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网站:蒙古民族的家园----蒙古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2:45
蒙古民族的家园----蒙古包
',1)">

一进入草原,就会感到一种身心解放的轻松、任你骏马跑,车轮转,草原还是那么遥远又遥远。除了草还是草,除了绿还是绿。看不见人,半天才有一群羊,再半天才有一座蒙古包。蒙古包顶升起袅袅的炊烟。一切都那么恬静,一切都那么闲适。远处望去,牛羊炊烟都是不动的,极像玩儿过家家的孩子随意留下的一堆五彩碎石,如诗如画,熟悉而又新鲜,现实而又梦幻。那支内蒙古草原人人会唱的《蒙古人》的歌曲,便下意识地涌出我的喉咙。 ­
蒙古包就这样从天边走来,从草原深处走来,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
­

跟自然结台最好的建筑 ­
我认为,离土地最近的、跟自然结合最好的建筑,就是蒙古包。 ­
她不需要打地夯基,挖土和泥,只须选择一块平整宽敞的地方,把几块扎好的网格子片围个圆形,上面搭个伞股子似的东西,越往上越小,最后都插在一个圆框形的顶子里。顶子好像是头,个股子好像是胸,围回来的网格子片好像是一个人的身子。头叫套瑙,胸叫乌尼,身子叫哈那,三位一体。头上盖了毡子叫斡尔和,胸上盖了毡子叫德额布尔,身上盖了毡子叫图乌日嘎,这样才成了蒙古包,也是三位一体的。第一个三位一体为架木,用的全是木头。第二个三位一体叫苫毡,用的全是毡子。自然少不了缝的、拴的、捆的东西,这就是粗细长短不—的各种毛绳。总之都是草原上产的东西,低低卧在大地母亲的怀里。 ­

这种建筑,质朴、谦恭与温馨,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新鲜的,因为她直接呼吸着草原的气息。蒙古包地下的草总是绿的。夏天撩起毡边,八面来风,家里感受到的花香鸟语,跟外面是一样的。我在新疆采风的时候,一觉醒来,从蒙古包的门望出去看到牦牛就在门前吃草,美丽的雪山就像嵌进门框里一样,这时我想起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为这种奇妙的风景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我觉得那是我平生看到的最美的景色。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蒙古族的家车 ­
蒙古包没有库房,没有菜窖,没有那么多的坛坛罐罐。有些吃喝衣物,全放在铁制木做的长方箱子里,平时也装在勒勒车上,一只箱子就是一辆勒勒车,好像随时准备迁徙的样子。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一个地方住些时日,不等草被吃败,就把蒙古包拆下来,分成几件装到勒勒车上,一头牛拉一辆勒勒车,赶着牛群羊群,领着看门花狗,慢慢悠悠向着水草丰美的地方迁去。这就是蔡文姬描写的“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
­

别看这是一种小的生活方式,它却深刻影响了蒙古族的观念和历史。汉族把自己的住宅叫做“家园”,因为家后面总跟着个“园”,有二个大小不等的势力范围,库房呀、地窖呀、场面呀、耕地呀。蒙古族的习惯说法是“家车”,从成吉思汗时代叫到今天。因为家后面的确跟着一溜车。家车一走,家就连根拔了。

“居则毡为庐,行则车为家”,家中无长物,不需要那么多笨重的摆设。凡是汉族用坛坛罐罐的地方,蒙古族都用各种皮袋子代替了。有点值钱的东西,男人装饰在坐骑身上,女人装饰在自己头上,所以,蒙古族的头饰和马鞍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不仅如此,蒙古族还养成生活简单、行动敏捷、敢于闯荡天下的性格。支个火撑熬壶奶茶吃点现成炒米就是一顿饭,赶上牛羊拉上毡包家车一走全家就已经搬迁,留个粪盘能长一圈蘑菇。由于游牧和长期骑马,蒙古族的体质、耐力、抗寒忍饥的程度,都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几天几夜不下马背的事情是常有的,这在冷兵器畅行的时代是非常厉害的。由于家车的特点,行军作战时他们的家属和牲畜财产都跟在后面,没有后退余地,打仗只能胜不能败。就连恩格斯都称赞过蒙古的骑兵优于欧洲的战车。 ­
游牧人的得意之作
­
在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无数陷于风沙灭顶之灾的土房,但是没有见过这样的一座蒙古包。你也许会说,蒙古包容易迁移嘛!当然这是问题的一部分答案,问题的另一部分答案,还在于蒙古包是圆的,风沙雨雪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因为她是流线型的,风雪都从她上面溜过去了,即使受一点阻挡,也在她后面堆个月芽形的沙丘,就是漫不到她头上来。因为有了蒙古包,在对付蒙古高原的恶劣气候方面,人们找到了最好的避风港。蒙古包是游牧人写在大草原上的得意之作。

­
由于蒙古包是圆形的,乌尼呈伞股状辐射,哈那以菱形状互相穿缀,这就和自行车的辐条与拱形桥—样,能够以最省的材料获得最大的支撑。蒙古包的乌尼细如画袖,哈那粗赛拇指,由于力量分布均匀而合理,最后都把压力传给了大地母亲。据学者考证,蒙古包连自重可以承受1500公斤的压力,蒙古包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的高矮、大小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哈那的网眼调节。雨大的时候搭得陡一些、高一些,雨小的时候搭得缓一些、低一些,再加上毡片都是上片压下片,前片压后片,圆球的封闭性能好,产生房漏的情况是很少的。

­
有趣的是,这种结构占的地方小,使用面积却大。一座六哈那的蒙古包,十几个人睡觉根本不成问题。毡子隔热,白色反光,蒙古包冬暖夏凉,做奶食品不容易酸得过劲。里面又是半球体,能够产生共鸣,特别适合唱歌跳舞。外面没棱没角,牛羊不会在上头蹭痒痒,不像墙角那样总是先烂。蒙古包还是天然的顶钟,几百年来,牧民就是靠太阳照射乌尼和哈那的程度来辨别时间的。四哈那六十根乌尼的蒙古包,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
­
安顿心灵的地方 ­
一个在蒙古包里长大的人,无论如何跟在火柴盒似的楼房里长大的人,甚至跟“亲友远离乡,隔壁高打墙” 的农民,其精神、观念和文化心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火柴盒到高打墙,都是一种彼此防范、相对封闭的建筑形式,正投合了我国几千年小农经济那种“开了门子吃,关住门子屙”的传统心理。蒙古包四周很少有院墙,即使有也没有门,只插着两根栓杆——那是防牲畜并不是防人的。过去草原上多见羊群少见人,来个生人是非常稀罕的。

欧洲传教士很早就发现,鞑靼人在空闲时,喜欢骑着马在茫茫草原上向他们看见的任何一个人或者一座帐蓬跑去,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是为了互相聊天。实际上这是马喜无缰和人怕孤独的心理不经意的结合。

这些年有的蒙古族青年把他们的父母——人称“老蒙古”——的接到城里,想让他们享几天清福。可是“老蒙古” 一般都不买账,住了不几天就跑了回去,说是太憋屈,不随便,不如他的蒙古包和牧村。这是“老蒙古”的传统习惯与现代社会碰撞以后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差。憋屈不仅是对空间的感觉,更是一种心态的反映。只有蓝天、绿野、蒙古包组成的三维空间,才能安顿“老蒙古”的心灵。 ­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一走进蒙古包,就觉得时间的脚步放慢了。在蒙古包里逗留了半天,太阳还挂在哈那头上。你就奇怪同样的24小时,城里显得那么短暂、匆促,牧区怎么就这么充裕、从容呢?你有的是时间坐下来,跟牧民拥一壶奶茶海阔天空地聊。刚刚离开的城市距离你已经十分遥远,许多你认为火烧眉毛的事也大可不必那么着急。你发现牧民这种生活方式就挺好的。你操心那么多事实际上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一种居住环境的变化,使你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动摇。

­
蒙古包还是冷,内陆草原都是大陆性气候,即使白天热得撩毡边,到了半夜也会把你冻醒来。偏偏这时又尿意急迫起来,外面五六条狗都已经放开,不叫醒主人看狗是绝对不行的。主人如系女性就更麻烦。蒙古包不隔音,这本来是个优点,可以由里知外,听个狼呀贼的。可是那些淘气的山羊羔不时爬上包顶,恰恰在你刚刚入睡时把你弄醒来。有时还伸出小蹄子,刨你头顶的毡壁,如同刨在你头上一样。回看东床牧民老夫妇,却酣然入眠,鼾声如雷。千百年的遗传基因,已经使他们适应了这种寒冷和骚扰,铸成他们如此健壮和富有耐力的体魄。

­
蒙古包是蒙古族以天为本的自然天道观在居住方面的体现,是融生产与生活为一体的居室,是人与环境、牲畜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尽管其科学性、先进性、环保性在各类建筑中是独占鳌头,但它的条件的确比较简陋,社会更需要关爱这部分住蒙古包的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