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不应期各个年龄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9:00
作者:佚名    文档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96    更新时间:2010-11-1
岳阳市地税局税收研究课题组
摘要:世界经济发展到较高的层次,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产生了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大分工,由于受全球资源、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90年代我国成为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之一。本世纪初出现大规模的区间内产业转移,而湖南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又是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具有诸多优势,政府部门利用各种经济工具,发挥好引导作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本课题以政府的重要经济工具(调控杠杆)税收与承接产业转移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移  国际  区域优势  经济发展  税收  绿色
1、 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逐步向中国转移,特别在2005年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与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今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有三次: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据资料显示,90年代全球约有37000家跨国公司,其中33500家为发达国家的母公司,共拥有170000家国外子公司;而2004年跨国公司增加到约700000家,并且至少690000家国外子公司,近一半设在发展中国家。据此表明,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产业全球转移是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全球转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其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美国、西欧和日本在基础科研、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领域继续占有领先优势,稳居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产业链条全球配置,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国际分工体系高度专业化,产业转移和集群式发展密切结合。全球化分工基础上的区域性产业转移势头强劲区域经济集团化十分迅猛,其中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协定极大促进了区域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业化得到加速,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某些领域的竞争力也在提升。目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有以下三大主要特征:一是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也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新重点, 为“中国创新” 打好的基础;二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正由传统的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发展;三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包括制定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技术引进等。承接产业转移是向“中国创造”阶段发展的过渡期。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达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商品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到2010年,沿海9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辽宁)发达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将从现在的54%下降至46%。“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年产值突破10万亿元关口,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14%。2010年中国制造业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专家预计,五年间的平均增速超过10%。“而中国经济增长是由工业主导和带动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7年我国中央经济工作将“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政策列为的主要任务,积极探索加快中西部产业转移步伐。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中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中西部逐渐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产业转移具有梯度性。即区域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的发展梯度,这种经济梯度是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一般而言,产业转移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区域。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理论上看,区域差距的过大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区域合作受阻、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它给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同时区域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导致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得到缓解,也化解部分社会矛盾,这也是产业转移的意义之所在。
2、税收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政府可利用的经济政策中独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经济调控工具之一,税收也是经济发展的调节阀和稳定器。税收政策是政府对经济作出指导的重要体现形式,税收的增长直接影响着各个产业发展的前景,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税收最终通过货币来体现,成为国家公共财政的一部分,而公共财政以公共行政的消费支出形式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的多少制约着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充裕与否又影响经济发展,税收收入间接影响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决定着税收的增长,两者促进,共同进步。因此税收与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影响产业经济发展及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两点:第一、商品市场。第二、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其中第二点,指的是政府在资源、环境方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以及财政、税收及金融等政策的优惠,起到“放水养鱼”的作用,税收优惠促进产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把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视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在西部区域开发中刺激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资金问题,美国政府先后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和经济开发署,自1933年至1965年颁布了7项有关“法令”和“法案”,从原来较发达的东北部和中北部征集了大量税收,然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了西部开发与发展的资金困难,形成了收入的再分配。1993年8月,美国颁布法案规定政府将拨款25亿美元用于对落后地区的税收优惠。日本在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调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强其财力,因此,日本政府用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来增强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如由地方交付税、地方让与税和国库支出金制度组成的中央对地方转移资金的制度,用中央财政下拨给地方财政的税收来弥补地方自主财源的不足,并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以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对投资者给予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各方面的优惠。
以上分析可见,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税收负担的轻重。从税源的产业结构上可分为第一、二、三产业。2001-—2007年,湖南第一产业税收贡献率由0.62%下降到0.04%,第二产业税收由2001年的208.2亿增长到2007年的606.63亿,增长了2.9倍,同期第二产业对我省税收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7.18%,表明第二产业对经济税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体现了第二产业在税收收入所占比重。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与湖南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及承接产业转移是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湖南产业发展升级把石化、电子信息、能源、食品、造纸、机械、建材、纺织、生物医药和再生资源十大优势工业作为重点,据湖南省统计局资料介绍,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9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250.06亿元,比去年增长20.5%,完成工业税收322.96亿元,比去年增长30.42%;2009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7.23%,比去年增加40.64%。全省财政总收入150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44.96亿元,增长16.9%;上划中央“两税”538.23亿元,增长14.3%;上划中央所得税121.39亿元,增长0.5%。2010年1-5月全省十大优势产业总产值3558.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 %。以此表明,近年湖南承接由发达地区为主区间产业转移使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处于高增长阶段,我省的税收收入同样处于高增长时期。
上述湖南全省及的情况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产业转移具有巨大推动力;而反过来产业经济的发展对税源的增加又有巨大贡献。因此,税收与产业经济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产业转移需要税收的支持。
3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及其战略对策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对产业转移机制进行研究,他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探讨后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显然,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并且把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联系,这是产业转移的最初理论。当代经济学家将产业转移的理论进一步升华了,出现了产业转移的梯度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是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根据这个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产业梯度转移实质是产业区域转移,可分为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和国内的地区间产业转移。
3、1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根据省商务厅资料提供,岳阳、郴州、永州、益阳四市已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级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另外岳阳经济开发区还被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品牌,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更是实现“全面提速,加快发展”的新推力。我省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以区域间产业转移为主导,利用我省各种优势与全国的发达城市和地区进行产业对接,使湖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3、1、1湖南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湖南南临粤港澳,北靠长江黄金水道,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板块的节点。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处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中心位置,既具有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的区位优势。位于湘西北的洞庭湖,其中岳阳是洞庭湖中心地带,也是湖南和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拥有黄金水道城陵矶港,可凭江上抵重庆、下达上海,2005年,岳阳被交通部列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成为湖南通过水路出海的唯一通道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另外湖南拥有黄花机场、武广高铁、京珠高速等基础交通设施,具有比较明显立体高效的交通网络。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的中心地带,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区,将成为湖南崛起的“龙头”优势,带动环洞庭湖区、大湘西区、湘南区的跨越式发展。
3、1、2  湖南具有承接转移的综合成本优势。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目前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转移的产业大都是一些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我省资源较为丰富,价格便宜,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源方面,据湖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湖南省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241万人,同比增长7.88%,劳动力比较充裕,从劳动力成本看,2009年东部地区平均年工资相当于我省平均工资的1.4倍。专家研究表明,东部平均经营成本比内陆高出约30%。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极大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综合成本较低这一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大运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3、1、3  湖南具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农业资源:湖南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农产品种类十分丰富。粮食、油料、棉花、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享誉全国。湖南还是有名的茶乡、桔乡、蚕乡、禽畜产品和水产品之乡。200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 1155.85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2810.26万吨,棉花20.62万吨,油料139.61万吨,烤烟18.93万吨,出栏肉猪7039.57万头,出栏牛185.01万头, 出栏羊790.54万只,水产品产量167.21万吨。粮食、棉花、油料、甘蔗 、苎麻、茶叶、柑桔、生猪、淡水产品产量都处于全国前列。另外,旅游资源:我省风景秀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比较多,湖南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北登闻名中外的岳阳楼,瞭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南临优美的湘江和岳麓山,瞻仰千年书院——孔子学堂,又近望佛香远飘的南岳衡山;远眺清澈的东江湖,西靠秀美和神秘的大湘西,还有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被人称为“水美,人也美”的桃花江;东拥神农炎帝陵。因此,我省的农业和旅游资源是相当的丰富。
3、2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作法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湖南对全省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整体思路实施大规模的调整。采取以下作法:
3、2、1  壮大优势产业,做好产业经济的“领头羊”。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全省已基本形成10大优势产业集群和76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电力机车等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有近3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据湖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2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优势产业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2730.44亿元,增长19.0%,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31.1%,生物医药业增长32.4%,电子信息业增长26.8%,食品加工业增长23.3%;核心企业壮大,华菱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中烟、巴陵石化等十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高加工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增长28.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212.60亿元,增长4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75%。
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特别是长株潭地区。2000—2008年,“3+5”城市群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7.57亿元(美元),占全省总额的79.2%。其中,长株潭地区96.77亿元(美元),占全省的55.7%。从内资投向分布看,“3+5”城市群引进内资853.74亿元,占内资总额的69.4%。其中,长株潭地区实际引进内资386.27亿元,占总额的31.4%。
据省商务厅介绍,自去年以来,我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达3234个,带动了汽车产业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新增税收7.7亿元。
3、2、2  增强区域经济,营造产业经济的良好氛围。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南,既是全国的八大产棉区之一,又是世界苎麻之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湘潭、常德、华容、茶陵的棉纺产业群,益阳、汉寿麻纺产业群,长沙宁乡、株洲芦淞服装产业群,常德的水产业。邵东的打火机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00万美元,解决了1万多人的就业,带动的第三产业产生的地税超亿元;永州是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南边以蓝山县为重点,建设“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重点承接纺织、服装、制鞋、通讯电子、玩具制品、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北边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建设凤凰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辐射带动零陵、祁阳、东安、双牌等县区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承接汽车制造及其配套、食品加工、IT电子、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在产业定位上,实行南北功能错位发展。
3、2、3  运用“两型”思维,净化产业承接地生态环境。湖南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已达55.5%,有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淡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绿水青山是湖南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最大的吸引力。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这些年我们一直注重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建设湘江沿线风光带,将来还要对湘江进行整体改造和全面治理,致力把湘江打造成为“中国的莱茵河”。
湖南实施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2006年以来全省在关停小火电、小造纸等五小企业,加大洞庭湖治理,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2010年一季度,长株潭三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4%,1.5%和2.0%;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4.1%,14.9%和11.1%,远远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国家40个部委达成部省共建合作意向,一批改造建设项目进入国家重点,如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整治规划,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国家正在编制专项方案,株洲污染土地变性获得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保部等部委的批准。运用“两型”思维,促进产业趋向“两型”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3、3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问题
我省的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比较突出而且是共同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结局不优,集群效应不明显。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导产业不强、重点企业不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发展动力不足。整体产业结构布局不平衡,除长株潭、岳阳、衡阳产业布局趋向合理化,机械、电子、化工等工业产业布局沿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线展开,呈带状分布,其特点:产业集聚度不高;规模相对较小;缺乏比较完整的初、中、高端产业链。2009年湖南仅有6家企业入围“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比同处中部的河南、湖北和江西分别少10家、4家和2家。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重型化趋势仍很突出,高耗能行业占比仍较大,而高新技术含量不足。如岳阳虽然众多的纺织企业聚集在华容、再生资源聚集在汨罗、化工资源集中在云溪等,但发挥的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总体加工产业利用水平低,缺乏精深加工,有的甚至是直接卖资源、卖原材料。华容的纺织产业和汨罗循环经济产业规模扩张焦点同样停留在初级产业上,显示出我省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不完整。
3、3、2  产业创新意识不强,品牌附加值低。我省树立品牌意识不强,产业拥有的品牌较少,仅在我省几大优势产业树立了自有品牌,如机械制造业的“三一”、“江麓”,烟草业的“芙蓉王”、“白沙”,电机业的“湘电”,医药业的“九芝堂”,服装业的“圣得西”、“忘不了”,针织业的“梦洁”等名牌;而其他特色产业的品牌很少,湘北地区华容纺织产业、湘阴的藠头产业以及汨罗再生资源产业,湘南地区蓝山的毛纺织业、邵东打火机产业塑造品牌的意识不强,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与创新需求意识不迫切,因此产品附加值不高。出现“三多三少”的问题,即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粗放产品多,精密产品少。部分企业存在着“重销售、轻创新技术”的倾向,生产、销售产品存在着“短视”行为,缺乏创新技术,需要领导者具有战略眼光,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产业的创新长效机制。
3、3、3  创新人才缺乏,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湖南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劳动力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还不尽合理,高素质人才短缺。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层人才偏少。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6.2%,低于全国的6.6%,居全国第19位、中部第4位。人才资源的短缺,影响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无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3、3、4  区域合作存在障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湖南的区域板块虽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区域合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导致产业布局不配套,耦合性不紧密,存在重叠和趋同现象,如各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这不仅会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带来市场的无序开发。在区域竞争的压力下,一些地方可能会加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投入,放松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全省14个市州中有7个市州的单位GDP能耗明显上升,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4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竞争和国际市场变化的新趋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和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针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本文提出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3、4、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其主要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做好周密规划,这是宏观层面而言,也是横向的。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这涉及到某些行业和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具体思路,向纵深发展。新型工业化既是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力,也是增加财税收入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快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才能保证地方税收在高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增长。应推动制造业向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移动;瞄准国际产业前沿,发展我市的新型产业,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3、4、2  结合本土优势,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既要承认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又要认清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别,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发挥本土自身优势。湖南将本土优势利用起来形成比较优势,体现我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优厚的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坚持优势资源由优势企业来开发,战略产业向战略资本靠拢,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必须按照"大、中型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坚持引进外来企业与支持地方企业发展并重,在具体分工中获取利益、加快发展,对承接产业转移及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有利于湖南产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3、4、3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增强我省产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自主创新”包含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
3、4、3、1  加强人才引进。自主创新需要各类人才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曾指出,“与其我们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型跨国公司,不如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防止跨国公司垄断我国庞大市场,危害我国的经济安全”。近年我国已经实施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决策,我省响应中央的自主创新的战略,就需要大力引进和奖励创新人才,采取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经营等多种方式分配、奖励各种人才,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3、4、3、2  加大科技投入。“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加速产业升级改造,其主要是技术升级,研究开发新产品,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有效的举措,为产业经济提供后续发展动力;特别是将低碳生产技术作为研究开发重点,加强节能减排的思想理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经济拓展更美好地憧憬。2009年全省仅工业技改投入1700亿元以上,力争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省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社会经济和产业转移提供新的动力引擎。
3、4、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需要政府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提倡低碳生产。
3、4、4、1  节约用地模式。在离城区较近的工业基地或园区土地价格相对较高,因此,为降低土地成本,也为资源节约的原则,克服“求大、求全”的思想观念,引导企业向多层建筑厂房建设发展,这同时遵循国家的“控地”政策。
3、4、4、2  实施有选择性的产业转移模式。政府部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实行有条件有选择的招商引资,采取“绿色环保先行”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或项目坚决予以回避,防止各种产业垃圾的转移;国家实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后,发达地区很多的落后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进行隐秘性的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地区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因此,防止落后产业的隐密性转移。如湖南益阳、岳阳、常德处于洞庭湖区域,属于国家重要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相比更为脆弱,因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产业转移的洼池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湖南按照“布局合理、产业聚集、企业集群、主业突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效益较高、用地节约”的原则,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4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工作及对策建议
4、1  湖南省地税系统针对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采取一系列对策
湖南省地税局号召全省地税系统优化税收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扶持和服务功能,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作好自己职责,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工作卓有成效。
4、1、1 制定和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湖南省地税局为加大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用好国家已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又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相关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高科技产业中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对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知识产权交易活动,促进在服务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领军企业,支持“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实行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实施对基础设施项目的税收减免;实行环保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新兴产业的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了我省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省产业转移的承接力。
4、1、2 优化税收环境。湖南地税局全面推行“一窗式”办税新模式,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税法公示制等服务措施,进一步拓宽运用现代化手段服务的覆盖面,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稽查选案、公示纳税事宜等办税环节大力推进计算机的应用,提高税收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切实为纳税人服好务,优化税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各市、州实行“阳光征收行动”,如长沙、岳阳、株洲等市开展得比较好,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使纳税人的税收缴纳情况公开化透明化,让纳税人明明白白缴税。
4、1、3  研究税源动向。深入实际做好税收调研,广泛征求外来投资者对地税机关执行税收政策、行政审批、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及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税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作好调研报告,为上级税务机关制定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4、2   现行税收体制支持产业转移的主要缺陷
4、2、1  现行税收体制与社会经济和产业转移存在的矛盾。由于我国的改革开发进一步深入,税收体制顺应改革需要,实行“分税制”,十六年改革经历证明其优势不可言喻的,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充实了国家金库,使国家逐步富裕强大了;但发展到当今时代,其弊端也日益明显:第一、税务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不高,相比国外而言,我国两套税务机关与发达国家的一套精干税务机构比较,凸显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第二、增加征收成本。由于存在两套税务机构,对于国家而言,国家付出税务人员工资、公共财政支出就要增加,从而增加税收征收成本,据政府公布的预算案,我国税收系统各项开支占当年税收收入的5%。而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征收成本一般在1%左右;对纳税人而言,纳税人同时接受的两套税务管理,无形之中加重了纳税人隐形负担。这样税收体制既不利于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税收作为政府经济杠杆的高效运行。
4、2、2  税收政策与人才战略决策之间衔接不紧密。产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在于其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又在于人才的管理与激励。今年国家推出了人才强省发展战略,但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不多,其中税收政策同样如此,针对激励人才的税收优惠还是沿用原有税收政策,涉及面窄,激励人才力度有限,因此税收政策与人才战略之间衔接不紧密,税收优惠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使得我国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我国部分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不利于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
4、2、3  税收机制与“两型”社会相互渗透不深入。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绿色竞争力。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一系列税收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三高一低” (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利用率)的暴利产业乃是无关痛痒,政府对此应该尽早制定惩罚性的税收条款,形成“剪刀差”模式,降低“三高一低”产业的暴利,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类产业发展落后局面,促进其产业的转型。 “三高一低”的纳税户普遍存在“偷、漏、逃”税现象,由于这类纳税户的生产经营具有隐蔽性,“两型”社会的税收机制不健全,加之当前普通民众对“两型”社会与税收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使得各方面对“三高一低”产业的认识度不够,导致税务部门对这类纳税人执法力度不够,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两型”社会中的税收缺位。这将成为岳阳运用绿色理念承接产业转移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3   税收支持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4、3、1  改进税收体制,实施“两税”机构合并措施。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分税制”利弊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扬其长,弃其短”。在实行“分税制”后,“两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弊端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改革现有税收体制势在必行。实施“两税”机构进行合并,将分税制机制暂时不变,由原来两套并行税收征收模式进行合并整理成一套税收征管模式,中央级和地方级税收进行统一划转,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实施“征、管、查”一体化模式。这样措施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有利于打击偷、漏、逃税现象;减少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而且提高机关行政办事效率,树立廉洁高效税务形象;同时减轻了纳税人的隐形税负,改进征纳关系,促进税企和谐的良好局面。
4、3、2  完善税收分配体制,增强地方政府的财力。为了使产业转移承接地财政更具实力,税收分配体制也须完善,税收分成比例需要调整,中央财政应给予中部地方财政更多的优惠。中央及省级政府应适度调高市县级税收分享份额,以增强这些地方的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增值税由现行的中央与地方75%:25%的分配调整为55%比45%的分配;地方各税方面,省级税收与市、县的75%:25%调整为50%:50%,由中央级税收逐级向省级、市县级倾斜,使地方财政富裕起来,让我们的政府更好的服务于民,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力,从而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平衡,同时也体现了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的本质。
4、3、3  发展绿色经济,发挥“绿色杠杆”的作用。针对正在生产的企业,加强企业的污染防治,做好污染企业的源头治理,增添治理污染的配套设施,减少对洞庭湖、湘江及其支流的水污染,发展绿色经济。由于污水污染物的处理营运成本较高,使得污染物处理运行困难,政府与税务部门对添置环保设施的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应及时执行到位,建议政府对此类企业实行其它税收二次再优惠或先征后返的奖励措施,发挥好“绿色杠杆”的调节作用,企业与政府部门共同管理,使企业的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结构性减税政策中,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重。如提高了金属矿采选产品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资源税税率,增加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限制和引导其合理发展;针对“三高一低”企业的税收执法过程,应该联合其他执法部门进行重点打击,给予重点曝光,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发挥税收的“绿色”杠杆作用。
4、3、4  税收政策促进人才引进,加快产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我省的人才引进,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比照稿酬所得,按应纳税所得额减征50%;对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实行定期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各方面人才为我市的产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将人才转移与产业转移共同承接的发展思路,加快岳阳产业经济的稳健发展。
5  结束语
我省应认清国内外形势,作好战略定位,抓住自有的诸多优势,承接好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将外来优势产业与本地经济融入一体,运用政府新思维新理念,发挥引导作用;湖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入“绿色”理念,突出自身优势,融入湖南的“两型”社会及“3+5”城市群中去,以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切实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税收环境,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稳步前进,为中部和湖南崛起贡献力量,也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起到调节作用。
岳阳市地税局税收研究课题组:方志平   刘伟新   余爱华   余子贵   熊祥隆
执笔:  熊祥隆
参考文献
1、湖南宏观税负研究课题组 .  湖南宏观税负水平分析及对策研究 . 湖南财政厅www.hnczt.gov.cn, 09年07月22日
2、湖南省政府信息中心 . 湖南税收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www.hunan.gov.cn ,2008年8月5日
3、曾斌求  彭积龙 等 .金融危机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压力及对策建议. 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12月6日
4、任理轩 . 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 .  人民日报 , 2010年4月7日
5、王晓红 王彧 .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促进湖南又好又快发展——访十七大代表、湖南省省长周强 .  中国经济时报,  2007年10月21日
6、湖南省财政厅 . 促进湖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建议 .   2010年9月10日
7、刘茂松. 湖南以超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对策,湖南崛起 .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8、ISTIS视点 . 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第一情报,上海情报服务平台,2006年8月1日
9、王银枝 . 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探讨 . 中国会计网 ,2007年1月17日
10、易万 张映欣 袁 野 . 岳阳:实施产业发展升级 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 岳阳市统计局 ,湖南省统计局网站 , 2010年7月05日
11、夏似飞 刘勇.  2009年来承接产业转移项目3234个.  湖南日报 , 人民网,2010年08月31日
12、冀志罡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税收制度 . 2010年9月10日
13、甘霖,湖南省副省长. 在2009年湖南承接产业转移 粤港澳招商活动月暨深圳招商会的讲话.www.hnii.gov.cn/,2009年5月13日
14、郭丽君 . 我国制造业首超日本 成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 .  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2010年10月06日
15、刘麟 唐晓君 唐善理 .  湖南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转变 .  经济日报, 2009年01月20日
16、 通晓长沙. 湖南首批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县(市、区)圈定10家.星辰在线,http://www.csonline. com.cn 2008年10月14日
17、湖南省统计局 . 全省工业经济数据发布  . 湖南省统计局网站,2010年9月30日
18、  湖南省统计局 . 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nan. gov.cn , 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