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牡神口服液效果如何:从麦克斯韦尔妖到马克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0:27

从麦克斯韦尔妖到马克思


熵增原理

封闭系统之内,熵将不断增大,这就是熵增原理。

那么,熵是什么呢?熵就是混乱、单一、非秩序、非组织化程度,也可以说是无规则无差异度。

简单来说,在一个封闭的热力系统之内,最终会各处温度均衡,成为一个“灰色”的温度板块,这时候,熵为最大,为1;而出现温度差异,比如一部分高温,另一部分低温,突破了统一“灰色”,一部分变“浅”另一部分变“深”——假如我们用深浅表示高低温(反过来也一样),则熵变小了,介于0和1之间了。

也可以拿一块画布作例子,一块单一颜色的画布,啥都没有,熵最大,为1;假如,你在上面画了点啥,熵就变小了,假如是达.芬奇或梵高在上面作画,一般来说,熵就变得更小了,画家给画布带来了秩序和组织,增大了有规则的差异,减小了熵。

假如你喜欢,也可以拿音乐作例子,寂静,或者一个单一音调在持续,则熵最大;如果是变化的旋律,熵就减小了。

嘿嘿,专家们可能不同意,反正俺就是这样理解熵的,世上万物,都可以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理解其熵,同时理解熵的增大与减小。

那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温度会很快趋于相同;音乐回响一阵之后,会趋于寂静;一幅画当然不会很快消失,但是,只要时间足够长,达.芬奇的油画也会因为挥发、氧化、分子运动,最终什么也没了。这就是封闭系统的熵增原理。

整个地球上,有无数的生命和非生命在活跃着,熵在增大,也在减小,但总体在减小,这是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太阳在供给地球负熵流,假如没有了阳光,地球是封闭的,熵就会不断增大了,会按照熵增原理,最终趋于死寂。


麦克斯韦尔妖

当然,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热力学,熵增原理最早也是用来说明封闭系统内的温度趋同的。这个原理几乎没受到什么挑战。

但是,后来,应该就是那个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提出了“麦克斯韦尔妖”的假设: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绝对隔热的小箱子——内,用一面隔温墙把这个小箱子隔成了左右两半,并在墙上开了个方孔,安了个推拉门。他假设存在一个小妖精。它,这个小妖精开始工作了:当它看见左面有快速运动的分子过来,它就把门打开,让快分子跑到了右边,然后赶紧关门;当它看见右边有慢速运动的分子过来,它又把门打开,让慢分子跑到了左边,然后又赶紧关门....。它就这样很愉快地工作着,工作着....。等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奇迹出现了——右边快分子越来越多,而左边慢分子越来越多,右边温度升高了,而左边温度降低了!这个家伙一边在给左边制冷,一边给右边加温!整个小箱子的熵降低了!出现了温差!封闭系统内,具有智能的小妖精给整个系统提供了负熵,或者叫熵减!

这个假设简直让热力学崩溃!封闭系统内,智能的参与,是否可以推翻熵增原理呢?小妖精干活所需要的能量是否会低于它制造的温差所带来的热能?它是否可以持续地这样干活?

这个问题引起了激烈的辩论(俺不知道,是听来的,据说辩论激烈),一辩,就辩了一个世纪。后来,有人终于把这事儿整明白了:

箱子里一团漆黑,小妖精得点盏灯才能看见分子啊!这灯,哪来的能量啊?最后灯会熄灭,小妖精啥都看不见了!没了信息来源,就不能准确地开关小门了,最后它就会完蛋了!箱子里的温度终将归于一致,除非从外面给它一束光!可那样,就不是“封闭系统”了!

小妖精的终结,至少引起了人们对能量和信息之间密切关系的思考,找到了热力熵与信息熵之间的关系。不过嘛,对俺来说,引起的却是对劳动与价值的胡思乱想。


劳动与价值

现在,俺们不必考虑封闭系统,俺们就考虑一个阳光普照的开放系统。

俺们可以这么看,阳光不过是一公共财富,是个共享物,假如阳光均匀地照进黑箱子,尽管箱内温度可能会升高,但却不产生内部温差,不产生内部负熵。那么,俺们就可以将麦克斯韦尔小妖精,看成是一个劳动者,它通过劳动——准确地开关小门,造成了左边制冷,右边加热,通过智力,凭空产生了使用价值。

那么,劳动的本质,或价值产生的本质是什么?显然,是小妖精对信息的处理,是对快慢两种运动分子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正是正确的决策产生了负熵,产生了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世界上任何劳动都是一样的,劳动本身要消耗时间,也要消耗能量,但是,时间和能量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价值恰恰产生于对信息的巧妙处理,产生于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无论是农民种地,铁匠打铁,猎人打猎,还是画家作画,音乐家作曲,都是一样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产生负熵,也就是说,价值来源于负熵决策。

现在,俺们继续深入,假如一个铁匠,火候掌握得好,且锤锤到位,最后打了把镰刀,它就制造了负熵或熵减,也就是创造了价值,因为一把镰刀显然比一块铁的熵要小,是一个组织得更好的物品。但是,如果放到更大的范围来看,假如世界上早就堆满了镰刀,而且也没有几个人再用镰刀,几百辈子都用不完了。那么,这个铁匠是否依然创造了价值呢?没办法,只能回答:显然没有。它反而是制造了垃圾,是在更大范围内制造了熵增!

那么,铁匠究竟是打镰刀还是打犁铧?这件事是由谁来决策呢?如果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是铁匠自己决策,可如果是在资本....,或者说,现代社会,当然是由投资者决策,也就是由资本家决策。

投资者要决策的,是往什么方向投钱,投多少,处于决策链的上游。而铁匠,也就是工人,他的决策是如何打造,处于决策链的下游。如果上游决策错了,那么下游的镰刀或别的啥,打造得再好,也全都是垃圾,工人很可能会拿到工资——假如资本家还恪守起码的规矩的话,但投资者的银子可就得全部赔光了。

假设,这个决策非常困难,10投9错,10投9赔,那么,能够正确处理市场信息,投资正确的,估计就该有10倍的赚头,这个嘛,应该没有啥剥削,是投资者应得之得。资本家,或者投资者,应该说同样也是一麦克斯韦尔小妖,一个非常有社会价值的劳动者,是一不可缺少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他的劳动在整个决策链的上游,是熵增(生产垃圾)还是熵减(生产价值)的决定者,尤其要为投出的银子承担全部风险,赔了赚了应该都是他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只有私有制才算合理。不应该由大众或别人来享受或承担资本家个人的决策结果。

当然,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初期,估计情况并不是这样,投资决策并不困难,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钱。但是,由于资本非常匮乏,劳动(马克思学说意义上的劳动)却超级过剩,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在竞争中相互压低价格,变成了廉价出卖劳动力。而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原始冲动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更使资本家加倍压低劳动的价格,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有可能带来整个投资的全军覆没。这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的根源。

所以,社会主义,包括计划经济,曾经在欠发达社会显露出超常的优势,在打造工业基础,建立工业基地等方面,这几乎不需要冒什么决策风险,却由于集中了资本,避免了资本之间的竞争,集中了力量,节约了时间。一些后发集权国家的工业化速度,远远超过了那些先发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速度。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

不难看出,从社会职能来说,只要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家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角色——投资决策者,享有并承担投资的收益与风险。而个人决策,个人承担,即是私有制。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全部罪恶就在在于私有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公有制的共产主义设想,显然存在瑕疵,这一瑕疵的根源,又恰恰在于其经济理论的基础部分——剩余价值学说。

正如前所说,价值的产生,主要不是来自劳动时间及能量的消耗,而是来源于对信息的正确处理——负熵决策。

社会的生产方式,恰恰表现为决策链的构成方式。

价值,即是剩余价值,即是负熵。

所有的价值都是整个决策链中各决策环节共同创造的,而上游的决策永远比下游的更具决定性。

劳动(普遍意义上的劳动)对社会提供的是使用价值,所获得的则是自身生存的自由度——可能会表现为所获得的货币。而所获的实际量,却取决于供需比。稀缺的决策资源,在市场的交换中,其所获将比过剩的决策资源更多。

要具有更关键的决策的能力,成为社会稀缺的决策资源,一般来说,学习时间固然需要,但如果受教育基本相同或已饱和,学习时间无根本差别,那么,更关键的,可能是经历、天赋、灵感,甚至某种运气。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劳动之间的表面矛盾的分析与结论可能并不真实,实际情况可能是,那是个特殊时期,恰恰是资本匮乏而劳动过剩,资本比劳动稀缺,故更有价值。当情况相反,大家都有钱,资本过剩的时候,劳动会变得比资本更有价值。正如俺以前说过的,你可能花钱买不到任何劳动或服务。

人的认识都可能有局限性,即使是伟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