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草能吃吗: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2:07

交易心理学: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

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里讲到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反身性。也就是说,人的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从而让趋势延续直到不可收拾的程度,然后崩溃。
  
  1969年,当时的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他写了一篇在当时被广为流传的分析报告,预测说一个“四阶段”的盛衰过程将把这些新证券捧上天,直到它们最终崩溃。
  
  阶段1:由于银行利息非常高,REITs提供了传统的抵押融资方式以外的又一种诱人的选择,所以REITs将急剧增多→
  
  阶段2:REITs的增多将向抵押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创造房地产业的繁荣→
  
  阶段3:这种自我支持性的程序将延续下去,直到抵押信托占据房地产信贷市场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降温,房地产价格将下降,REITs将持有越来越多的不可兑现的抵押物,而银行将开始恐慌,要求偿还他们的信用贷款→
  
  阶段4:随着REITs收益的下降,逐渐走向崩溃
  
  索罗斯要说明的并不是REITs最终要崩溃,而是说,崩溃是很久以后才发生的事,所以,人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周期的繁荣阶段中获利。他预测,唯一真正的风险是“那个自我支持性的过程(阶段2)根本不会开始”(即投资者不认同REITs,趋势不能形成)。
  
  也就是说,如果REITs不能有效增多,就不能带来房地产业的繁荣,那么REITs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反之,一旦REITs不断增加,那么就能创造房地产业火上浇油的繁荣来。真正的风险是没有人理会REITs,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REITs,那一切就开始了,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反身性大概就是投资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原因,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即使1000个人念叨着1+1=3,1+1仍然不折不扣地等于2,但在投资领域就不同了。
  
  一个故事开始人们不信,但随着人们不断地加入进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故事本身也开始改变了,最终故事变成了真实,一种荒诞、离谱而极端的真实,就是因为参与者的增多改变了故事本身。当1000个人讲1+1=3的时候,可能真的1+1就等于3了,甚至等于4、等于40、400!反正不再等于2了!
  
  当然,反身性本身是对市场的扭曲,这种扭曲最终会被市场校正,只是以一种惨烈、极端的方式而已,只是要耗费更长的时间而已,只是市场将会在更复杂的震荡中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用而已。
  
  反身性源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能动作用,也源于众多跟风者对市场本身的能动作用。索罗斯就是在利用反身性的发展过程获取暴利,而巴菲特则利用反身性造成的极端去买进被严重低估的价值,卖出被严重高估的泡沫。前者利用趋势赚钱,后者则逆着趋势去寻找赚钱的机会。两位大师都把反身性发挥到了极致。
  
  反身性的故事最终会结束,但结束之前会让几乎所有的理性都被奚落、嘲弄,直到所有理性的声音都销声匿迹(直到“地狱里有石油”的谎言创造者相信了自己的谎言),只剩下一片喧嚣声在市场的上空回荡,而这个时候反身性的故事就结束了。
  
  理性的人们看到反身性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他们不能容忍反身性下的非理性,他们断言非理性的状态很快会结束(非理性繁荣不一定会很快结束,相反可能会持续很久一段时间,让即使是最理性的人也忍无可忍),但这种状态偏偏不结束,反而更加借酒撒疯、以疯撒邪地张扬起来。
  
  国会纵火案是在1933年,当时台尔曼和季米特洛夫就看出来希特勒已经疯了,但攻克柏林是在1945年(继续疯狂了12年,还有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也类似如此)。这12年里希特勒又造了许多孽,侵略、占领欧洲大陆,远征苏联,建立了奥斯威辛等一大批集中营,实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制度……倒行逆施达12年之久,中间夹杂着日尔曼人对纳粹思想的疯狂痴迷,对《我的奋斗》的顶礼膜拜。
  
  “狼来了”喊了很多遍,但狼就是没有来,理性的人们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有的人干脆闭上嘴巴,冷眼看市场自个儿折腾;有的人伺机在市场里捞一票;有的人则完全放弃了理性,也跟着喧嚣的声音闹腾起来。
  
  不仅仅是市场,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纠正错误往往要很多年,要走很长的弯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开始到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错误总是被放大到极致才开始纠正,反身性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做些什么,只能让事情变本加厉。
  
  泡沫化生存就像游泳,不会游泳在岸上干站着不行,因为会水而忘乎所以也不行,因为淹死的都是会水的。
  
  反身性的幽灵就这样在天堂地狱之间游荡,有时候让我们觉得它比上帝都厉害,但它毕竟不是上帝。


  附:索罗斯认为,一个典型的盛衰过程具有如下特征:
  (1)市场走势尚不明朗,难以判断;
  (2)开始过渡到自我推进过程;
  (3)成功地经受了市场方向的测试;
  (4)市场确认度不断增强;
  (5)在现实与观念之间出现偏离;
  (6)发展到颠峰阶段;
  (7)然后,出现与自我推进过程相反的步骤。
  
  投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认识到形势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及时确认发生逆
  转的临界点。索罗斯强调,当某一趋势延续的时候,为投机交易提供的
  机遇大增。对市场走势信心的丧失使得走势本身发生逆转,而新的市场
  趋势一旦产生,就将按其自已的规律开始发展。
  
 一.突破被扭曲的观念
  
  索罗斯是大师级的金融理论家,他总是静若止水,心气平和,即不纵情狂笑,也不愁眉紧锁,他拥有参与投资游戏的独特方法,拥有认识金融市场所必需的特殊风格,具有独特的洞察市场的能力。而使其成功的首要秘诀 ,则是他的哲学观。
  
  早年,他一心想当一名哲学家,试图解决人类最基本的命题---存在。然而他很快得出一个戏剧性的结论,要了解人生的神秘领域的可能性几乎不能存在,因为首先人们必须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而问题在于人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于是他得出结论-人们对于被考虑的对象,总是无法摆脱自已的观点的羁绊,这样,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可能获得独立的观点用以提供判断依据或对存在给予理解。这个结论既对他的哲学观也对他观察金融市场的角度影响深远。
  
  不能得出独立的观点的结果就是,人们无法穿透事理的皮毛,毫无偏颇地抵达真理。也就是说,绝对完美的可知性相当值得怀疑。如索罗斯所言,当一个人试图去探究他本人所在的环境时,他的所知不能成其为认识。
  
  索罗斯演绎出这样一个逻辑:因为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那么他能做的最实际的事就是关注人类对所有事物的那些存有缺漏和扭曲的认识---这个逻辑后来构成了他的金融战略的核心。
  
  人非神,对于市场走势的不可理解应是正常现象,然而当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达成共识,并有继续炒作之意时,这种认知也就处于危险的边缘了。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败的第五浪以及第五浪延长后往往出现V型反转,以索罗斯的哲学观,我们就很容易可以找出答案了。
  (与其试图自己去解释市场走势,不如看看市场大众达成了什么共识,这种共识处于何发展阶段,去看大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然后自己决定是跟随还是对立,或者旁观。)

  在此,我们暂且不对索罗斯的哲学观作评论,旨在探讨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首要应该解决问题,那就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将会使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以更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市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惊不乱,从容应对,最终获得成功。

  
  之二:市场预期
  
  索罗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理论家们所建立的完全自由竞争模式,即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利益的无节制的追求将使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从而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过,在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市场中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认为供求关系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行为的预期,而这些行为正是由这些预期所决定的。所以预期的作用在供求关系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索罗斯的投资观念,人们并不能对自已所处的环境做出完全的认识,因此人们根据预期做出买、卖决定,对市场价格形成影响,同时这种市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参与者的预期。"不仅是价格的涨势汹涌吸引了众多的买家,而且买入行为本身也有推动价格继续上扬。形成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因此索罗斯认为正是由于供求关系与市场预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市场行为成为未来走势的不可确定的动因。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发展"。
  
  实际上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行为更具有投机性,在夸大的市场预期(过度反应)中寻求投资机会。表面上看,轻视价格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关注参与者预期对价格变化的影响。然而他正是通过对市场预期与内在运行规律的偏差的纠正来达到投资获利的目的。
  
  与金融市场所不同的是,在农产品市场上,自身季节性供求变化规律更加明显并处于主导地位。市场预期所产生的买卖行为可以短期内操纵供求关系,却无法形成持续性影响。由于农产品保值性较差,夸大了的预期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而发生价格的剧烈波动,因而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预期的夸大性表现尤为突出,对其的纠错也尤为频繁,值得参与者关注。

  
  之三:无效市场
  
  无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索罗斯的哲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并不能达到完美,所有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或是歪曲的,人们依靠自已的认识对市场进行预期,并与影响价格的内在规律价值规律相互作用,甚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的发展,这样他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要对付的市场并不是理性的,是一个无效市场。
  
  这种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互不相容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的运转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和理性,市场的发展最终是走向一个平衡点,而达到这个平衡点的前提条件,一是人们能够在任何指定的时间完美地掌握市场信息,二是市场价格能反映所有有效的信息。
  
  通常大多数分析师秉承有效市场理论利有自已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对目前价格分析,强化了当前趋势的发展,在大众的推波助澜下,使市场更加趋于非理性,成为无效市场。受资金操纵、逼仓、以及指数基金利用农产品期货进行保值、对冲基金的交易行为等等所引发的市场过度行为,我们不能说是在向市场的平衡点靠近,更无需对这种市场横加指责,因为依据索罗斯的观点,这时的市场恰恰是无效市场特征-非理性表现最为突出的阶段,因而此时分析师对行情的判断依据也是靠不住的。
  
  认识并充分利用市场的无效性,为索罗斯的投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80年代,索罗斯在东欧、前苏联等所建立的一系列慈善基金,表面上为慈善事业,实际上其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些国家原有的"封闭社会"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实现自由的,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经济体制,因为只有如此,才会为他的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索罗斯正是利用和把握了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投资机会,使他的基金发展状大。

  
  之四:寻找差距
  
  索罗斯在考察了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后发现,它们从未表现出均衡的趋向。实际上,断言市场倾向于走入过度的非均衡,恐怕会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这种不均衡迟早将发展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最后不得不进行修正。
  
  人们做出买入或卖出某种商品的决定,与其说是基于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考虑,不如说是出自对市场不平衡的看法,确切是说是对市场心理预期不平衡的看法。令市场走向过度的非均衡正是由于预期的偏差程度。因此可以说寻找市场预期与其客观事实的差距,是索罗斯在金融市场发现投资机会的捷径。
  
  他认为"科学的方法基于这样的预设,即成功的实验应该证实被测试假说的有效性,然而当对象涉及思维主体的时候,实验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被检验的陈述的有效性或真理性。参与者的思维与事实无关,但却影响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使事物的发展过程更加复杂化。但科学的客观的事实终将对那些错误的理解及认知上的差距进行纠正。
  
  以农产品期货大豆市场为例,市场预期的差距往往容易出现在作物生长初期对整个过程中天气方面干湿状况对最终产量的预期、对需求规模过度扩张或缩小的预期、对农产品金融属性的过度预期、对突发事件影响的持续时间及力度的预期,以及资金势中对资金规模的过度预期等等……
  
  金融市场在不平衡中运转,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不可避免。由于我们精力的有限,认知程度的不完美,因此发现市场预期与客观事物间的偏差,发现市场可能出现过度非均衡的倾向,不仅是索罗斯投资的秘诀之一,更值得大众投资者关注。
  

  之五:发现联系
  
  金融市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性,同时又融入了参与者的主观认识,并且这种主观认识又与客观事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不完美的观念和实际事态发展之间存在反作用联系。这种"反作用联系"增加了价格运动的复杂性,不仅为索罗斯的密切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人士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经典理论。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所运用的理论之一炼金术,也并非要完全理解或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是指望能够获得所期望的标状态。他认为,"自然规律的运作与人们对它的理解无关,人类影响自然的惟一途径是理解并用这些规律,而金融市场并不遵循那种独立于任何人思想的自然规律。"持经济生活合乎理性的逻辑的论者认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因为市场已经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价格倾向于折现。索罗斯认为,任何预测未来的想法都是具有偏见和不全面的,参与者在偏斜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而且偏斜本身对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于是就可能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市场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但事实上是目前预期反映的并非是纯粹的未来事态,而是已受到目前预期影响的未来事态。
  
  市场预期对实际事态发展的反作用联系,或者表现为自我推进,或表现为由于预期的警示作用而避免事态的恶化。例如,天气对农产品市场影响的夸大性预期、以及由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加大价格偏差,但往往是这种担心会使政府部门出台力挽狂澜的政策,抑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我们特别是采用跟市系统操作的市场参与者来说,发现这种反作用联系,了解反作用力对市场影响的力度,对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帮助。

  之六:揭示偏见

  既然市场预期与事态自身的进展进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市场的预期在事态进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事物本身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完善性所产生的预期偏差越大,则成为相對理性的投资者发现获利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索罗斯认为,市场的动荡不定,源于人们對市场存有偏见和缺陷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来自于對已知信息的精确反馈行为作用甚微,而是對硬性数据的理性分析和自身的感情倾向双重作用的产物。投资者依*这种感觉形成倾向性的看法,进行买卖投资,反作用于市场后,又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因此事态的进展不是从事实到事实,而是从事实到感觉,再从感觉到事实。

  上一篇我们曾提到,對于投资者来說,认识到市场预期与事态自身进展趋势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这种预期的偏差對事物进展的影响力度十分重要。索罗斯理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探讨误解或偏见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预期的偏差,跟踪其与客观事物偏离程度的进展,一方面为我们捕捉市场机会极有帮助,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本身對偏离预期的调整,或是共振形成的自我推进,我们可以调整自已的投资策略,對已有持仓做出继续持有还是减仓的调整。比如去年cbot大豆5、6月份的上涨行情,主要是由于美国中西部地區干旱引起,市场认为可能造成大豆减产,实际上美国大豆种植带降雨分布并不均匀,干旱地區主要是伊利诺斯州,對大豆作物影响不大,特别是后期的降雨使生长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市场對局部干旱的炒作夸大,使预期产量与实际形成较大偏差,最终导致行情的报复性下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参与者的预期与现实情况间偏差很小时,市场可以自已纠正,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索罗斯称此时的市场处于准平衡状态,投资价值并不大;而在偏差过大时,有两方面表现,一种是想法和实际大相径庭,但局面依旧稳定,比如市场开放程度较小时,局面能够被有效操纵,對索罗斯毫无意义,另一种是市场化程度高,预期偏离较大,事态进展迅猛,参与进无暇应對,局面不稳定,这种状态對索罗斯极为有利,成为其有利的战机。

  
  之七:投资于不稳定状态
  
  市场不稳定状态就是指当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达到极端状态,在反作用力使市场自我推进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维持和自我修正,使市场的不平衡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此时则为市场不稳定状态。
  
  不平衡的市场状态源于市场预期所形成的主流偏向受到客观现实的强烈对比,市场中的清醒的投资者开始对这种偏差进行反省,对主流偏向进行挑战而使市场原有的主导因素变得脆弱,但市场的惯性使原有走势狂热。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索罗斯投资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发现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捕捉盛衰现象发生的时机。
  
  例如,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一个案例,投标竞买公司的出价使公司的资产被重新评估,于是银行给予其他竞买者更多的贷款,使得他们的出价越来越高。终于,投标价格一路飚升,市场因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根据索罗斯的理论,崩溃将不可避免。盛衰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稳定的市场状态为投资者提供机遇。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盛衰之例,美国大豆涨到1000时市场预测将达1400、1600,牛势到了后期价格发展到出乎人们的预期,便有了牛势不言顶的市场心理,这时大豆库存被极度低估,大豆价格虚值成份被大大夸大。最终盛衰现象发生,大豆价格暴跌,国内进口商纷纷违约,因高价进口大豆使油脂企业重新洗牌。
  
  把握盛衰发生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因为这时往往是市场主流偏向强烈之时,杀伤力也是比较强的,只有采取恰当的投资策略,有计划建仓,才能充分利用这种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所带给我们的投资机遇

  
  之八: 确认混乱
  
  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是一直是索罗斯用以检验其反身性作用理论的阵地,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游戏的规则是把握这种无序,这才是生财之道。通过投资于不稳定状态的市场,虽然他的理论并不完美,但最终使他获得"投资大师","全球最佳投资经理"的桂冠,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偏见及心理因素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以致于最终的发展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可以说市场的运行并不是逻辑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是基于群体本能的。对某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与预测,往往是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上成功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到普遍预期心理的超凡能力,至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即预见到大众的预期以及大众将要采取的行动,然后自己可先人一步,走在曲线的前面。)
  
  混乱的市场取决于参与者对事物认识的明显分歧。而这种分歧越大,市场所表现的出的混乱性越强,而这时主流偏向往往并不明确。由于各方的坚持已见,价格走向也动荡不定。
  
  索罗斯则沉迷于混乱,因为那正是他挣钱的良方:理解市场中革命性的进程。例如在德国统一后,英国加入到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中,索罗斯似乎看到了不稳定的欧洲金融市场即将发生的混乱。通过多年的观察,索罗斯准确地抓住了其不稳定性,当绝大多数人不承认有这种不稳定存在时,混乱发生了。这场英磅阻击战中一笔交易就赚取了近10亿美元。
  
  从索罗斯的投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的宏观经济分析,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我们确认混乱,把握时机,乱中取胜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之九: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
  
  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其利用反身性理论,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
  
  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是: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互相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态"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叉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金融市场中盛衰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因季节性特点,波动周期较短,季节性因素对市场影响较大。而而对其中某一个基本面因素的炒作极易过度,市场表现为狂热状态发生频繁,如形成的持续上涨或下跌,回调时间及空间相当有限,这种行情往往易导致盛衰现象的发生(市场。对于金属市场来说,由于其循环周期与宏观经济环境联系较密切,因此周期较农产品市场相对较长,对其转折点的确认则应格外谨慎。操作不当则会被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所淹没。
  
  也就是说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认清市场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推动力的一刻。一旦这个关键时刻得到确认,投资者就能洞察一次盛衰现象是正在开始抑或是已然进行之中。发现转折点后的操作短期内毕竟可能会表现为逆势操作,因此设好止损,及时调整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之十:投资在先 调查在后
  
  索罗斯的相互作用理论只是为他提供投资目标的方向和抓住潜在机遇的方法,并不能提供精确的方位和重要的转折时机。而将其理论转化为实践,以获取利润的秘诀之一则是投资在先,调查在后的操作方法。
  
  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意味着提出假设,建立头寸,小试牛刀考验假设,等待市场证明正确与否。如果证明其假设是正确的,则追加头寸,否则及时撤出。
  
  有时候确认一个走势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很可能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市场走势已经开始逆转了,因此提出假设后立即建立头寸有助于其抓住最佳投资时机。
  
  索罗斯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哲学的思维,他知道,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存在缺陷,无论确立了何种假设,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投资者的想像必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种假设是基于假设中必然存在的某些缺陷之上。成功的关键是在市场的演绎中不断地寻找对自已至关重要的缺陷。关注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当索罗斯与罗杰斯开创量子基金时,他们是有分工的。罗杰斯充当分析师,索罗斯则是决策者,他们遵循先投资,后考察的套路,索罗斯投资在先,罗杰斯考察在后。
  
  有时做为寻找感觉而做的投资会与当前的市场走势一致,反映了这种假设与大众投资心理的趋同性,这往往是索罗斯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存有缺陷的认知成为市场的主流偏向,正是市场盛的一面。而一旦索罗斯调查发现出缺陷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那么他将对市场步入盛衰所发出的信号表现敏感,这也正是他要寻找的趋势的临界点。这时他会离开大众单独行动,平掉以前建立的所有头寸树立新的投资观念,建立新的头寸,在一个新趋势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其假设是正确的时候,他会追加头寸,而在其假设的预测失败,他会努力研究失败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撤回头寸,潇洒出局。
  
  基于假设,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是索罗斯更加准确全面的感受市场,捕捉战机,获取最大利润的投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