情,希望能给别人一个说法。即使是个无赖之人,也不愿让人说自己无理取闹,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杀臣子、除异己,也得给文武大臣有个解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求人办事中,我们也总要为自己找个借口。借口随处都需要,只是编造技术有好有坏。

  借口,其实就是“没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时要绷起脸来,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方能得逞。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印度人因偷窃被当场捉到。不料,小偷一点儿也没有畏缩,反而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我拿了东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现在只是拿到东西而已,大不了把东西还给你罢了。”说完他就大摇大摆地走了。

  对错且不论,小偷确实是寻找借口的高手,在我们看来,这个小偷本应该是理屈词穷,谁也不会想到他还有什么可以狡辩的了。但他却还能理直气壮,并说出一定的逻辑,这确实不简单。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采取拒绝承认错误的态度或学习颠倒黑白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有些人面对初次见面的人,就以理亏的口吻说话,这种无谓的谦卑,反而会使自己站不住脚,并无益处。找人办事,总是要找一定理由的,但具体应该怎样找理由就应该多下一番工夫了。

  以广告人为例,他们可以说个个都是找借口的高手,当速溶咖啡在美国首度推出时,曾有这样一段故事。

  公司方面本来预测这种咖啡的“简单”、“方便”会大受家庭主妇的欢迎。没想到事与愿违,其销售并无惊人之处。姑且不论味道问题,大概是因为“偷工减料”的印象太强的关系。因为在美国,到那时为止,咖啡一直都是必须在家里从磨豆子开始做起的饮料,只要注入热水就能冲出一大杯咖啡来,怎么看都太过简单了。

  所以,厂商便从“简单”、“方便”的正面直接宣传,改为强调“可以有效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的广告战略—“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这种改变形象的做法,消除了身为使用者的主妇们所谓“对省事的东西趋之若鹜”的内疚。因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点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是因为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后,速溶咖啡销售量年年急速上升,自是不在话下。

  人都是这样,办事情讲究名正言顺,你给他一个名,他是很乐于做些自我欺骗、掩耳盗铃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实际上,嗜酒者从不主动要求喝酒,却以“只有你想喝,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这类借口来达到心愿,表面上既不积极,也不干脆。

  这方面,我们中国人尤其擅长,即在办某件事时总要找个理由作为依托,这样才算圆满。而且在这种理由的掩盖下,即使他知道是自己的责任,也会一味推卸。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先替对方准备好借口,对方就不会再推辞。比如,送礼给人时,先要说:“你对我太照顾了,我不知如何感激,这是我一点小意思,请您接受。”由于有了借口,所以对方减少了内疚意识,定会欣然接受礼物。

  总之,在求人办事时,先在理由上做足文章,为办事找个台阶。

  培养主动的结交意识

  “对方应该主动拜访我”、“对方应该先开口和我说话”、“对方应该……”每个人的脑海里很容易就闯入这个念头。在人们的心里,这似乎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反应。

  这些念头虽然已经变成自然的反应,但是,它们却不是待人接物、求人办事应有的正确态度。如果你一直固执于友情应该由对方主动给予的原则,你将交不到朋友,你的影响力也会受到局限。

  不论在什么场合下,忽视别人都是不可原谅的过错。

  事实上,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是大部分领导者共有的特征。如果你有机会参加大规模的会议,不妨仔细观察那些游走会场,到处向人打招呼,到处向陌生人自我介绍的人,他们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那些会走到你面前说“我是×××,请多指教”的人,都是现在或未来的大人物。你仔细思量、细心观察,将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愿意主动并且热心地结交朋友。

  有些人这样解释这种行为:“我或许对他并不重要。但是,他对我却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须主动接近他。”

  陌生人主动向你开口,至多你会认为他冒昧失礼,却不会因此感到愤怒。你主动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会得到许多好处。

  你一开始便要主动向别人打招呼,因为你的招呼会使他感到舒服,你也因此可以放松心情。你的主动一定会有所回馈,那就像在寒冷的早上,你必须先预热引擎才能发动车子是一样的。

  有主动的结交意识,你才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并因此得到更多的帮助。

  现在,通过经营服装发展起来的法姬娜集团年营业额已逾亿元。谈到自己事业的成功,潘高钊总是说,全赖有朋友帮忙。可以说结交朋友是潘高钊的制胜法宝。

  潘高钊出生于浙江温州的瑞安。家中孩子众多,他是老小。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做生意。家境也随之富裕起来,他也被经商的环境熏染。潘高钊说,母亲从未教过他经商的秘诀,只告诉他要把握好人生的三样法宝:学文、练武、交朋友。这几样法宝可以说让他受益终身,尤其是交朋友这一点,潘高钊做得最是卖力。

  后来哥哥做生意不慎,赔了大钱,家道中落,潘高钊受到很大震动。于是他做出违背母亲意愿的决定:下海,不再读书。1984年17岁的潘高钊开始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用扁担挑了一担松紧带,几经周折到义乌去卖。见到潘高钊小小年纪如此辛苦,义乌一位商家可怜他,当场就把松紧带全部买下。这可是潘高钊平生赚到的第一笔钱,尽管只有几十块。

  1986年,潘高钊去了一趟兰州,揽些废旧物资的生意来做。怀揣母亲塞给的200元钱,他上了火车。那年头,在火车上坐软卧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高干,另一种是个体户。于是潘高钊总是有意无意地往软卧车厢跑,希望因此结交一些可以进行业务往来的朋友,这还真的非常有用。他的一位很好的朋友就是和他在软卧车厢下象棋认识的。

  潘高钊以真诚的态度结交了一些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朋友。虽然有朋友协助,潘高钊未必每事必成,但却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不可小觑的财富。正因为如此,朋友被潘高钊称为无形资产。

  可见,主动结交朋友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结交之前就要有一种主动结交的意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主动结交别人时,主动向别人进行自我介绍是非常有用的,可是一般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自我介绍,他们大都等待别人来打开僵局。这对于结交别人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你应该积极学习大人物主动向人自我介绍的勇气。只要你认为没有什么事可以令你胆怯,你就不会畏惧。何况你只是要去认识他,并且让他也认识你罢了!

  在财经界、文艺界、政界和学术界,那些执牛耳的大人物,都是极富人情味的人,他们都是受人喜爱而容易打动人心的专家。

  善于运用认同术

  对待朋友,应该尽量抓准每一个机会增进交往,和朋友达成共识。例如,及时地给予对方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会拉近你和朋友的距离,使朋友对你更加忠诚。人生难免遇到困境,在朋友遇到困境时及时给予各方面的援助,是增进友谊的有效手段。只有友谊增进了,以后求人办事才会更加顺利。

  学会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朋友获得成功时,及时地、由衷地祝福朋友,分享朋友的喜悦,会使朋友更加快乐,并会感激你对他的祝贺。当朋友有困难时,应帮助他渡过难关,真正地体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精神。

  如果朋友对你的某些行为流露出不满甚至批评时,应该弄清友人不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时可能是朋友误会了你的意思,而有时或许是由于你的粗心没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使对方产生不满,但无论何种原因,你都应该谅解朋友,坦诚地向对方解释自己的行为,甚至赔礼道歉,以化解对方的不满,求得对方的原谅。

  与朋友交往时应多强调精神因素,淡化物质上的交往。交朋友时以对方的道德品质、脾气和性格是否与自己的相投作为择友标准,不要以贫富贵贱作为择友标准。与朋友交谈或来往时应强调精神上的交流,例如聊一聊最近的生活感触,互相给予鼓励和支持等,不要一味地谈钱、谈物质,这样会给对方很不好的印象。当对方遇到物质方面的困难时,应慷慨给予对方物质帮助,不要吝啬,这样会使朋友觉得你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人们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年龄相仿的人,但如果与跟自己年龄相差很大的人交朋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年人遇事经验丰富,年轻人遇事热情有冲劲,两者的交往可以取长补短,所以社会上也不乏“忘年之交”。

  人与人交往的最好结果是心与心的相通、志与志的相合、心理与心理的相容和分寸适度的距离感。无论哪方面,都应该力求达到一种“求同存异”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在经历、教育程度、道德修养和性格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些方面的差距不应成为友谊的障碍。友谊的长久维持应该是正确对待这类差距的结果。应该承认自己和朋友在对待事物方面的差距,承认这种差距,适应这种差距,双方可以有争论、有辩解,从争论中寻找两人的契合点,求同存异。在涉及精神信仰的因素中应尊重对方,在涉及认识水平的问题上应通过暗示、影响等方面使对方认识到你们之间的差距。总之,有时保持这种差距,比强迫对方或自己改变以缩短差距要可行得多。

  当然,朋友之间在兴趣爱好上有距离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何才能使朋友之间的爱好协调起来呢?一般来说,朋友之间的兴趣爱好是相近的,但有时又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互相取长补短,如此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能使友谊更上一层楼。在交朋友时,应注意多结交一些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去甚远的朋友,这样可以使自己见闻更广阔,思想更活跃。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感。”朋友之情再深,也没必要天天黏在一起,因为相距越近,越容易挑剔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忽视对方的优点和长处,长期下去,会导致矛盾的产生甚至断交。如果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使朋友彼此忽视缺点,而发现的是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并对对方有所牵挂,这样友谊就易于维持下去。

  总之,不管怎么样,对朋友要善于运用认同术,着力达到“求同存异”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这样才能维持长久的友谊,经营完善自己的关系网络。

  织一张好的关系网

  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办事更加顺利,于是整天忙忙碌碌,结识很多人,整天为应付自己找来的关系而叫苦连天,网织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许多死结,结果使用起来没有实绩,撒进海里网不到鱼,办不成事。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时就要理顺关系网,该增的增,该删的删,该修的修,该补的补。

  要编织一张好的关系网,不妨采取以下步骤:

  1.筛选

  把与自己的生活范围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的记在另一个本子上,这样筛选之后,就能分清轻重,区别对待了。

  2.排队

  要对自己认识的人进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排队。这样你就会很快明白该求什么样的人帮忙。

  由此,你自然就会明白,哪些关系需要重点维系和保护,哪些只需要保持一般联系和关照,从而决定自己的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3.对关系进行分类

  生活中一时有困难,需要求助于人,有的事情往往涉及很多方面,你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援,不可能只从某一方面获得。

  比如,有的关系可以帮助你办理有关手续,有的则能够帮助你出谋划策,有的则能为你提供某种信息。虽然作用不同,但对你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分门别类,对各种关系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鉴别,把它们编织到自己的关系网之中。

  编织关系网其实并不难,但是要把它的内容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是要识门,也就是说,对于与自己求助的事情有重要关系的部门人员一定要清楚、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和业务范围。二是要识路,也就是说,要熟悉办事的程序,先从哪里开始,中间有哪些环节,最后由什么部门决定,都应非常清楚,省得跑来跑去,重复找人。

  有了清晰的“关系网”后,聪明的人就会懂得如何保护和维系这张网,使它一直有效。他应该不断与网里的人保持联系,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保持旧的关系,发展新的关系,使自己的“关系网”越来越丰富。

  4.随时调整关系网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一个合理的人际结构,也必须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反映了人际结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前后联系上的客观要求。

  所以,你需要不断检查、修补关系网,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及时调整自己手中的牌,修补漏洞,及时进行分类排队,不断从关系之中找关系,使自己的关系网一直有效。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调整关系网的情况一般有3种:

  (1)奋斗目标的变化。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也许你的奋斗目标变了—比如弃政从商,这需要你及时调整关系网,以便为以后的大战商海提供有效的服务。

  (2)生活环境的变动。在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人口流动性空前加快,本来在A地工作的你,忽然到B地去工作。这种环境变动,势必引起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

  (3)某些人际关系的断裂。天有不测风云,朝夕相处的亲人去世了,在悲哀的同时,不能不看到人际结构的变化。

  虽然,调整关系网有被动调整和主动调整两种,但不管是何种调整,都要求我们能迅速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结构。

  此外,在与朋友交往时,你需留心地记录下和对方有关的各项事情,针对朋友的需求及特质修正自己的态度及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搞好人际关系。能打动对方的周全的准备则需要完整的情报,你不妨建立一个联络簿,联络簿就是情报的记录,完整的联络簿可以帮助你增强交际手腕。

  不管怎样,如果你想把事情办理得又快又好,那么就赶快为自己编织好一张有效的关系网,并细心维护、随时调整。

  第二节求人办事要掌握好进退

  求人办事要抓住时机

  求人办事,把握住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摸清了对方心理之后,并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时,应该学会当机立断,避免犹豫不决,贻误良机,这样就可以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拿李莲英的故事做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慈禧喜欢别人称她“老佛爷”,自然也喜欢故意摆出不杀生、行善积德的样子给人看。特别是在她60大寿之际,她更要做出一番“功德”来,好让天下人都知她慈禧有好生之德。李莲英为了能够在众臣面前求得慈禧对自己的宠爱以保自己的地位,于是,他绞尽脑汁地想出并做出一些绝招来奉承慈禧。

  60大寿这一天,慈禧按预先安排好的计划,在颐和园的佛香阁下放鸟。一笼笼的鸟摆在那里,慈禧亲自抽开鸟笼,鸟儿自由飞出,腾空而去。等李莲英让小太监搬出最后一批鸟笼,慈禧抽开笼门后,鸟儿就纷纷飞出,但这些鸟儿在空中只盘旋了一阵,又唧唧喳喳地飞进笼中来了。慈禧又惊奇又纳闷,还有几分高兴,便问李莲英说:“小李子,这些鸟怎么不飞走哇?”李莲英很是得意,知道自己做的准备已经让主子高兴了。于是,跪下叩头道:“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老佛爷一定万寿无疆!”

  一般说来,李莲英这个马屁可谓拍得极有水平,但这次却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慈禧太后虽觉拍得舒服,但又怕别人笑话她昏昧,于是脸上露出了阴森的杀气,随即怒斥李莲英道:“好大胆的奴才,竟敢拿驯熟了的鸟儿来骗我!”

  李莲英并不慌张,他不慌不忙地躬腰禀道:“奴才怎敢欺骗老佛爷,这实在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所致。如果我欺骗了老佛爷,就请老佛爷按欺君之罪办我。不过在老佛爷降罪之前,请先答应我一个请求。”

  在场的人一听,李莲英竟敢讨价还价,吓得脸都白了,哪个还敢吱声。大家知道,慈禧虽号为老佛爷,实际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许多因服侍不周或出言犯忌的人都被她处死,哪个敢像李莲英这样大胆。慈禧听了这番话,立刻铁青了脸,说:“你这奴才还有什么请求?”

  李莲英说:“天下只有驯熟的鸟儿,没听说有驯熟的鱼儿。如果老佛爷不信自己德威天地,泽及禽兽,就请把湖畔的百桶鲤鱼放入湖中,以测天心佛意,我想,鱼儿也必定不肯游走。如果我错了,请老佛爷一并治罪。”

  慈禧也有些疑惑了,她随即走到湖边,下令把鲤鱼倒入昆明湖。稀奇的事情真就出现了,那些鲤鱼游了一圈之后,竟又纷纷游回岸边,排成一溜儿,远远望去,仿佛朝拜一般。这下子,不仅众人惊呆了,连慈禧也有些迷惑。她知道这肯定是李莲英糊弄自己,但至于用了什么法子,她一时也猜不透。

  李莲英见火候已到,哪能错过时机,便跪在慈禧面前说:“老佛爷真是德威天地,如此看来,天心佛意都是一样的,由不得老佛爷谦辞了。这鸟儿不飞去,鱼儿不游走,那是有目共睹的,哪是奴才敢蒙骗老佛爷,今天这赏,奴才是讨定了。”

  李莲英说完,立刻口呼“万岁”拜起来,随行的太监、宫女、大臣,哪能不来凑趣,一齐跪倒,个个都向他们的“大总管”投来了奉承的眼光。事情到了这份上,慈禧太后哪里还能发怒,她满心欢喜,还把脖子上挂的念珠赏给了李莲英。

  且不论李莲英的为人如何,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莲英抓住时机讨巧的工夫实在高明至极。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抓住时机尽快办成自己要办的事。

  一个人办事的成功,除了依赖一定的条件之外,机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连韩愈也在他的《与鄂州柳中丞书》中写道:“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

  比如你要升官晋职。由于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者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是工作突出被提拔了,或者到了法定年龄,离休、退休了,或者因工作犯了错误而被解职了,总之,原来的职位出现了空缺,这个空缺就为你创造了一个升迁的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来临之时,你却不知道想办法抓住机会,甚至是在工作中犯了错误,那官运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提升是因为自己拥有某些才能。这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谁都知道,一个人被提升时,首先要有职位。没有空出的位置,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会被提拔到一个“悬空”的位置上。当然,我们不否认才能在提拔中的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级配备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为了体现年轻化的原则和要求,规定这一类班子的平均年龄均不得超过45岁。由于几个领导年龄较大,在选择最后一个人选时,他的年龄就必须在35岁以下。于是,有关部门不得不放弃35岁以上的优秀干部的人选,而把眼光集中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来。通过挑选,总算把一个年轻的副乡长选了上来。这个人刚当了一年副乡长,虽然素质不错,但主要还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他做梦也没想到会这么快走上地区的领导岗位。

  时机对于办事效果就是这样,时机不出现,有时任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办不好,办不成功;一旦时机出现了,你不想办,却反而歪打正着,然而,这属于一种非普遍的机会。

  就正常而言,大多数办事机遇,都是办事主体努力创造的结果,如下级主动承担某项重要工作而获得了广为人知的成绩和显露出惊人的才华,从而引起领导的重视、赏识而晋升成功。

  所以,要想办事成功,关键的还是要靠自己主观努力来把握住时机。

  把握住时机,最重要的是要认清时机。所谓时机,就是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一个人在车祸丧子的悲痛中还没解脱出来,你却上门托他给你的儿子保媒说媳妇,无疑你会碰壁的;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能提高办事的成功率。下面的这两种时机可以说是求对方的最佳时机。在办事过程中,你一定要注意把它牢牢抓住,那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对方情绪高涨时

  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表面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2.在为对方帮忙之后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为他帮了一个忙后,他就欠下了对你的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进行预先创造的。

  先为自己留好退路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会涉及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办事情时,先为自己留好退路。

  尤其是有些事情,一旦办了,可能就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失。

  东汉时期,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光武帝有意将她嫁给宋弘,但不知她是否同意,于是就和她一块儿议论朝廷大臣,暗暗地观察公主的心意。后来,公主说:“宋弘的风度、容貌、品德、才干,大臣们谁都比不上……”光武帝听说后就有意要促成这门亲事。过了不多久,宋弘就被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叫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然后光武帝带有暗示性地对宋弘说:“谚语云:'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说:“古语说:'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共患难的妻子是不应该被赶出家门的。”光武帝听完后转头对屏风后面的公主说:“事情不顺利啊!”

  很显然,这件事属于不该办的事,因为臣子宋弘有妻室,湖阳公主显然是属于“第三者插足”。如果皇帝办成了这件事,虽然在当时不属违法行为,但却是违背情理的。当然皇帝也知道,所以就事先为自己留有退路,借用“贵易交,富易妻”来表达,宋弘以“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来回应,既保住了皇上的面子,也顺利地推脱了事情。

  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生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另外,在办事情时,既要考虑到成功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失败的可能,两者兼顾,方能周全。在欲进未进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以便及早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例如: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做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原因是吴雅氏之弟贵宁,以姐姐并非自缢为由,不肯画供。

  后来,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朝中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并不复杂,但由于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案官员怕得罪阿桂,就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给海升开脱罪责。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带同御史崇泰、郑徵和东刑部资深已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扯到阿桂与和。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如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的暗中支持。和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能不借机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徵、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袒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后来乾隆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植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海升也供认是自己将吴雅氏殴踢致死,制造自缢假象。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于是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都倒霉了!有被革职的,有被发配到伊犁的。唯独对纪晓岚,皇上只给他个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因为纪晓岚曾说自己“短视”,这就为自己留了退路。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不妨学学这一招。

  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以及应变措施。这样办事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处于弱势时,就先退几步

  找人办事,一定要在忍耐中懂得进退之法,处于弱势时,就先退几步。进退之法,是许多成大事者都心知肚明的行动要略。

  李鸿章在权力的争斗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绝不冒险,所以才有步步高升的机会。

  当时大太监李莲英深受慈禧太后的宠爱,权倾朝野,人人望而生畏,人称“九千岁”。此人狐假虎威,老谋深算,心狠手辣。李鸿章以军功而升高官后,最初看不起太监,无意中就得罪了李莲英,因此,李莲英就想给他点颜色瞧瞧。

  不久后,慈禧太后有意静居,想把清漪园修缮一番,以便颐养天年。但却苦于筹款无术,时常焦躁。李莲英趁机说:“李爵爷是朝廷重臣,若能体仰上意,玉成此事,以慰太后,以宽圣心,当立下不世之功。”

  李鸿章听到有这样贴近慈禧太后的好机会,岂肯轻易放过?当即满口应承,并马上献计献策,同李莲英商量。李莲英听了大喜,拍手称善,笑容可掬地着实奉承了李鸿章一番。接着李莲英又谦恭有礼地希望李鸿章入园内踏勘一回,看看哪里该拆该建,做到心中有数。

  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李莲英却借口有事不能奉陪,只派了个伶俐的太监领着李鸿章,转悠了一整天。事后不久,李莲英又故意捡了个光绪皇帝肝火最旺的时候,诬陷李鸿章在清漪园里游玩山水。光绪最忌讳的就是别人不尊重他的皇权帝位。听说权倾当朝的李鸿章竟敢大摇大摆地在他御苑禁地游逛,顿时大怒。认为这是“大不敬”,是对皇权皇位的公然藐视和冒犯!光绪一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申饬”,将李鸿章“交部议处”。

  所谓“申饬”,就是由皇帝、太后或皇后派一名亲信太监,捧着“圣旨”去指着某人的鼻子,当众数落臭骂一顿。而被骂的人,既不能申辩,也不能回骂,还要伏在地上谢恩。这“申饬”虽不伤皮肉,却是极使人难堪的侮辱性惩罚。

  李鸿章被御批“申饬”后,他自然懂得其中奥妙,于是便立即派人送了银子,免去了当众受辱之苦。李鸿章自然很快悟出了吃亏的原委,从此以后便对这位“九千岁”刮目相看,敬礼如仪。这就是李鸿章的退让之法:不去冒险与人争斗,而以守住自己为重。

  善于退让,也能赢得成功,因为这样做一则保住了自己,二则保留了机会。

  人与人之间总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因此我们就更需要精通“撤步术”。让步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它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后退几步是必然的。求人办事一定要注意,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后退几步,由此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形势不妙,先走为上

  在办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甚至解决不了的难事。这种时候最好不要死挺硬扛,而是要采取“先走为上”之策略。

  所谓“先走为上”,是指办事者在自己的力量远不如对手的力量时,不要和对手硬拼,以卵击石,自取失败,应该采取“走”的策略,避开是非,争取另开新路。

  1990年,安德斯·通斯特罗姆被瑞典乒乓球队聘为主教练。由于通斯特罗姆平时对运动员指导有方,再加上其战略战术比较高明,所以瑞典乒乓球队连年凯歌高奏。在1991年世乒赛上,他率领的瑞典男队赢得了所有项目的冠军。在1992年夏季奥运会上,他们又夺得男子单打金牌,这块金牌也是瑞典在这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

  然而,正当瑞典国民向通斯特罗姆投以更热切期望的时候,他却突然宣布将于1993年5月世乒赛结束后辞职。通斯特罗姆的业绩如此辉煌,瑞典乒乓球联合会已向他表示:“非常希望”延长其雇佣合同,那么他为什么要在春风得意时突然提出辞职呢?许多人对此感到迷惑。

  后来,人们才知道,正是通斯特罗姆连年的成功促使他做出了辞职的决定,他透露说,自他担任主教练以来,瑞典乒乓球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现在我已感到很难激发我自己和运动员去争取新的引人注目的胜利。瑞典乒乓球队需要更新,需要一个新人来领导”。

  在这里,主教练通斯特罗姆用的正是“先走为上”的计策。在体育赛场上,没有永远不败的常胜将军。通斯特罗姆在感到很难再去“争取新的引人注目的胜利”之际,果断地退下来,无疑是明智之举。这样,既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声望,又可以使瑞典队得以更新。

  在我国古代,晋国公子重耳的故事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晋国公子重耳由于国王昏庸,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自杀,因而出走流亡在外,这样他既避免了骊姬的迫害,又能留得余生待国有转机时回朝主持朝政。在他流亡期间,也渐渐变得成熟干练,而且他也充分利用“走”来寻找他的同盟者。这样他就在“走”的同时来促使晋国内外发生有利的变化,最后,他终于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归晋,众多人欢迎重耳回国。

  这是留与走的一个鲜明对比:留则无生路,走后得王位。这虽是一个治国之君的经历,但这个道理在我们平时办事的过程中也是大有作用的。切记:走是为了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不是为了躲避困难,寻求安逸。

  过度敏感不利于办事

  在准备求人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给予热情接待,可是到时候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其实,这是自己对彼此关系估计错误,期望太大而形成的。

  求人办事,察言观色当然是必备的技能,但是如果你过于敏感,那就等于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对于办事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这种过度的敏感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卑感在作怪。他们总希望自己是生活的强者,是别人心目中的优秀分子,可往往事与愿违,想象与现实之间有距离,这种距离促使他们更加敏感紧张,随时捕捉任何可能对自己不利的信号。结果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循环:你越紧张兮兮的,就越容易成为别人的话柄或笑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你的猜疑与敌意,这样就会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

  菲菲到多年不见面的同学家去探望。这位同学已是商界的顶级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劳。因此,对来家的客人,只要是一般关系的,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菲菲以为自己会受到热情款待,不料到那里后,发现同学对她不冷不热,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她愤愤然,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她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心态和想法,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幸亏事后菲菲并没过度敏感到不与同学交往的地步,因而增进了友谊。假如当初她因受了一次冷落就不和人交往了,那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友谊了。

  无论是工作或生活中,过度敏感都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北大怪侠”孔庆东在《47楼207》中曾写过这样一件趣事:

  上中学时,几位同学在一起边走边玩儿,忽然间走到前边的一位姓马的同学转过头来,愤怒地叫道:“你们叫谁马寡妇?”其实大家谈论的话题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就这样给自己起了个外号。

  人们常说做贼心虚,可是有很多人,他们自己明明并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心里却常发虚,他们过分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态度的微小变化,其实别人并没有拿他们怎么着,但他总会以为大家在同他过不去。这样一来,不但把自己弄得紧张不堪,别人也不会再情愿给他办事了。

  分清事情的分量再办事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捡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捡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可能涉及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所以,在这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间,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运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轿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就是敬仰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赵国之所以不被他国欺负,就是因为有将相文武二人的威势。可见,把握好事情的分量,不仅利于个人关系,对集体、对国家也是幸莫大焉。所以,每个人在办事情之前,都要先把握好事情的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方能事半功倍啊。

  事有大小,事有种类,事有难易,有的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事则可办可不办。我们不但要知道哪些事应该怎样办,而且要知道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

  如果你觉得事情能够办成,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办。

  如果你觉得要办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如果你觉得要办的事情没有能力办到,就不要勉强去办。

  有些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家庭中的,能办的要及早办,不能办的也要想办法找关系求人去办,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别人求办的事,对于这类事我们应该有一个因事制宜的态度。

  办事要掌握好火候

  办任何事情都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发生后,必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目标相背离,或是财产损失加大,或是身家性命有危。但是有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发生之时,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浇油,使事态发展愈加严重,而冷却几日,使当事人恢复理智以后再处理,就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办事过程中,处理事情,就要掌握好火候,这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

  像我们都熟知的“将相和”的历史故事,如果蔺相如在廉颇正气势汹汹之时,去找他解释,与他理论,即使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廉颇也可能一句也听不进去。这样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反而极有可能引起新的冲突,使事态严重,对彼此双方更为不利。

  为掌握解决冲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种“10%法”,即事情发生后,再等10%的时间,这10%的时间,你的朋友或对方,会因说出的话,办过的事向你道歉;这10%的时间,也使你的头脑更清醒,而不至于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受到别人的伤害,我们很可能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想应当怎样对待,要知道大多数人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的。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伤害,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为你办事的人。

  需要我们立马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来不得任何拖延。做完了一件事后又可依此方法对下面的事进行分类。那么我们依据什么来分清轻重缓急,设定优先顺序呢?

  善于办事的高手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呢?下面是3个判断标准:

  1.我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2.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所谓“最高回报”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标要求”或自己会比别人干得更高效的事情。

  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一定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社会只承认有效劳动。

  因此,勤奋=效率=成绩/时间

  现在勤奋已经不是时间长的代名词,勤奋是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目标。

  3.什么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均衡才能和谐满足。因此,无论你地位如何,总需要分配时间于令人满足和快乐的事情,唯有如此,工作才是有乐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的热情。

  通过以上“三层过滤”,事情的轻重缓急很清楚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注意,人们总有不按重要性顺序办事的倾向),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练习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逐步学习安排整块与零散时间。不要避重就轻。事情肯定会有轻重缓急,先集中时间,把最重要的先完成,不重要的拖拉了自己也不后怕。利用好零散的时间做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繁琐的杂务。关键是不要怕办难办的事。

  总之,只有在办事时把握住处理的火候,才能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第三节找不同类型的人办事要有不同的方法

  性情暴躁的人

  办事时,难免会碰到性情比较暴躁的人。这种时候,我们该怎样与之相处办事呢?

  所谓性情暴躁的人,通常是指那种好冲动,做事欠考虑,思想比较单纯,喜欢感情用事,行动如急风暴雨似的人。一般来说,这种人没有太多的心计,喜欢直来直往,不会转圈,同时他也不会为别人考虑太多。正是因为这样,这种人容易被得罪也容易得罪别人。许多人都不愿意和这种性情暴躁的人来往。

  其实,这是一种对人认识不足的偏见。他们身上也会有很多优点,在同这些人办事时不妨好好利用这些优点,你就会发现,事情完全不像你想象中那么难办。

  首先,这种人常常比较直率。心里想什么,就会直接把它表现出来,不会搞阴谋诡计,更不会在背后算计人。他对某人有意见,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所以,与其和那些城府较深的人相处,还不如与这种人打交道。

  其次,这种人一般比较重义气、重感情。只要你平时对他好,尊敬他,视之为朋友,他会加倍报答你,并维护你的利益。所以,和这种人交往,不一定非要那么客套,或讲什么大道理。你只要以诚相待,他必定真心相对。

  最后,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听奉承话、好话。因此,与其交往的时候,最好多采用正面的方式,而谨慎运用反面的或批评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求助这种人的时候,不必含蓄,不必讲太多的技巧,有什么说什么就可以了。平时交往过程中对他义气些,搞好彼此的关系,你有事情去求他,只要能做到,一般他不会袖手旁观的。这时,你就可以讲明困难,请求他的帮助,而无须拐弯抹角,费尽心机地想法求他了。你可以真诚一些,说一些好听的话。这样十有八九,他会欣然帮助你的。

  性格冷淡的人

  当我们找人办事时,极有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他不会注意你在说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有没有听进去。和这类人打交道,找他们办事的确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但出于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又往往不得不求助于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出于对自尊心维护的需要,我们就要采取一种相应的措施!

  从表面上看,似乎他怎样对你,你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你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有事情求助于他而不是他求助于我们,这样呈现出来的优势、劣势很明显,以冷淡对待冷淡对我们求人办事是有害无益的。

  其次,他们的冷淡并不是由于他们对你有意见而故意这样做,而是他们性格的一种自然表现。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在主观上会认为他们的做法使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这绝非他们的本意,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对你的伤害。因此,你完全不必去计较它,更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判断对方的心态,以至于也做出冷淡的反应。这样,常常会把事情弄糟。

  其实,尽管性格冷淡的人通常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是,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只是别人不大了解而已。所以,在求他之前和办事之中,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多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尽可能地了解他。一旦触到对方所热心的话题,他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冷淡的态度,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而这时候也是你们关系最融洽的时候,提出要求自然会很容易让对方接受并乐意帮助你。

  另外,还应该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是耐心,要循序渐进,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维护其利益,逐渐使他们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从而调整和改变他们的心态。这样,当我们有事情请求他们帮忙时,也不会轻易碰钉子。

  清高孤傲的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些人往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处处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求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办事,确实是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有事相求而不得不同这种人接触时,该怎么办呢?

  或许有人会说,对这种人就必须以牙还牙。他傲慢无礼,我便故意怠慢他。这种做法在有些时候也许是必要的,但这里面感情成分太大,甚至是感情用事。似乎对方的傲慢清高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于是,我们也要用这种方式去回击他。但理智而现实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处境和目的,我们就会发现寻找适当的接近方式让他认可、接纳你才是上上之策。因为,如果他傲慢、你怠慢,便极有可能使交往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显然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应该从如何使自己办事成功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能仅凭感情用事而白白浪费时间与机会。

  对此,可供你参考的建议有3条:

  第一,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他能够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一次就把事情办成是最好的。这样,对方往往也会由于缺少这样的机会而收敛自己的气焰,从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语言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这样,会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太放肆。

  第三,不要认为对方对你客气,你就认为他热情有礼貌,他多半不是真心的。

  总之,你要在不得罪对方的前提下,达到你的目的,所以和这样的人说话、办事一定要小心谨慎。

  耍阴阳脸的人

  在办事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这样的人:他当面奉承你,背后却对你嗤之以鼻;他为了赢得你的好感,会事先送上一两下掌声;为了取得你的“庇护”,整天低声下气地围着你打转;他对你心怀不满,但当面总是笑脸,背后却到处搬弄是非……这类人物,有着阴、阳两张脸皮,具有双重人格。

  的确,有些人就是这样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喜欢耍手腕,甚至是吹吹拍拍,两面三刀,有事没事就对别人放两支冷箭。对此类行为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在交往中“触礁”。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在与他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戳穿他的假面具,当然更不能简单地拒绝他们肉麻的奉承,因为这样可能会得罪他们,从而影响自己的事。求这样的人办事,还要谨防被他们所利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除非自己迫不得已,否则,尽量不要求这样的人办事,即使求他们办事,也一定要慎之又慎,避开他们所设的陷阱。

  私心较重的人

  这个世界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如果要这种人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肯定不会考虑的。

  有一位王小姐,经常手不离计算器,这说明她始终在计算着自己的利益。所坚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其他事情,她不会在意如何做好,只会考虑怎样做才最省事。这种悭吝之徒谁都不会对她产生好感。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有求于这种人,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说话要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时,自然就会表示出满意。如此,你求人的目的就很容易达到了。

  此外,私心较重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十分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但是,他们也往往会因利益而忘我地工作。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这种特点加以引导利用,也可发挥优势,为我们做一些事情。例如,对于这种人无法以情义唤起他们助人为乐的热情,不过完全可以用一种利益交换的方式让他们为自己办事。我们可以直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回报作为办事的条件,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的办事热情一定非常高涨。不过让这种人办事,你也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不能让其吃亏。比如说,有一种产品100块钱一件,让他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为你办事。你给他200块钱,让他帮你捎回两件,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有怨言。因为你虽然给他的钱正好买两件产品,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吃了亏,因为他没有从中挣到劳务费。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有可能为你购买几十块钱一件的劣质产品,那你的损失就不止几十块钱了。所以,求助这种人办事,最好要让他占上一点小便宜,让他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地为你办事。

  “闷死牛”的人

  生活中不乏一些“闷死牛”的人,他们总是沉默寡言,但有时候我们也免不了求他们办事。而求人办事,你总得了解一下对方有什么想法吧,偏偏这种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如果对方不开口,或者不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事情就难办了。

  有这样一位新闻记者,他文笔很好,就是喜欢沉默寡言,你问他什么,他都是含糊其辞或者沉默以对,不肯多吐露一个字。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就不再言语,只顾低头写稿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对这件事情到底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你遇上这种人,求他办事就不必拐弯抹角,可以直接给他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方式,比如,“行,还是不行?”“是A还是B?”这样问你就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你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非得问他“你觉得怎样做更合适呢?”那你就甭想把事情办成了。

  总之,求“闷死牛”的人办事,最好不要拐弯抹角,而要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这样办事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好拔尖”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好拔尖”的人也不少。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正确、比别人强。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排挤别人、不择手段地打击别人,力求在各方面都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和气,往往迁就他、让着他。

  但是,一味地迁就忍让是不合适的。中国人总是追求一种和谐,谓之“和为贵”。这无疑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和目标。为了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必要的退让,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处理方式。“和”无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去获得“和”,则有不同的方式。“让”是一条途径,“争”也不失为一条途径。殊不知,有些争强好胜的人并不能理解别人的谦让,反而认为别人懦弱,由此变本加厉,更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

  尤其在办事的过程中,对这样的人,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值得注意的是,“好拔尖”的人中,有一些是属于性格使然者,也有些是属于社会化不够的不谙世故者。一般来说,后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更多的应该是正面地引导和点拨,开阔其眼界,增长其见识,这类人一旦成熟,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就会改变过去“好拔尖”的性格。

  迁就只适合那些比较通情达理的人,而对于过于狂妄、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妨给他点儿厉害,挫挫他的锐气。待挫败他的锐气后,你再向他提出请求,他也就不会再摆太大的架子了。相反,你挫了他的锐气,他对你会另眼相看,反倒更真心地为你办事。

  第四节办事必知的忌讳

  死要面子活受罪

  求人办事,不能死要面子,须知“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总是以为自己是多么清高,这样事情能办成吗?

  我们对于面子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

  小说《红楼梦》和话剧《北京人》,都真实地表现了本已败落,但仍不肯抛弃面子的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些面子一旦全都不存在,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可见,很多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面子当然应该要,一个一点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复存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保?当然,人们也都非常明白,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则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犹失。

  有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齐国有一个很穷的人,娶了一个老婆,还有一位小妾。这个人祖上也曾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老婆、小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他经常会对妻、妾说,经常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回来都装成酒足饭饱的模样。后来,老婆觉得自己家清贫,但丈夫却经常能赶贵人的宴会,于是就跟在丈夫背后想一探究竟。终于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原来这个人每天都来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跑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原来他就是这样“参加宴会”的!而每天他都跑来得意洋洋地在他的妻、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丝毫也不觉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也就不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其实面子的危害岂止是活受罪,有时还是伤害自我的导火索。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勇敢看成有面子,所以,传说有两位勇士,为了表示勇敢,居然互割对方的肉下酒,最后双双送了性命。

  以上讲的都是古代的例子。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要面子的现象同样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人类在不断分化,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许多人在社会剧变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他们的心理遭到了极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虚荣来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当官的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其目的都是要让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以满足自己的“面子”。

  要知道,死要面子会使人变得乖戾而孤独。有一位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技术与学识上也许并不太差,但由于自尊心过强,所以,尽管年逾不惑,却仍然和同事们难以和睦相处。原因是,不管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连日常琐事的看法和处理上,只要别人的意见与自己不合,他就觉得面子受了损害,一点也不能容忍,立时发作起来,非要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不可。否则,就会不依不饶,甚至恶语相加。因为他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筹,意见必然正确无误,别人只有跟着走的份儿,否则就是以邪压正,同时,这也是不给自己面子。正因为他的这种毛病,所以,凡与他相处稍久的人,无不敬而远之,避之犹恐不及。试想,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去找别人办事,那成功的几率会有多少呢?

  总之,死要面子的行为是应该被摒弃的,否则对求人办事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严重危及你的人际关系。

  过于吝啬

  过于吝啬是求人办事的一大忌讳,它会使原本容易办成的事情功亏一篑。有这样一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春秋时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华的谋士,又是一名家财万贯的大商人。他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随后功成身退,移居别地经商,以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他还被后世奉为中国商人的始祖。

  但是后来,他的二儿子因杀人获罪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计划用金钱保全儿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庄生与楚王的关系很好,楚国上下都非常敬重他,于是范蠡决定通过庄生来解救自己的儿子。虽为朋友,范蠡还是让长子带上足够的钱财和一封书信去见庄生,并嘱咐长子把信和钱交给庄生,一切听从庄生安排。

  范蠡的长子到达了楚国,发现庄生家徒四壁,院内杂草丛生,一点也不像个达官显贵的样子。虽然他按父亲的嘱托把信和钱交给了庄生,但心中并不认为庄生可以救出弟弟。

  庄生收下钱和信,告诉范蠡的长子:“你赶快离开吧,剩下的事情交给我来办,即使你弟弟出来了,也不要问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长子由于心存疑虑,并未听从庄生的话而马上离开,而是接着又去贿赂其他权贵。

  庄生因为得了范蠡的好处,于是就说服楚王大赦天下,楚王听从了庄生的建议。

  范蠡的长子听说楚王大赦天下,觉得弟弟一定会被放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自己送给庄生那么多的钱财不就等于白送了吗?于是他又去找庄生把送去的钱要了回来。他为此十分得意,以为既省了钱又办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亲请功领赏了。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庄生没有了好处,心里自然很不舒服,感觉自己被范蠡的长子耍了。于是又去见楚王说:“听说范蠡的儿子在我国犯罪被囚,现在人们议论说大赦是因为范蠡拿钱财贿赂众位大臣的缘故,这于您的名声不利啊!”

  楚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气愤。于是就先杀了范蠡的儿子再实行大赦。结果,范蠡的长子因不愿给人好处,而只好带着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这个故事很好地告诉我们,求人办事,过于吝啬是没有好结局的。范蠡的长子因为吝啬,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而且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求人办事不给人好处,事情就无法办成。基于这一点,可以在办事之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者在办事前让对方知道事情办成后的好处。有这样一个例子:

  西斯是一个大农场的主人,他在自己的农场里种植了大片的棉花,棉花成熟的时候,他雇了许多工人来采摘。

  有一天,西斯去农场巡视采摘情况,却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偷懒,地上也到处扔着雪白的棉花。西斯急了,他把工头找来,让他解雇偷懒的工人,并要求不要乱丢弃棉花,工头答应了。

  过了几天,西斯又去农场巡视,发现情况依然存在,他十分纳闷,不明白那些工人们为什么不听从命令。同时,他也为此十分着急。因为严重浪费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不抓紧时间采摘棉花,雨季一来,棉花将会被雨水毁掉。

  西斯向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请教,朋友告诉西斯:“因为农场里的棉花是你一个人的棉花,工人们工作的好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西斯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他这才认识到,因为即使那些工人们采摘得十分认真,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有偷懒和乱丢棉花的现象,要想让工人们把事情办好,就必须给那些工人们一些甜头和好处。于是,他立即召集工头和所有的工人们开会,他在会上宣布:“在雨季之前把棉花采摘完毕,工人们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得到采摘棉花收益的20%;如果能杜绝乱扔棉花的现象,工人们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此后,西斯再去农场巡视时,再也没有发现偷懒的工人,地上也没有胡乱丢弃的雪白的棉花了。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有钱能使鬼推磨”,古往今来皆是同理。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即便是朋友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当然,能够找到双方的共同利益,求人办事自然会有好结果。但是,一般情况下求人办事,势必会使对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想求人办事,不给予对方一定的好处,或让其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他就很难帮你把事情办好。所以,你要记住:想办成事,就不要把钱袋扣得太紧。

  急于求成

  有些人在求人办事时,心急火燎,巴不得对方马上着手就办。如果对方一两天没什么动静,便有些沉不住气了,一催再催,搞得对方很不耐烦。这不是求人的正确态度。也许,对方有自己的难处,不得不慢慢作打算;也许,他真的无能为力。不过,无论对方处于什么境况,我们必须要有不急不躁的耐心。请记住: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对方。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了,文侯这才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假如当初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将是另一番结果。

  同样地,求人办事也就像打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棘手的问题,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好的人才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相反,急功近利的小人往往欲速则不达。

  另外,还应注意:求人办事不同于求己,人家前因后果、方方面面总是要考虑考虑的,有时候还要故意地做些姿态,让你看看。这时候,你只能平心静气地等待。你不能老去打听催问结果,这样,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厌烦,而且觉得是你不信任他们,明明有心想要帮忙的事情,经你这么一搅和,希望倒没有了,这叫得不偿失。所以,求人办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存在羞怯心理

  一说话就脸红,一笑就捂嘴,一出门就低头,这是许多天生羞怯的人的共同表现。但是,羞怯却是办事的天敌。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步就要克服羞怯心理。

  人的羞怯情绪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某些领域来看,羞怯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有人甚至认为“适当的羞怯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在办事的时候感到害羞那就并不是一件好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公开亮相,无意与他人竞争,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得很不善于交际;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为人着想。羞怯不仅不利于一个人办事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很多羞怯程度很高的人都希望能使自己有些改变,变得乐观而外向一些,以适应现代社会。

  要想改变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弄清造成羞怯的原因。一般来讲,羞怯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所致。有人认为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对羞怯的影响更大些。据观察,有些羞怯的人在自己的孩提时代并不羞怯,只是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受到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压力,加之自己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久而久之,才形成羞怯的性格;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童年时家庭的抚养环境导致的,有些家长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玩耍,或是周围没有同龄儿童,长期下来也会形成一种内向而羞怯的性格。针对造成羞怯的原因,要想克服羞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提高认识。要明确性格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你已形成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因为羞怯的人也有很多优点。要避免羞怯,关键是要少考虑自我,多考虑他人,多考虑社会价值,多考虑如何与人交往。此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承认羞怯是自己的弱项。这样当别人注意到你时,你才不会紧张或刻意地掩饰自己,才能采取随和的态度,也只有这样,你同别人的关系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其次,坦诚自我。首先你必须学会尊重别人,不要给别人一种傲视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并乐意与你交往。否则,整日孤芳自赏,尽管主观上想克服羞怯,但终因客观上的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同时,为人要热情、开朗,做出乐于与人交往的表现。否则,终日沉默不语,别人便不愿打扰你了。只有善于并乐于表达,使别人在与你的交谈中获得乐趣,别人才愿意与你交谈,你也才能从羞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再次,关注他人。平时,你要留心他人的行动和爱好,了解对方对什么样的话题、行为最感兴趣。这样,与人交往时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觉得你容易接近,容易成为好朋友了。

  总之,无论如何你都要尽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这样一来,就为你的成功办事打开了一扇大门。

  被原则绑住手脚

  求人办事有缜密的思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遵循的原则都尽量考虑一遍是十分可取的,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论办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但是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时候我们求人办事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比如说,有个人想为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儿子找份工作,而这个人的表哥就在某个机关单位当领导,于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为儿子谋个差事。这位表哥得知亲戚的心意后又多方考察自己的侄儿确实有才华,然后他就想自己是应该“举贤不避亲”呢,还是“避亲”?其实,这种情况下,他完全可以帮侄儿一把,因为侄儿具备那种能力,就应该帮那个忙。这就是一种灵活性原则。只要能得到一个“双胜无败”的结局,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就用什么样的姿态。

  生活应该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能总是那种正经八百的“成人对成人”。一个人要在别人的心目中为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就要善于非常灵活地进行“心理角色”的扮演。在办事过程中,有3种人显然是“不可爱”的:一种是老要显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只会扮演“家长”,不会扮演“成人”的人;另一种是老要别人为自己操心,而从来不知道也应该为别人操点心的,只会扮演“儿童”,不会扮演“家长”的人;还有一种是所谓“纯理智”的,只会扮演“成人”而不会扮演“儿童”的人。为了确保在社会中办事成功、顺利,就不应该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此外,用“压”来迫使对方向自己屈服,用“顶”来迫使对方迁就自己,或者为了不得罪对方而“忍气吞声”地屈服和迁就,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讲究“选择和诱导”的艺术,就是为了找到一种“不压、不顶、不屈服、不迁就”而又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好办法。但这需要很大的灵活性,“认死理”,“容不下矛盾”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得罪别人

  给人办事时,不论是否办成,都不应该得罪别人。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添一堵墙。”作为一个办事人员,应尽可能少树敌,更不可过多地得罪人。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夷射,在接受国王的宴请后,酒足饭饱而出。此时担任王宫守门的小吏则跪请求说:“给我一点酒喝吧。”夷射斥责则跪说:“一个下贱的守门人也想饮用国王的美酒吗?滚开!”夷射走远后,则跪非常气愤,于是,将碗里的水泼在郎门的接水槽中,水的颜色类似小便。

  天明以后,齐王发现了就对则跪呵责说:“昨天晚上,是谁在此处小便呀?”则跪回答说:“我没看见,但昨天夷射在这地方站立过。”齐王大怒,因此诛杀了夷射。

  一个卑贱的守门人因为被大臣所侮辱,竟然设计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见树怨的害处。

  香港巨富胡金辉在介绍他的成长时,曾告诫说:“处世方面,另外有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应该不得罪人。宁愿自己搽面抹膏,也得让自己好过。”

  在办事时,得罪别人就很容易将自己逼入困境。例如,美国总统林肯以伟大的业绩和完美的人格获得了人们的衷心敬仰,他的许多事迹世代被人们传颂。但他在成长道路上也曾因为爱得罪人而经历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轻时,不仅专找别人的缺点,也爱写信嘲弄别人。且故意丢弃在路旁,让人拾起来看,这使得厌恶他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他到了春田市,当了律师,仍然不时在报上发表文章为难他的反对者。有一回做得太过分了,最后,竟把自己逼入困境。

  当时,林肯嘲笑一位虚荣心很强又自大好斗的爱尔兰籍政治家杰姆士·休斯。他匿名写的讽刺文章在春田市报纸上公开以后,市民们引为笑谈。惹得一向好强的休斯大发雷霆,打听出作者的姓名后,立刻骑马赶到林肯的住处,要求决斗。林肯虽然不想同意,却也无法拒绝。身高手长的林肯选择了骑马比剑,请求陆军学校毕业的学生给他教授剑法,以应付密西西比河沙滩的决斗。后来在双方监护人的排解下,决斗风波才告平息。

  这件事给林肯一个很深的教训,他认识到得罪别人的事就连最愚蠢的人都不会做。而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并能克己的人,却常常是扬弃恶意而使用爱心的人。从此,林肯改变了自己对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训及成功是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的。

  美国前副总统安格纽以失言出名。他曾激烈指责新闻界的是非,他说:“老是作反政府的言论的大众传播物,简直是叛徒。”这句话在新闻界,引起了极大风波,招致了新闻界的合力围攻,即使他要收回这句话,也已经太晚了。后来时代杂志的哥拉姆斯特分析说,这只怪安格纽用错了一个字,如果把Massmedia(大众传播物的复数形式)换作Massmedinm(单数形式),就不会有什么风波了。这是因为以复数代替单数等于指责了所有新闻广播界,触犯了众怒。所以,如果我们要表示指责或批评时,应尽量采取“有的人”、“个别人”这样的单数称谓,不要由此而招来别人的怨恨。

  以上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办事时不可轻易得罪别人,否则只会是自找麻烦,增加办事的难度。

  与小人结仇

  我们在办事时,总会时不时地遇上一些小人,和小人保持距离,就成为办事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因为小人的小心眼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有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在临终前交代儿子务必替他报仇,儿子问是为了何事。这个人说:“10年前在一个聚餐场合某人夹了我想吃的一块肉。”儿子问他:“当时为何不赶快夹起来吃?”父亲说:“因为筷子上已有一块肉。”儿子说:“把那块肉赶紧吃掉呀!”父亲说:“可惜我嘴里正吃着一块肉!”

  常言道:君子不念旧恶。这是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君子的标准。但事实上真正能做到“不念旧恶”的能有几人?有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有的人则不然,芝麻大的小事也会记恨在心,难以释怀。在求人办事中,我们常会不自觉地得罪这类心胸狭窄的“小人”,而且有时得罪了小人,自己却不知道。这些人不但“不忘旧恶”,而且会耿耿于怀,一有机会就要加倍报复,“以消心头之恨”。

  有不少人疾恶如仇,他们对小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但是,在办事的时候,你要记住:千万不要疾恶如仇。否则,事情必不会办成功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同小人保持距离,而不必疾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毕竟他们也是需要面子的!唐朝名将郭子仪和宰相杨炎对小人的不同态度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当朝权臣卢杞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丑陋,生就一张铁青脸,脸型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甚至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的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要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妻侍女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卢中丞来为什么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位卢中丞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那么,他一定会记恨在心,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此例子中,郭子仪正是看清了卢杞的阴险面目,所以,自己虽然位及将相,也不敢得罪他。

  当时,杨炎与卢杞同为宰相,但杨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能手,他提出的“两税法”为缓解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的史学家评论他说:“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见此人确实是个干练之才,受时人的器重和推崇。此外,杨炎一表人才,而且博学多闻,文辞华丽,精通时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然而,杨炎虽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之度。尤其是在处理与同僚关系问题上,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疾恶如仇。对卢杞这样的奸诈小人,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缺乏政治家应具有的圆通处世韬略。

  卢杞与杨炎结怨后,千方百计图谋报复。不久,机会终于来了。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拒不受命。德宗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带兵讨伐。杨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认为此人反复无常,极力劝阻德宗,德宗很不高兴。李希烈受命掌握兵权后,正碰上连日阴雨,进军迟缓。德宗是个急性子,就去找卢杞商量。卢杞见机会已到,就趁势说:“李希烈之所以迁延徘徊,只是因为杨炎还被重用。陛下何必爱惜一个杨炎而耽误了大事呢?不如暂时免了杨炎的相位,使李希烈心情舒畅就会尽心竭力于朝廷了。事后再起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德宗认为有理,就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丞相职务。就这样,杨炎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不久,卢杞又进谗言害死了被贬的杨炎。

  可见,与小人结仇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办大事者一定要切记:千万别与小人结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