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胰尾部能活几年:白龙学区中心学校 校园新闻 通知公告 备好课学习材料6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3:26

备好课学习材料6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2009年05月20日 09:51:09来源:白龙学区中心学校

6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

第一节为什么要作教案反思与研究——教案反思的价值

思考题:教学反思能结合教案进行吗?教案反思有什么作用和价值?特别地,教案反思会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以至于影响教师的发展?

一、教案的基本含义

1、教案含义

也称课时教学计划或课题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状况、教学条件、环境和自身因素,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计划。

又称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因它通常指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通晓教学内容全局的基础上,考虑要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如何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步骤,布置哪些课堂练习,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教案的现代特征

1)反思性: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2)针对性: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出层次性,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梯度性,在练习的设计上有选择性,在学习策略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3)创新性:

4)深刻性:集中表现出为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能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预见教学的进程。

5)发展性:教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6)动态性:它不是一个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象是一部永远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既需要精心预调设,更需要课堂动态生成对其加以充实。

7)开放性:从备课内容的角度讲,新教案应从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讲,新教案应从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交往、互动开放,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讲,新教案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开放。

3、教案的地位与作用

1)指导性:教案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设想,如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要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2)操作性:良好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3)预演性:教师备课、写教案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

4)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一种或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5)代表性: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授课者对课程实施的具体认识,教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授课者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6)实效性:教案是教师备课的结果,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虽当前大力倡导课堂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预设,源于授课者丰富的教案设计经验和课堂把握的实际艺术水平,没有教案设计、课堂操作把握的长期经验和体验,就不可能有课堂上的信手拈来、精彩生成。因而教案设计的功夫能够很好地在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中体现出来。

二、教案反思的基本意义与基本作用

1、教案反思的含义

教案反思又称教案反思与研究,更准确地说是教案的反思与再研究,是指教师围绕教案的设计、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反思性活动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教案的自我回顾、评价及进一步调整,旨在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完善,提高教案设计水平,进而增强教学能力。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校本研究中“反思”、“互动”、“引领”三大核心要素的基础,又是连接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实践”两大知识支点的桥梁,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案反思的几个阶段

1)教学反思的基本环节

第一阶段:具体经验阶段(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

第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三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重新审视已有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

第四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出以上阶段形成的概念和策略方法是否能更适应教学活动的要求,更充分地体现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检验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经验、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又进入具体的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2)教案反思的三个阶段

教案反思符合教学反思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其特殊规律

课前的教案反思,旨在两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起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教案编写,或编写中的教案,或即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往的同类教案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新教案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中的教案反思,旨在调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边教学边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整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课后的教案反思,旨在提升经验,凝炼智慧,形成共性规律,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能使教学经验得以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念水平。

3)教学反思的一个模式--- ALACT反思模式

ALACT反思模式:行动(Action)——教师的实践活动,如进行一堂课教学;

回顾行动(Looking back on the action)——即在行动结束后,对行动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尤其令人困惑或出乎意料的部分;

意识到主要问题所在(Awareness of  essential aspects)即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分析,找出影响实践效果的最为主要的问题;

创造别种行动方案(Creating alternative methods of action)在上一步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其他的行动方案;

尝试(Trial)重新尝试,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新的行动的开始,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连环套。

3、教案反思的基本作用

1)课堂上的教案反思可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确保预期教学目标和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

2)课后对教案进行反思,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对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凝炼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十分有效。

围绕教案及其相关活动的反思,一是反思教师个体参与教研室或年级组诸如集体备课等活动的态度,比照身边的专家型教师、名师们的相应经验,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优点,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关知识和经验。

二是反思自己进入课堂前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准备,诸如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课程研究,是否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课堂,必要的课程预设是否成形,这些内容实际上构成了隐性教案的主要内容。

三是反思自己对学校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自己是否有效利用了学校软硬件资源(包括场所、设备、学习材料等)和其他物力和财力,使其服务于课堂,以及自己在获取这些资源过程中实施的策略。

四是反思是否有效地利用了非教学时间,强调在有限的非教学时间里如何有效地放松自己、释放心情,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3)对教案的反思,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

4)教案反思可以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5)教案反思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在已形成的教案,即将上课之前,教师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预设的弹性的空间是否合适,预设的教学内容能否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随机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是否同步……

教学结束后不妨反思一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如何……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既要走近学生(缩短空间的距离),更要走进学生(拉近心灵的距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

三、教案反思、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教案、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

1、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其内部的特定规律

教师成长呈现阶段性,其中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激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在成长过程中,教案是伴随教师左右的重要内容,只有承担课堂教学,就必然与教案打交道。

2、外在理论内化与物化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一般而言,教师成长,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外在和内在的影响两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在职培训,源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形象的要求和期望;内在因素主要指教师的自我完善、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求以及实践和追求。无论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如何,教师最终都要将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风格,物化为教案设计及课堂教学行为,这种内化和物化的实际效果,决定着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因而对外在理论、知识、方法等的内化、物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3、案例知识与策略知识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

一名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含三种知识:

首先是原理知识。其中既包含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知识,也包含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其次是案例知识。即教师对有关学科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进行具体化之后形成的特殊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的。

最后是教师的策略知识,指的是教师在面临从未见过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创造性加以解决的策略、智慧等内容的复合。

新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差异尽管非常微小,但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案例知识上的上的优势最为明显;相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经验型教师的弱势集中体现为其策略知识十分欠缺,而策略知识的核心恰恰在于反思。

丰富教师的案例和策略知识,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内容,而围绕教案的反思与研究,其核心目标正是为了丰富教师的案例和策略知识。

(二)教学反思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表现为1、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教师在任教的最初几年,在适应角色转换的同时,要反思教学技能的掌握;在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要不断反思教学理念并对其加以更新;而在经历一段停滞期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反思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总之,通过反思

可以获得实践性知识和智慧,进而促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实际能力不断提升。

2、教学反思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可能和内在动力。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并将其升华为实践智慧;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重构,教学反思应该作为信仰、态度和德性来追求。

(三)教案反思在教学反思中的特殊作用

1、深入学生中,与学生换位,反思教案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课后及时地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谈,是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案的客观依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

2、在与同行的教案比较中反思自我

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渠道。

3、在与专家、名师的针对性交流中反思自我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渠道。

4、在教案的课后反思中质疑教科书,提升自己的教科书评判意识和能力

 

第二节  教案反思作些什么

———教案反思的内容

 

思考题:教案反思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实现针对教案的反思呢?

 

一、教案反思的类别

围绕教案展开的反思活动,基本内容是针对教案的构思、设计、文本加工、调试、课堂落实、再备课等具体活动,以质疑、批判和改进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及其质量,进而提高备课、上课的实际质量和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1、教案反思过程,其关键要素在于目标、实施、效果三个方面。

目标反思,就是反思教案设计的既定目标是否有制定依据,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主观的条件。

针对实施反思,就是反思教案物化和落实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否具备,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水平、周边的环境、各方的配合、实施的方式方法。

针对效果反思,最主要的是检验目标是否实现。

2、从反思内容的具体呈现形式看,教案反思可以是纯思考的,也可以是思考后形成文字符号的。

3、教案反思三个阶段

课前的教案反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教案编写,或编写中的教案,或即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往的同类教案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进行查缺补漏、吸收、内化,重新审视这个新教案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案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中的教案反思,,教师边教学边反思把反思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调整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课后的教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能使教学经验得以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念水平。

我们通常据说的反思就是课后反思应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2)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3)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4)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

5)记录教学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6)记教案的改进

二、教案反思的内容

教案反思的内容标准是关注实践性、现实性、实效性和个体体验

主要表现为:

1、反思教科书处理的得失

对教科书优点、缺点的教学处理,把握的适切度(包括对教科书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替换、重组等处理的有效性、适切性,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实效性等等)的反思构成了反思教科书处理得失的基本内容。

2、反思教学环节的实效性

反思教学环节设计,既要反思原来设计的成功之处,也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差距,促使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3、反思教学细节把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反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多衡量指标,其中,师生的积极互动、高质量的课堂参与,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活动时间,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其核心要素,寻找师生互动的契合点及师生积极参与的方式方法,提高师生参与的质量与效果,强化提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优化课堂活动时间和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走向高质量、高效率。反思教学目标,可以围绕课堂提问、课堂参与、课堂活动时间、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

5、反思教学得失

1)反思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

2)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

3)反思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

6、反思教学机智与课堂生成的合理性和再生性

 

思考题:如何开展教案反思研究?作为工作一线的教师,究竟该从哪些角度、哪些渠道入手,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教案反思?

 

一、教案反思的基本形式(说课、评课、再备课、课堂观察分析实现的课堂调控)

1、说课:是教案反思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针对教案再研究的有效形式。

1)含义:

是指一种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活动,这种活动以授课教师的充分备课为基础,面对同行、教研人员(甚至是自己),以口头表述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手段,具体阐释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及其设计意图,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系统。它主要包括五个主要要素,口头语言表达;教育科学依据;教材(含教参);每节课的具体要求。

狭义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所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

广义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

2)如何利用说课进行教案的反思、研究

说课其实就是围绕教案的有关项目,诸如教科书分析、教法设计、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展示、板书设计等,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较为全面地阐释其中的设计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课是对教案的全面复述和系统诠释,是以一个的表述为主,全体人员共同针对相应教案展开的反思活动。

说课内容:

说教科书主要是说出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定位,说出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及其与教科书中其他内容的前后联系。也就是说出你对课程教科书内容的理解、把握,特别是有关教学侧重点的把握。

说教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说学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教学设计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师生活动安排、分层分类处理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间的关系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宜从局部局部突出理念依据,做到详略得当。

说课的基本要求:

说课应注意的问题,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想说课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在内容的深度上下功夫,在理清说课层次上下功夫。

说课虽以说为主,但不排斥运用其他手段,尤其是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增强表述的生动形象程度。

说课不象讲课那样,既不需要一节课时间,也不需要学生参加,而是以15-20分钟为时间限制。

突出“说”字

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把握“说”的方法

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跑野马。

 

语气得体、内容不失真

听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是评委、是领导、都是成人,说的语气、称呼要得体。虽然听课者是成年人,但他们会竭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说课,去审视说课者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组织过程、参与过程、教法的采用。因此说课时要真实体现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路、教学的过程、方法的选择,又要注意说课时的语气、称呼、表情要得体。

 

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重点应放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上。说课要重理性,讲课注重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内容不容易,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得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

 

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取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

 

说课的作用:

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和“怎样教”,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该详说,哪些该略说,能集中反映出执教者的执教思路及其综合素质水平。

作为一促教学活动的说课,其目的在于深化备课工作,评判说课者对说课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综合水平,实现说者、听者的共同发展。

作为一促师资培训活动的说课,其目的在于训练说者的课堂教学技能,重点训练和提高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评价设计、语言表达、演示技能等有关技能。

作为说给自己听的说课,类似于个人的试讲,其目的在于反思教案的设计,检查有关教学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试验教案设计部分内容。

说课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综合评价;在于提高教研效果;在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给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说课时,教师不但要说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既新课程理念、标准有什么要求、有关的教育理论是怎样阐述的等理论依据。为了说清这一类问题,说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从而提高提高教师素质,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的结合

备课、讲课是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而说课侧重于理论,运用教学理论分析、阐述备课、讲课的目的要求和程序。要说好课,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说课全过程。这就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

说课活动往往和评课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评,又使教师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营造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其次,说课是一位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说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说课的基本特征

独立性

说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教学组织形式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步骤,具有不可替代性。独立性是说课只所以成立的最基本的特性。

整体性

说课是由口头语言表达、教育科学依据、教材、课的要求、教师这五个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整体。

层次性

由于学科、教师素质、教材内容等不同,说课可分为多种层次。

多样性

由于各种原因,说课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从而指导各地的说课工作。

广泛性

广泛性,亦即群众性。凡从事教学的人员都可以参与说课活动,而且参与的人越多越好,只要组织得好,都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

4)说课的类型

说课可以说未上过的课,这类课主要从教学设想入手,侧重于说设想、分析学情。也可以说已上过的课,这类课主要侧重于反思,总结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或教训。

 

说课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说——上——评;二是上——说——评。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说课与上课紧密结合比较好。但,有时从教研课题、教研目的出发,也可单独进行。如说课比好、研究性专题说课等。

 

从说的形式讲,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训练性说课

初学者都要经历这一过程。

②研究性说课

有明确的研究课题,但没有说课者与听课者的区别,可以是讨论式、答辩式,也可以是对话式。这是教研活动常用的形式。

③示范性说课

经教研组集体研究后,选一代表向更多的听众说课;说课技巧掌握比较好的教师,为带动教师所作的说课演示,可示为示范性说课,这种说课具有启发辅导作用。

④评比性说课

参加说课的教师从事先确定好的课题中抽签,确定自己说课的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钻研教材,写出说课提纲,然后登台说课,评委要对说课作出评判。

⑤汇报性说课

教师通过说课,向教学管理人员、领导汇报自己的教学(教科研)工作,让教学管理人员从中了解教师掌握业务水平情况。

2、评课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评课还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日常评课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明确评课目的。进行评课,应该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或听课者听课目的确定评课的目的。评课时一定要围绕已确定的目的进行,做到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的教学建议,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引导教师们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评课必须围绕这些已确定了的目的进行,以便使评课活动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的效果。

把握评课内容。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看,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㈠评教学思想。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思想,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等。在现阶段还应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㈡评教材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克服旧的惟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再如是否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㈢评教法运用。即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从正确的标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何种的评判,形成何种的反馈信息,又是如何处理反馈的信息,以及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㈣评学法指导。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如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㈤评教学过程。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是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还是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从新课改精神来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㈥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装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讲究评课的技巧。评课效果如何,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注意:

⑴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⑵要采用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性、研究探讨性的听课活动,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⑶要坚持激励原则。任何形式的评课必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起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下面谈谈评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课堂信息的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因此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有的同志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比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要谈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其标准是否可行。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Ⅰ知识目标Ⅱ能力目标Ⅲ思想教育目标,即学生对知识掌握与技能转化的程度有否实现,教学中对学生所促成的智能发展状况如何,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或熏陶了吗?以及这些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现状,是否突出其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例如粉笔字写的很漂亮,或者板图画的非常漂亮等等。这些突出的优点往往会使听课的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盖全。如可以评一评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有序,体现这一完整性的各个要素的排列是否有序,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型特点等。

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注意年龄差异。对待老教师要尊重,持虚心态度,抱着学习的心理;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扶持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深。

②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③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求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老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评课要看对象,不能一个程式往下套。

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有些评课中的庸俗化要注意避免,如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捧。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总之,评课中真诚是一种修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再备课

1)含义:就是根据原有的备课素材,包括现有的教案、课堂实施素材,结合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新反思、修正与完善,形成更优、更实际的教案的过程,以提高备课质量,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效果的目的。

2)基本内容

一般包括教学的再定位问题,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实效性回顾,教学再设计,教学效果的评判与设计、再估计,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问题等等。

具体到教学的细节而言,再备课至少应该还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项目

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的背景、期望及学习方法等),反思和回顾以往备课中疏忽与课堂上的意外及随机生成。

审视课程内容和结构,及该内容与前后各种情境的关系,明晰教学策略、课堂组织。

认识、分析、评价及寻找特定方法,改善教学环境。

审视对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回应和利用状况。

审视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关注情况

反思和总结课堂时间控制的方法、技巧和实际效果

审视语言表达的有效性,特别是提问的有效性

审视对课堂内容注入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审视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状况,特别是是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是否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审视媒体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实效

审视情境前后对学生变化的关注度(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

3)再备课的一些基本技巧

及时性原则:每次教学内容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免得时间一长记忆模糊。

计划性原则:写教学后记最好要有个计划,每一册,每个单元,每一课时教学时搞点什么研究,要心中有数,做到资料的收集、经验的总结有计划性。

精练性原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检查得失,书写可长可短,但绝不写空话、套话。

科学性原则:应充分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二、教案反思的重要形式

1、写教后记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在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经反思而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的文字记录,它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作出的回顾、总结与反思,既包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教学行为的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理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其解决对策的寻求。

2、写反思日记

写反思日记,就是把观察时听到的、看到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这是进一步分析的根据和新看法的来源;是教师与自己进行对话,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对教学经历作书面的描述和反馈;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形式;

一般地,反思日记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进行。具体包括:对已有的教案设计的质疑和推敲,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恰当;对课堂教学情景的记录与追问,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的分析与反省;对教师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个人信念的审视与拷问;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诊断与探究。

其实质是促使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与反思者的身份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理解教育对象,同时理解自己,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优化的实现。

在写反思日记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是没有时间,缺乏理论知识,找不到反思点和需要专家的指导;反思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校管理者要在教师中创造一种乐于反思,时时反思的氛围,对老师的反思日记的数量不宜作过多的不切实际的硬性规定。

3、形成教案档案

教案档案既包括对教师课前备课情况的详细描述,也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案实施状况的记载,还有教学之后对教案的再加工信息,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反应、背景、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发生的种种问题和布置调整等,这些材料可供教师自己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分析和反思,也可供其他参与教师进行讨论、评价,从中获取他人的点评信息,从实践中悟出真谛。

其形式是“教案﹢课堂实录﹢教后记”,“教案﹢课堂实录”能比较清晰地反映教师的预设和课堂实际发生间的差距。再加入“教后记”,一方面更能真实了解课堂发生的背后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评判任课教师和实际水平。每学期不宜过多,一般2——3次为宜。

4、同课异构活动(详见专题四有关内容)

三、教案反思的方式方法

1、教案反思的基本方法(按照横向维度分析,区分的指标是依照教案反思的对象,亦即,由谁参与教案设计者的反思活动)

1)自我调控法:是指教师针对教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采取批判的手法,对此教案及相关活动进行评判、分析,旨在找出成功之处,剔除不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案反思。

2)同伴监督约束法:建立教后反思的校本机制,利用制度约束人,利用工作流程引领教案反思的进程,是当前落实教案反思的重要策略。

3)学生协助:

2、教案反思的常用方法(按照纵向维度分析,主要是针对教案反思的内容因素而言)

1)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反思教案设计: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检验教案设计、教师课堂把握实效的根本标准。

2)从自我感觉反思教案设计:教师针对课堂自我表现进行反思,既可以随即进行,也可以分阶段进行,要以追求教学反思的实效性、针对性为目的。

3)从同行的反馈中反思教案设计:

一是教案咨询法:就是教案完成后,首先邀请同伴(教师)对其进行评阅、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围绕该份教案开展讨论、分析,特别是对于那些拿不准的设计、预案,关键环节的处理方式等,都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二是评课记录法:首先要邀请同伴教师熟悉自己的预设教案,而后令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观察,并于教学结束后,根据观察记录中的学生反馈意见及对授课教师的教案、教学过程作出评点、分析,找出教学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从而得出有效的建议与改进措施,授课教师扩时将这些评价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后续教学提供改进、完善的资料。

教案咨询、评课记录,基本目的不在于鉴别、评判教师教案设计的优劣,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是教师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以达到完善教学过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最终目的。

4)从课堂实录反思教案设计:它是进行教案反思与研究最有效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直接性;二是针对性;三是自我矫正性。

3、教案反思的书写形式

1)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的重点是教学的“细节”:及时用简短的语言真实地记下教学过程中由某一具体内容或过程所引发的点滴感受,防止突如其来的感悟成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坚持旁注,有利于教学灵感的积累。

2)点批:就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其重点是教学“片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或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或得意的做法,或失落的感悟,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坚持点批,有利于教学艺术的提升。

3)总评:就是在课时教案的结尾处写反思。其重点是教学“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从多角度透视教学实践。坚持总评,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

4)串析:就是在章节教案的结束处写反思。其重点是“归纳”:对一个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现象中梳理出本质的东西。坚持串析,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提炼。

四、教学后记的写作技巧

1、基本要求

1)要及时记录

2)要恒久记

3)要记有价值的内容

4)要有深入的思考

5)要上升到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

2、写作概要领

1)总结精彩,发扬光大

2)反思败笔,寻求矫正

3)采撷火花,教学相长

4)实录机智,凝成智慧

5)口味心得,改革创新

 

第四节教案反思的新作用之一: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

 

 

思考题:教案反思除了传统的作用和价值外,还有哪些特殊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新作用、新价值?

 

教案反思传统意义上的作用:改善教案设计状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水平,提高教师个能力水平。

新作用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教案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是教案反思有助于凝练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使教师从经验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

三是教案反思有助于教师主动反省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观念的统一,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一、从有效的提问入手反思教案的设计

1、如何理解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体现为学生思维的含量足,个体获得的发展效果明显。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发展。具体体现为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

2、如何反思教案预设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就是对课堂提问展开一次分析、评价活动。一方面是分析、评价教案预设的提问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则是分析评价课堂上实际发生的课堂提问的状况,侧重反思课堂实际发生与教案预设间的出入差异,同时反思这种产生的原因。对课堂上实际发生的提问的分析、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评价上,尤其是分析、评价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系列、教师的提问技能,而且更关注教师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意等方面的发展实效,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提问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

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学生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于一身。

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反馈,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否激烈。

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

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续问题思考更有信心。

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反思,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到方面进行。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不应是终结性评价,而应该采用发展式评价;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能否根据学生在课堂是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态,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使用教案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

3、如何改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调控提问的难度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问题太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

问题难度的刻画:公式n=1-

,其中w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表示个班级正确回答相关问题的人数,n0-1间的取值,n的值或接近0,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此时问题太易;当n1或接近1,表明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说明问题太难。N值在0.3-0.8间比较适宜。

2)调控问题的频度

要求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串,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着重培养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满堂问”。

3)调整提问的等候时间

一般璠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叫另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3秒钟,如果是开放性的问题,须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加以权衡,15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

4)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为64为宜;另外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复杂水平提出复杂层次不同的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是为了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的答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循常规、寻找适当的解题方法的问题。

5)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指的是一节课中,针对课堂提问的问题,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沉默率不宜超过20%

二、从有效活动时间入手反思教案的设计

当前教师对课堂时间利用不好的表现有四种:

1、表现为教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

2、表现为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太多,课堂结构松散,致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低。

3、教师对知识本身传授和对道德知识灌输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4、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合理地掌握时间,教学的各处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以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

一般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时间分配较合理,以一节课为例,一般整节课的各环节时间分配如下:铺垫3′,导入2′,新授15′,反馈10′,检测10′。这样的时间分配保证了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学习新授内容。

三、从有效的课堂参与入手反思教案设计

1、课堂参与含义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加总,还受以信互动经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师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行为参与指学生在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了课堂表现(努力和钻研的两个变量)和时间参与(每天完成作业时间和每周补充学习时间)两方面;认知参与者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它分为深层次、浅层次和依赖策略的三种变量;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它分为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和厌倦感四个变量。

2、在教案反思研究中针对课堂参与进行反思的渠道

首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否考虑了每类学生可能的课堂参与,也就是说,是否为每类学生的课堂参与提供了机会,是否保证了每类学生不仅有行上的参与,更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其次,围绕课堂参与反思,必须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其实际的状况。

最后,对课堂参与的反思也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应多样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促使学生积极钻研、探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多样化教学的几个特征:使用吸引注意的技巧(比如用挑战性问题、视觉刺激或举例来开始一节课),通过变化目光接触、语音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比如改变高音或音量,在转向新活动时四处走动),变化呈现方式(比如演讲、提问、提供独立练习的时间等[每天的]),混合使用奖励和强化物(比如额外的学分、口头表扬、独立练习等[每周的、每月的]),把学生的想法和参与纳入教学的某些方面(比如间接指导或发散性问题等[每周的、每月的],变化提问类型(比如发散性、聚合性问题[每周的]和试探性问题[比如澄清、探询、调整[每天的]

四、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反思教案的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2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结构通常有两种基本模式:

以归纳思维为主的探究发现式,基本环节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求解→解释与应用→拓宽、反思。

以演绎思维为主的有意义接受式,基本环节是创设有意义接受的情景→采用接受式传授有关知识→正反例解释应用→巩固、强化→小结、结束。

这两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互补并存。

3、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的方法看待教学过程,所谓辩证的系统观点,就是必须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最好方案。

合理高效的教学结构安排应该表现为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时间长短适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能恰当组织材料,学习重点、难点。

五、从课堂的随机生成入手反思教案的预设

1、课堂要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

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课堂生成是反思的一个重要角度。对此,集中解决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哪些内容需要预设,哪些需要生成;二是如何通过课堂的随机生成分析教案的预设。

2、准确选择预设内容、预测生成的内容

1)需要提前预高性能的内容

课堂教学目标;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陈述性知识;辅助手段与显性的物质课堂教学资源。

2)需要随机生成的过程

体验性过程;探究发现的过程;偶发式的过程。

3、针对预设、生成的教案反思的基本内容

1)反思预设的充分性、合理性

预设的充分性表现为任课老师对于课标的熟悉和把握程度,教师是否建立了课标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是否选择了比较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否预想了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

预设的合理性,指预设是否合乎课程目标,是否留有一定的余地,是否有利于生成,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可能。

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设计僵化、没有生成空间的现象。表现为:

教学目标缺乏弹性空间:一是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二是目标缺乏多样性。

教学内容设计僵化;

方法与策略设计忽视学法。学生能否深入参与,直接影响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2)机遇把握的贴切性

3)反思生成的实效性

生成资源是否被关注了,并被捕捉到了。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是视而不见照搬自己的教案的思路,还是积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这里涉及的不是教学机智,而是教育理念问题,即你的课堂教学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对捕捉到的资源,是否进行准确判断了。

准确判断后,是否对生成资源进行了科学引领和提升。

4)反思预设、生成的内容与学科的吻合程度——不同学科生成与预设的策略有所不同。

如果把教案分为显性教案和隐性教案的话,预设可以等同于教案,显性教案是看破得见的,应该简单实用,是“冰山”一角,教师应该做到课前的教案,课上用教案,课后反思教案。隐性教案是文化教案,是人格教案,是“冰山”的隐于水面以下的部分。它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师的胸中,是教师的文化底蕴。

第五节教案反思的新作用之二:凝炼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一、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

1、教学风格的含义及特征:

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心理品质,它体现着教师对于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理念的一种理解和运用状态,反映着教师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作风、以及对于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教学机智等方面把握的特性。

教学风格的特征:

独特性: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个性化理解。这种特有的处理方式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是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相一致的外部表现。

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机的把握等各个方面形成的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则是指心理品质的稳定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一贯坚持与追求,体现着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建立起这种教学风格的高度自信。

艺术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技能、技巧运用恰当好处,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和谐、流畅的感觉,充满着艺术感染力。

创造性:是指在老汉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具有独特性,与一般教师有所,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训练和思想品德发展而言,该方式的运用,该方式的运用是行之有效的。

2、教学有哪些风格

1)理智型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

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能受到教师严谨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2)情感型教学风格:

表现出为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依赖。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3)自然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诉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默默地进行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

4)幽默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最大特点昌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如珠,动人心弦。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和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神领会,主动思考。

5)技巧型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体现为教师讲课精于教学技巧,充满着机智,对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的雕琢的痕迹。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所实施和追求的一种境界。

3、教案反思、课后反思与教学风格的凝炼

1)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性

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的教学阶段。

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要有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教学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当独创性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案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载体

教案、课堂实录是教学风格的文字载体,是形成和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教学艺术品。教案只能部分地记录和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课堂实录能较全面、准确、实在地记录和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

二、为什么课堂实际发生的与教案预设的不一样

1、反思我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有特色吗

1)教学环节有特色吗

教学环节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把握,是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之一,构成教学风格的“格局”若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完成的机敏、风趣、机智,又特别充满着智慧、幽默、极富教育影响力的教学机会,就必然能成为教学风格的独特魅力。

2)教学语言有风格吗

教学语言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教学语言具有专业性,专业性是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学科学术性与教学规律的完美结合,是教师对所教学科进行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和符合教学规律的再创造;艺术性是以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讲内容为前提,由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灵活性所形成的极具感染力和主体特征的语言特色。

第二,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第三,教学语言还是创造和推动教学风格形成的动力。

3)教学氛围有特色吗,教学机智把握的如何

二、是预先设计的不是课堂教学生成的

1、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本领如何

2、生成与预设有多大出入

3、成功的预设可以提升出一般规律吗

4、成功的生成还可以再现吗

刘可钦《备课预约出的精彩》中指出:备课不再以知识的获得为目的,设计是要预测教科书内容,学习环境、教师行为引起的效果,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所形成的设想或预想。备课不仅是设法把知识讲清楚、让学生吸明白。考试得高分,还是教师形成理论素养之后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注重教学设计,不仅是注重课前预设,更是以不断体会和把握教学规律为目的,在追求预设目标实现的同时,更加追求生成目标的实现,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第六节教案反思的新作用之三: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一、对比预设教案与生成实况看新的学生观

1、新学生观的含义:

是指指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的总体观点、看法。

2、反思“从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什么,学生真正得到了吗,哪些方面有缺陷,如何改变和补救。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预测和课堂的调控本领就会增强。在教案反思时不断追问自己”学生的收获哪些是预设的,哪些是生成的”,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估计和预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多几分机智和经验、经历;时常反思自己“我的学生观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那么我们就会更快地觉醒,将自己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及时调整、矫正过来。

二、对比预设与生成看新的课程教学观

课程教学观决定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课程观、教学观,其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不同。

(一)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什么样的教学观

1、教学观的基本类别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为:①以讲台为中心,旨在同步教学的古典式配置,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②以教科书的内容为中心,严格执行教科书内容;③在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其中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交织而成的对话,几乎是变相的不能容忍。

在这种教学观下,师生关系不平等,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机械记忆,背诵这些现成的知识。

一类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这种教学观关注课堂中师生生态平衡,期望师生在认知思维、情感、人格等方面获得发展,期望师生在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方面达到理想状态。

2、不同的教学预设往往体现着不同的教学观念。

(二)我的教案预设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教科书观。

(三)反思教案的预设与生成须要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状态

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状态集中表现为: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尤其是参与程度、参与面)、师生交往互动的实际程度,以及师生共同发展的状况。

三、对比预设与生成看好课的分析目的。

分析、评价一节课、一个教案主要有四个目的:

一是检验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状态;

二是检验学生的发展状况,既包括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进步,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

三是检验任课教师(教案设计者)的教学特色和个性风格;

四是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检验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和把握教学基本功的实际水平。

四、从典型教案到案例知识与教学智慧——教师教学知识分析

1、我的案例知识知多少——这次的教案设计与实施能提供哪些案例知识

案例知识的积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两个基本策略十分有效:

一是开展相应学科典型案例的系列研究。不仅要面向每一个处于入职的教师,而且要有系列,最好的方式是形成“教师成长案例”,即把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规划以及他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纳入教师成长档案袋中。

二是开展“同课异构”,“一题三课”活动(一个课题,三课即备课、上课、评课)

2、别人的类似的教案能给我哪些启示——学会作案例的对比研究。

3、我的课堂教学策略运用得如何——学会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医生会诊式”的深入反思与剖析,“听”教师上课,“诊”课堂优缺点,再根据“会诊”结果,给出“药方”,促使教师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形成“课堂教学案例”。

 

第七节   三次备课两次反思

 

一位名师成长的成功经验——上海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三次备课”

一、“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基本流程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的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将其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有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以印证我想的是否真有道理,这些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二、对于漪老师的成长模式进行简析

(一)、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教案的预设、课前反思、课堂验证,课后再备课、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二)、三次备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次备课集中关注自我经验,强调真实的我、实在的我;第二次备课关注点在于文献资料,特别是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第三次备课关注点在于课堂现实。在三次备课的同时,有两次反思,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因而顾泠沅等教授在此基础上总结为“行动教育”基本模式,即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如何促进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是两个必须把握的关键性问题。

1.在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平台”上,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教师与研究者的亲密合作,能弥补各自的欠缺,有利于双方从自身的角度思考,以互补、互惠的方式,建构个人的专业理论与知识,促进各自的专业发展,取得专业引领的最佳效果。

2.通过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解决行为跟进问题。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有引领的合作反思:

(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2)反思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在学科的行动计划中,为职初教师和有经验教师安排三轮课(包括课后的研究活动),第一轮课代表了教师原行为阶段,第二轮课,研究者介入教学设计,教师上新理念之下的新课,第三轮课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对前二轮课的改善,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

为便于学校使用,“行动教育”模式可简化为“一个课例,三次讨论”:(1)一个教师小组,邀请一两位外来研究者,一起学习交流,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听课,课后再反省、修改;(3)再上课、听课、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

(三)于漪老师的备课策略

1)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教科书

教师钻研教科书,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书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科书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情感要和教科书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

在深度和广度挖掘教科书她的成功做法:首先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其次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所谓深度,绝不是离开课文和学生实际故作高深,是严格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才会螺旋式地从表面进入深层;所谓深度,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产生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分析事理的能力。

2)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于漪认为,优化的教学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感官的接收,头脑的加工,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智力成果。而影响学生心理内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选择、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她在优化教学法时有两个控制点: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教学源于她对课堂教学本质、职能和规律的不懈探索、全新理解和深入把握,这是她优化教法的外控点;另一方面,自觉审视个性、认知特点,努力发掘个性认知中潜藏着的教法学法因素,进行同化优化,以扬长避短,这是她优化教法的内控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从不固守一个模式,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法”,鼓吹什么法,对她而言,教法从来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在阅读教学观念指导下,面对学生,从她的灵性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在教学中善于从实际出发,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移植,加工,改改造,创新,形成课其人,“法”如其人的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在教学上,重视课堂设计的“巧”,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优”。

结语:

1、教案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2、教案反思是凝炼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载体。

3、教案反思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4、教案反思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教案反思必须关注两点:

一是教案反思研究必须有序进行;二是必须结合具体学科,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上一篇:@@直播电视 无须下载插件 直接收看@@
下一篇:备好课学习材料5--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