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前情绪不稳定:《新财经》:美股市50年投资理念变迁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6:2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3月23日 09:31 《新财经》杂志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李文军
上篇:美国股市近50年主流投资理念演变
下篇:中国股市迷信技术分析与筹码操纵
',1)">
摘要
1、投资理念主要发源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股市投资理念的主流,其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
2、与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增长速度的热门股在股票市场历史上各时期比比皆是、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
3、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过度的热情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会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
4、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惊人地一致: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被低估的市场筹码逐步被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一旦完成或时机成熟之后,新一轮的市场热点或周期就为期不远了。
5、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和管理思想的武装,始终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
6、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鲜明,大众的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普遍偏好成长股,概念炒作盛行。
7、国内股票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供参照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衡量标准体系。我们的市场缺乏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常用的相对价值法(比较市盈率、市净率等)又存在整体抬高类比对象(整个行业轴心)的缺陷(如果整个行业均成为投机目标,该方法有“助涨助跌”之效果),而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内在价值法也有明显的缺陷。
上篇:美国股市近50年主流投资理念演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美国股市50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可资借鉴之处
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
投资理念主要发源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美国大学的理论学术研究和全球一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实践为投资理念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平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各种新的投资理念也从发源地向外围扩散,在传播到外围股票市场(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等)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不同的市场特殊情况与其它投资理念不断发生碰撞,诞生出新的投资模式。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发源地的新兴投资理念在全球传播的速度,1999-2000年由美国传播而来、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证券市场刮起的互联网热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股市的主流,它发展出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Value stock)投资和成长型(Growth stock)投资。前者认为,投资者投资股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每年收取现金(股息)红利,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伦.巴菲特。成长型的投资者购买股票的主要目的则是获得价格差而非现金红利,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林奇。人类要求迅速致富的心理导致对成长型投资的先天偏好,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在经历过度的热情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
与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增长速度的热门股在股票市场历史上各时期比比皆是,如19世纪的铁路股、20世纪早期的钢铁股和汽车股、50年代的铝工业股、60年代的电子股和塑料股、70年代的石油股、80年代的生物制药股和房地产股、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网络股等等,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
战后繁荣的50年代——
由于刚经历了1929-1933年的大崩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规模的个人股票投资被认为是危险的举动,个人投资购买股票不多。个人持有普通股热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因为当时(尤其是50年代末期)人们很难相信会再次出现大萧条和股崩、蓝筹股比债券表现好以及担心通货膨胀侵蚀个人的钱财。1958年,玻璃纤维船股票是当时市场上的抢手货,它具有完全替代木船的许多优势,迎合美国50年代的休闲主题。后来的互联网股票同此时期的玻璃纤维船股票热有许多类似之处。
“电子狂潮”和腾飞的60年代——
这个阶段的鲜明特征是后缀有“trons”的公司名称的流行,是增长股票和新股的狂潮期。在很大程度上,电子工业股热与当时的美苏两国太空军备竞赛有关。
成长股是预期有高收益、高增长率的股票,特别是那些与高新技术相联系的公司股票,如一些生产半导体、速调管、光学扫描器以及其它先进仪器仪表装置的公司,这些行业因投资者对其产品强大市场前景的憧憬而股价飞涨。从60年代开始,多年以来传统行业的5-10倍市盈率规则被50-1000倍取代。1961年,数据控制公司的市盈率达200多倍,而增长稳健的IBM和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市盈率也达80多倍。在此时期,以市盈率倍数为核心、注重未来现金流预测的稳固基础理论让位于注重投资者心理因素、“高买高卖、顺势而为”的空中楼阁理论。
为满足投资者对腾飞的60年代(太空时代)股票的无止境的投资饥渴,1959-1962年发行的新股比之前的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如同90年代后期的“.com”热潮,以“trons”后缀命名的公司纷纷涌现,电子狂潮在1962年卷土重来,5个月后终于爆发可怕的抛售浪潮。成长股、绩优股同样被卷入暴跌的灾难,超过大盘的平均跌幅。股票市场从动荡中恢复趋向稳定后,进入的下一个运行热潮便是企业并购浪潮。
投资者对公司高增长的预期,如果不能通过高增长或高科技的概念获得,便需要创造其它新的方法或概念作为接力棒。于是,60年代中期诞生了美国产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并购浪潮。该时期企业并购浪潮的主要动力在于兼并过程本身会导致股票收益的增长,其中的技巧是财务或金融知识而非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1968年,由于该次并购浪潮中的领导者发布的季度公告收益低于预测,引发了市场的怀疑和震动,企业并购浪潮开始急剧降温。
在60年代,除了上述概念之外,市场还诞生出其它概念股票,施乐公司是概念股票的典型案例。该概念是一种新型工业生产的机器,能静电复印干型复印品,具有专利保护和领先优势,这个真实、可信、革命性发明的故事吸引几乎所有业绩优良的基金经理。后来这种概念化投资策略发展到任何概念都行的地步。概念公司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扩张太快、负债过多、管理失控等,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很大,成长的不确定性大。当1969-1971年的熊市来临,概念股跌幅比涨幅还大、还快。此后很多年,华尔街不再迷信业绩和推崇概念。
就像行业或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周期一样,整个60年代公众对概念崇拜的理念经过了近10年的洗礼之后,又回归到周期循环的起点,崇尚绩优成长股。到60年代后期,随着基金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开放式基金之间争夺公众资金的竞争加剧,公众开始关注基金近期的业绩记录,尤其关注基金是否购买了那些有令人振奋的概念和完整信服历史的股票。业绩投资便开始风靡华尔街。
稳建的70年代——
经历了60年代的购买小型电子公司和概念股票之后,基金经理和投资者恢复了理性和稳健原则,开始投资于有令人信服的增长记录的蓝筹股,这些股票还有持续增加的股利以及很大的总股本(流动性好)。人们认为这些股票不会像60年代投机狂热时代那样垮掉,人们普遍的心理是购买后开始等待长期收益,被称为是谨慎的行动。当时的50只时髦股票主要有:IBM、施乐、柯达、麦当劳、迪斯尼等。人们认为任何时候购买这些已经被历史证实的成长股都不会错,这被称为“一锤定音(one-decision)”股。而且,购买蓝筹股还能为机构投资者带来谨慎投资的声誉。在众多机构大肆追逐下,这些时髦股票的价格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
表一:美国70’S的“50家最时髦成长股”中的6家在市场高潮和低谷时期的市盈率对比情况一览表:
索尼
宝丽来
麦当劳
国际调味品
沃特·迪斯尼
休利特·帕卡特
1972年
92
90
83
81
76
65
1980年
17
16
9
12
11
18
资料来源:《漫游华尔街》中译本,(美国:B.G.马尔基尔, 1994)
狂啸的80年代——
80年代是生物工程股的好年华,同样具备许多投机过头的好股票,它以另一波包括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在内的新领域的新股浪潮而开场。1983年出现的高科技浪潮是60年代的极好翻版,仅仅是改变了名称而已。技术革命唤醒了人们对高科技将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幻想,直接刺激起60年代的概念炒作理念的复苏。几乎所有的原始新科技股都是抢手货,新股上市后还会狂涨。再次引领概念股的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以及驱动生物技术狂热的是抗癌(后来是抗爱滋病)新药的问世。《商业周刊》当时对此也以标题文章“生物科技时代的来临”作出乐观的预期。1980年面世的基因科技公司的股票上市后的最初半小时狂涨近3倍。60年代概念股是以50倍的收益出售,而到80年代却是以销售额的50倍出售(因为其销售额极小,无近期收益,后来互联网的估值又出现更神奇的新方法),华尔街还因此出现了专门针对生物技术公司的新估价方法。最终的结果还是市场自身来消化自己吹起来的泡沫,从80年代中期到后期,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股价跌去3/4,1988年的市场复苏也没有帮多少忙。
激动人心的90年代——
90年代首先是前半期的“亚洲四小龙”热,当时的背景是基金经理因美国本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后而将目光转向海外。而对新兴国家市场由于有了激动人心的发现和预期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加上人们对该市场的风险知之甚少,直接推动了股票投资的国际化——“亚洲四小龙”热,后来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崩溃。90年代后半期至今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概念股的狂飙及退潮,人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狂妄到恐慌、最终到崩溃的完整过程和结局。-
追溯美国股票市场近50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以下三点规律:
1.美国股票市场近50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大致按以下线索在展开,其中又蕴涵着某种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电子、半导体股(60’S)——绩优蓝筹股(70’S)——生物工程股(80’S)——亚洲四小龙、网络股(90’S)——传统行业绩优蓝筹股(目前仍处在回归过渡期)。在每一周期中,投资者对证券评价的风格和方式在证券定价中起关键作用,从而也就奠定该时期的主流投资理念。概念股兴起时期,以内在价值型投资为基础的稳固基础理论屈从于空中楼阁理论,借助于投资大众的从众化情绪和过度反应,将憧憬美好的空中楼阁演绎得登峰造极。在概念股崩溃之后,受伤的弱势群体和投资大众追求安全和稳健的观念又深入人心,以内在价值作为股票投资价值的心理底线牢不可破,从而矫枉过正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回到有看得见的收益增长和分配现金红利的传统产业,直到下一轮周期新的振奋人心的概念出现。
2.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惊人地一致。被低估的市场筹码(成长型股票热时必然导致市场大量抛售价值型股票,持续一段时期后必然导致价值型股票被低估),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逐步被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时,而一旦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完成或时机成熟之后,新一轮的市场热点或周期就为期不远了。这种周期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博弈游戏的利益矛盾或盈亏结构相一致。
3.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正是资本的驱利性和对投资领域的高度敏感,资本才始终能够率先找到流动的方向,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流向回报最高、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产业和公司,而一旦遇到阻力便开始自动调整,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篇:中国股市迷信技术分析与筹码操纵
我国股票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政策市与消息市特征鲜明,大众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
历史回顾
我国股票市场的正式发展从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的成立(1990-1991年)开始,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1994年之前,股票市场的规模一直很小。虽然股民的投资热情随着股票投资观念的启蒙和股市财富效应的传播而不断上涨,市场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由于股票市场严重的供求关系失衡,一些超级大户联手随意在市场上翻云覆雨,股市指数轻易从500-600点突破1400点。很早开始,就有“浦东概念”股等概念的流行。公司股价与公司基本面脱节,股价的升降仅仅是伴随着筹码的集中和扩散过程,拥有了筹码便拥有了一切。不少公司相互之间的股价比较除了控盘程度之外,没有任何标准可循。机构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在股市中兴风作浪,游刃有余;而散户则依靠四处打探消息和凭借技术分析法期望能够与庄共舞,战胜庄家之类的股书畅销。从台湾股票市场移植过来的技术分析法大行其道,立足于行业与上市公司分析的基础分析法仅仅为少数有先见之明的证券公司所采用。股票市场的价值和价格衡量体系并不明朗,还处在酝酿和构建之中。
1996-1997年以四川长虹和深发展为代表的绩优高成长股高举高打,引发出市场对以静态市盈率为标准的相对价值法定价或衡量体系的认同,可以说是券商以理性投资理念引导市场的启蒙阶段,至少券商的投资目标选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随着国家为引导证券市场以理性的投资理念而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1998年封闭式基金相继推出。到1999年的“5.19”,高科技和高成长的投资理念由机构投资者的新贵——封闭式基金引导出来,这些时时关注西方投资理念和深受国际先进投资理念影响的基金经理,借助美国NASDAQ市场对科技股的追捧热潮和全民对高科技的热情,适时推出以清华同方、风华高科、东方电子、东大阿派为典型代表的科技股,2000年则以综艺股份的网络热将科技股热潮推向极至。从此以后差不多一直到2000年底,概念炒作成风,环保概念和生物制药概念也随着网络股热各领风骚,公司更名为“××高科”和“××科技”的屡见不鲜。随着美国NASDAQ市场科技股泡沫的迅速破灭,中国股市的概念炒作还未彻底就不幸夭折。
这里还不能不提到重组股热,正是科技概念股的火爆和市场的狂热,重组股板块才应运而生,不论是一般股还是绩差股(绝对价格低,更容易策划重组炒作),一旦有重组概念(新的有高科技背景或概念的大股东入主,或注入高科技的资产,或公司与外部合资、合作新上高科技的项目),股价飞升的例子屡见不鲜,此轮公司重组的最大动力应该说是来自股票市场机构(或说庄家)利益的推动。另外,从美国华尔街小盘股的良好市场表现得到启发,由于其更切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特点(股本扩张潜力、易于重组成科技股、业绩易包装、流通市值相对较小等),我国袖珍盘股票大部分都有较好的市场表现。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鲜明,大众的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市场的博弈格局是介入庄家与散户之间,散户热衷于技术分析法以图发现庄家的踪迹,而机构(庄家)更重视与投资目标公司的亲密关系,筹码的收集程度至关重要;股票投资的目的不是(也几乎不可能)现金红利,而是资本利得或股价买卖价差,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普遍偏好成长股,概念炒作盛行;机构投资者队伍还很弱小,影响力相对有限,难以正确引导理性的投资理念。
价值投资与评价标准
问题的关键是,国内股票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供参照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衡量标准体系。由于总体上投资决策的理论支持基础不是内在价值法的基本分析(会借鉴参考一点),而仅仅筹码从收集到扩散的“做庄”思维,加上特殊的股本结构(约2/3的股本不能流通)导致定量分析上的困难,我们的市场缺乏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常用的相对价值法(比较市盈率、市净率等)又存在整体抬高类比对象(整个行业轴心)的缺陷(如果整个行业均成为投机目标,该方法有“助涨助跌”之效果),而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内在价值法也有明显的缺陷(我国上市公司以现金分红的股利分配方案极为少见,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等会给企业未来成长和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将导致现金流的预测误差极大,选取多大的贴现率、β值也因历史数据有限而存在很大的争议)。
虽然现代流行的博弈论对投资决策的重视,直接促进了相对价值法目前已成为华尔街广泛运用的主流估值法。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股市作为一个封闭市场,最大的不足是目前没有相对公正的参照系,也没有多少历史纪录或经验数据可作为合理定价的参考依据。按照我们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美国股市近70年来整体平均市盈率的增长速度缓慢,平均每10年的增长速度约为7.22%,近70年(从1928到1998年间)的平均(简单算术平均)市盈率约为16.61,具体指标如表二所示。
1928-1929
1929-1939
1939-1949
1949-1959
1959-1969
1969-1979
1979-1989
1989-1998
大盘起、止
300-248
248-150
150-200
200-679
679-800
800-839
839-2753
2753-9181
大盘指数上升幅度%
-17.3
-93.5
33.3
239.5
17.8
4.9
228.1
233.5
平市盈率均
15.6
22.39
12.06
13.56
17.60
10.87
22.77
25.41
资料来源:根据Growth Stock Outlook (SEP1, 1999)整理.
表三是我国股市比较典型的成长型投资与价值型投资的年收益率对比。从表三中不难看出,最后一栏显示1996-1997年间的热门股票是绩优成长股,其最大涨幅大大超过大盘平均涨幅,1999-2000年间的热门股是科技股,其最大涨幅也超过大盘平均涨幅,但不如1996-1997期间鲜明,因为此时的私募基金规模巨大,资金推动加速股市上涨从而掩盖了科技股的锋芒。
价值型
成长型
申能股份
粤电力
佛山照明
青岛海尔
中兴通讯
东软股份
清华同方
大唐电信
当前市盈率
18.47(13.44*)
25.23
25.29
22.16
28.21
34.1
49.24
46.28
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总增幅%
106.7
180.5
153.9
126.2
716.6
428.4
861.7
452.2
近三年净利润总增幅%
155.1
161.3
120.2
173.3
302.5
270.0
339.9
254.9
99-00最大波幅%
329
338.5
154.4
207.5
232
287
336
245
96-97股价最大总涨幅%
424.3
659.6
314.7
693
N(97.11上市)
N(96.6上市)
N(97.6上市)
N(98.10上市)
比较同期大盘总涨幅%
522.9Vs294.5(以沪市1996-1997的大盘最大涨幅说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
275 Vs 202.9(大盘1999-2000年间的最大涨幅)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整理。其中对价值型股票的选取以历年分红最多的几家,成长型股票选取四家有代表性的科技股。样本数量选择不够,仅仅是说明问题。注*:市盈率的计算以2001/10/22日收盘价为准,其中申能股份的每股收益按前三年平均计算(括号内以2000年数据计算),其它取2000年的数据计算。
从2001年7月份开始的股市暴跌的基本背景是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政府与民争利的扩容压力和以美国NASDAQ市场为首的国际科技股调整寒潮,加上国内因加入WTO的临近而开始对证券市场多角度、全方位严格监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查处违规资金,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等等)等情形下对市场泡沫的一次较彻底的挤压。本次股市的深度下挫不仅是一次对包括机构在内的投资风险教育课,而且将在业内产生一次对投资理念彻底的反思,其最终目的将是引导市场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物极必反、价值终究回归的铁律又一次得到印证。
国内股市的新特点
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后发的市场,其繁荣成长的背后有对未来连续很多年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强劲支持。在缺乏适宜、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模仿或移植国际投资理念有时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水土不服。
以2001年6-7月间大盘在年内应该可以预见的顶部为分解线,同美国股票市场和该分界线之前的我国股票市场相比,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有如下新特点:
第一,2001年以来,以市场规范和市场化为主旋律的制度革新取得显著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股票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过渡、民事赔偿权制度、上市公司退出机制、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信誉主承销商制度、信息披露新规定等法规的建立和完善,都将为股票市场提供一个规范化、市场化的运行环境,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查处一批违规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市场操纵事件等为标志的越来越严格市场监管,昭示规范和理性行为是市场主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游戏规则有待进一步建立。但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涉及证券市场监管的部门较多、政出多门,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和影响犹存等因素,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非透明性,如国有股减持问题等,导致在根本上难以培育出长期投资的市场投资理念。
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仍然是以散户为主的模式,迫于监管的压力,博弈格局正从以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私募基金等为主的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向机构之间的博弈转化。发达市场的现状是,由于机构普遍的研发力量相对较强,对上市公司内在投资价值的发现和挖掘,将是选择购买股票的决定性因素。理性的先知先觉者在以投资组合形式买入之后,将坐等后来的其它机构跟进及市场的自我纠正而盈利。随着我国今后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的加入,在机构博弈的格局下,只存在认同某公司价值的先后和高低,对同一价值认识的分歧会产生很大的风险。随着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包括可能实行保证金帐户“实名制”),机构将以“明庄”形式合法重仓持有看好的股票,以前的机构联手做庄与散户博弈的情形今后将很难再现。
第三,股票市场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诚信与道德危机。2001年因政府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庄家的严厉查处,暴露出许多上市公司虚假包装上市与包装利润、信息披露失真、中介机构造假和证券欺诈、庄家操纵股市的问题。随着东方电子、银广厦、蓝田等经典高增长绩优股形象的土崩瓦解,在打击欺诈和违规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投资者的市场信心。我们怀疑股市财富效应能否承受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诚信之轻。在当前股票市场弱势群体的中小投资者心中,怀疑一切的思想占主流。大盘企稳后的投资对象将可能是有较长时期持续稳定增长历史记录的公司,新股热可能会降温。如果政府能够因势利导,有现金流支撑作真实业绩基础的现金分红可能逐渐成为今后上市公司(尤其是传统行业)主流的股利分配政策。
第四,中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必然要求清除高度投机的市场泡沫,实现投资理念与国际惯例接轨,深受国际发达市场先进投资理念影响的基金经理在国内股票市场操作实践的引导将加速这一进程。假设10年后股票市场完全开放,届时我们的投资者可以有更大的投资选择自由度,国外股票市场大量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增长业绩记录和低市盈率(20-30倍)的蓝筹股,可能是我们的理性选择方向之一。今后一两年内参照国际标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增长潜力,应适当调高)选择相对较低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是一个大趋势。
第五,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主、以“一股独大”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易于受到侵犯,而股东只能无奈地“以脚投票”,“以手投票”的投资模式极少。而在美国市场,作为持有其一定比例股份的投资基金通过收集小股东的投票权来干预上市公司决策和管理的的所谓主动性投资(培育上市公司型)却很常见。未来,我国基金将领导主动性投资的潮流。
未来10年的主流投资热点预测
成长性股票并非一定要是高科技行业的公司,如传统零售行业的沃尔玛、食品饮料业的可口可乐公司,它们借助先进的管理思想改造传统行业实现了高速度的增长,它们也是成长类股票。按照对1995年美国股票市场比较认同的大体上的分类,美国的成长性行业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半导体、消费产品、制药和生物技术、娱乐、金融服务、餐饮、机械设备和建筑、污染控制、零售、通讯业。收益型行业(一般是传统行业)包括商业服务、化工(部分)、林业和矿业、电力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健康护理、天然气、石油、电讯、烟草、自来水等。周期股主要包括航空、汽车、钢铁、化工等。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美国有较大区别,因此,应该结合我国的产业发展阶段和水平来预测我国股票市场各行业的未来(5-10年),判断它们是否是成长性股票、热门行业。
首先,高成长的热门行业必定是紧扣时代主题,而时代的主题一般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是一致的。早期的家电需求热(城镇居民家庭冰箱、彩电的普及)直接导致四川长虹绩优高增长股形象的的崛起。参照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经验(依据人均GDP水平),我国下一个需求热应该是房地产、汽车,时间应该在未来5-10年内,未来将同样催生出该行业的巨头。国家未来5到10年规划中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可能会带动天然气热等局部子行业的概念炒作热。
其次,未来一到两年内可能出现的另一些热点(或概念炒作题材)将是:来自传统行业的重组(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增强竞争力而对国内行业内部的整合,如百货零售业和医药行业等,以及外资为进入国内市场而发起的并购热)、宽带网、媒体热(入世后国内外厂商之间的产品竞争将更趋激烈,企业广告支出会大幅增加,媒体收益会增长更快)。
再次,对未来投资热点预测的总结:
传统行业的热点可能集中在以下领域——房地产、汽车、媒体、医疗保健和金融服务、全球独一无二的我国中药行业。高科技产业的热点可能集中在以下领域——软件、通讯、环保(如果某个科技领域出现重大、革命性的产品问世,将不可避免地直接刺激该领域的概念炒作)。
最后,由重视高科技的成长股到重视公司内在价值的投资理念转换,同样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在其中的过渡期,将是重视稳定的适度增长股,但必须有较长时期持续稳定高增长的历史记录。传统行业的高增长股应该会更多地受到关注,而真正的受国际市场影响小的科技股(尤其是有持续稳定增长历史纪录的科技股)也同样会受到追捧。
结论:
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市场最大的问题不是泡沫问题,而是市场对诚信的丧失和由此产生的对规避风险的过分强调。具有较长时期持续(上市后至少6年,原因是一般市场认同的业绩包装藏不过前3年)的增长历史记录、勤勉现金分红、市场信誉好且无违规记录(至少是银行的3A级客户)和以国际市场水平衡量的低市盈率股票将首先纳入机构的视野,并进而在经过市场筹码的充分换手之后,逐步通过基金和券商等机构为主的引导最终可能引发出市场的整体认同。新的投资理念的孕育、转换和过渡需要时间,市场的阵痛不可避免,只有筹码充分调整到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才会在耐心等待中孕育希望。另外必须注意的是,由于面临市场缺乏足够多的绩优、持续高增长上市公司的困境,在投资理念转换的过渡时期,我国基金只能取短期绩优增长折衷的投资理念,即追捧基本面较好的次新科技股,可能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基金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