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抗衰老精华液:《立志 博学 修身 报国》——立志篇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55:20
劝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周官》

【译注】功高由于有志向,业大由于勤劳。

崇:高。惟:由于。

【评述】《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全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58篇。周成王安抚万国,他巡视天下后对群臣进行训诫,说明周朝设官职、用人才的法则。这两句话指出了立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译注】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的责任重大,奋斗的历程遥远。把实行仁义当作自己毕生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完成这一重任,要一直坚持奋斗到死为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弘:刚强。

【评述】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话。总的精神是说,人要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要实现这远大的目标,一定要有弘毅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译注】三军的主帅可以被俘虏,匹夫的志向是不可以被改变的。

三军:古时军队作战分左军、中军、右军,合称三军。在此代指全军。夺志:改变志向。

【译注】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编孔子的言行集,共20篇,记述了孔门师徒问答的实况,是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这两句话是孔子说的,以对比衬托的说法,用三军之帅的难被俘获,衬托匹夫之志更难夺。三军之勇是外在的,难夺而毕竟可夺;而志是内在的,所以是不可夺的。如果可夺,也就不成其为志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译注】志向不坚定的人,他的聪明智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说话不讲信用的人,行动不可能果敢坚决。

果:坚决果断。

【评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共53篇,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主要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这两句话指出,聪明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正确远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聪明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在这里,墨子把“言不信”和“志不强”放在一起讲是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的。“言不信”除了品德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志不强”。

 

夫志,气之师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

【译注】志是气的统帅,气充满于人的全身。志指向哪里,气也随着到哪里。所以说,人一定要保持坚定的意志,也不要搅乱自己的气。

志:思想意志。气:意气感情。次:停留。暴:损毁。

【评述】孟子是战国时思想家。《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所著,全书共7篇,记述孟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及思想。孟子的这段话,非常鲜明地强调树立大志十分重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志是至高无上的,是统帅一切的,气还是受志统管的。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五下》

【译注】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现在的世间,除了我还有谁(能盈担这个重任呢)!

【评述】孟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今天仍然很有借鉴意义。从孟子的“舍我其谁”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滕文公上》

【译注】舜,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一样。

舜:相传是上古时代圣君的典范。若是:如此。

【评述】这是《孟子》中记述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所说的话。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如果能树立雄心壮志,成就伟大功业,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译注】流水这东西不把坑填满,是不会再向前流的;君子有志于精通圣人之道,没有一定的成就,是不能到达圣道的境地的。

科:物体中空,坑坎。成章:在此指学识道德修养积累,达到了可以让人看出成就的程度。章,花纹,引申为显著成就。达:通达,旁通,在此含有到实际中运用的意思。

【评述】这段话反映了孟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指明了一个人如何实现自己所立之志的问题。孟子强调,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急躁冒进,而应该稳扎稳打,不断积累,循序渐进。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译注】齐国王子垫问:“士人应该干什么?”孟子说:“树立高尚的志向。”王子垫说:“什么叫做高尚的志向呢?”孟子说:“实行仁义而已。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而占有,就是不义了。”

垫:人名,齐国的王子。士:在这里是指还没有官做的知识阶层。尚志:使志向高尚,即树立高尚的志向。

【评述】孟子在这里把“尚志”作为士人的人生宗旨,而尚志的内涵,用“仁义”二字来概括。对于“仁义”,在孔孟的言论中有多方面的阐发,有的或许已经过时,但他这里强调了两点,一是不能枉杀无辜,二是清正廉洁。这在今天依然很有借鉴意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注】古代的贤人,得志的时候,就为民众谋福利,不得志的时候,就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德望昭显于世。窘迫潦倒时,就完善自身的修养,顺利亨通时,就为天下人多做好事。

泽:恩泽。见(xiàn):同“现”。穷:不得志,人生道路窘迫。独善: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达:发达,世路亨通。兼善:(使天下)都得益。

【评述】这段话,主要是说如何对待自己所立之志的问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人生道路上,总会碰到得志和不得志这两种境遇。如何面对这两种境遇,孟子阐明了他的观点。孟子的“独善”、“兼善”的主张,古来影响很大,长期以来,都被知识阶层当作立身处世的准则。在现在看来,固然有其某些历史局限性,但仍然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当处在不得志的时候,如何坚持“独善”而不变质,更有启发意义。

 

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鹁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

——尸佼《尸子》

【译注】虎豹在幼小时,尚未长出成年的斑纹,但是它已存有吃牛的气质;鸿鹄在幼小的时候,羽翼尚未长成,但已有遨游四海的远大志向。

驹:未成年的小兽。文:即“纹”字。在此指虎豹身上的斑纹,这是其成年的标志。鸿鹄:大雁和天鹅。鷇(kòu):初生的小鸟。

【评述】尸佼是战国时的思想家,魏国人(一说鲁国人)。精通刑名之术,被称为尸子,曾参与商鞅的变法活动,他的思想受黄老思想影响较大。《尸子》是他的著作,在汉代被列入杂家,到宋代改列为儒家,此书早已失传,现存《尸子》是清代人的辑佚本。这段话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人从小就要树立雄心壮志。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况《荀子·劝学》

【译注】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可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如果没有暗下苦功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不可能有显著的成就。

冥冥:深邃。惛惛:静默,专一。赫赫:非常显著。

【评述】这段话强调了成才和成就事业,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志向。

 

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况《荀子·性恶》

【译注】普通的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

涂人:普通人。涂,通“途”字,路的意思。

【评述】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又兼具法家思想,大法家韩非子就是他的学生。在认识论方面,他是“性恶”论者。认为人并没有天生的良善,人的好思想、好品德等等,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荀子》是他的著作,共32篇。荀况在这里认为普通人之所以能“为禹”,关键在于要懂得仁义法度,并且按照这些道理去实践。他的这句话,与“性善”论者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为尧舜”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译注】我面临的世路,漫长遥远,我将不畏艰苦坚持探索。

曼曼:长远的样子。

【评述】屈原是战国后期的爱国诗人。《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抒情诗,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爱国诗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在政治道路的艰苦处境下,坚持忧国忧民的理想,不断探索奋斗的坚毅执著的意志。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争光。

——屈原《九歌·涉江》

【译注】我要使自己的生命和天地一样长,我要使自己发出的光能跟日月争明。

【评述】《涉江》是屈原被流放到江淮的途中写的一首爱国诗。屈原忠而被谤,被逐出朝廷,但爱国之心不变,始终坚持自己高洁的人格节操,这两句诗就是他自许的誓言。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礼记·儒行》

【译注】身体可以受到伤害,但志向是不能改变的。即使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始终伸张自己的志向,而且还将不忘百姓的疾苦。

危:受威胁,受伤害。夺:改变。信:通“申”字,伸张的意思。病:疾苦。

【评述】《礼记》是秦汉之际的儒家学者根据孔、孟等儒家前辈关于政制、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言论主张整理编成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里面的《儒行》是讲道德修养问题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志向,把持志摆在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位置。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

——戴德《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注】君子坚持仁义,树立志向,先做后说。

【评述】《大戴礼记》是西汉时经学家戴德选编的礼学资料集。这句话是曾子说的,他强调立志重在行动,很有实际意义。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译注】人如果没有善良的志向,即使很勇敢,也会受到伤害。

【评述】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时被封为淮南王。他召集一批文人编著了《淮南子》。此书共21篇,内容丰富,对先秦各派学说都有所酌取。这两句话指出,没有明确的志向,行为必然是盲目的,盲目的行为,越勇敢越有害处。

 

不飞则已,飞则冲天,不鸣则已,鸣则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译注】(这只大鸟)不飞也罢,一飞就要冲上云霄,不叫也罢一叫就会使人震惊。

【评述】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等五部分。其中的《滑稽列传》记述了一些性格滑稽的人物的事迹。这段话出自一个这样的故事:战国时的齐威王,曾一度沉迷于声色之乐,朝政都交给卿大夫去打理。眼看朝政混乱,危及国家安全,性格滑稽的淳于髡借讲故事来进行讽谏,说“现在有一种大鸟,三年不鸣不飞。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齐威王心领神会了淳于髡的用意,于是也以幽默对幽默说了这几句话。言外之意是,我是胸怀大志的,不干就不干,一干就要干大事。后来他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团结群臣,惩恶扬善,亲自带兵出征,诸侯远服,果然“威行”了36年。人所共知的成语“一鸣惊人”就是出自这里。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王充《论衡·自纪》

【译注】做了官,不觉得很高兴,没官做了也不感到遗憾。处在安乐的情况下,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于贫苦困窘的时候,不放松自己的志向。

恨:遗憾。

【评述】王充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自小孤苦,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用30年时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共85篇,其中的《自纪》是书中最后一篇,相当于书的跋,对他自己的身世为人也作了介绍。这几句话就在“自我介绍”中,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达观襟怀和高洁的人格操守。“居贫苦而志不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徐干《中论·治学第一》

【译注】求学的人不担忧才华不足,而担忧志向没确立。

患:担忧。赡(shàn):丰富,充足。

【评述】徐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中论》是他的哲学著作,上下两卷共20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是不要才华,但立志比才华更为重要。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仲长统《昌言·中》

【译注】在危难艰险的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素志。

安危:危险,危难。这是偏义复词,“安”字无实义。下文的“险易”同此,“易”字无实义。贰其志:改变志向。下文的“革其心”同此。革,改变。

【评述】仲长统是东汉末叶政论家。他所著的《昌言》34篇,多评论时政,此书为唐代魏徵等人所编纂的《群书治要》摘要收录。这两句话,谈到“事君”所应具备的品格,其中在强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素志不变,对我们今天励志仍有借鉴意义。

 

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殉也。

——曹操《举泰山太守吕虔茂才令》

【译注】有志向,一定会成就事业。壮烈之士,是要为事业而献身的。

烈士:忠贞壮烈之士。殉: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评述】曹操是三国魏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三国魏的基业的实际开创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为魏武帝。这几句话,是曹操褒扬吕虔时说的,指出吕虔之所以取得大功勋,是由于他胸有大志。

 

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诫外生》

【译注】立志应当崇高远大,要仰慕先贤……如果意志不坚强,气格不高尚激昂,只是碌碌无为,被世俗所拘泥,被平庸的情感所束缚,总是混迹于凡夫俗子中,那就不免成为下等人了。

慷慨:充满正义,意气激昂。徒:只。窜:乱跑。下流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

【评述】诸葛亮是三国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诫外生》是他写来教育他的外甥的信。这段话,明确地告诫晚辈,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外生,即外甥。此篇题目,一作《诫子书》。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阮籍《咏怀》

【译注】壮士多么崇高激昂啊,他的志向是要威震天下的。

慷慨:充满正义,意义激昂。八荒:天下。

【评述】阮籍是魏晋之际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咏怀》诗共82首,是他平生所作诗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核心内容多是对人生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这两句诗在第39首的开头,整首诗歌颂驰骋沙场,奋不顾身,尽忠报国的英雄。开头这两句,概括了壮士的英雄气概和远大志向。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译注】男子汉雄心勃勃,志在四方。驰骋于万里疆场,建功立业。

【评述】傅玄是西晋哲学家、文学家。他的《豫章行苦相篇》是一首同情女性的悲惨命运的诗。这两句在原诗中是用男性的有为来与女性不可能有为来作对比的,但它写得气格轩昂,不失为励志的格言。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

——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译注】立志行万里的人,不会中途停步;想要统一天下的人,不会对小事耿耿于怀而危害大事。

辍(chuò):中止,停止。匪:同“非”。

【评述】陈寿是魏晋时期的史学家。在西晋太康年间,他收集有关资料,撰写了《三国志》一书,以纪传体例,分记魏、蜀、吴三国史事。在《吴书·陆逊传》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事件:当时辽东军阀公孙渊本归属曹魏,后叛魏投归孙权,受封燕王,他后又背叛孙权,杀了孙派去的使节。孙非常气愤,想出兵征讨,军师陆逊劝阻。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纷扰,群雄相争,如果要越过渤海,乘桴远征,必然会造成后方空虚,给其他敌人乘虚而入的机会,那时就后悔莫及了。在谏阻中,陆逊说了这几句话。这话的主旨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对于如何坚持志向也很有启迪意义。

 

饰治之术,莫良乎学。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抱朴子·外篇·崇教》

【译注】完善自我的方法,没有比学习更好的。学习能学得广博,在于不知疲倦,能做到不知疲倦,在于巩固自己的志向。

饰治:(对自己)装饰整治,即修身,自我完善。术:方法。莫良:没有什么比(学)更好。乎:在此同“于”。

【评述】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理论家。自号抱朴子。他从小推崇儒学,并兼及神仙导养之术。曾多次出任官职,后来转为崇信道教。晚年辞官谢客,在罗浮山(在今广东)炼丹,以求长生。所著《抱朴子》一书,内容涉及多方面,其中的《外篇》是议论世事得失的。这段话指出,坚持志向对于学习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执志不绝群,则不能臻成功,铭弘勋。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译注】所坚持的志向如果没有超出一般人,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建立大功勋。

执:坚持。绝群:超越一般人。臻:到。铭:在器物上刻字。在此是指把大功铭记下来的意思。弘勋:巨大功勋。

【评述】没有不平凡的志向,就没有不平凡的功业。

 

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译注】坚持志向是功绩地位的根本,不懒惰是各种善事的老师。

【评述】恒心和勤奋是实现理想必不可少的条件。

 

登山不以艰险为止,则必臻乎峻岭矣。积善不以穷否而怨,则必永其令闻矣。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译注】登山不因为艰难险阻而停止,就一定会到达峻岭。积善不因为自己穷困潦倒而埋怨,就一定会使自己的美誉长久。

以:因为。臻:至,到达。穷否(pǐ):困窘潦倒。否,“泰”的反义,运气不好。永:长久。令闻:美好的声誉。令,美好。

【评述】没志向固然不行,有了志向,如果不能坚持,同样不行。这段话说的就是持志的问题。恒心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范哗《后汉书·马援传》

【译注】大丈夫立志,应是穷困落拓时更加坚定,到了年纪老大时,更加刚强。

为志:立志。穷:困窘,不得志。益:更加。

【评述】范晔是南朝宋的史学家,所撰《后汉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马援是东汉中兴的名将。他12岁丧父,由其兄马况养大,少年时很穷困,但他自小胸怀大志,经常对人说这几句话。从他的生平事迹看,他也真正实践了他的诺言。到了62岁高龄,还主动请缨抗击匈奴、乌桓,病死于军中,兑现了他“马革裹尸”的状语。

 

有志者,事竟成。

——范晔《后汉书·耿龠传》

【译注】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是会成功的。

竟:结果,终究。

【评述】耿龠是东汉中兴的功臣。这句话是光武帝刘秀表扬耿龠时说的。刘秀用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郦食其与耿龠相比较,耿曾经献平定齐地的计策方略,刘秀开始不大同意,结果,获得大胜,建立了大功。所以光武帝称许他是“有志者”。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范晔《后汉书·虞诩传》

【译注】立志不要从容易方面想,做事情不要回避困难,这是做臣子的本分。如果没遇到盘根错节,怎么能识别刀是锋利的呢?

盘根错节:形容树木很难砍,喻指事情纷繁复杂。利器:锋利的刀剑。

【评述】虞诩是东汉大臣,因在计议是否放弃凉州的问题上,与大将军邓骘意见不合。邓想中伤他,于是派他到当时正发生动乱的朝歌县当县令,很多人表示同情,对他安慰,于是他说了这段话。这说明,要实现雄心壮志,就要迎着困难上,一定要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做出成就。虞诩到朝歌后,平定了动乱,把这个县治理得很好,以实绩实践了他的诺言。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杂诗》

【译注】威猛的志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鸟展翅想着高飞,翱翔太空。

逸:超过。骞翮(qiān hé):展翅。骞,向高处起飞。

翮,羽茎。翥(zhù):飞翔。

【评述】陶渊明是东晋文学家、诗人。曾出仕,在彭泽县令任上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隐居终老。他的《杂诗》是组诗,共12首,这两句是在原诗的第5首。这首诗是晚年所作,主要是慨叹时光流逝,展望前途,感到惆怅。

这两句诗是追忆年青时期的情形,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当年的远大抱负。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

【译注】刑天挥舞着盾牌和斧头,(尽管头已断)他的雄心斗志依然长存。

刑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与天帝作战,头被砍断了,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坚持斗争。干戚:盾牌和斧头。

【评述】《山海经》是一部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及海内外山川异物的书。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共13首,除第1首外,其余都是分咏书中所载的奇异事物。这两句在第10首中,歌颂刑天的不屈精神,形象地表现刑天的雄心壮志,至死不渝。这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励志、持志的典范。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沈约《宋书·宗意传》

【译注】我要高挂风帆,乘风破浪,越过万里波涛,达到理想的彼岸。

【评述】沈约是南朝宋、齐、梁间的文学家、史学家。《宋书》是他承接前人所开的头撰成的史书。宗悫(qùe)是南朝宋的将军。小时候,他叔父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回答了这句话。意思是说,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可见他是少怀大志的。宗悫后来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多次抵挡外敌的入侵,实践了他的人生理想。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丘迟《与陈伯之书》

【译注】放弃燕雀之小志,羡慕鸿鹄展翅高翔(那样的远大志向)。

【评述】丘迟是南朝梁文学家。陈伯之曾是梁朝的江州刺史,天监元年(502)叛梁投降北魏。天监四年(505)梁武帝命令临川王萧宏率军攻打北魏,陈伯之领兵抵抗。丘迟当时在萧宏手下任记室,萧叫他给陈写信劝降,陈得信后,深被打动,于是率军归梁。这两句在信的开头部分,赞扬陈伯之本来是胸怀大志的。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王通《中说·问易》卷五

【译注】凭志向来成就自己的人格、功业,凭著作来阐明自己的志向。

成道:成才、成功。言:言论,著作、文章。

【评述】王通是隋朝哲学家。他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而以儒家为基本立足点。他的《中说》(又称《文中子》),仿《论语》的体例,用语录的形式,记述了他和弟子们问学的情况和言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这两句话,阐明了志、道、言三者的关系,志是根本,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丈夫立志,当死生以之耳。

——令狐德棻《周书·刘璠传》

【译注】大丈夫立志,应当为了实现志向而献出生命。

以:付与。耳:语气词,罢了。

【评述】令狐德棻是唐代史学家,他等撰写的《周书》50卷,是一部纪传体北周史。刘璠是南北朝时人。起初在萧循的手下任职,在侯景之乱中,武陵王萧纪在蜀称帝,爱慕他的才名,派使者请他到蜀,使者八次往返,才把他请到。萧纪任他为黄门侍郎,又派人叫画工画“陈平度河归汉图”赠送给他,想把他留下,但他还是坚决要求离开。有位官员叫韦登善意劝他说,如果要走,一定会有大祸,如果留下来,可以“身名俱美”。他回答韦登时说了这句话,表明决心忠于萧循,不会因为利诱或危险而变心。萧纪心知无法把他留下,于是以厚礼送别了他。这个故事,突出表现出刘璠坚持素志的高尚品格。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魏徽《述怀》

【译注】尽管合纵连横的计谋都没成功,但是雄心壮志仍然存在。

纵横:在此是指合纵连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即“连横”。慷慨:充满正义,意气激昂。

【评述】魏徵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太宗的大臣。任职期间,敢于犯颜直谏,是有名的诤臣。他的《述怀》诗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魏徵初投唐不久,李渊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知遇之恩,他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

【译注】心志像秋霜日光那样高洁明亮。

【评述】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朝基业的主要缔造者。在反隋斗争中,他曾率军在泾川大败薛举父子。于贞观四年(630)经过旧战地,有感而写下了这首诗。其中的这两句,写他当时胸怀壮志,意气风发。气格刚健豪迈。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刘希夷《从军行》

【译注】大丈夫志在清除万里疆域之污垢尘泥,岂能满足于洒扫自己的庭院!

【评述】刘希夷是初唐诗人。他的《从军行》写他要投笔从戎,报国立功的理想。这两句借用了《后汉书·陈蕃传》关于陈蕃小时的典故,表明了他的远大抱负。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出塞》

【译注】大丈夫都有理想抱负,机会一来就能建立功勋。

会见(xiàn):机会出现。

【评述】杨炯是唐朝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出塞》是一首用五言律诗的形式写的边塞诗,这是最后两句。说明只要有大志,机会一来一定可以为国建功。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译注】年纪老大了志向更加远大,难道会因为头发斑白而改变这志向吗?穷困的时候意志要更加坚定,不能放弃自己的伟大抱负。

益:更加。宁:难道。穷:困窘,不得志。

【评述】王勃是唐朝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唐高宗时,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长官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作者路过,参加了宴会,即席写成了此文。文中写到世路艰辛时说了这几句。与上文写到的《马援传》中马援说的话,意思是一致的。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译注】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朝的窦宪的战功(你也要在那里勒石记功才是)。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塞,在稽落山与匈奴北单于作战,把匈奴打得大败。窦宪和耿秉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汉将:指窦宪。

【评述】陈子昂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对改革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促进唐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被称为唐诗革新的旗手。这两句诗是勉励魏大要树立雄心壮志,为保卫国家英勇杀敌,建立大战功。 

 
且长凌风翮,乘春自有期。

——祖咏《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

【译注】况且(百舌)长有乘风高飞的翅膀,乘春的机会一定会到来。

翮(hé):鸟羽毛的茎,代指翅膀。春:在此喻指良好的政治机遇。

【评述】祖咏是唐朝诗人。他的这首诗咏物述志,借百舌鸟凄凉孤独的处境,比况他自己当前的境遇。借鸟有高飞之志,比况他自己胸怀壮志,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