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说我长得丑:把常识当惊天秘密贩卖的《货币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57:57

《货币战争》一书近来无疑颇为吸引眼球,也博得国内很多喝彩,甚至官方的关注。但对于一个有稍有经济专业背景的人来说,会觉得该书编得是很离谱的,只是要去撰文驳斥这本书,就好比让历史学家撰文驳斥《封神榜》小说一样,同样觉得离谱。但如果置之不理,这本书可能将容易误导广大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读者,甚至官方的决策,影响我们社会克服了多少障碍才刚刚得以起步的开放进程。我想,这可能也是众多学者对这本书的矛盾心理。

该书在封面就提出一个悬念:谁拥有美联储?作者宋鸿兵先生似乎要告诉国人一个惊天秘密。在第三章的导读中,作者写道:“不算夸张地说,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

笔者算不上经济学家,但作为一个受过经济学专业基本教育的人,印象中似乎学过,美联储是个由私有银行组成的系统,而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也是一个私有银行,也知道香港的货币一直以来是由汇丰、渣打等私有银行发行的。因此,对先生所说的秘密并不感到特别新鲜。为了进一步求证一下,笔者特地去翻了一下以前读过的萨缪尔森的教科书《经济学》(第12版)。

在第十五章《联邦准备制度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萨氏对美联储既是私有银行又是政府机构的独特性质介绍得再清楚不过:

“联邦准备银行是一个银行家的银行。”

“在形式上,联邦储备制度是1个由12个地区银行组成的错综复杂的银行网,再加上位于华盛顿的中央协调结构。”

“从法律上说,12个地区银行是企业。在实际上,整个Fed(美联储)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来行动的”。

“虽然名义上企业归作为联邦准备制度成员的商业银行所有,但是联邦准备制度事实上是一个政府机构。它直接对国会负责;它细心地听取总统的建议;……由于Fed有权发行钞票以此作为它保持生息的政府证券所得到的报酬,因此Fed的利润是如此的丰厚以致于超过某个一定水平的数十亿美元利润要全部归于美国政府。”

“ 批评家们问道:‘让一批私有银行业者掌握货币政策,这不是非民主吗?’……这就是美国的习惯做法与别的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关于Fed独立自主问题不存在正确的答案。”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入门级教科书之一,萨氏《经济学》自1948年出版以来已重版了超过17次,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有史发行量以来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译本于1979年就问世,至今已出过5版以上,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几乎人手一本的必读书目。

就这样一本再普及不过的教科书上的常识,竟然被《货币战争》的作者当作一个“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的惊天秘密来发布,并还真的引得国人一片惊诧,对此笔者不禁加倍惊诧。还令人好笑的是,作者在第三章结尾还写道:“事实上,各种以国际银行家们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为美国的下一代挑选着“内容健康”的教科书,”而这些教科书和同样由他们控制的权威新闻媒体一起“有意过滤掉”美联储的私有性质这一事实。——敢情金融寡头集团中还有戈培尔式的宣传机构负责控制新闻和教育,而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不小心逃脱了该机构的审查。

《货币战争》作者认为像美联储这样由私有的银行以政府债券为储备来发行货币的制度,让政府和纳税人白白损失了债券利息,如果政府直接发行货币,就可以省掉这部分支付给私有银行的利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联储是国际金融寡头剥削压迫民众的工具。持这样的观点说明作者没受过最基本的经济学训练。

在金本位下,政府保有一定数量的黄金作为储备才能发行货币。因此,政府要发行货币,需先取得一定量的黄金,这黄金哪里来?无非是纳税人上缴的税金。也就是说,纳税人要通过民选政府直接发行货币,需要先交一些钱给政府作准备金。而如果政府是发行没有储备且不可兑换的法币,纯粹依靠国家强制力发行,那么政府每发行一次法币,就相当于征税一次,只不过是以通货膨胀的形式由民众分摊。因此可以说,政府不管直接发行什么样的货币,都需要民众交一大笔税收。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任何支出都应该计算机会成本的,也就是说,这部分财富他如果不上缴给政府,它本来可以做一些投资或借给别人,从而取得利润或利息收入,这部分利润或利息收入就是上缴给政府的财富的机会成本。

而在类似美联储这样的制度下,由政府向私有银行借钱,也就是发行政府债券,私有银行再以政府债券为储备发行货币,纳税人无须先缴一笔税收给政府做储备,但每年要多缴一些税金作为政府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分析到这里道理其实很清楚,由政府直接发行货币和由美联储这样的私有中央银行发行储备货币两种方式,对于纳税人的负担来说,只是类似于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的区别,并不像《货币战争》作者说的可以节省很多利息支出。

尽管美联储制度有一些令人争议的地方,这一点萨缪尔森也提到。但是,由政府直接发行货币,可能产生的危害更大,因为一旦政府的权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制约,它常常更容易有滥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特别对一些非民选的专制政府,通货膨胀往往是一种比强制征税更不易受到反抗的剥夺民众财富的手段。正是出于对政府权力深深的戒备,美国的建国者们在建制时,在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上可谓煞费苦心,绝不让任何一种权力没有制约,这种建国理念深深地反映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及其第一修正案等一系列历史文献上。在这种理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联储即是私有银行,又是政府机构;既有独立自主,又受政府的制约。

在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下,美国一个世纪以来,较多地的时间处于温和的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基本低于10%,且预期相对较为稳定,对财富再分配和经济活动影响有限。这些时间之外,主要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出现了持续的通货紧缩,而美联储因被认为是紧缩的罪魁祸首而颇受诟病。而在同样的私有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控制下,英国在1820世纪初保持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物价平稳而略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货币战争》中所说的国际银行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权,进而制造通货膨胀掠夺民众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那些奔腾式和超级的通货膨胀,则往往发生在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国家。如魏玛德国,政府“开动货币印刷机,把货币和价格都推向天文数字的水平。从19221月到192311月,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0亿。”(萨缪尔森《经济学》12版第十二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北两方政府。北方政府主要靠借债应付激增的战争费用,而南方政府则主要靠《货币战争》作者所主张的省利息的方式——直接印钞票支付激增的战争费用。结果,可想而知,南方发生了奔腾式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最后在经济力量对比大大落于下风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正如以上萨缪尔森所说的:“关于Fed独立自主问题不存在正确的答案。” 也许谁也不敢说美联储就是绝对正确的制度,但可以肯定的是,美联储是一个可以不断纠正错误的制度,和那些号称永远绝对正确的制度比起来,这样一种制度也许让人更感到放心。这一点,象《货币战争》作者这类永远以一种独断思维对待一切的人,是不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