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pvoyeur合集种子:张三丰与金台观三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8:53

张三丰与金台观三绝

(刊于武当杂志,作者:龙剑辉)

金台观雄踞八百里秦川之西端,座落于宝鸡市区北坡陵塬东南角的山腰之上,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北方洞穴式道观,系元代末年邑人杨轨山等所建。观内地势高旷,古柏参天,古建筑倚塬而立,错落有致,占地面积40余亩,明初著名道人张三丰曾在此修身传道数十年,系宝鸡市遐迩闻名的名胜古迹和道教圣地;位居宝鸡三大观(金台观、银台观、玉台观)之首,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三丰,幽北辽阳懿州(今辽宁省彰武西南)人,生于元末,字君实(亦有称君宝者)。其父名昌,又名子安,三丰是他第五个儿子。三丰幼时曾染眼疾,百般医治无效,于是父母就将其送至碧乐宫出家,拜张云庵为师,学全真正教。静居七载,明晓道经,兼读儒释两家之书。随手披览,会通其大意即止。因母念子心切,三丰遂拜辞云庵归家。中统元年举秀才,二年称文学才识。后游燕京,结识平章政事廉公希宪。廉公惊异,赏识三丰的才识,上奏推荐其做中山博陵县令,自此为官从政。然不到两年,因其脱俗不羁,难受官场约束,不堪案牍俗务缠身,加之职微权轻,抱负不得实现,遂断晋仕之意,辞归辽阳。几年后遇邱道人叩门相访,畅谈玄理,意气相投,顿生方外之想,遂将田产全部赠付族人,叮嘱他们代扫祖坟,然后随携二童束装出游。张三丰身材魁伟,大耳圆目,风姿翩翩,气度不凡。常手持竹杖,不论寒暑仅着一斗笠一短褐而已。三丰读书不倦,文思敏捷,才华超群,不修边幅,倜傥潇洒。或历览山水,贪自然造化之妙韵;或青灯明月,研悟诗书经卷之精髓;或游方市井,体味社会人生之真缔,“浩浩自如,旁若无人”。终日不问俗事,缄口寡言;如遇知音,论及三教经书,则滔滔不绝,畅抒胸臆。东至齐鲁,西抵秦陇,往来名山古刹,吟咏旅游,且行且住,奔波了近三十年。走褒斜,度陈仓,见宝鸡山水清秀,择金台观而居。凭栏南眺,鸡峰插云,三峰挺秀,苍润可喜,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改为“三丰”传世。三丰居宝鸡,结庐构殿,吟诗言志,挥毫作书,乐善好施,普度众生,深得仕民喜爱和拥戴,故后世民间流传许多张三丰的传奇故事。传说此时的张三丰须髯如戟,道风仙骨,静则闭目旬日不食,动则日行千里难觅行踪,矢志修行而慕大道。一日自言当死,留颂后逝。有邻人杨轨山置棺收殓。待送葬时,闻棺内鼾声如雷,启棺而视,三丰仙游而归,复活如故。随后游四川,人武当山,历两湖,往来长安岷陇,飘然云游,踪迹难觅。洪武初驻足武当,结庐展旗峰北。明太祖派遣三山道士请三丰进朝廷,渺不可见。永乐中遣胡淡、朱祥、杨永吉等,斋玺书香币,查访寻觅,亦不见踪影。明成祖命工部侍郎郭珊、隆平侯张信等,征集工匠丁佚三十余万人,在武当山大规模建造宫观,设官铸印主持管理,守候等待张三丰的信息。明天顺末年,张三丰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金台观绿荫蔽日,景色宜人,曲径通幽,道气森然,许多与张三丰有关的珍贵遗物令人神往。观内蹊径绕山而上,相传有三丰“悬灯引路”之妙;苍劲的古柏挺拔耸立,系张三丰亲手所植。
  金台观最著名的景物是与张三丰有关的“三绝”。第一绝就是三丰洞亭前矗立着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诗碑,字迹遒劲飘逸,游转飞动,使人流连叹赏久摩不舍。这两通诗碑原在古池州(安徽青阳、贵池、东至)青牛宫内。宝鸡商贾士子至徽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老子,访三丰遗迹,得睹刻石,爱不忍去。后因重金布施,方求准允拓捶四帧真迹携回,裱褙后悬于洞内。日久,烟熏火燎,破损逐增,绅民深知得之不易,恐其湮灭,遂请巧匠镌石二方矗之观内,方使真迹留传至今。
  宝鸡乡民世代崇敬张三丰,对其遗物更是尊为仙赐。其龙蛇体唐人诗碑则至神、至绝、至秘。诗碑之书体除文人墨客可以辨识,乡民里人多不识其貌,于是传说纷纭。
  相传,一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道士在玉米田里锄草,酷热难当,汗如雨滴。几个牵着驮骡的乡民由陵塬下来,到城里去卖西瓜。走到道士们身边树下,停下来休息。道士们正口渴难耐,就挑了几个西瓜解渴。这些农夫们常来常往于此地,与观内道士很熟,故一边切瓜,一边向道士问安。其中一位农夫,见张三丰用吃完的瓜皮在地上描划。就说:“闻道长善丹青,家父常向人讲说。今我家建一居,道长能否为村夫书一中堂,在新居张挂?”张三丰欣然答应。农夫遂将家织一匹白布从驮筐上取下说:“没备麻纸,可否在此布上一书?”张三丰说:“可以。”张三丰将布铺好,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瓜皮,沾着烟炱,在布上挥洒狂书。在农夫和道士的惊讶声中,一幅丈余长的草书唐诗顷刻而成。诗曰: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
  泉引藕花束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
  后来,张三丰云游传道未返,乡民思念三丰仙师恩德,多有恋念,遂将为农夫所作书帛描摩,请人精镌,始有今日之“瓜皮书”碑。
  第二绝是传说为三丰遗物的“翻瓦罐”。这只珍存至今的瓦罐,初看与其它瓦罐并无二致,细察则发现用来系罐的两耳嵌在罐内(而通常系罐的两耳都是在罐的外肩壁上)。传说张三丰在寓居金台观时,常为人们治病疗伤,广行善事,深得乡民崇敬。农忙时还和观内的道士们一同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日种麦已过晌午,王老汉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道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就说:“罐里还有饭,不要糟蹋了。”说着就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王老汉湘乡民们都惊讶不已。玉兰捧着罐子在村民中转来转去,争相传看,回家又让奶奶和母亲看,母亲就把它当成宝贝藏了起来。
  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就保存在王老汉家中。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仙,人们塑像敬祈,玉兰家才将瓦罐献出供奉在三丰洞内,一直保留至今。
  第三绝名为“神锄定柱”。金台观在众多的典雅别致的古建筑群落中,尤以山门正面的明代建筑玉皇阁最为巍峨,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暗阁式,按制式不潜越,而又克服了二层气势不足,在当时是域内最为壮观的建筑之—。红柱绿瓦,雕梁画栋,飞檐高挑。由于选材精良,架构严谨,完全按营造法式的规例,现存材质均为明代或更前。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高旷清爽的环境,是其得以完整保留的重要因素之一。每逢雨过天晴,在朝霞夕阳下,玉皇阁更显得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被誉为宝鸡八景之一,有“金阁流霞”之美称。东西两侧有一对山门,一名“卧霞”,一名“云栖”,山岚缭绕升腾,有如仙境。阁门之前,一对石狮蹲卧,昂首怒目,镇守两侧。右狮两旁矗立着一对光绪二十二年的铁铸旌旗方斗,重达八千余斤,旗杆高耸,国泰民安、游龙戏风等金属饰物盘绕其上,风铃阵阵,悦耳动听,气势雄伟,实为金台观中一绝,常令游人驻足留影。而阁内三清殿门两边檐栋上的柱础各垫一块农家用的铁板锄,使人感到蹊跷。
  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缔民会首等人。
  一天晚上,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禅房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右手持九节藤杖,左手托着乌黑发亮的东西走来说:“我在宝鸡多年,深知民风淳厚,乐善好施,为感戴乡亲,特送神铁两块,明日立木,置于础上,础固殿稳,俗道安泰。”
  会首惊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手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工匠人等,莫不欢欣鼓舞。此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
  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
  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维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之下,民间也就流行开了“神锄定柱”的传说。
  张三丰一生悟老庄,养清静无为浩然之气,又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素养,他与金台观和神奇的民间传说经久不衰。优雅的古朴环境,使人置身其中,凭栏杯古,怀念张三丰,方圆百里之内的善男信女,自发组织了一年两度的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十金台观古文化庙会。庙会期间,秦腔、皮影、小曲、秧歌、木偶等文艺活动,和独具关中特色的各种地方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吸纳八方乡亲,观内游人如潮,香火鼎盛,人气兴旺,热闹非凡。置身于金台观内,登上玉皇阁楼,远眺古陈仓大地,晴天则青山叠障翡翠环列,鸡插峰云;阴天则云遮雾罩,古道通天,犹如昔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再现。更有甚者,雪天登观,观里瓦白柱红,黄梅傲雪,银妆素裹,楼台亭阁若隐若现,如临人间仙境,似人玉宇琼阁。登观、游观、览观,均让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