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丁丁只有手宽长: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中国教育的必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7:53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中国教育的必然

  无奈

  这些时候,网坛上又在热议教育问题。一位中学教师在网上发帖称:“做了15年老师的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他发现,近几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上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这就对了,这正应验了中国“豪门贵胄”的老话。

  这位教师说,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会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起跑线已经低了一截。而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甚至不惜花巨资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补装备。他们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请私人家教,甚至远渡重洋赴欧美参加暑期集训,成绩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有高校教师还发现,如今高考,在考试中常会出现一些网络新潮语言,农村孩子有可能根本没有接触过;其次,由于师资设备、知识更新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学生的英语等学科水平远低于城市学生;还有,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缺乏社会交流,所以,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知识面狭隘,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再有,寒门学子难以支付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各种昂贵的生活、学习费用,即使凭机会获得了高校的录取,但也会因为经济原因难以维持就读而失学(许多地方的贫困生助学贷款常常徒有虚名)。这就会使贫穷家庭出生的孩子愈加难以进取,使得“富生富,穷生穷,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成为可以长久延续的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尽管这会导致贫富割裂,社会断层,阶级分化,矛盾激增,甚至会引起群体动荡,但对维护统治阶层或既得利益集团短期内的现实利益还是非常“恰当”的。

  这恐怕是许多上层人士原本就需要的局面。记得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有一个“著名”的“高等教育或名校教育是富人教育”的“论断”。他说“人们对学费问题应当转变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孩子从小学上到大学花的钱很少,因为国家都给包了(其实并未包全,希望学校纷纷倒闭,因贫失学者在贫困地区比比皆是),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实力如何,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学贵’观念重要来由之一。”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产业化”有可能更甚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完全遵循“富进穷退”,“富胜穷汰”的“游戏规则”。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各种阶层的人。我们不但要有统治阶层,还需要劳动阶层,既传统意义上的劳心阶层和劳力阶层。而且从来都是劳心者贵,劳力者贱。即使我们经常会说,我们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从来不分贫富贵贱,大家都有平等地位,平等权利。那不过是“维稳”宣传的需要或骗人的鬼话而已。在我国,好象至今还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实践之。这些年来,特别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模式,以及因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而造成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富裕阶层或权势阶层的子女们获得了用钱、权开启的优等教育权。这就充分说明,“寒门再难出贵子”肯定会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

  穷人们大可不必哀伤,能获得一定的(不是完全公平的)生存权,已是一种进步。要想获得所有社会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或要争取所有人同等的生存质量和政治权利,恐怕还要等若干个100年(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社会主义,按我们政治家的意思分别都要100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耐心等待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