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应该吃什么:苏州文庙涅磐重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40:41
 人民路的这段红墙之内,就是文庙。


  在人民路三元坊段,一抹高大的红墙总是特别引人注意,红色增添了这里的历史厚重感,红墙之内,便是古老的苏州文庙。

  苏州文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当年,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时,设学立庙,将庙学合一,修建了文庙以及紫阳书院(现苏州中学),其后历代对这里都进行过拓建,苏州文庙的规模名列东南之首。如今,庙学已经分开,文庙的面积缩小到15000平方米,原址上建有苏州碑刻博物馆。

  说起这其中的变迁,碑刻博物馆前馆长廖志豪如数家珍。78岁的廖志豪曾任苏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1982年开始参与文庙碑刻博物馆的重建,之后任馆长直至1996年退休。他介绍,最早的时候,文庙广场至新市路一带都是柏树林,后来是民居,前几年修成了广场。文庙内主要有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进深六间,其中50根楠木柱在全国罕见,殿堂的建筑规模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此外,文庙内还存放着许多有关府学的碑刻。


 旧的文庙广场。(资料图片) 新的文庙广场。
  文革时,文庙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气宇轩昂的大成殿变成了仓库,殿堂天花板上精美的的藻井给撤了,有着云活图案的板子也给拆下来做了桌子……这一切让搞文物工作的廖志豪非常心痛。幸好,文革之后,政府下决心恢复府学圣地,并兴建碑刻博物馆。于是在1982年,廖志豪从苏州博物馆调到了文庙,开始了重建工作。

  重修保留了文庙原来的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的风格,大成殿的天花板、梁架、屋顶都按原来的样子进行了恢复,明伦堂、七星桥等也翻修一新,文革时搬至博物馆保存的碑刻也被搬了回来,就连殿前的六棵几百年的古银杏树也都得到了保护,文庙终于获得了新生,全国首家碑刻博物馆也就此诞生。

  既然是碑刻博物馆,自然要有这方面的特色。“付出最大心血的就是搜集这些碑刻。”廖志豪说,当时正逢苏州大范围地区拆迁,许多珍贵的原刻碑刻都流落民间,为了找到它们,当时参与重建工作的三个同志每天都要奔走于大小街巷,去园林、古宅旧街以及老百姓家中探查。廖志豪说,有的老百姓将碑刻作为洗衣板,虽然愿意上交,却要用新的洗衣板换,于是,他们还专门准备了许多块洗衣板用来交换碑刻。收集和搬运碑刻需要钱,廖志豪他们就一趟趟地跑上级单位,终于申请到了经费……


 廖志豪认为这些工商经济碑刻最有价值。
  就这样,经过廖志豪等人几年的辛劳付出,苏州碑刻博物馆在1985年对外开放的时候,馆藏碑刻达到了1300多方,还保存有明清以来的各类孤本,摹本拓片和拓本2000余件。除了镇馆之宝、国家重点文物“四大宋碑”——《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以及零星的几块宋代碑刻外,其他都为明清碑刻,主要分为书法类碑刻和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廖志豪说,工商经济类碑刻全国独此一家,价值绝不亚于四大宋碑。

  廖志豪解释,明清两代,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经济繁荣,这250余块工商经济碑刻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经济盛况,内容涉及丝绸、造纸、土木建筑、金银珠宝、交通运输等18个大类。除了记载苏州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外,这些碑刻还反映了苏州在全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例如描述工人罢工的《永禁机匠叫歇碑》等,对研究中国早起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实物价值。廖志豪说,曾有许多日本和德国的研究人员专门到碑刻博物馆来研究这些第一手资料。

  2001年,“苏州文庙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古城改造的步伐加快,碑刻征集的任务越来越重,征集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碑刻的数量也由1300余方增加到了1400余方。不过,廖志豪表示,收集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够停下来,全国范围内还有许多重要的碑刻,即便不能征集来,也最好能有个拓片。与此同时,他还呼吁,应该加强对所有碑刻的保护工作,“这些都是历史的实证,要把碑文保护好,让后人依旧可以看得见。”

  名城网记者 康颋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