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到12岁百度云资源: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16--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7:36:35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细节(16

坐在地上的女孩子

郑金洲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投入地讲课,班级里的不少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女孩子从座位上下来,坐在了地上。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女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生一看其他同学都看她,反而变本加厉,躺在了地上。老师让这位女生起来,这位女生没什么反映。无奈之下,老师将这位女生拉了起来,并且将她按在了座位上。后半节课,为了防止这位女生再搅乱课堂秩序,老师一直用左手按在这个女生的肩膀上,右手则拿着数学课本。

我看到女孩由坐到躺的一幕,也很惊诧。课后与老师座谈,她向我讲了事情的原委。这个女生在家里不受关注,由于生活在农村,家长重男轻女,以前没有弟弟的时候,还能得到父母的一些关爱。但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女孩在家里不受关注,家长时常不给她带饭,孩子经常要饿肚子,饿的没办法的时候,有时孩子还要去争抢别的同学的干粮。老师也作了些家访,与其父母进行了一些沟通,但成效甚微。

这件事情,至少给我这样几点启示:

第一,我们常说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动态生成,是由于某个知识点的多元理解与阐释;有的动态生成,是由于课堂上学生偶尔出现的错误答案;有的动态生成,是由于某一个偶发事件。对于动态生成的背后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

第二,正如同功夫在戏外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很多需要在课外反思形成。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单凭老师即时的反映,很难有一个较为圆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学业成绩等,对于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会有较大帮助。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说法对教师来说一定程度上是适用的。

第三,课堂的突发事件林林总总,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反思与积累中对应对突发事件有了各种方法,而这些方法完全可以显性化,转变为课堂突发事件的预案。回忆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都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发生,教师自身也有着一些处理这些事件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加以提炼,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加以分类,将常见事件以及处理方法加以提示,会形成很好的课堂突发事件应对预案。这样的预案,增强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刚入行的青年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引领手段。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17)

谁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

    在课堂上,有同学针对教学中的疑难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此时,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而是将问题回答的主动权交给其他同学,请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课堂上的这一细节,在我听课时,越来越多地遇到,也让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师教学观念的细微变化。

   课堂上学生有疑难,有困惑,有不解,是正常的,这说明教学活动的确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进行的,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知识要求之间建立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解有先后,认识有高下,解决问题的水平有高低,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是不是都需要教师来作出回答,从而结束学生的认知求索过程,我看也并不见得。例证中的教师,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权利让渡给其他同学,充分利用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反映出的是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将学生的潜在资源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资源,让学生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

  对学有困难的同学来讲,或者对某一特定问题学有难度的同学来讲,让他的同学充当问题的共同解决者,困难的共同克服者,他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更亲近和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自己破解难题的勇气,以及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假如只是由教师来给出固定答案,学生碍于情面或其他原因很有可能无法再继续就自己的困惑提出疑问,学习活动就有可能戛然而止,教师的教学转而关注新的知识点或教学难题。

  学会合作,是当今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团队建设,是当今我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导向。在课堂上,给学生合作与分离留有较朋空间,不仅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人的意识,与人相处的技能与技巧。对这一问题,我们既要从知识掌握、师生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也要从学生态度、意识、价值观的立场来定位。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18)

拿腔作调的“老师好”

     “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课前的这些用语,在今天的中小学已属常见。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提高,学生回答“老师好”越来越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不少的课堂上,“老师好”,是学生摇头晃脑喊出来的,成为课堂上一道不太雅的“景观”。

    课前学生齐呼的“老师好”,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用途:一是体现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学生起立,迎候教师走进教室,在教师说出“同学们好”后,回应“老师好”,表现出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态度,反映了师生之间融洽的伦理关系。二是意味着新的一堂课的开始,课前这些用语,标志着课间休息已经结束,新的一堂课要开始了,借此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刚才的休息中转移到马上要学习的新课业上来。三是使同学们更能体现自身的团队精神,全班同学一起高呼“老师好”,其实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团队的风貌,从中可以透视这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这个团队的融洽氛围和精神状态。

    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既然不少课前的用语已达不到上述目的,是否应该产生一些变化呢?我们总是先验地认为,这样的课前用语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似乎用不着改变也不能改变。其实不然,既然“老师好”等用语是要力求达到以上三方面的目的,那么,除上述用语之外,似乎也存在其他可以达到上述三个目的的用语。目的明确了,手段是可以选择的。

    在我了解到的一些课堂上,有的老师开始着手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学生起立,齐诵校风乃至班风的相关规定,这些用语一般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比如,学生起立,齐诵昨天学习的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借此复习旧课,为新课做准备,等等。其他一些方式,当然也完全可以进入探索行列。这样的探索,无疑还有不成熟的成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课前用语,不应仅有其形式价值,还要考虑并充分发挥其实质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老师好”之类可以保存,但仍存留较大的探索其他方式的空间。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19)

热闹的角色扮演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初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水浒传》,描写的是鲁提辖与镇关西的矛盾冲突。我听得一堂课上,老师一上课,首先让孩子们观看用多媒体播发的《水浒传》的片头曲,伴随着刘欢高亢明亮的“大河向东流”,108将粉墨登场,学生由此进入到了水浒传的情境之中。观看完毕,老师提问,咱们班哪些同学最富有表演才能?同学们纷纷举荐,共有6位同学被推选了出来。老师说:6位同学分别组成三个小组,每组由两位同学组成,其中一位扮演鲁提辖,一位扮演镇关西,大家分头稍做准备。准备好后,三个小组依次登场,演得惟妙惟肖,同学们看的兴高采烈,笑的前仰后合。表演结束,我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这20分钟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角色扮演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呢?

  角色扮演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角色扮演离开了教学的特定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那么,它就只具有手段的意义了。没有目标,失却了内容,单一的角色扮演即使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绝不是离开内容、离开知识结构、离开知识授受来谈课程的,它要求改变的是课程的承载方式以及内容的展现形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思考并实施的是如何将新课程的要求与自己人教的班级实际结合起来,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行为,也就是做好“结合”和“转化”这两篇大文章。其中“结合”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结合”的结果。“结合”强调的是不能离开自己的课堂实际、学生实际、教师个人特点、知识的特定要求来谈教学实施;“转化”强调的是要把自身对新课程的理解、理念经过精心的设计体现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见的行为。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满堂问到满堂闹,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以新课程之名所呈现的课堂形态。这种就方法论方法、本末倒置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课堂形态、教学结构、组织形式、内容要求、方法选择,这一切都事关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需要综合思考,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因素、单角度地看待课堂教学,而是要把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20)

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一次在小学听课,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老师布置了讨论任务,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讨论中,学生争相发言。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得发言的机会,用手捂住了另外一位小朋友的嘴,以便自己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被捂住嘴巴的那位同学,急乎乎地要把对方的手拉开,也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场景,讨论仍然“热烈”地进行着。

  “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在今天的课堂上已经司空见惯,但对于讨论的效果以及讨论中的基本规范等问题仍有探讨的必要。上述场景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的讨论的要求,还不知道如何参与讨论,不懂得如何分享他人经验。“教学”这个词语在中国表达的含义与西方有着显著区别,那就是既包含“教”,也指代“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学”的这个含义不能总停留在表面上,在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加以体现。讨论方法的开展,不能遗漏掉教学的另一方——“学生”。

  从当下来看,我们所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较多关注的是“教”的一方应产生的变化,对“学”的关注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要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改的就是教师自己的行为。在变革的初级阶段,老师自己“自顾不暇”,也就难以兼顾到学生的状态,难以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统筹加以考虑。但教学改革成效毕竟是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没有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方法的得当应用,课堂教学改革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同时要利用多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在课堂上,对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要求,几人一个小组?小组组长需要发挥哪些作用?小组讨论需要遵循哪些要求?讨论如何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等等。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观念与行为、思考与方法、课内与课外等都涉猎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在课堂上变革一两种方法是容易的,而要有深层次的变革,就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多角度的透视,尤其是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