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云南省军区边防团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4:24:53
 

 

边防一团沿革:
1978年12月24日由文山军分区边防1营扩编为边防11团,边防11团辖2个步兵营,团部驻地富宁。

1979年6月5日由14军抽调部队组建边防11团炮兵营,文山军分区抽调部队组建边防11团3营,1984年8月15日边防15团1营(欠2连)、边防7团2营4连、边防8团2营机炮连调归11团,组建4营。

1985年9月24日整编为守备1师1团,辖3个步兵营和炮兵营,步兵4营整编为师守备独立1营。

1992年10月1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1团,划归文山军分区建制。

作战经历:
1979年2月17日17时35分边防11团5个连进攻越军上蓬据点,至18日攻占据点,歼灭越军33名,缴获60迫击炮3门。
3月6日11团攻占越军盘踞的上马槽、1580高地、中和大山、解弯包等地,歼敌52人。
3月8日11团普弄连配合126团反击普棒越军。次日攻占普椿,毙敌43名。缴获60迫击炮3门,高机1挺,枪155支。
6月21日11团以17门火炮炮击1690高地越军,毙敌32名,我伤2人。
7月28日越军对田蓬炮击,11团进行反击,毙敌21名,我伤2人。

1983年9月10日3连副指导员闵汝成率分队袭击越军1365高地,毙敌4名,缴获冲锋枪4支,闵汝成牺牲。

1984年1月13日11团侦察队对放牛坪之越军实施捕俘时,毙敌3名,伤3名,俘虏1名。
4月7日11团田蓬炮群炮击越军1580高地,歼敌23名,击毁机枪2挺。
8月28日11团4营接替31师92团者阴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

1985年7月12日6连奉命奔袭越军1443高地,战斗18分钟,毙敌18名,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3支,冲锋枪2支,6连阵亡1人,伤7人。

1986年1月7日守备1团2营8、9连奔袭普椿越军104边防屯,毙敌6名,伤23名,俘虏上尉军官1名。
1月28日2、3、5、9连各一部,加强工兵、喷火器分队,拔除越军1365高地骑线点。毙敌11名,伤6名。

英模单位和人物:
1996年3月25日成都军区授予边防1团“基层建设先进团”。

“英雄连”--3营10连,1979年2月参加围歼西罗楼特工队和攻打郭参地区战斗,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连”称号,指导员和自兴被中央军委授予“勇于献身的模范指导员”称号。

1986年成都军区授予守备1团6连指导员王学文烈士“戌边英雄指导员”称号。

1986年成都军区授予守备1团8连长毛羽亮“战斗英雄”称号。1986年1月7日晚10时许他带领3名战士在我边境巡逻,发现一股越军窜入我境内,短短5分钟,共毙敌6名,伤敌11名,俘虏1名上尉军官。

 

边防第二团
边防2团沿革:

1956年7月16日以公安72团1营(前身为13军警卫团1个营)为基础扩编为公安边防37团,辖10个步兵连、通信连、机炮连。

1957年9月2日以公安37团与猛线独立营合并为云南省军区公安边防8团,辖1个营4个步兵连和2个独立连。

1960年12月改称昆明军区步兵8团。

1970年3月15日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9团,辖3个营12个步兵连、炮兵连、警通连。

1976年6月7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7团。

对越自卫还击战后为加强中越边境防守力量,于1979年4月9日德宏军分区边防7团调归文山军分区改称边防15团,6月5日14军抽调人员组建炮兵营。

1981年5月11日增编4营。

1984年8月15日边防15团1营(欠2连)调归边防11团,2连改为2营4连。

1985年9月24日整编为守备1师2团。

1990年9月30日团炮兵营改称师炮兵团152加榴炮营。

1992年10月1日整编为云南省军区边防2团,划归文山军分区建制,团部驻地麻栗坡。


英模集体:
1990年中央军委授予守备2团11、12连“戌边英雄连”荣誉称号。

“边防红色堡垒三连”--边防2团3连1964年12月昆明军区授予,1966年12月11日国防部授予,1992年12月改编为边防2团3连。

“边防钢七连”--边防2团7连1984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



 


1979年6月5日由14军抽调部队组建边防11团炮兵营,文山军分区抽调部队组建边防11团3营,

“英雄连”--3营10连,1979年2月参加围歼西罗楼特工队和攻打郭参地区战斗,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连”称号,指导员和自兴被中央军委授予“勇于献身的模范指导员”称号。

该连被授予称号时是11军32师94团6连,被编入边防11团建制应该是85年后了?

 

 

有四个地方请注意

1、1960年12月改称昆明军区步兵8团。
 1970年3月15日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9团,辖3个营12个步兵连、炮兵连、警通连。

——这10年间团队番号有没有变化?如果有,那么在60年代前期,该团番号曾改为步兵4团。如果没有,那么1960年12月该团的番号就已经改为昆明军区步兵4团(非8团)。

2、1990年中央军委授予守备2团11、12连“戌边英雄连”荣誉称号。

——只有第12连,没有第11连。

3、“边防红色堡垒三连”--边防2团3连1964年12月昆明军区授予,1966年12月11日国防部授予,1992年12月改编为边防2团3连。

——关于1966年12月11日国防部授予的称号,目前看有两种说法,一种与昆明军区授称一致,即“边防红色堡垒三连”,另一种新称号,即“政治边防模范连”。授称时,连队番号为昆明军区步兵第4团1营3连。我的看法倾向后者。

4、1984年8月15日边防15团1营(欠2连)调归边防11团,2连改为2营4连。

——照这么说,“边防红色堡垒三连”已经调给边防11团了,什么时间又回来了?

:答复
首先该团在1960年12月至1970年3月近十年间番号没有变动,你所认为的昆明军区步兵第4团是1976年撤消的边防6团的前身,而不是边防2团的前身,你可能在某些地方受到了误导。

第二、11、12连同时被授予“戌边英雄连”荣誉称号在2001年出版的成都军区英模谱中有两个连队的详细介绍。

第三、从上面可以看出“边防红色堡垒三连”授称时,连队番号为昆明军区步兵第4团1营3连,这个团在1976年撤消了,该连在1983年转隶新组建的边防5团,1985年边防5团撤消后,改为独立守备第3连,直到1992年12月改编为边防2团3连。

 

原来如此,怪只怪你老兄点到不展开了。我是从堡垒三连授称时所在团队来推断的,现在看来,在1992年前,3连与边防2团的前身沿革没有一点关系。

另外,1990年守备2团到底被授予了几个连队荣誉称号,在网上有边防15团(守备2团)的十年对越作战史,上面也只讲到了一个12连,还有2004年10月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奖励工作概论》上,对于国防部、中央军委从60年代到新世纪全部的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集体,里面也只有一个12连,而无11连。这个怎么解释?

还有,成都军区英模谱上对于国防部授予步兵4团3连的称号是与昆明军区授予的一致吗? :刚发现
一、11、12连其实是同一个连队,1997年5月12连改为11连。

二、国防部和昆明军区授予的称号是一致的。

 

晕,老兄给我们玩雌雄双兔了

11连也罢,12连也好,确认当时只有一个连就行。表述的时候不妨这样写更清晰:1990年中央军委授予守备2团12连(后边防2团11连)以“戌边英雄连”荣誉称号。

关于堡垒3连的两个称号是否一致,先存疑待查吧。

 

边防第三团
边防3团沿革:

1978年12月14日由文山军分区边防2、3营扩建边防12团,边防12团辖3个营,团部驻地马关。

1979年6月5日14军抽调人员组建炮兵营。

1983年1月14日增编4营,

1985年9月2日整编为守备3团,辖4个营和炮兵营。



作战经历:

1979年2月10日边防12团1、2连和民兵38人,在都龙当面侦察,毙越军21名,伤2名,民兵牺牲1人。(在战争开始之前就打响了)。

2月22日8、9连奉命前往越南发隆、孟康担负保障主力侧翼安全和开展群众工作。

2月23日越军122团3营两个连,分四次向我1682、1705高地进犯,均被我4连打退。毙敌52名,伤敌60余名,缴获火箭筒5具,枪18支。

3月6日边防12团歼灭清水越军公安屯。

3月13日8、9连回撤入境,共收缴60迫击炮2门,机枪8挺,枪198支,火箭筒87具。

5月10日边防12团接替41师马关方向防御任务。

6月19日马关金厂对面的越军炮击金厂,12团予以还击,毙敌48名,伤敌10名。

1980年7月19日7连在马关天生桥捕获越发隆公安屯政治员杨兴国。

9月30日边防12团2营副教导员带5连2个排加强9连侦察罗家坪大山,途中遭越军炮击伤7人,9连长杨天武带领10人前往观察时与越军接触,阵亡3人,9连长和1班长失踪。
10月15日省军区独立师1团3营与边防12团攻占罗家坪大山,边防12团11连担负主攻任务。

1981年2月14日边防12团12连接替罗家坪大山防务。

1985年12月5日152榴弹炮连奉命炮击戈摆大桥。击毁目标,毙越军35名,伤27名。

1986年4月24日守备3团炮击老虎山越军5个目标,毙伤24名,摧毁暗堡1个。


英模集体:

“神炮排”----边防3团10连火力排,该排前身为1979年10月组建的边防12团14连火力排,1992年10月改编为边防3团10连火力排,该排先后7次参战,曾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并受到总政治部通报表彰,1986年原昆明军区授予“神炮排”称号。

“神炮班”----原边防12团炮2连1班,1985年12月5日152榴弹炮连奉命炮击戈摆大桥,该桥位于越南黄连山省和河宣省交界处,桥长120米,宽6.5米,为钢索结构式吊桥,是越军重要交通枢纽,是前沿兵力和武器输送的重要通道,大桥距我炮阵地约9000米,低于炮口水平面128.4米,炮1班17发炮弹击毁目标,成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典型战例,被成都军区授予“神炮班”称号。

“尊干爱兵模范连”----边防3团步兵3连,1945年组建,前身为13旅39团5连,1949年改为13军39师115团5连,1954年被原云南军区属于“边防线上的模范堡垒”,1996年3月5日成都军区授予3连“基层建设标兵连队”。
1997年12月29日被成都军区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称号。
共青团中央、总政、成都军区联合授予守备3团班长何平“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边防3团4连3排,风雪丫口,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境内中缅边境高黎贡山山脉之巅,在5、60年代与西藏查果拉、喀喇昆仑神仙湾哨卡齐名,是全军最艰苦四大哨卡之一。1956年被国防部授予“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称号。

 

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

“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边防3团4连3排,风雪丫口,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境内中缅边境高黎贡山山脉之巅,在5、60年代与西藏查果拉、喀喇昆仑神仙湾哨卡齐名,是全军最艰苦四大哨卡之一。1956年被国防部授予“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称号。

1、国防部没有给这个排授予过称号。

2、国防部更不可能在1956年授予此单位荣誉称号。众所周知,国防部授予称号的第一个英模单位是“雷锋班”(1963年1月,沈阳军区工程兵10团运输连2排4班)。

3、丫口排在60年代初期是昆明军区步兵13团的,这个13团与后来的13团(即1985年时的守备4团)不是同一个部队,只是先后番号相同罢了。1956年3月,驻守泸水的解放军边防部队决定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到风雪丫口驻防,建立起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哨所。tanke-01兄最好注明,该排于1985年从滇西高黎贡山上调防到守备3团。不然,一东一西,马关和泸水相隔实在是太远了,难免会有疑惑。丫口原址后为隶属于怒江公安边防支队片马边境检查站风雪丫口哨卡,2004年10月,奉命撤防归建。至此,自1956年以来一直驻守风雪丫口无私奉献的边防官兵,终于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另外,老兄在前面叙述该团沿革时,由边防12团——守备1师3团——边防3团发展中,缺少了最后一个环节,应交待一下,1992年10月改为边防3团。

风雪丫口排
一、这个排确实不是1956年国防部授予的,有资料说是1963年,先存疑待查。

二、“该排于1985年从滇西高黎贡山上调防到守备3团”

----有何证据?
七号阵地上的日日夜夜

  1990年春节,一位从中原大地到前线探望哥哥的少女,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终于来到了云南边防某部守备团四连7号阵地的山脚下。她望着这如同“天梯”的水泥台阶,几天几夜的疲劳,使她已无力再爬上阵地了。她只好又绕道回走3公里的路,住进了连部招待所。
  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女在边部通信员的护送下,兴致勃勃地来到阵地山脚,咬了咬牙,登上了这望而生畏的台阶。
  少女来到阵地上,当阵地上一个排的士兵早已站成两列,威武庄严,像迎接贵宾那样欢迎她时,她感到惊叹,随即两行热泪从她那清秀的脸上落在地上。
  士兵们热烈的掌声,在等待着她从队列前走过,但她一直站在那里,不敢往前挪一步,这热烈而有节奏的掌声,象一阵滚烫的波涛,猛烈地撞击着她的心灵。
  她始终没有勇气往这队列前走过,她那双湿润的眼睛,凝视着这一切,又默默地回转身来,面对1396级台阶。此时此刻,她在想什么呢?或许她什么也没有想。她感到自己没有资格接受这一切。也许她想了很多很多,身后这两排军人,是怎样在这个环境里度过一个又一个白天与黑夜。
  这个排是1985年,从滇西高黎贡山上调防过来的。据团政委王全同志介绍:这个排驻守在高黎贡山上时,是60年代闻名全国的“风雪丫口排”。1985年调防来到这个阵地,是全团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一个阵地。但这个排的官兵一直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圆满地完成了守点作战等任务;两次集体三等功,一次二等功。
  初到这里,最为吸引我的,还是那1396级台阶,远远望去,那台阶层层雾霭和树丛中时隐时现,蜿蜿蜒蜒,宛如一条巨龙爬上山顶。七彩的阳光,照耀在一层又一层的雾霭上,如一条条多彩的柔纱。软软地挂在这座山头上,十分壮丽。但是,这不是风景名胜,这是经过战争洗劫礼的一个前线阵地。上到阵地,我的心情与那位从中原大地来的少女的心情一样,回转身,默默地俯视着这1396级台阶。
  我想从这台阶开始采访,不实反被我抛出的话题:“风雪丫口排”这段历史,紧紧拴住了我。
  那是1969年除夕的夜晚。
  高黎贡山上的夜空,灰而宁静,温天飞雪。这里没有欢笑,没有音乐和歌声,连最古老的传统,除旧迎新的鞭炮声也没有,营房就伫立在山头上。
  营房外的哨位上,一位士兵的双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睫毛上挂了片片雪花。但他丝毫没有动一下的意思,面朝东方,久久地伫立在那里。除夕之夜,他在为祖国站岗。
  就在这个除夕之夜,一个声音,人个亲切而又饱含热情的声音,使这个哨所沸腾了,哨所电话机传来了一个宏亮的声音:
  “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给你们拜年了”
  当双手握着耳机的排长正要问是哪位首长时,耳机里随即又响起了军区总机的声音:刚才是周恩来总理从中南海给你们打来的电话。
  就在这一瞬间,全排人员一起拥在电话机旁,几十双手紧紧地把那部电话机抱在一起,放声大哭,几十位男子汉的热泪汇在一起。
  这是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甜蜜的泪水。
  哨所里的官兵太激动了,沸腾的热血互相撞击着,激动的热泪尽情抛洒,他们拥抱在一起,想再次听到敬爱的周总理的声音。
  “风雪丫口排”的官兵们,永远记得这个除夕之夜,他们把这个夜晚一代一代相传下来,如今这个排虽然从高黎贡山上调到前线,但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一直铭刻在全体官兵的心中,时时激励着他们.

3团的基础是文山军分区边防2、3营,这跟滇西的部队关系不大,丫口排现在该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调防转隶。

对于国防部授予该排的称号问题,应该是误传。

其实你我都被新闻报道给忽悠了!
昆明军区步兵13团4连于1969年5月调归昆明军区步兵9团建制,

1970年4月昆明军区 步兵9团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11团,

1976年2月又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10团,

1979年5月5日改为云南省军区独立师2团,

1982年12月13日改称250师749团。

1985年9月24日250师师部与云南省军区边防11、15、12团整编为成都军区守备1师,归云南省军区建制。
其中749团4连编入守备独立2营。

1992年10月1日守备1师与文山军分区合并为文山军分区,撤消师守备独立2营.4连改为边防3团4连。

 

这样最好
我也疑惑呢,1985年调防,难道当时该排还在边防部队序列?看来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转了一个大圈子,写那文章的给我灌了一回迷魂汤。

 

边防第四团
边防4团沿革:
  1978年10月10日蒙自军分区2个边防营扩编为边防4、5、6营,12月4日以3个营组建边防13、14团,边防13团辖3个营,1979年4月增编4营,6月5日14军抽调人员组建炮兵营。

1985年9月24日整编为守备2师4团,,

1992年10月1日整编为云南省军区边防4团,归蒙自军分区建制,


英模集体:
1979年边防13团3连9班副班长李成文烈士进攻新官牺牲。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称号。

1979年中央军委授予1连“英雄连”称号,1连与兄弟连队并肩战斗29小时,一举攻克敌新官据点,毙敌71名,俘敌11名。

“坚守英雄排”--3营8连3排,组建于1978年12月,原称云南省军区边防13团3营11连3排,1985年12月整编为成都军区守备2师4团3营11连3排,驻守在云南省河口县南溪镇大南溪地区。1985年7月该排奉命担负1076高地的防御守点任务,1986年3月18日越军1个加强连进攻1076高地,该排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打退越军3次进攻,毙敌22名,伤敌16名,我军无一伤亡,该排被成都军区授予“坚守英雄排”称号。

“战斗英雄排”--2营5连1排,组建于1946年9月,原称13军39师117团2营5连1排。1949年11月13军授予。

 

关于边防4团

1、12月4日以3个营组建边防13、14团,边防13团辖3个营

——4团成立的时间是12月24日,基础为云南省军区边防第4营(即河口独立营),并由4个大军区、8个军级单位、22个师级单位、43个团级单位抽调人员,在屏边组成。人员来源很骇人啊,呵呵。1979年4月移防河口。

2、边防13团 参加对越作战情况

13团配属13军,在正面34公里、纵身27公里的地域上,消灭越新官、转田、三道门、东桑、楠密、谍兰、曼章等据点之越军,歼灭敌军215人,其中击毙182人,俘虏33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保证我方一侧五道河至河口、越方一侧龙包河至坝洒两条交通干线和柏山、坝洒两个渡口的畅通,出色完成了拔点作战、守点护路、前运后送、搜剿残敌、保障主力纵深发展的战斗任务。受到了13军、云南省军区、昆明军区的通报表彰。该团牺牲48人。1营1连勇猛穿插、战斗顽强,攻克敌新官据点战斗中,毙敌73名,俘敌11名。被昆明军区授予“永不卷刃的红河钢刀连”荣誉称号,中央军委也授予该连“英雄连”称号。3连4班副班长李成文烈士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称号。

3、10年对越作战总战绩

守备4团(边防13团)从1979年到1989年,共进行大小战斗193次,歼灭越军613名,其中击毙469名,击伤90人,俘虏44人,瓦解敌军向我投诚10人,胜利完成了祖国交给的守边御敌任务。

4、参与组建“黄文欢游击队”

1979年7月,该团和河口地区有关单位共同组建“黄文欢游击队”的两个支队,开展“反黎救国”活动,至1984年6月游击队撤消。

 

 

边防第五团
边防5团沿革:

1992年10月1日成都军区守备2师守备5、6团合并为边防5团,归蒙自军分区建制。以守备5团机关为主和守备6团机关合并为边防5团机关。

原守备5团

1952年6月以13军39师步兵117团团部及一部分分队组建车里公安甲团,辖6个连,10月改称公安73团。
1956年7月16日改称公安军边防46团,辖16个步兵连、通信连、机炮连。
1957年3月1日与公安军边防3营、山炮1营、公安军边防2营一部合并为云南省军区公安边防11团,辖3个营9个步兵连。
1960年12月改称昆明军区步兵11团,
1970年3月1日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7团,
1976年6月7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5团,
1979年4月9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16团,由14军组建团炮兵营。
1985年9月24日整编为守备2师5团,1、2营和炮兵营由边防16团1、2营和炮兵营改编,3营由94团1营改编为,团部为边防16团团部。


原守备6团
1978年10月10日由蒙自军分2个边防营扩编为3个边防营。12月4日边防4、5、6营组建云南省军区边防13、14团。
1985年9月24日边防14团整编为守备2师6团,
1988年6月27日师独立营划归守备6团建制。编为守备6团3营。

英模人物:

1连班长马永信1999年10月被成都军区授予“排雷英雄”称号。 

 

原边防第六团
为什么我在标题上加了个原边防第六团呢?
因为与前面5个团相比,这个边防六团是1976年2月昆明军区将边防部队改番号为云南省军区边防团的10个团队中的一员,也是云南省军区被撤消最早的,又未重新组建的边防团之一。

原云南省军区边防6团:
1956年7月16日以公安69团1营扩编为公安军边防35团,辖9个步兵连,

1957年9月2日改称云南省军区公安边防4团,辖5个步兵连。

1960年12月改称昆明军区步兵4团,

1970年3月15日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6团。

1976年6月7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6团。

1982年11月10日移交云南省公安部门,12月31日移交完毕。 

 

03年整编前云南边防团
在2003年前,云南边防团的数量是7个,但番号却到8,6年前与三星兄讨论时就已注意到,确实空缺了一个6团,只是没想到早在80年代初就已撤消番号,连守备团都没经历过。

 

边防第七团
边防7团沿革:

1979年4月以云南省军区驻江城的边防1营扩编为边防17团,辖3个营。6月5日11军抽调人员组建炮兵营。

1985年9月24日17团1营营部及1、2连火力排与云南省军区边防1营合并为守备2师独立营。

与此同时确定将边防17团(不含1营)撤消番号移交给云南省武装警察总队,但是1986年11月4日非常幸运地是根据成都军区命令不再移交武警部队。

1986年11月14日改称边防7团,原17团2、3营改为边防7团1、2营原17团7连、机炮连、炮兵营122榴弹炮连改为边防7团直属7连、机炮连、122榴弹炮连,撤消炮兵营营部和107火箭炮连、160迫击炮连。

1992年10月1日撤消122榴弹炮连。 

 

有两点没看明白

1、云南省军区是不是在1979年以后有两个独立边防1营?前一个扩编为边防17团,后一个在1985年9月24日与17团1营营部及1、2连火力排合并为守备2师独立营。这后一个的边防1营是怎么个来历?

2、1986年11月14日改称边防7团——番号应该是守备7团吧。

:边防1营
两个独立边防1营并不是一个时代的:
第一个独立边防1营是六十年代末组建的,第二个是在八十年代初组建,并不矛盾.

边防17团没有改番号为守备7团.

 

1985年边防红色堡垒三连由原边防五团整编到文山的成都军区守备一师独立二营三连,1989年10月随独立二营配属守备二团接替13军38师112团老山前线八里河东山防线,1992年师和营撤编,三连编为文山军分区边防二团一营三连,历史上该连曾分别被国防部和昆明军区授予“边防红色堡垒三连”的荣誉称号。

 

80年代还有一个边防2团
这个边防2团应是70年代末期组建,1983年7月划归昆明军区后勤第24分部建制,担负西双版纳军分区农场(即勐海茶厂)的生产任务,1986年3月撤消。

 

老边防2团
云南省军区独立5团于1976年6月17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2团,这个团组建较早、相对其他团来讲历史悠久,1985年9月24日成都军区发布《云南边防部队整编》命令撤消边防2团,实际于1986年3月结束。

边防2团调昆明军区勐海茶场种植茶叶,归昆明军区后勤部24分部领导,该团番号仍为“云南省军区边防第2团”建制仍隶属西双版纳军分区。

 

边防第八团
边防8团:

该团的前身是以14军41师123团2营于1952年5月11日组建的镇康(现永德县)公安乙团,辖5个连。10月改称公安67团,12月移防腾冲县,团部驻地固东。

1956年7月16日改称公安军边防39团,辖3个营。

1957年3月1日改称云南省军区公安边防2团,辖4个连。

1960年12月改称昆明军区步兵2团。

1970年3月15日改称云南省军区独立1团。

1976年2月20日32师原95团3营改为独立1团3营,6月7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1团。

1979年6月5日11军抽调人员组建炮兵营。

1986年11月14日改称云南省军区边防8团。

1992年10月1日撤消炮兵营。

1981年5月18日边防1团7连3排在勐腊县苗寨地区歼灭一股化装成老军的越军特工队,击毙4名,击伤1名,缴获冲锋枪4支,受到昆明军区司令部通报表扬。

当然了,云南省军区独立师是各边防团和俩守备师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