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谦的歌难吗:孙郁教授讲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1:26:08

孙郁教授讲鲁迅

(2009-05-17 19:01:31) 转载标签:

杂谈

孙郁教授讲鲁迅

鲁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那样一场运动给予历史最大的功绩是什么?鲁迅,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师到底为如今的青年人留下了什么宝贵财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解答。

  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千里知行社主办的“五四的记忆”系列讲座之二“五四的烈火——鲁迅”于5月8日晚举行。

  强调个性自由的鲁迅

  孙教授首先强调,对于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我们千万不可片面化。文化是包罗万象的,那么,五四运动中思想的启蒙者也就绝非胡适、陈独秀、鲁迅这几个人,因为那个年代是复杂的,那时的文化思想也是最具活力的。我们只能说他们几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但绝非全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单单就文化思想而言其可研究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同学们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博览群书,尝尽百家之言。


  孙教授讲到,如果想要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我们首先就应从自由两个字谈起。鲁迅是十分强调个人主义的,他认为,中国最缺乏的便是个人,所以他不断汲取西方个性主义强烈的思想精髓,如雨果、尼采、加缪、卡夫卡,鲁迅认为他们的文字中很少有生命压迫的东西,只是张扬自己的主张想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自由所在”。鲁迅先生曾这样定义人,他说人的本质是自我选择,人生来自由,就好像小说《故乡》中谈到的“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为了路”。而未来的自由,尤其是年轻人的自由更应该自己来争取。但鲁迅也并非一味强调极端的个人主义,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未来有三件要事,一为生存但不苟且,二为温饱但不奢华,三为发展但不放纵,我们也必须时刻警惕“专利民族主义”。鲁迅先生强调的个性自由,首先讲的是“立人”,扬个性,张精神,君子群而不党,每个人都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这样社会才会丰富,才会生机。再者,鲁迅先生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他也重视“互为主体”,爱国热情要有,但是不可以肆意膨胀,激进的爱国主义是要不得的。

  拥有独特思维方式的鲁迅

  孙教授认为,鲁迅之所以成为近一百年来中国思想领域上原点似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源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鲁迅先生曾说,选择什么就警惕什么,假如你选择了家庭、爱人或是事业,在满足于喜悦与美满的同时,你也该警惕他们哪一天将你吞噬,再无法自拔。鲁迅的思维总是复杂的,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比如当时中国社会上有一个有关日本新村问题的讨论,当时大多数学者惊叹日本新村的发展模式,纷纷支持在我国效仿,仅有少数学者像鲁迅先生那样“慢半拍”思考,鲁迅发表了《听说梦》认真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以盲目效仿,言语辛辣讽刺,也因此有人常常评价说鲁迅是刻薄的,是无情的。其实不是的,他只是主张用批判的思维看问题的两面,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

  鲁迅,绝望中饱含希望的人

  鲁迅并非五四文化中的先锋旗手,对于那个时代起初他是悲观消极的。谈到五四先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当之无愧,而现在强加给鲁迅这顶帽子显然不太正确。鲁迅自己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是黑暗的,是痛苦的,消极的,在当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他是悲观的,他认为中国封建文化是黑暗令人窒息的,在当时那种八股取士的环境中历史无法向前,但是在五四青年不断鼓舞下,陈独秀法国大革命式的热情感召下,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也由此开始不断探索中国的未来。虽然时局一再令他绝望,但是鲁迅是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的。1927年,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很多时评家批评鲁迅已经走下坡路,无法再继续创作,更批评他是“堕落的人文主义”,但是他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正视那些斥责,继续创作,而这样的勇气也是鲁迅留给任何一代青年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承受沉重压力的时候,要敢于直面问题毫不退缩。另外,人总是习惯性地成为奴隶,当欲望无限膨胀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时常警示自己。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