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粉丝购买:为经济建设增砖添瓦 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9:08:18
 
         为经济建设增砖添瓦
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
——黄冈职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继去年夺得国优茶一等奖后,今年6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春缈”,又摘取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的金奖;
继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建筑类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设计作品大赛中披金戴银后,今年的第二届,黄冈职院又有7件作品获奖;
在年初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汽车人才论坛”上,黄冈职院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授予“中国汽车人才培养工程授权教学基地”;
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评选活动”今年3月在北京揭晓,黄冈职院荣兴当选……
黄冈职院,一所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一所规模宏大、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职院校,通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正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升起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
更新观念,科学决策,以做好“四个服务”构建工学结给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黄州近郊的黄冈职院,其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的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农业学校和省部级重点中专黄冈财贸学校、黄冈机电工程学校。自1999年7月教育部批准,将3校合并,设立综合性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后,黄冈职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享誉荆楚的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正如黄冈职院党委书记张鹤桥所说:“为什么一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穿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而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难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学院领导科学决策,把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列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从以下“四个服务”方面,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服务学生,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黄冈职院彻底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观念,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确立“为经济建设增砖添瓦,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办学宗旨,树立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面向基层、企业、农村,坚持产学研结合,搭建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服务企业,进一步提升工学结合的景响。黄冈职院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通力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的模式,因为做到了五个方面的结合,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所以达到了“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的要求。
服务经济,进一步彰显工作结合功能。黄冈职院实行“校县合作,产学结合,双向互动,双赢共进”的方略,采取“校县共建,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开展各类应用项目研究。近年来,学院累计承担科研推广项目146项,其中有7项已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特色农产品开发、机电一体化工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农村网络信息化等项目,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实现了以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
服务社会,进一步释放工学结合的效率。黄冈职院依据黄冈在武汉城市圈内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通过与县市区共同实施“阳光工程”、“春蕾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政府性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开展面向祷会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工资格认证工作,每年培训1、2万多人。学院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在蕲春县建起“大别山中药材gap基地“、“英山生态园示范基地”、“黄冈农业信息化服务基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21项,年均实现科技产值5000万元,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准确定位,形成特色,以密切“血缘”关系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黄冈职院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
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黄冈职院根据本地医药、化工、纺纱业和商贸业较为发达,将本校定位为为黄冈医药、化工、纺纱业和商贸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近年来,学院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实现了自身价值,又促进了企业的兴旺和发展。
通过互相兼职,使学院与企业水乳交融。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一批黄冈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技能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学院长及系、部教研室主任,同时派出教学院长和系、部主任担任企业的技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机械师、副总电气师、车间主任等职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通过共建共管,使学院与企业同舟共济。黄冈职院根据企业需求,实行校企双方“四共”合作。一是共建专业,已经与     家企业共建   个专业,所有才培养过程完全按企业要求进行。二是共基地,已经与    家企业    建起    个基地,由企业出资金、设备,学院以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等方式予以回报。三是共建师资队伍。学院一批企业建立了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有些企业如获    科教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室,同时又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教研室,四是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目前,学院    个专业均和行业企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于这些共建项目,使得学院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把学院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了一起,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
通过“订单”培养,使用权学院企业共生共荣。开展“订单” 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先后和      等     家大中型企业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协议,成立“   ”、“   ”等冠名班,使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通过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黄冈职院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代表”制度,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根据监理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这个代表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有利于共同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校企之间关于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和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好形式。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由于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通过“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起平台。
学院培养的人才,有“现货”,也有“期货”,“现货”即每年的毕业生,“期货”则是为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支付的各类人才,实现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新模式。前5批“订单教育”班已全部履约就业上岗,2008届毕业生有18个订单教育班开班,区域性订单1900人。“出口”带动了“入口”,目前学院在校学生达1.2万人,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8个少数民族。2006年,全国填报黄冈职院第一志愿的考生达11600多名。
创新机制,强本固基,以落实“三个保障”巩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成果
黄冈职院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院长陈年友将其概括为“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学院的知名度。这主要得益于学院落实了“三个保障”——
首先是组织保障。黄冈职院成立有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这个机构由院院领土完整导和行业企业领土完整导共同组成,是校企结合教育工作的领导、协指导机构,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密切合作。各教学系部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系部主任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办资源专家组成,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学院还成立专门从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办公室,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密切关系、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落料合作顶目、牵头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工学结合教育及对外社会服务与学校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原机融合;提高难学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的稳定就业。
其次是制度保障。黄冈职院出台了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章程、专专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定岗实飞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教师的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制定科学、规范和呆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建立工作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学生、职院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其三是协调保障。工学结合,涉及院校、企业双方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院、企业、学生三方的切身利益。黄冈职院通过相关部门协调,寻找合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学生到企业,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同时认真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有机统一的工学结合利益共同体,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学院始终处于主动状态,通过上门向企业提供学院、学生信息,了解企业需求,提出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考核,职院和企业共同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使其顺畅地就业,高质量地就业。
学院在江苏、北京、广州、深圳、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学生遍布长江、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据跟踪调查表明,就业学生月工资均在1000元以上,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业务主管,月工资达到了2000元以上,有的年薪高达10万余元。优秀毕业生的杰出表现,提高了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先后有富士康集团、美国TDI有限公司广东联泰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录用该院学生,其中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有30多家,有近百家企业直接到学院,委托为其培养学生,并建立起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2006年12月7日,新华社为黄冈职院举行2007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发出一则消息的标题为:“200多企业进校,抢抢抢;7000多就业岗位,挑挑挑;黄冈职院毕业生,俏俏俏”。
(写于2008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