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水果抗衰老: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汇编(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20:27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汇编(一)

(2010-07-01 15:00:11)转载 标签:

太守

甲文

文言文

万钟

公孙仪

洛阳

杂谈

2009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11.(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12.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009 年北京市中考 语文试题)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苍然白发(        )   (2)醉翁之意(    

  (3)树林阴翳(       )    (4)述以文者(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第(3)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13.《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1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 ,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思想性格特点。

答:                                                                 

                                                                          

[答案]  10、(1)脸色苍老 (2)的 (3)遮盖 (4)用  11.(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2.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3.与民同乐  宁静祥和(符合要求即可)  14.悠然自得   豁达大度  宠辱不惊 (符合要求即可)

(2009年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2)使宣叩头谢主                (4)年七十四,卒于官          

18.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      D、妻子对哭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20.“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  17、(1)躲藏(藏,藏匿) (2)覆盖  (3)道歉(谢罪,认错) (4)死  18.B  19.(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分)  (2)董宣两手撑地,一直(终究)不肯低头。(2分)  20.“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2分)(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21、不畏权势  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 清正廉洁(1分)

(2009年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2009年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王之蔽甚矣      蔽:

  (2)时时而间进      间: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邹忌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谏成功的?(2分)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节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错:镶嵌。②纶(lún):钓鱼绳。③是:正确。

1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1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9.① 受蒙蔽  ② 间或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0.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 B  评分:答对得2分。  13.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09年东营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每处一分)(1)夸耀 (2)打发(3)随便、随意 (4)畏惧、害怕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小题2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1、(6分,每空2分)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2、(3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2009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6分)

【甲】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     (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         (           )     (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2009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中自主招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1)

  (2)

[答案]  7、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8、解释兼爱:却“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2009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答案]  9.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11.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语文试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21.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答案]20.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  义  生  (3分)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