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用的:提高新闻素养 肩负政治责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5:46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484    更新时间:2010-4-12
——在全县领导干部新闻素养专题培训会上的讲课
(2009年12月4日)
中共绥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陈祥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我今天跟大家讲的,只有十六个字:认识宣传,掌握形势,关注焦点,善待媒体。总的意思和目的,是希望我们共同来提高新闻素养,肩负政治责任。下面是我的一些理解和思考,跟大家共同分享、一起探讨。
一、认识宣传
什么是宣传?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很好理解,就是说出来传出去,这的确是宣传本身的含义。问题在于,谁说出来,代表谁说出来;用什么方式什么途径去说;说些什么观点和内容;传给谁,为什么目的,要什么效果。这样一下子就会感到,宣传是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也是每个群体、每个阶级、每个党团、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做的事情。同时也不难看到,对于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来讲,宣传带有社会属性、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它总是为着某个对象的利益服务,它是功利的。我们党的宣传呢,很显然,是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因此,我们的宣传要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旋律,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宣传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的时候,第一条,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毛主席在早期的革命战争中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的生命线,《人民日报》2000年4月3日刊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标题文章。应该说,近些年,我们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组织有放松和忽视宣传思想工作的事实。我认为,这样的情况早迟要出问题。邓小平同志由“六.四”风波想到十年来的深刻教训,就说了一句话,“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的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放松。党的建设主要是三大部分,一是思想建设,二是组织建设,三是作风建设,这三大建设,都要抓起来,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出问题,都不是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全面贯彻。
以上是对宣传的基本认识。我今天跟大家讲的认识宣传,主要是几个具体的问题。
(一)宣传不等于只讲政绩和经验,宣传的主要功能是动员群众、凝聚力量、鼓舞斗志。
我们来看“宣”这个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亘”,“亘”的中间是“曰”。我理解,宝盖头是上层建筑,是国家,是党的执政;“亘”是绵延、绵长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孔子曰,孟子曰。这就说,上层建筑、国家、党的执政,要永固绵长,就要说,就要教化,要团结鼓劲,统一人心和力量。
实际工作中,我们好些单位都讲是非常重视宣传工作的,也确实重视了,专门安排人写信息、拍照、摄像、搞报道,记者来了搞接待,出点钱登几篇新闻。对此,我是十分感谢和肯定的,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重视。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重视,而且,如果把它看成全部,那就是对宣传工作的误解。我听说,有个单位的领导批评一个懒散的部下说,“人家宣传部都找的到事情做,你找不到。”借这个机会,我向这位领导的鼓励和批评,表示感谢,我是真诚的。只是我觉得大家还是不了解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不等于只讲政绩和经验,不等于把政绩和经验拿上电视、拿上电台、拿上报纸、拿上信息,就搞完了,这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这不是全部。我们还有同样重要的工作,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精神文明,宣传先进文化,疏导干部群众的情绪,引导社会舆论,抓好思想建设。
这种错误的理解是存在的。最近我们下发了经市政府审批的移民安置实施细则,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专门的移民政策培训会议。就我掌握的情况,有的单位至今没有对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没有组织对文件的学习,这就是对宣传的不认识。二期围堰搬迁的时候,我知道有的地方,工作开始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把文件发给老百姓,结果老百姓意见很大,说“文件是啥子样子都球不晓得,只听你几爷子说”,这就是对宣传的不认识。所以宣传不等于只讲政绩和经验,不等于只是上报纸进电视到电台。
(二)正面宣传不等于只讲让人舒服的,正面宣传的另一层含义是让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话。
“正面宣传”,这个说法,在座的没有哪个不熟悉,这是我们党在宣传工作中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经常讲“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那么,什么是正面宣传?实际上,正面宣传有三层含义:一是报道内容积极。新闻宣传要反映和报道成就、经验,反映和报道真善美,要反映和报道一切积极、健康、向上、有益的东西,肯定成绩,弘扬正气,歌颂光明和进步。二是报道倾向明确。新闻工作者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发,在宣传报道中所表现出的立场、态度和倾向应当是积极的和肯定的。三是宣传效应正向。新闻宣传的最终效果和产生的社会效应是积极的和正面的。归结起来,正面报道的意思,就是积极、肯定、正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报道好听的让人舒服的。
在实际工作中,对正面宣传的理解,偏差更大,更狭隘。大多数人几乎都理解成凡是不好的就不是正面的。照这种理解来看,滑坡、泥石流、风暴等自然灾害死人是不能宣传报道的,报道了就不是正面宣传;群体性事件是不能报道的,报道了就不是正面宣传;三人以上的死亡事件是不能报道的,报道了就不是正面宣传;实事求是的新闻监督是不能报道的,报道了就不是正面宣传。我必须指出,这种理解是有害的,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至少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强化这个观念,这是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问题。更何况“正面宣传为主”,不等于不需要新闻监督批评。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在正面宣传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纠正错误,回归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一个是“5.12”汶川大地震。我们从宣传和新闻学的角度来看,大家就会明白什么是正面宣传。照错误的理解来看,这个中华民族和全世界都为之动容震撼的灾难,你们不应该报道出来,或者你们不应该那么早就报道,或者你们不要报道那长的时间、不要报道那么具体,还有,你们居然让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都进来,你们简直不懂啥子叫“正面宣传”。
正确的理解、决策和做法,是什么呢?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7分钟左右,即14点35分左右,北京始有震感。有震感后11分钟,14点46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点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这条消息在通过通讯社新闻发布系统传递给媒体用户和非媒体用户的同时,也通过新华网和新华短信,发给了成千上万个受众。14点53分,新华社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而电视媒体中,CCTV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15点20分即开出了直播窗口,开始了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大地震宣传报道的果断决策和新闻工作者的努力,事后被国际国内视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赢得了国际声誉。这是带给我们的对正面宣传的深刻思考。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去年8月5日,送葬队伍过黄龙溪桥,造成1人死34人伤的事件。我们在最快的时间采用通稿,传给了电视台、报纸、新华网,没有造成新闻群体事件。如果按传统的错误理解,我不敢肯定当天绥江会来好多媒体和记者。当然,也许一个也没有,不过,那是万一,不是一万。
所以,我们还要知道,正面宣传的含义,除了上面的三条外,另一层含义是让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话,抢占舆论先机,这是更具有操作意义的认识。
(三)宣传不是哪项工作的附属品,它既是每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我们重视宣传工作,那么就要把宣传既看成开展每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又重视它作为重要手段的作用,一并研究,一并安排,一并落实。事实上,我们有时候会把它看成宣传部门的事情,会把它与其他子项目独立开来,置之不顾。这是我们对宣传认识不足的表现,而且往往在事情做到一半的时候,又会想起它。其实,这个方面,企业比我们做的好的多。你比如房地产商,它还没有开始修房子,宣传的策划就已经很完善了,而且你可以看到别的高楼上悬挂着的什么“湖畔花园”、“城市中的岛屿”之类大幅精美漂亮的广告,勾引你强烈的购买冲动。你看,房地产商并没有把宣传和钢筋、水泥、地皮、砖瓦、施工这些工作分开,他是作为整体中一部分统筹安排的。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课中,“西雅图固体废物处理局”的案例,也值得我们借鉴,进而深刻认识宣传既是内容又是方法的问题。1988—1991年,美国西雅图市对该市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新任局长戴安娜.盖尔认为,要推进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和城市环境形象的改革,不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市场推广战略,还必须借助一个可靠的媒体宣传战略。垃圾处理新计划的实施,本来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工程,但是因为盖尔局长的领导,尤其是他的这个抓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实施中逐渐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使西雅图的垃圾处理成了整个美国的典范。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有时候反而丢掉了传统的优势,你看人家美国佬,也抓宣传思想工作。
二、把握形势
现在,我们已经进一步认识到,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宣传,离不了宣传。
要搞好宣传和新闻工作,我们必须对现在新闻宣传所处的形势以及特点有所掌握。
形势之一: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宣传和新闻舆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趋势,是一种形势。我不是在这里讲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因为我们要运用它去解决问题。为什么越来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意识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一元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十分艰巨。现在,动不动就可以跟你搞艳照门或者什么门或者山寨版;动不动就可以来个手机视频、图片上传,来个人肉收索;动不动就让你当一史上最牛的什么什么局长、什么什么领导。一个事件,跟的帖子铺天盖地,叫你应接不暇、措手不及。你打开电脑的同时,打开的是一个比世界还大的世界,里面什么都有。
原因之二,就是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两大基本矛盾,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这两大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斗争、变革和进步。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又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又深刻而具体地指出,人或者人类群体在每一个物质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这些理论,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六十年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已经稳定地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党的十七大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物质基础的变化也好,还是经济基础的变化,都自然地使人民群众生发出更高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促使上层建筑层面包括民主、政治、法律的变革。在这样的时期和今后的时期,人民群众当然会有政治上的更高要求,当然会有对人民政府的更高要求,对执政党的更高要求,比如希望政务公开、政策透明,希望参与监督,希望召开听证会,希望参与决策,希望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搞村民自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适时扩大了基层民主,拓宽了民主渠道,并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国务院2007年也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新闻宣传的角度看,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党中央的正确要求,认识不到人民群众经济发展之后的民主政治要求,并且适应这个规律和满足这些现实的愿望,那么,人民群众就会寻求新闻媒体的帮助,就会用自己的电脑或者手机向社会、向世界上传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如果被不明真相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企图分化西化中国的外国媒体炒作利用,那么本来是正当的正常的利益诉求,或者是一件小事情,就可能会酿成非常大的新闻混乱,其局面将是要花很大的力气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收拾。
原因之三,就是我国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和问题多发期。在理论界有一种说法,讲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就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型期和社会转型期,同时也将进人一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这就是所谓“1000美元”现象。如果这一时期应对失误,经济将徘徊不前,社会将长期动荡。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在江苏考察工作是也谈到这个问题。按照这一种说法,我们国家在2003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这两年,从发生的一些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风险社会的不稳定性。就云南省来讲,去年,全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群体性事件就有1700多起。
形势之二: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更快更大更宽
当前,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报纸2000多种,广播、电视台站3000多个,期刊9000多种,网民3.5亿,手机用户达5亿,潜在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众多。特别是网络传播,无国界、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约束,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很难跟踪、很难约束、很难管理。网络新闻的采编、传播,具有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人人都可采编,随时随地都能传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公共话语权的需求。同时,图、文、声、光、影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对受众具有天然的亲合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高度重视的是,网络传播容易诱发大区域、多层次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共振”,这种“共振”借助网络独特的双向互动作用,循环往复,产生迭加效应,不断扩展“共振”区域,不断扩大“共振”幅度,最后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受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汇集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一般性的、阶段性的、局部性的、甚至是一个单位发生的个别问题,一旦上网传播,很可能会被汇聚到一起,并迅速放大,演变成为牵动全局的、影响稳定的、难以控制的新闻群体事件或社会事件。以前我们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却是“好事传千里,坏事传万里”。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一个是南京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手表的新闻。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官员可以谨慎地贪污,我们党反对腐败的态度十分坚决。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看看网络看看新闻宣传的厉害。这个事件最初是周久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将和物价部门一起进行查处。这一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各方批评与质疑。一些网民因对其观点不满而引发对其个人不满,进而发起“人肉搜索”。其中一个名叫“保存一百年”的网友向各大论坛上传了一张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网友们关注的不是周久耕本人,而是他手上拿着的一盒烟。网友进行一番人肉搜索后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1500元至1800元之间。之后是发现他带的表,先说的“浪琴”,后说是价值10万元的“江诗丹顿”,再后来是发现他开的是名车凯迪拉克,然后就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来的钱抽得起名烟、戴得起名表、开得起名车,最终引起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的重视,指示对周久耕进行调查。周久耕从被网民热炒到免职受审,前后不过18天,也就是2008年12月10到28日。
再有一个例子,是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李宇春。如果不论正反,李宇春的名声比周久耕大许多,我在用谷歌拼音打字的时候,“周久耕”这个名字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才能出来,而“李宇春”这个名字,我直接输入三个字的拼音一下子就打出来了。现在网上有句话说,“你再牛逼,怎么百度搜索不到你呢”。李宇春的成功,除自身优势外,从很大程度上讲,是新闻宣传的巨大影响力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李宇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一夜之间声名大震,她的出场费远远超过了歌坛天后那英和天王孙楠,甚至高过目前华语歌坛最当红的歌手周杰伦。没有新兴的网络和手机,没有媒体的渲染,李宇春这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怎会有如此的身价?
这两个例子,无论正反,都告诉我们,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不能小看新闻宣传特别是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形势之三:舆论斗争成为政治较量前沿
从国际形势来看,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和新闻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加紧对我国实施新闻渗透战略,通过新闻宣传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特别是近年来,境外某些媒体借题发挥,蓄意炒作、抹黑中国;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攻击我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出版制度和新闻管理制度;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煽动所谓“维权”运动,培植“政治异见人士”,千方百计与我争夺舆论阵地、争夺受众、争夺人心。目前,大力提高我们引导舆论的能力,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任务十分紧迫。西藏“3.14”、新疆“7.5”事件,都可以看到国外媒体的政治干预。
形势之四:新闻报道界限日趋淡化
近年来,新闻传媒领域日趋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之间的新闻界限不断被打破,新闻交流不断加强,新闻资源日趋共享。国内新闻报道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也日益被打破,新闻媒体的属地意识明显弱化,交叉采访、异地报道现象日益增多。同时,不同类型媒体的界限日益淡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相互转发稿件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大新闻、宽传播格局。
形势之五:媒体的管理越来越开放
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管理更加宽松。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遵循奥运会惯例、履行申奥承诺,开始实施《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奥运会后这一规定得到延续。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和陪同;赴地方采访,也无须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须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今后,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会不断增多,外国记者在华活动的范围和自由度也会不断增大。这给我们的舆论引导和新闻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领导干部恰当地面对媒体提出了新要求。
三、关注焦点
我在一开始跟大家讲,我们领导干部要有新闻素养,什么是新闻素养?不是说要大家会写新闻、做新闻,能够搞采访、搞报道。我们的工作岗位不同,其实认识宣传工作,把握宣传形势,了解新闻知识,知道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大概的东西,就是新闻素养。
了解了新闻宣传身处的形势,我们就具备了这方面的敏锐性和素养。比如:现在社会上,网络上,“仇官、仇警、仇富”的心理比较重。你在百度搜索中找“某人某人开车轧死人”的新闻,很难找,但是如果你输入“宝马车怎么样”,你一定会看到满页满页的图片、视频、文字。这跟当事人的恶劣行径有关,但是也跟新闻宣传舆论有关,其实一般的车辆轧死人的车祸多得很,我看到2008年交通部公布全年发生车祸大约26多万起,死亡人数大约7万多,这里面有多少是宝马车呢,大家可以去估计,但是为吸引眼球、迎合观众心理、追求市场效益,大量的特定对象的集中报道,误导了群众,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反响。那么,如果你是交警大队的领导,在处理一件宝马车与一般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时,除了按规定处理外,你就要注意了,就要做好应对媒体采访报道的准备,回答网名提问的准备。这就是从新闻宣传的角度来处理工作。
再比如说,有了新闻素养,你开会就不要打瞌睡(当然本身就不应该);镜头来了,你就不要把烟叼起,二郎腿翘起;你下乡就要换衣服,不能在田边地角搞得西装革履、领带飘飘。小影响你的形象,大你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我这样说,是从正面来讲的,不是幽默。据说周久耕之后的南京有“十不”,我记得在《杂文选刊》上看过,昨晚找了一宿没找到,记得好像是不抽名烟不戴名表不开名车,下雨不打伞,下乡不穿白衬衣等等。
我重点说的新闻素养,就是指要有从宣传的角度、从新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辨别问题、预见问题的意识、素质和能力。要有这方面的敏感性、敏锐性、敏捷性。
现实的工作中,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神经要敏感,要有可能会出新闻的预见性,也要落实把宣传工作做细做明白的措施。
(一)事关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民政的民生问题。
(二)事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问题。
(三)事关党的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的问题。
(四)事关腐败案件的问题。
(五)事关政府机关行政执法的问题。
(六)事关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的问题。
(七)事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权受到干扰的问题。
(八)事关矿产资源、农民承包地、房屋拆迁的问题。
(九)事关环境保护的问题。
(十)关于民族宗教的敏感问题。
(十一)涉及学生、官员、警察、富人的问题
(十二)公共宣传的问题
四、善待媒体
有人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透明的政府,一个主动说话的政府,一个有强烈新闻意识的政府,在关键时刻绝不能失语。”我想作为政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们对待媒体,要有以下的认识、态度、方法和技巧。
(一)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同志对媒体和新闻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或不加区分,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或把媒体当作“敌人”,防火防盗防记者。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媒体结构和舆论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已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只要党和政府一声令下,基本可以做到“舆论一律”。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当前,我们不仅有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党报党刊和公办媒体,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覆盖面广、发行量大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所以,我们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一声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体,更不要说管好所有媒体。
(二)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对媒体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
我们常说“百姓之事无小事”,其实,百姓之事也无太大的“大事”。不少媒体和记者反映,基层许多久拖未解的事,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干部举手之劳的事,有关领导费心过问过问,有关部门协调协调,就可很好地解决。为什么非要推、拖?日积月累形成矛盾后,老百姓到新闻单位讨公道,找新闻媒体曝光,通过舆论进行监督,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凭心而论,这是老百姓采取的比较冷静、理智、合法、有序的方式,也是比较温和的行为。否则,一旦矛盾激化,很可能会引发大的事端。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打砸烧事件,直到6月29日,才正式发布消息,称:“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烧。”我们反思一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为什么不及时向群众说明真相,让那么多群众“不明真相”?为什么我们不及时发动群众,而让一些人煽动群众?新闻媒体是发动群众、向群众说明真相的最好工具,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三)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空前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新闻管理应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式。当前,新闻管理应以疏为主,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实事求是地讲,就是想堵,也很难堵住。目前,新闻报道的时间界限、空间界限、属性界限等,都被打破了,对于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堵得住地方媒体,堵不住中央媒体;堵得住国内媒体,堵不住境外媒体;堵得住传统媒体,堵不住新兴媒体。而且,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固有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你越是堵,他兴趣越高;你越想掩盖,他越是盯住不放。媒体和记者就是“事来疯”,事情越多、越大,越亢奋。你不通过正当途径提供新闻信息,他就会从旁门左道挖掘小道消息,甚至凭空猜测,主观臆断。所以,有时权威部门如果不及时主动地向媒体发布新闻,很可能会使事态急剧恶化,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最近,陕西丹凤县发生了徐梗荣案件。2月10日早晨,丹凤县一名高二女生在丹江边遇害。3月8日,警方认定的重大嫌疑人、19岁的高三男生徐梗荣,在接受公安局审讯期间突然死亡,遗体布满伤痕。案件发生后,检察机关介入调查。从16日开始,许多媒体进行了大篇幅、追踪性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丹凤县通知媒体,17日10点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将近11点,又临时取消了新闻发布会。这一做法很不可取、很不明智,使本来就沸沸扬扬的事件更加“火上浇油”。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加剧了公众对当地政府的猜疑,也给不确定性报道、无序性报道、猜测性报道、甚至谣传性质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四)要彻底打消侥幸心理
在新闻规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铁律。事实存在,就必须承认,必须正视;向媒体提供报道的新闻素材,必须是真实的;向媒体提供报道的事实材料,必须尽可能完整。
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几乎无秘密可言,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24小时内就可能传遍全球。出现问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试图欺骗媒体,欺骗公众。如果我们的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心存侥幸,就难免陷入被动之中。发生突发事件后,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媒体的支持与合作,立即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尽量降低损失,消除影响;面对媒体,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有责任,就老老实实地认帐,认真负责地处理,千方百计地纠正和补救,换取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切记,千万不要狡辩、推拖。否则,立即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造成更大的被动。
(五)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首先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主动培养与媒体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专门的人员协调媒体宣传。
(六)提高在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能力
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面对危机事件,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初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先声夺人。危机中期,要向媒体展示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要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只有自身声誉和公众形象重新建立起来,危机处理才谈得上成功。
(七)提高面对记者的能力
记者具有两重属性:最基本的、共性的职业道德是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职业价值取向是维护本阶级与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蔑视媒体、回避采访、盲目应对等错误做法,要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记者。不要给记者上课,因为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要敌视记者,因为记者不是你的敌人;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因为记者是你的合作者。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尽力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要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不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不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将有助于吸引记者的注意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卡门事件”的教训值得我们牢记。2008年12月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发现,学校和银行几个月前悄悄给他们办了工商银行信用卡,但又没把卡发给他们。消息传开后,校园内议论纷纷。17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名女记者到学校采访,当问到“学校对保护学生个人信息有何规定”时,学校宣传部的部长似乎被激怒了,大发雷霆,扬言:“叫保卫处把记者扣起来”、“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要占领天涯”。18日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了这篇录音报道。节目录音很快被腾讯、网易等网站转载,并迅速在网上传播,西电宣传部的部长被网友称做“最牛的宣传部长”,贻笑大方。不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还被传为笑谈。
(八)提高面对采访的能力
接受采访是领导干部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领导干部的媒体形象,是领导干部公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首先要在平时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领导干部在面对采访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一要以事实为基础。对媒体不能说假话,说假话是愚蠢的行为,任何与事实不符的消息很快就会被揭穿,会对发言人造成难以挽回的信任危机,有时媒体还会把你的声音无限放大,让你难以收场。对你个人甚至对整个部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对媒体不能说假话,还没有弄清的事情,不要随意发表意见,不要随意猜测。白岩松说,不一定所有的真话都要说,但说出来的一定要是真话。
二要注意新闻发言。面对媒体,说话要慎重,要尽量避免歧义,避免含混不清,事先要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准备。碰到一些重大问题,如果有可能,还应该为记者准备一些有利于记者朝设定方向理解的文字材料,比如有利于自己的报道,记者常见的问题和答案等,有效地引导记者,使媒体成为自己的声音通道。
三要掌握记者的采访意图。接受记者的采访,首先可以请记者出示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一方面可以识别假记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准确地了解记者的单位,现在媒体很多,面对不同的媒体,你回答的内容可能也有所不同。其次,可以请记者明确地说出采访的意图。比如“你采访的目的?”“你准备做什么样的报道?”“你为什么找我?”“你希望我为你提供什么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可以提出来。
四要简洁具体有逻辑。回答记者的问题要简洁具体,不要太抽象。说话要有逻辑性,有层次。这样不容易造成误解。
五要客气有礼貌。有时几句礼貌的用语会给对方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会给人平易近人的感觉。比如非常欢迎你们记者的采访,非常感谢你们媒体同志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希望您们多提批评意见等。
六要巧妙地回避,客气地拒绝。不是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如实回答。比如有一次一位西方记者问陈毅:“中国最近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是用的什么武器?是导弹吗?”陈毅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动作,告诉记者:“我们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
(九)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负面报道”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保持合理适度与相对平衡,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报道的功效,为我所用。保持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对于改进工作、遏制不正之风、加强权力规范运作等,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对一些符合事实真相,以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一些批评性报道播发后,多多少少会对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一味指责媒体,敌视记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形象造成更大的损害。最好的办法是,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努力改进工作,与媒体合作;必要时可与媒体协调,通过媒体挽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