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宝钗凭什么和黛玉共用一首判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42:48

《不名堂重读红楼札记》之五

宝钗凭什么和黛玉共用一首判词?

 

    曹雪芹的诙谐和诡谲,有时看起来还真不无“无厘头”。比如第五回:“金陵十二钗”逐个细说,但判词只有十一首;警幻宣布“将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原稿脚本却编到“第十四支:飞鸟各投林”。“《红楼梦》十二支”之所以弄出十四支,是因为将头序尾跋一起编码了,读者整明白后也就接受了;然将宝钗和黛玉“合二为一”、导致“金陵十二钗”判词缩水近一成那事,后来闹的动静就大了,争论二百来年还不得消停。

    论争的焦点是:“金陵十二钗”的领头人到底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并由此产生了“挺黛派”和“挺钗派”,两军对垒,言辞针锋相对,大有文革时期的“两派”风范。稍后这一“母题”还生出许多仔仔,诸如“十二钗排名依据为何?”、“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否同一人?”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极大地丰富了红学题库,为这一领域的人员就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前面的读书笔记参见拙文曹雪芹排过<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全名单”吗》)里,我已说过“荣升”“金陵十二钗”冠首既不同于世界小姐夺冠也有别于美国总统胜出,曹雪芹是在选取至为悲惨的薄命人、倒霉蛋,“挺黛派”也好,“挺钗派”也罢,如果你不想自己最为心仪的红楼女儿成为最苦的“苦瓜”,最好什么也别争,将“桂冠”送给对方就是——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要说的是,曹雪芹将宝姐姐和林妹妹置于同一判词“并列第一”,是否如他编排“《红楼梦》十二支”一样随意而率性?我的回答:不但不随意,而且曹雪芹还认真计衡过。

    不名堂主在前文已说过:勘定一个人是否“薄命”,是有具体可量化的参数的,民间如此,曹雪芹也不会弃民俗而不顾。现在咱们用“民间法则”来对比一下钗黛二姝的“薄命指数”,尽管我们大家都不忍心做这事——

    (一)亲情方面:宝钗虽早年丧父,但有亲娘亲哥,外加堂弟堂妹;黛玉双亲过早撒手人寰,前后左右均无兄弟姐妹,“添磨竹独株竖”。(二)病痛方面:宝钗偶有“胎热”,但身体较壮;黛玉春秋两季犯较长时间“咳嗽”,且弱不禁风。(三)寿命方面:宝钗最后虽也走不出“金簪雪里埋”的命运,但至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之日尚无下世迹象;黛玉“玉带林中挂”辞世时才十六岁《芙蓉女儿诔》“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四)人际关系、“社会舆情”方面:宝钗处事得体,几乎无人不赞;黛玉言辞刻薄,招有多人微词。(五)容貌、才情、女红等其他方面,二人各有千秋,差距较微。

    从前述各单项考核,几乎泾渭分明:黛玉的“薄命指数”高出宝钗不是一点两点。命运如此“悬殊”的二人怎么可能并列比肩呐?是否还有重要因素没有考量?

    对了,前面只列举了钗黛二人的“硬条件”,至关重要的、来自于她们表兄(就黛玉而言)弟(就宝钗而言)宝玉的“软因素”——爱情——尚未计入。

    从时间长度看,黛玉自六岁(至多七岁)投奔荣国府,和宝玉青梅竹马整整十年,而宝钗和宝玉“先结婚后恋爱”最多也是两三年工夫。关键是“爱情质量”:“两玉”的“木石情缘”是没有任何杂质的“初恋”,宝玉已在多种场合多次向黛玉表白“同生死”;“二宝”之间的“金玉良姻”不是自然生长的,主要依靠王夫人姐妹的“操作”。“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十二支“第二支:终身误”“二宝”后期的“举案齐眉”背后根本见不到爱情的影子,套用一句时话就是:宝钗得到的只是宝玉的躯壳,他那“情痴”之爱早随林妹妹一起“仙逝”了!

    现在我们可以大胆结论,曹雪芹将宝黛爱情看得多么高、多么重大——林妹妹所拥有的宝哥哥的爱,起码抵掉了宝姐姐一个母亲、一个哥哥、一个堂弟和一个堂妹的亲情,以及小心谨慎树立起来的社会形象,以及继续生存于世的若干年生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就是曹雪芹将没有得到宝玉真爱的宝钗的“薄命指数”提升到与黛玉共用一首判词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说,曹雪芹才是一个真正的“情痴”!

    最后补一句: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钗黛并列一事上布下的是一道悖论“活扣”,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的一个精心设计——宝钗第一可以吗?可以,只要你承认“金玉良姻”是一段无性无爱无情、只能加“负分”的婚姻;黛玉第一可以吗?也可以,只要你觉得宝黛的生死爱情拥有杂质、拥有不堪、不足以为林妹妹冲抵现实之不幸。——反正这是一道此消彼长的数学题。

    宝黛爱情是一曲悲剧,因为其爱得纯粹,所以也悲得纯粹,最后才有震撼人心的纯粹效果。                                                          2010.10.10深夜  不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