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music官网:中医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近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7:48

中医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近况

摘要】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初期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所致,耳闭为病之久,由邪毒滞留而致并与脏腑虚损有关,其治疗从肺论治,从痰论治,行气活血,健脾利湿,清热利湿,泻火行气,养血祛瘀。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药治疗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简称SOM)有其自身优势,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近况综述如下:


    1  辨证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中医“耳胀”、“耳闭”范畴,耳胀为发病初期,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为病之久,由邪毒滞留而致.并与脏腑虚损有关,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不论是单纯的中医治疗,还是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的运用,临床医家各有侧重,但均离不开辨证施治及临证用药的加减,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可收到好的效果。


    1.1  从肺论治  邱美和[1]以中耳属肺为理论指导,论述了分泌性中耳炎从肺论治的具体方法,即初期宣肺祛邪,风寒者宣肺祛风、散寒通窍,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者宣肺疏风、清热通窍,银翘散加减;挟湿者则佐祛湿通窍,九味羌活汤或香薷饮加减;中期泻肺利水,治用耳聋治肺汤,并佐以化痰祛瘀之法;末期补肺复元,用耳聋治肺汤和补肺汤治疗。江宁[2]从肺论治本病,辨证为3型:风寒郁肺型治以三拗汤加减;肺经风热型治以银翘散加减;湿热郁肺型治以九味羌活汤加减。临床治疗60例患者,治愈56例,好转4例。


    1.2  从痰论治  干祖望[3]认为本病有风邪之痰、湿浊之痰、脾虚之痰和肾虚之痰之分。风邪之痰又有风热与风寒之分。偏于风热者,应疏风清热消痰,用银翘散合二陈汤,偏于风寒者,应疏风祛寒消痰,用荆防败毒散合二陈汤;湿浊之痰应清热利湿化痰,用五神汤合二陈汤;脾虚之痰应健脾化痰,用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肾虚之痰则应温阳补肾,用附桂八味汤。根据中耳内液体的不同,稀者用王氏二陈汤,稠者用温胆汤,极稠者用控涎丹。杜长河[4]认为本病早期宜清热疏风化痰,中期宜健脾利湿化痰,后期宜温肾涤痰。郭雄伟等[5]在治疗上以祛痰为主,以陈夏六君子汤加三子养亲汤为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g,陈皮5g,半夏、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石菖蒲各10g)治疗患者55例,总有效率94.5%。


    1.3  行气活血  柴峰[6]从气滞夹瘀立论,采用通窍耳聋汤(柴胡、葛根、丝瓜络、石菖蒲、丹参各15g,香附、川芎、通草、全蝎、白芷各12g,茯苓30g,甘草6g)加减,治疗6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5%。吴志学等[7]认为本病为邪毒滞留,脉络阻滞,气血不能上濡耳窍,耳窍失养所致,治以行气活血开窍,自拟通闭开窍汤(柴胡、川芎、三棱、赤芍、茯苓、泽泻、霍香、佩兰、石菖蒲、路路通、丝瓜络各10g,香附、甘草各6g)配合西药抗炎、抗过敏、鼓膜穿刺等治疗患者75例,总有效率95.6%,优于仅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P<0.01)。


    1.4  健脾利湿  单育彦等[8]认为老年人多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邪积滞耳窍而发病,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以益气聪明汤加味(黄芪、人参各15g,蔓荆子、葛根、白芍各9g,黄柏、升麻、炙甘草各6g)治疗老年分泌性中耳炎29例,总有效率93.1%。


    1.5  清热利湿  怀德等[9]认为本病多为邪毒内侵,热毒积滞,经气闭塞耳窍所致,治疗上采用中药(荆芥、桔梗、茯苓、猪苓、丹皮、甘草各l0g,鱼腥草、夏枯草、野菊花、黄芪各15g,蝉蜕6g,石菖蒲9g)加减配合鼓膜穿刺术治疗患者40例,总有效率95%,优于用抗生素和鼓膜穿刺术治疗的对照组(P<0.05),并认为治疗组疗效无论近期、远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1.6  泻火行气  李晓平[10]认为此病系肝胆之火上扰清窍,或痰湿阻滞所致,治则为泻火行气通窍。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僵蚕、防风、木通各10g,川芎、丹参、赤芍各12g,香附、甘草各6g,细辛5g,石菖蒲8g,黄芩15g)配合鼓膜穿刺等西医外治法治疗患者56例,治愈率达89.5%。优于仅用西医外治治疗的对照组(P<0.05),据药理学研究认为该中药配方有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并有抗菌作用。


    1.7  养血祛瘀  周绍庄[11]认为肝经循行于耳,久病不愈, 瘀滞内窍,气机不畅而致本病,滋肝血,祛瘀滞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自拟宣通开窍汤(熟地黄20g,白芍、当归、丹参各15g,川芎12g,郁金、香附、路路通、石菖蒲、柴胡各l0g,细辛3g)加减治疗46例患者,有效率86.96%。


    2  外治法


    西医在外治分泌性中耳炎上多采用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等,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在外治法上有了更多的研究,尤其在无创伤性的外治研究上。中医药外治研究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


    3  穴位注射


    江洁等[12]认为穴位注射药物有药效强而快速的作用和穴位药效的循经特点。针刺翳风穴可激发经气,疏通少阳,通过调节三焦的气化作用可调整脾的健运和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以确保耳窍的清空,通过翳风穴的刺激加上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的药理作用共奏标本兼治之效。治疗取翳风穴注射山莨菪碱1ml+地塞米松1ml,隔日1次,2周1疗程,共治疗急性患者46例,总有效率为91.3%。


    4  中药制剂鼓室注射


    在口服抗生素,呋麻液滴鼻等治疗的基础上,马婕[13]用清开灵注射液鼓室灌洗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52例56耳,56耳均先后获得鼓室无积液,纯音测听较治疗前平均提高21.5dB,认为清开灵注射液直接作用于病变粘膜,可达到抗炎、减少渗出的目的。李光启等[14]认为复方丹参注射液能发挥抗炎抑菌作用,减少炎症慢性反应期的损害,有效保护中耳粘膜,有利于炎性渗出的吸收、炎症的消退,有效治疗和防止中耳积液的纤维形成和纤维细胞的增生,预防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生。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7例30耳,总有效率83.3%,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和并发症。


    5  咽鼓管咽口给药


    贾春芒[15]将浸透华蟾素注射液的药棉贴敷在咽鼓管咽口处20min,同时配合耳咽管间接吹张法,治疗53例患者,总有效率98.11%,优于对照组(1%麻黄素滴鼻)(P<0.05)。认为华蟾素注射液不但有类似麻黄素的收缩毛细血管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比麻黄素缓和且持久,并且有清热解毒、消肿、活血化瘀等作用。


    6  外耳道用药


    陈改娥等[19]以散邪通窍为治疗本病的大法,用复聪滴耳液(石菖蒲、地龙、川芎各9g,全蝎3枚,55%白酒100ml)滴耳治疗急性患者30例,5次治疗后,总有效率93.3%。认为复聪滴耳液不仅具有通络开窍之功,并且用耳内滴药的给药途经,基本无副作用,且药力直达病所,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7  耳穴压珠法


    李翠芳[20]认为耳不但与经络有关,并且通过经络与脏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用耳穴压珠法刺激耳穴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具体方法:将备好的磁珠对准选好的耳穴(取外耳、肝、肾、耳中、内耳等穴),用食、拇指按压。每天按压2-3次,每次按压2-5min。两耳同时贴磁珠。15d为1疗程。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35例患者,总有效率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