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天佑哪一期:钱要不要存银行(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9:45

推荐序 作 者: [日]胜间和代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09/19/2558453_3.shtml

钱不要存银行

  

    把钱存进银行,我们暗亏;把钱拿出来,我们明亏。我们岂不是陷入了两难困境!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处境。我们如果拒绝一说就明白且无法扭转的暗亏,那么就在理财上搏一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理财热情高涨是好事。

  但理财并不是一件简单得你投钱到股市、基金就能一本万利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理财图书让你看花眼,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亏损。这时,稳健的金融素质就变得很重要,而稳健的金融素质和准确的理财知识分不开。也许可以说,缺乏基本的理财知识和稳健的金融素质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盲”。理财时,我们总是不那么理性。我们没有人相信三天就能成为一个外科医生,却有人相信“马上就赚钱”的理财图书。当那么多人卷入理财热潮,却因为缺乏基本的理财知识和稳健的金融素质而大面积亏损时,我们不能不这么定义“文盲”。

  我们缺少的不是专家意见、技术模型、基本面分析,更不是或深奥难懂或“三天速成”的所谓理财图书,而是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和对投资最基础的把握。很多投资者很可能在尚未掌握具体投资结构的情形下,便被银行或证券公司巧舌如簧的工作人员说服,不明就里地选择“投资”。结果是你“投资”了,他“赚钱”了。

有了热情、有了基础的金融知识,理财才不会盲目,才不会轻信。投资顾问会把收益夸大一万倍,却把风险轻描淡写。风险和收益这两兄弟是“不离不弃”的。
前言
有意义的人生才可称为人生,本人毕生之愿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为人们构建出一种“保证收益不变、缩短劳动时间”的机制,使人们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其二,以我在金融、经济、会计等领域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为大家服务,借此回馈社会。一位首次参加司法考试便顺利过关的才子,其存款颇丰,丝毫无须为金钱而烦恼,但他却频繁地使用信用卡消费,且对于刷卡消费需支付高额利息一事竟浑然不知。“图个方便”-这就是他频繁刷卡的理由!

  此外,一位就职于政府经济部门的女性朋友曾告诉我,“我准备用奖金进行投资”。此举自然无可厚非,但她却在尚未了解佣金细节,甚至连净值(共同基金的每份时价)都未弄清的情况下,便准备购买共同基金,并最终错误地认为买进单价较低的共同基金才最为划算。

  更为有趣的是,每次我去那家经常去的美容店,店中美甲师总是会抱怨:“为什么总是存不下钱呢?”一问之后,我顿时明白了。原来她一直误认为信用卡取现无须支付手续费,因此不停地预支,而后不停地还款……

  上述事例或许存在“极端”之嫌,但大部分小有资产的人确实会选择将“钱”以定期或活期方式存入银行,不知他们又何以忍心让这些财产“如此沉睡下去”。
我相信,大部分投资者是在尚未掌握具体投资结构的情形下,便被银行或证券公司巧舌如簧的工作人员说服,不明就里地选择了“投资”。
 与此同时,我擅自为读者朋友们设定了一个目标。我希望大家在阅读本书后,利用一年时间对自己了解的理财基础知识及理财信息加以实践,这样,一年以后均可自主决定个人资产配置,且能够独立掌控投资风险及回报。  何为理财能力? 也就是说,所谓学习理财,并不是指简简单单地了解与理财相关的知识及理论,而是将所获取的理财知识批判性地进行解读与吸收,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积累相关经验。因此,笔者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些理财素材,希望能够从投资观念入手,帮助读者逐步形成一种完整的投资判断能力。   如同学习英语的读写能力无法一蹴而就一样,我们若想全面掌握理财知识,同样需要不断地加以操练与巩固,速成的想法绝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想:理财知识一定很难学吧?其实大家根本无须担心,可以说学习理财知识要比学习外语更简单。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与钱打交道-用钱、收钱,所以理财常识要比外语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不过,学习理财知识也如同学习外语一般,首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
  第二章之后,我将就什么样的理财知识必须掌握、我们该怎样学习这些理财知识为大家进行详细讲解。而在本章,我准备先谈谈日本人理财能力薄弱的原因,因为我认为在学习方面,较之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更为重要。
 理财能力薄弱的原因

  为什么日本人理财能力普遍薄弱呢?换言之,也就是对于利用理财工具赚钱兴趣不大吧。我认为其原因有二,这两点原因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对比中极其明显:

  1.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均忽视了对于理财能力的培养。

  2.步入社会之后,因工作时间过长,无暇培养理财能力。

  在日本,很多人认为“毫不避讳地谈论金钱是可耻的”,“依靠劳动赚钱较之利用理财工具赚钱更光荣”。

  在美国,人们交谈时会经常提及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年收入是多少、资产如何配置等话题,对于他们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但是在日本,人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此类话题,我感觉唯有那些海归人士及在外企工作的人才能做到对此毫不避讳。

  日本银行信息服务局金融宣传中央委员会在全日本范围内以20岁以上男女各4000人为对象,通过随机抽查方式(调查员带问卷上门,请求受访者进行填答,而后再将问卷回收、统计)统计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认为自己缺乏金融、经济或理财知识的人达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而对于投资股票、债券等风险产品具有信心的人尚不足5%。

  人们为何会在理财投资面前如此缺乏信心呢?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即人们几乎没有学习理财知识的机会。我在读大学和做研究生时主攻经济学及会计学,即使偶尔会感到不厌其烦,但我毕竟学到了很多理财知识。不过从小学至高中,在我的脑海中却从不曾有过接受理财教育的印象。
 我还记得,每每父亲准备投资股票时,母亲总是异常担心地提醒他“千万别被证券公司给骗了”。除此之外,我的记忆中再也没有父母关于理财的印象。可以说,如果不是在上大学时投入了金融领域,现在也许我也是一个对风险投资不甚了解的门外汉。

  此外,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成年人似乎都认为,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学校应当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财教育。因此,相关部门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其内容是:你认为若在小学至高中阶段开设理财课程,有哪些东西是必须学的?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多数成年人均希望学校能够教授金融、理财方面的知识。

  透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便可对日本的教育现状一目了然。这是金融宣传中央委员会与金融服务局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其结果与我此前的预计完全相同。结果显示:有67.6%的人回答“没上过有关理财的课”;28.0%的人回答“上过,但都忘了”。并且,在这两部分人中,只有5.3%的人认为这些知识是具有实用性的。更为严重的是,在日本的小学和初高中里,开设理财课程的学校,其比例尚不足10%。

  相反,我们再来看看率先实施理财教育的英国吧。英国的理财教育由金融服务局全权负责。1999年5月,该局颁布了《消费者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了解的策略》,并以此为基础,依法面向全国民众开展理财教育。

  英国政府之所以会做出如此举动,是因为他们感到理财知识并未在国民之中得到普及,于是商务部、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决定携手合作,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理财基础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工作人员特别强调了理财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政府决定再以金融服务局以及教育部为核心,着手制订教学计划、编排课程,全力推进理财教育事业。

  例如,英国金融服务局与教育部共同开发了一系列理财辅导教材,并将其提供给全国中小学校,以作理财教育之用。这些教材以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为前提,精心制定而成,内容由浅到深、一应俱全,其中既包括最基础的知识,如“钱是什么”、“钱来自何处”,也含有较为深奥的课题,如“个人职业生涯选择”、“消费者的权利与责任”等。此外,金融服务局还制作了各类辅助教材,如录像带、货币模型,并分发给全英的中小学校,为教师讲授理财知识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但是,当人们有意学习理财知识、前往书店购书之时便会发现,书店中出售的理财书籍要么专业性太强、难以理解,要么就是将重点放在了“赚钱”之上,强调“只要如何如何便可轻松获利”,其实毫无实用性可言。而那些通俗易懂、短时间内便可轻松掌握的理财书籍,真可谓凤毛麟角。

  本书并未编写那些晦涩难懂、唯有专业人士才可一窥究竟的深奥内容,也不曾大肆鼓吹“如何如何便可轻松赚得大钱”,它的内容实在、精辟,能够帮助忙碌的现代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理财知识。关于我们必须具备的理财能力,我会在第二章以后通过实例为大家作具体讲解。

掌握理财能力的基本原则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掌握理财能力的基本原则

  在展开这一主题之前,为不使各位读者产生误解,我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即具备理财能力绝不表示可以轻松赚钱。相反,对于理财知识了解越深你越会明白,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轻松赚钱的方法。

  利用理财工具赚钱与依靠劳动赚钱是一样的,有时甚至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去积累经验。当然,投资前未能掌握理财能力或没有时间进行学习的投资者,可以对理财专家提供的理财产品加以甄别,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而后再将资产委托给值得信赖的人进行投资。

  另外,在培养理财能力方面,我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谨记一项原则,即“理财投资是伴随风险产生收益的”。试想,如果风险很大,但却没有与之对应的高收益,还有谁会去投资呢?因此我一直在说,理财产品就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请注意“风险”一词。我时常感到,若想说明风险的概念并非易事,因为很多人已经将“风险”(risk)与“危险”(danger)混为一谈了。须知,风险是可以量化、可以控制的;自己无法量化、无法控制的风险则不能再称为风险了,而应称为危险了(诸如赌博)。

  我们以股票为例说明一下。投资股票时,投资者一般会采用基本面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是指依据目标企业业绩、股价等投资指标分析股价的高低走势;而图表分析则是指通过技术图表来分析股价的动向。

  那么,采用基本面分析法进行投资与采用图表分析进行投资,究竟孰为风险、孰为危险呢?

  在采用基本面分析法时,投资者可依据会计盈余与股价的关系-会计盈余大于预期收益的企业,其股价会涨-进行投资判断。关于这一点,鲍尔(Ball)和布朗(Brown)在1968年一项探讨盈余与股价关系的实证研究,已经得到了美、日等国的一致认可。

  但是图表分析,也就是通过图表判断股票收益率的分析方法,据我所知,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得到权威认定。此外,《日经Money》杂志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调查发现,与采用图表分析法的人相比,使用基本面分析法的投资者更有把握预测出具有统计意义的收益率。

  综上所述,可以说投资股价此刻较低,但会计盈余未来期望值较高的企业,在统计上就是获胜可能性较大的投资(风险),而采用图表分析法进行的股票投资,则只是单纯的“赌博行为”(危险)。

  所以说,如果具备了理财能力,我们便可轻松辨别何为投资(风险)、何为赌博(危险);反之,如果并未掌握正确的理财知识便盲目出手,结果只能徒增“危险”。

  此外,风险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一种将钱借出且保证本金可以回收的理财产品-零风险产品。通常这种产品(国债便是其中典型)的风险收益率会以政府贷款利率作为参照,而且因为此投资毫无风险可言,所以收益率非常之低。

  换言之,贷款利率与国债利率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风险的差距。银行承担着一定风险,将钱借给信用状况不好的消费者,会向消费者收取18%的利息。但政府公债却与之不同,只要政府不垮台,就一定能够如数归还本金,由于风险极小,所以利率只有0.5%~1.8%。

  与之同理,股票收益之所以要好于存款,就是因为股票涨跌不定,既有可能暴涨10倍,也有可能跌至低谷。也就是说,因为股票投资的风险极高,所以将全部风险平均分配以后,大约还会拥有5%左右的收益率。

  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区分理财投资与赌博的关键又在何处呢?

  理财投资的风险可以量化为数字,但赌博不能。反之,同为投资,如果投资者未将风险量化为数字便采取投资行动,这种行为也是赌博,而不可称为理财投资。

了解资产配置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了解资产配置

  我们若想具备理财能力,其首要步骤便是全面理解资产配置。

  在投资时,资产收益的80%取决于资产配置。常常有人问:“我打算投资,但该买哪种股票好呢?”或是:“若是投资外国证券,该选择哪个国家更好?”不过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下定决心进行股票及债券等风险投资,并适当分配各项资产所占比例。

  日本家庭的资产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现金、储蓄所占比例较高,达到了全部资产的50%以上,其次则是养老金、保险,而用于股票、债券投资方面的资产却少之又少。如果进行中长期投资,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为3.3%,几乎与日本的通货膨胀率相当,而债券、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为6%~8%,远远超过了日本的通货膨胀率。

  可以这样说,以同样额度的资金进行投资,若投资股票或债券,资产收益率远高于现金、存款。如,对收益率为3%的产品进行投资,20年以后,资产总额仅会达到本金的1.8倍,但若是投资对象的收益率为7%,资产总额则会变为本金的3.9倍。

  因此,如果可运作的资产中现金、存款比例过高,从理财理论上来讲,将会造成巨大的机会损失(本应获利,但因未采取行动或犹豫不决而造成的损失)。

  我们在选购商品时,无论是吃的、用的、穿的,为了买得便宜、买得合适,在购买之前都会精打细算一番,但是唯独在机会把握方面却没有形成敏锐的意识,难道是我们反应迟钝吗?

  下面,我们用具体数字对上文提及的利率进行一下诠释。假设某人35岁,拥有500万日元资产,他若将其投资于收益率为3%的产品,20年以后只能回收930万日元;但如果投资对象的收益率为7%,那么便可获得1934万日元。也就是说,从事保守投资与从事风险投资的人,20年以后所获收益会存在1000万日元的差别。当然,这只是统计数据。

  我想,很多人都是因为股票、债券在购买之后会有下跌的风险,才会对其敬而远之。其实,我在前文已有所谈及,从理论上讲如果你不去进行投资,放弃了本应得到的利益,也是一项不小的损失。要知道,肉眼看不到的机会损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风险。

专业机构投资者获益,个人受损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特点

  我想,此时各位读者应该已经对风险及收益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定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各类理财产品。

  【股票】专业机构投资者获益,个人受损

  下面我们说一说股票这个话题。尽管我之前说过应考虑投资股票和债券,但我还是感觉有些过意不去,其实在复杂多变的股票市场上,个人选择了某种产品,获利的是专业机构投资者,而受损失的却是个人投资者。我从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行为金融学家奥迪恩(Odean)通过美国与中国台湾的相关数据,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盈亏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无论在哪一国家或地区,收益的走向均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此外,奥迪恩同时调查发现,个人投资者所出售的股票在一年的时间中涨了11.6%,而其手中所持股票却只涨了5%。

  可是,为何个人投资者会在股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呢?

  机构投资者在信息收集、资金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自然而然便会获得较高收益。与之相反,个人投资者尽管在交易、决策方面占优势,不过在时间及成本方面却处于劣势。此外,在亏损时,机构投资者可依据机构规定进行止损,但个人投资者却做不到,而且个人投资者一直持有下跌幅度大的股票的可能性极大,这样更容易造成亏损。

  因此,个人投资者若想战胜机构投资者,途径并不多,至多是依靠灵活交易从中略赚微利,或是选购机构投资者并不重视的中小盘绩优股。

  此外,即便是炒股专家,也不可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市场假说”去看待这一问题,正如同我们无法预测利率变动一般,即便是专家也无法预测股票在市场上的涨跌。

  “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意思是:由于市场的有效性,信息一经公布即刻便会对市价产生影响。因此,无论你怎样分析以往的图表,或是利用财务报表对经济作基本面分析,也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持续性的胜利。

  事实证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大部分是正确的。当然,市场对于价格的影响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时间才能完全反映出来,也有可能会发生异常现象。例如小公司股票价格低于大公司这一现象,一直就未曾消退,但从整体上看,这也只是个别现象而已。

  通过这一理论我们明白,预测未来可以说异常困难,因此有人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意思是股价如同醉酒的天鹅一般,左右摇晃不定。例如,美国一家媒体曾让猴子通过扔飞镖的方式选择一组股票,而后再由专家选择一组股票,各自组成一个投资组合,结果猴子所选的股票竟然比专家选择的股票走势还要好。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专家每天都在努力寻找“明星股”,这令很多股票都倾向于回归一个合理的价位。因此,即使让没有判断能力的猴子随意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也可以获得与市场平均值大致相同的收益。

  相反,个人投资者虽然用尽全力,对图表、经济基本面大加分析,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时机,却依然败在了掌握更多信息及技巧的机构投资者手中,最终只获得了平均收益之下的回报,有时甚至会出现亏损状况。

  我认为,个人购买股票(尤其是积极购买人气十足的潜力股)如同买彩票一般。人们对于彩票的期望很高,而中奖的概率却非常之小。虽然如此,但许多人依旧认为即便希望渺茫,却仍然存在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因此便会去购买彩票,结果彩票不中,只能无奈地承担相应损失。同样,如果我们一味追逐雅虎、谷歌一类的成长股,便会受到亏损的困扰。

  我在前文曾提及,在利息方面了解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十分重要,而在股票方面我则希望大家懂得一点:“原则上市场是有效的,个人投资者要想单凭自身力量找到价格便宜的明星股存在很大的难度。”

  那么,个人投资者如何才能在股票市场上有所斩获呢?关于此问题,我会在后文中进行详尽的讲解。首先,我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谨记以下两点:

  1.在全部资产中,确定股票的投资比例。

  2.完成第一步后,利用这笔资金购买与股票市场平均值联动的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或是上市股票。

  也就是说,无须进行沙盘演练即可进行投资。当然,如此一来必然会有人产生乏味之感。如果这些人的目标是购买“在市场上尚未被发现、仍有上涨空间的潜力股”倒也无妨,但是就理论而言,个人投资者之所以如此,纯粹是兴趣使然。我建议此类个人投资者首先要作好放弃获利的准备,将损失限定在能够承受的范畴之内再加以操作。

【外币存款】将钱存在国外就能赚钱吗?

  在对股票进行了一番大致解读后,我们再来谈谈“外币存款”。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其他国家货币的存款利率要高于日本呢?我们将日元换成存款利率较高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澳元等,然后再进行定存是否能够赚到钱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的结论一定会使一些人感到不高兴,但天下确实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他国家货币的利率高于日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府发行了无风险利率(riskfreerate)债券(相当于日本的国债),且其利率颇高。

  总体来说,利率由如下公式所决定:

  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现在,我们对此逐一进行一番解析。通货膨胀率即物价上涨率。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日本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也就是说物价毫无上涨迹象,因而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要高于日本。总而言之,利率高的国家与利率低的国家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通货膨胀率有所不同。

  此外,实际利率是由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订立借贷合同时,如果采用了“预约买卖期汇”(此概念我会在后文作详述),无论兑换哪国货币时,实际利率均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由此可知,如果想利用外币存款赚钱,唯有将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日元兑换成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外币。

  但是,我要再强调一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此一来你需要承担哪些风险呢?

  首先,你需要在物价方面承担相应风险。据统计,日本近十几年来,物价几乎没有上涨,这是由于日本国内供需两端不协调所致,而与此同时,美国物价却在以年均3%的速度上涨。例如,此时的120日元相当于1美元,这120日元10年以后在日本仍然是120日元,但在美国却变成了1.34美元。此刻,如果以120日元相当于1.34美元这种“购买力平价理论”来看,10年后的1美元便不是现在的120日元,而是89日元了。

  如果想用和现在一样的固定汇率投资,在签订交易合同时,可以向外汇银行“预约买卖期汇”,因为期汇汇率是按约定汇率进行交割的,所以不受当日实际汇率影响。如此一来,投资者便无须再顾及汇率风险了,可谓极其便捷。此时或许有人会想,使用这种方法应该会有所斩获吧。

  但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例如,你为了购买两年后的美元而预约买卖期汇,届时(也就是两年后),汇率便会配合所预约的期汇作调整。假如现在的汇率是1美元可兑换120日元,而两年以后1美元或许将无法兑换120日元了,也许仅仅是110日元。在这种情况下,利息部分确实有所增加,但是所获收益却被进行了部分调整。

  也就是说,无论其他国家利率何其之高,购买外国债券、将钱存入外国银行,待期满之时再兑换成日元,就理论而言,由于日元在不断升值,所以获利的概率可谓微乎其微。

  读至此处,也许有人会喊“停一下”,为何如此呢?因为美元与日元之间的汇率状况,不可能是日元一直走高,没错,这便是购买与汇率有关的理财产品的微妙之处。反过来说,就理论而言,只要日元不升值,投资外币便会获得极高的收益。部分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产生一些错觉。总而言之,与其预测期汇汇率,不如好好判断一下日元走势,选择适当汇率进行外币投资会比投资日元收益更高。如果你迈进市场之时,正逢日元走低,便可利用利差、汇差两头获益。

  2005~2006年,盛行一时的全球政府债券型基金(简称全球政府债)便巧妙利用利差与汇差募集到了数万亿日元的资金。全球政府债是投资利率高于日本的世界各国政府所发行的公债基金,投资者在购买这种基金时,能够充分享受利差与汇差所带来的好处,在低利率时代其收益率可高达两位数之多。

房产--个人所拥有的最大理财产品(1)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房地产之一】房产--个人所拥有的最大理财产品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房地产。为何风险投资产品在日本难以普及?最大原因就是大多数家庭均需偿还住房贷款,即投资了房地产,因此已没有能力再投资其他理财产品了。

  站在家庭收支的角度上考虑,房地产确有升值价值。在供需状况良好时,通过房贷投资房地产的确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可问题在于,在家庭经济的资产配置中,房屋贷款所占比重过大,即在扣除房贷还款额并交纳人寿保险后,民众手中可供支配的资金已所剩无几,又何谈购买其他理财产品呢?

  不过,房地产也是一种理财产品,只要在一定的风险下加以适当管理,投资房地产也可有所斩获。因此,如果我们将房地产视为理财产品,便会出现可投资性房地产及不可投资性房地产之分,其道理与其他理财产品存在可购买(比较便宜的)及不可购买(比较贵的)之分是一样的。

  谈及房地产,有一个关键点我不得不向大家说明一下,即房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最大的获利来源,说银行仅依靠个人定存和房贷赚钱,毫不夸张。

  银行依靠房贷获利,而个人消费者却因房贷受损。

  前文谈及股票及国债收益时,我曾多次使用“无风险利率”一词。无风险利率如同在日本购买国债一般,投资者将资金借给毫无倒闭风险的政府机构,期满后再向政府收回本金及利息。但房贷的问题在于,我们贷款时所需支付的利率要高于无风险利率。

  可以说,银行的获利方式就是以较低的利率筹集资金(吸纳定存资金),然后再转手将其贷给房地产投资者(贷款购房者)。

  当然,在银行申请到住房贷款的人未必都能如期还款,因此银行便将信用风险计入了利率之中,如此即可从中赚取一定的利率差。然而,此中最无辜的当数那些按期还款者,他们虽然一直按约履行还款义务,但却要为赖账者分摊风险,不得不向银行多交纳一些利息。

  对于借款人而言,这公平吗?当然不!但为什么不公平之事却可以成立呢?如果投资者所购买的房屋升了值,即便多向银行支付点利息也无所谓。

  例如,房贷年利率为3%,房地产(主要指房屋)升值5%,贷款人通过此举获得了2%的收益,因此算是一项成功的投资。

  事实上,当土地升值时,贷款人所获收益要高于银行。因此,信用良好的员工(如企业在职人员)自银行处借得贷款投资房地产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下面,我们再从租房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假设你向银行贷款5000万日元购置房产,单房贷利率一项就需支付总额3%~4%的资金,而租房入住非但不必支付利息,且无须交纳税金,因此如果能以15万日元租得房屋,我建议大家不必再犹豫了。

  也就是说,如果手中持有500万日元存款,请不要将这500万日元作为首付去购买价值5000万日元的房产,而应利用它投资其他理财产品。

  如前文所述,投资风险资产的平均收益率可达6%~7%。如果将500万日元用于理财产品投资,每年可获益30万~35万日元,这便意味着一年房租的1/5已经到手。那么,如果你拥有1000万日元的存款,仅依靠投资回报就可支付1/3的年租了。

  总之,如果你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房贷是一种金融债务,购得的房产也是金融资产”的概念,那么你对于房产的看法或许就会随之发生改变。

  的确,不管怎样都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住宅,这是人类的一种本性,产生这种心理是占有欲使然。不过我们是否有必要思考一下,仅仅为了满足这种欲望,我们究竟需要付出多大成本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此外,投资房地产时,也要考虑到流动性。流动性高是指此地居住者进出十分频繁。毋庸置疑,流动性高的地段自然要比流动性低的地段更具交易优势,诸如一流大学附近的房产,其贬值的可能性很小。

  为何如此呢?原因很多,如人员在此处大量出入已成常态,名校生的父母均具有一定的财富与地位,无论购买抑或出售其交易风险都很低,名校附近的地段一直广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学生一旦入住此处便会对其产生好感,甚至工作以后仍会选择居住于此……

  读至此处,大家应该对地方政府竭力争取在本地构建“名校”、“名企”的做法有所了解了吧?是的,他们为的就是提升“城市级别”,城市级别一旦上升,有意居住于此的人便会随之大增。不过,这种状况更有利于卖房者,而不是买房者。

  另外,即将开通地铁的区域对于卖房者而言同样是黄金地段。为什么呢?因为在5年或10年以后,当地铁竣工时,处于该地段的房地产价格必然会有所攀升。

房产--个人所拥有的最大理财产品(2)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但是,如果我们已经购置了不利地段的新公寓又该如何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将此处房产卖掉。试想,如果你以25~30年为期偿还房贷,利息的支付会在家庭开支中占据很大比例,从积累资产的角度来看,继续下去资产也许会变为负数。

  如今,许多人已经选择了租房居住,并且手中均持有很多理财产品,原因就在于此。可以说,他们的做法完全是一种明智之举。

  而且,贷款购房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即自身行动会受到很大束缚。因为房贷问题,我们想辞职不敢辞职,想搬家不敢搬家,想转行又不敢转行……以往,人们无须担心公司会倒闭、会被并购,社会环境相对较为稳定;而如今,那个稳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频繁调换工作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可以说,房贷问题对于个人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障碍。

  当然,购房自然也有它的好处。如,“家”可以带给人一种安定感,可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无须担心被房东赶出等。

  总而言之,大家在购房时,一定要客观地权衡利弊,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付出是否物有所值。

  在住房贷款方面,我们还要对以广告为首的各类宣传多加注意,须知,这类宣传信息均带有“操纵性”。何出此言呢?我在前文曾经提到过,对于某些机构而言,房子是一种很赚钱的商品,因此房地产公司、银行以及依靠税收维持运转的政府,都会极力怂恿我们前去贷款,然后再将其用于购置房产。

  下面我们以电车广告为例,对此作一下简单了解。电车广告的支出与收益能否成正比,这很难预测,因此只有宣传预算较为充裕的企业,才会选择以车厢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放眼车厢之内,除吊环部分,车门以上部位均为需签订长期合同方可拿下的广告区域,而在此处,最为常见的便是售房广告、消费者金融广告以及各类辅导班的宣传信息。既然无法估算广告成本与收益是否成正比,为何诸多公司仍不惜支付高额资金作电车广告呢?原因在于,即使公司支付了高额广告费,但仍然会大有收获。

  此外,在银行与个人的业务往来中,银行的最大目标就是希望客户能够尽快申请住房贷款。为此,银行首先会为客户开设薪资账户,继而又会帮助其开设交水电费、煤气费的账户。就业务成本而言,银行此时尚处于亏损状态,但只要他们的诱导策略奏效(怂恿客户申请房贷成功),立即便可扭亏为盈。

  大部分人对此知之甚少,尚未作好心理准备,便在银行的怂恿之下稀里糊涂地背上了“房贷”这个沉重的包袱,令自己再也无力去投资其他理财产品。

  另外我们知道,房贷必须如期还款,因此一旦申请房贷者丢了工作或受到降薪困扰,时常会因无法偿还贷款而导致个人破产。但如果是租房居住,在遭遇上述情况时,人们只需降低居住标准,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可是背负房贷以后便无法再这般轻松自如了。

  进一步讲,除银行、建筑商、政府能够从房贷中获益以外,其他产业领域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房贷”影响。试想,我们在购房的同时是否要考虑换一辆汽车、一组家具、一套家电……如此一来,个人消费需求便会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社会都在鼓励人们购置房产。

  另有一点不得不提,即大多数人都存在“没有房子,30难立”的老旧观念,正因如此,许多人便在匆忙之间购置了房产。鉴于这种情况,高价购房的概率非常之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多加斟酌。

  当然,如果能够准确评估出某房地产的资产价值,以未来所得为担保将其购下,也有可能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不过,此举必须要以良好的投资素养为基础。相反,如果轻信天花乱坠的售房广告,或因美观的楼盘模型而动心,盲目地购买了新建楼盘的房产,那么获利的前景便不容乐观了。

  而且,这种售房结构不仅存在于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所谓经济景气,说穿了就是怂恿你购置房产、怂恿你前去银行贷款。换言之,住宅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国家、对于产业而言,所发挥的正是“收款机”的作用。

  因此,一旦经济陷入低迷,各国政府(如日本)便会推行房地产减税制度,降低当前税率,使消费者得以安心地申请住房贷款。

  可是当这种机制运转过速,造成地产泡沫现象时,便会引发次贷危机,如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风波。美国房贷市场在地产泡沫破灭的同时,开始积极向信用等级极差的人提供贷款,导致房贷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并使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危机。

  由此可见,我们在面对这种机制时,一定要分清利弊再作定夺。

【共同基金】强烈向读者推荐的理财产品(1)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共同基金】强烈向读者推荐的理财产品

  所谓共同基金,即信托投资公司从投资者处募集大量资金,然后将其交由投资专家进行股票、债券或房地产投资,再将投资所获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理财产品。进行房地产投资的基金叫做房地产投资信托,而投资海外国债即被称为全球政府债。

  日本与其他国家相比,共同基金在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非常之低,其他国家比例一般为10%左右,而日本却只有2%。(美国比例为12%,德国为12%,法国为9%,英国为5%。)

  综合各种统计数据以及笔者的调查结果,我发现这里存在很多原因,即很多人认为共同基金手续费高,本金存在风险,银行或债券公司销售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共同基金价格偏高。

  确实,购买共同基金时首先要支付1%~2%的手续费,此外每年还需交纳1%~2%的管理费。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支付10万日元购买共同基金,一开始便要从本金中扣除1000~2000日元。另外,即使你的年回报率只有5%~6%,却仍须上缴1%~2%的管理费。

  因此,理财知识较为丰富的投资者会关注股票、债券的市场动态,然后直接选取自己心中的明星股进行投资,以避免他人从中抽取管理费。相反,理财知识匮乏的人则完全不明白支付手续费购买共同基金的意义。

  此外,证券公司、银行眼中只有基金手续费的存在,因而并不向投资者说明投资风险,又或者极力怂恿投资者进行赎回转换,也是导致民众对于共同基金印象不佳的一项重要因素。

  银行或证券公司在怂恿投资者进行赎回转换时,首先会极力强调投资此共同基金一定会大有赚头,待投资者购买基金一至两年以后,再建议对方将手中所持基金卖掉,改投其他基金。如此一来,银行、证券公司便可在你卖出基金时,赚取2%的手续费。因此,对于银行、证券公司而言,共同基金无疑是一棵可在短期内生财的摇钱树。

  从银行、证券公司的角度看,活期存款几乎无利可图,房贷市场的竞争又过于激烈,且运作麻烦,因此他们便时常来到窗口寻找机会,怂恿那些对理财知识不甚了解的投资者购买共同基金,甚至连推销手法都已整理成册。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证券公司推荐的共同基金未必是优质产品,而且,即便是为顾客量身定制的产品,其中也会有猫腻。正因如此,一些理财专家才会主张“不要对金融机构深信不疑”。

  尽管这样,但我们绝不能就此否定共同基金在投资市场上的优越性。尤其是对资金相对匮乏的投资者而言,共同基金的确是一种较为优秀的分散投资型理财产品,也就是说,投资共同基金获利与否,关键要看你如何选择、如何购买、如何操作。

  请注意,共同基金是分散投资。我再强调一下,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进行分散投资,因为无论是理论还是统计都向我们表明,投资理财产品时,唯有尽可能将资产分散投资到各类理财产品之中,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亏损风险(如果出现亏损,至少不会赔得很惨)。

  资金有限的人承担不起亏损,因此购买分散投资型产品-共同基金,才是此类投资者的明智选择,即便手续费略高一点,但也是物有所值。

  此外,我们该如何看待这1%~2%的手续费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日本,个人投资者若想购买股票,首先便要订购一本《公司四季报》以作参考之用,如此便需支付1800日元的费用。而且其他各类财经杂志或与投资有关的书籍,其价格也在500日元之上。但是,如果你投资10万日元购买共同基金,以管理费为2%计算,仅需花费2000日元而已,如果是小额共同基金,所需支付的管理费则会更少。要知道,一切投资活动均需支付信息成本及管理成本,这是不可避免的,投资共同基金时交纳相应的管理费用也是理所当然的。

【共同基金】强烈向读者推荐的理财产品(2)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而且,近期投资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零手续费共同基金”,也就是说投资者在交易时无须支付任何手续费,并且投资专家在代替我们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已经预先作好了资产配置,以分散投资风险。基于上述两大优点,我想如果投资者依然对共同基金一味退避,那未免太可惜了。

  日本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有3700家,若想投资净值较低的股票,至少也需花费数万日元,正常的投资金额一般为数十万日元左右。相对而言,我们仅用1万日元便可购得由投资专家为自己选定的分散投资型理财产品-共同基金,这难道还不够划算吗?

  此外,若是投资日本本国股票,投资者有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但要投资金砖四国(即经济飞速发展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股票及越南基金,凭自身之力搜集信息是异常困难的。因此,对于有意投资此类基金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支付些许手续费拜托专家代理投资,才是较为高效的做法。

  现在,我们再将目光转向GDP。日本的GDP增长率仅有几个百分点,而某些新兴国家却可达到两位数之高,如果将钱投向这些国家,估计投资回报率会极为可观。

  前往证券公司、银行窗口或是上网查询一下便会发现,虽然同为海外股票,但其分类之多却令人大有眼花缭乱之感。如,此中既有主投欧美各国的区域型基金,也有以投资高股息收益率股票为主的共同基金,还有只投资高利率债券的基金等,我想就连卖方也无法将之一一说明吧。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高度注意,因为卖方一定会在各类基金中选取某一种产品强力推荐给投资者,这种产品对于卖方而言或许会极为有利,但对于买方却未必如此。以常理推断,卖方大力推销的必然是手续费或信托管理费较高的产品,但站在买方的角度考虑,唯有那种零手续费基金才是上佳之选。不过,有一点尚需大家注意,在各色零手续费基金中,某些产品购买之时确实无须支付手续费,但此后的数年中投资者所需交纳的管理费却非常之高。

  即便卖方并非刻意将无利产品卖给买方,但由于买方未能向卖方明确申明自身意愿(预期收益),如“我希望在两年内通过此基金赚得150万日元”,因而证券公司、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该向买方推荐哪类产品,结果便会导致买方购买的产品无利可图。

  换言之,不知自己该选何种产品的投资者,最有可能买到的便是各类债券、股票、货币以及平衡型共同基金。

  归根结底,共同基金就是一种小额信托投资,因此它的手续费与管理费会因各共同基金组织建立基金时所付出的成本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以外币计价的共同基金,其手续费要高于本国基金,而平衡型共同基金由于为投资者平衡了投资风险,所以手续费也较为昂贵。

  此外,每一种理财产品都会附有发行说明书,该说明书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共同基金设立的目的、投资对象以及投资方针

  与投资手续费、基金管理费等相关的成本事项

  基金的持有年限、监督法人

  基金条款的内容

  相关法律规定,基金组织有义务向投资者提供发行说明书。

  原则上,投资者有必要将这些手册解读清楚,然后再决定投资意向。只是说明书有七八十页之多,我们在审阅之时,如果能够将其中要点归纳为十几页,阅读起来就会方便很多。

  我们在购买共同基金时,如果数额不是很大,证券公司或银行人员一般不会亲自为我们挑选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常识,才能够看懂说明书。

  前文已经提到,共同基金的分类很广,有些基金只是单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而有些基金中则添加了各种要素,如环保型基金、亲友型基金……环保型基金是一种以环保型企业为投资对象的理财产品;而亲友型基金的投资对象,则是那些重视员工工作与家庭间协调性、重视从业人员、重视消费者生活的企业。这两类基金统称为社会责任型投资基金。

  此外,还有一种手续费较低的投资基金,被称为“指数型共同基金”。该基金的手续费之所以如此之低,是因为它的运作过程与人的决定无关。

  以日经255股价指数为例。日经255股价指数是日本经济新闻社以255只股票为参考对象,编制和公布的反映日本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股价指数,而日经255股价指数基金的投资对象就是这255只市场上最为活跃、流通性较好的股票。也就是说,这只基金的流动性比较平均,只要市场没有太大动荡,它便不会大涨大落。

  因此,基金管理机构无须支付高薪聘请专家,这种基金便可创造出较为均衡的回报率。

  所以,如果一般基金的管理费用是投资额的1%~2%,那么指数型基金的管理费用便只有0.4%~0.8%。如果再将手续费考虑在内,这无疑是一个颇为划算的投资。

  在此我想提醒大家,有大涨必然就有大跌,此情形称为“逆转现象”。据统计表明,大幅上涨的理财产品最终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极大,而大幅下跌的理财产品同样极有可能会一路飙升。因此,目睹中国、印度股价涨势甚猛,看到书店中摆满传授投资新兴国家股票之法的入门书籍,便盲目地购买这类股票,或许急功近利的你此刻就已被套牢了。

【现货商品】21世纪备受瞩目的理财产品

钱不要存银行 日本金融圈传奇人物胜间和代倾力推出

收藏本书 字号 -+

  【现货商品】21世纪备受瞩目的理财产品

  此前,我们谈到了债券、房地产、股票、保险等理财产品,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被称为“未来之星”现货商品。与股票等理财产品相比,20世纪现货商品(铜、黄金、石油、大豆、猪肉等物品)价格上涨的幅度非常小,因此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现货商品表现出来的价格上涨潜力则要远远大于其他理财产品,进而迅速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我想,大家对近年来的原油价格暴涨现象一定记忆犹新吧。

  我们如果打算投资现货商品,首先便会想到期货商品(如大豆或红豆),而一提及“红豆期货”,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会是--红豆的价格浮动大得可怕。

  事实上,如果我们仅仅将红豆作为投资目标,其危险性必然会很高,不过,如果我们能够采用前文提及的资产配置,则不会再有任何疑虑和担心了。投资现货商品时,我们通常购买的都是商品基金,而不是个别期货,也就是说,我们在用小额资金购买大宗商品,例如金属、能源、谷物等,即所谓的分散投资。

  20世纪,现货商品的需求量随世界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不过由于谷物的生产技术和能源的开采技术十分发达,供给较为充足,因此与股票、债券相比,大豆、小麦、石油等现货的价格并没有出现暴涨之势。

  正因为20世纪现货商品的涨价空间极小,许多企业认为继续投资无利可图,因此便不再追加投资,也不进一步扩大生产,致使供给大大降低。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中国、印度、东欧部分国家的人口激增以及国内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石油、谷物的需求量暴涨。结果,进入21世纪以后,供需平衡迅速被打破,从而引发了现货商品的涨价狂潮。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石油(见图18)。1999年每桶原油的售价仅为10美元,而到了2007年其售价却已高达60~70美元。汽油也是如此,伴随原油价格的暴涨,汽油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升90日元涨到了140日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今后不仅是原油,其他现货商品也极有可能会出现大涨价。

  我们若想获取现货商品涨价所带来的利益,捷径便是投资商品基金。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商品基金同样存在不足之处,即商品基金的手续费较之债券、股票要略高一筹。

  这是为何呢?因为债券、股票型基金规模相对而言更为庞大,少则也有数百亿日元,多则会达到数千亿日元,此情况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但商品基金由于知名度较小,每种基金的规模不过数亿或数十亿日元而已,因此在申购时手续费会达到投资额度的1%~2%,而每年需交纳的管理费也有2%~3%。也就是说,无论是申购时的手续费还是每年的管理费用,商品基金都要比股票、债券高出1%左右。

  虽然如此,但由图19我们可以看出,现货商品的市价变动幅度非常之大,因此预期收益也会随之摇摆不定,如果将全部资产均投入商品基金中,其危险性不言而喻。但是,从个人资产中抽取一部分资金投入商品基金,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分散投资法。商品基金的售价从1万日元至10万日元均有,我们只需以1万日元为单位便可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