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大姨吗:第五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12:16

第五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作者:党建研究    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添加时间: 2007-1-19

 

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撑。《决定》把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而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和拥护,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有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滋养和哺育,中华儿女必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各种严峻考验,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主心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决定》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功夫,在深入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上下功夫,在创造良好文化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叫响“八荣八耻”。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基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正确引导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其次,要注重实践养成。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把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作为荣辱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激励人们尊荣弃耻、褒荣贬耻、见贤思齐。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做“八荣八耻”基本要求的实践者,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社会风尚。第三,要建立长效机制。要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褒扬和激励“八荣”的行为,批评和制约“八耻”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依法惩戒那些不讲道德的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育和谐文化为重要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努力方向。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广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要着眼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弘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优秀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扎实推进。要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道德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增强道德认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坚持从实践活动抓起,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结合重要节庆、纪念日,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境界。要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以解决公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在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旅游出行、城乡环境、网络文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使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善,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要坚持从学习典型抓起,认真总结和发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他们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积极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让广大群众在道德建设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一体,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志同道合,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和而不同,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道德规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千百年来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价值尺度,仍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浓厚氛围。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扎根现实生活,紧扣群众思想脉搏,使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实现民族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要组织宣传、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就我国传统道德内容以及新时期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要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其他各种宣传手段,通过制作访谈节目、开辟专栏等多种形式,围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主题,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使人们在浓厚的社会氛围中不断体味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要调整丰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组织专家编写传统美德教材及其他教育资料,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设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教育内容,使传统美德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对各种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反映和谐团聚、忠于祖国、孝敬父母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并赋其更加丰富的道德内涵,使人们在走亲访友等各种节日活动中学习和实践传统美德。要加强对各种历史遗产遗迹的开发利用,使人们在参观旅游中,接受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要多创作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视文艺作品,以现代形式巧妙地展现传统美德的独特魅力。

 

(四)强化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实守信意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强化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当前重点是抓好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一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这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同时,要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不但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而且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败坏社会风气。加强商务诚信建设,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把推进商务诚信建设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通过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严惩欺诈造假行为等,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三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必须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诚信既是道德建设,也是法制建设;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程,也是完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综合努力。要加强法制建设,使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得到法律保护,失信违法行为得到法律惩处。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性”和“规范性”来规范经济活动,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运行机制。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社会管理,有效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坚持正确导向

 

思想舆论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思想舆论的和谐。如果我们的媒体各唱各调,各种舆论矛盾对立,噪音杂音任其扩散,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现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有效调控大众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把握正确导向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前提。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新闻媒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要深入研究各种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把我们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要的结合起来,把正确导向体现在新闻事实之中,寓思想教育于信息服务之中。要深入研究社会思想动态,从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入手,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要研究如何改进文风,防止把正确导向变成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变成干巴巴的大话套话,以清新朴实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我们的宣传更加生动活泼,更具亲和力、感染力。

 

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热点引导、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人们普遍关注,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必须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积极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反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表明政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最大限度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舆论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按照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理顺情绪,给广大干部群众以信心和希望。

 

现在,媒体类型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既有报纸、杂志等纸介媒体,又有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还有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同时,社会舆论结构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既有引领社会的主导舆论,又有街谈巷议的民间舆论,还有信息庞杂的网上舆论。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必须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以宣传部门为主导、实际工作部门相配合,以主流媒体为骨干、各类媒体齐心协力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要研究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核心,有效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的新闻时政类节目,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政治资源、品牌优势、队伍潜力,强化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的关联度,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充分发挥“社会安定团结中心”的作用。都市类报刊和广播电视专业频率、频道,要充分发挥发行量大、覆盖面广、服务性强的优势,不断强化导向意识,主动融入宣传工作体系,自觉承担重大宣传任务,多侧面、多角度地弘扬主旋律。网络媒体要针对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的特点,注重发挥传播及时、交流互动的优势,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办好政府网站,团结商业网站,共同壮大舆论引导力量,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二)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运用和管理

 

互联网的产生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正在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在我国,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同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开放度高、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传媒,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互联网覆盖240多个国家和地区,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网站总数70多万,网民达1亿多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35岁以下的网民占到8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85%,对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来说,互联网已成为第一信息来源。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越来越多的人首先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看法,互联网已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必须认清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度重视互联网的管理工作,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必须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重点新闻网站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新闻媒体,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开展互联网新闻宣传的主力军。要理顺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战略,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办出特色,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出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使一到两家重点新闻网站排名进入世界前列。要加强和改进网上舆论引导。互联网作为高技术的新型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只是用传统的方法引导网上舆论、管理网络宣传,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必须适应网上信息传播即时、快捷、互动的特点,认真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善于与网民交流互动,善于把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管理方式、技术手段和法律依据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牢固树立以管理促发展的理念,既要敢于管理,又要善于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思想教育、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种管理办法,走出一条党委部门与政府部门相配合、主管部门与协管部门相协调、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衔接的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管理的新路子。要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立足于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加大监管和防范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对网上各种有害信息的检测、监控和封堵能力。要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的要求,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立法步伐,抓紧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作用,鼓励群众举报违法和不良信息,配合执法管理部门共同维护网上秩序。

 

互联网站承担着为广大网民提供合法、文明信息服务的重要职责。今年初,北京千龙网等几家网站倡议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得到全国网络媒体的积极响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各类网站要认真落实自律公约,严格按照自律规范要求,自觉对网上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管,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带头净化网络环境,带头倡导网络文明。要进一步扩大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参与面,把各级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各类商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博客等都吸引到活动中来,做到不制作、不发布、不传播有害信息,抵制一切有悖网络文明、有碍社会稳定的行为。各类信息服务提供者要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和技术防护措施,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自主防范,及时发现、过滤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要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类网站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自觉履行社会义务,恪守职业道德,更好地肩负起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是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形式,也是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有效载体。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决定》要求、把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石。社会责任感缺失,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损害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破坏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努力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用民族传统文化、伟大民族精神和国家兴衰荣辱史,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人们树立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促进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和谐。二是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引导人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崇高的社会责任,促进个体与社会职业岗位的和谐。三是突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稳定和谐。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要认真排查本地本单位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摸清哪些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哪些是群众普遍关注的,哪些是急需要办而且能够办的,分门别类,逐项研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创建和谐社区,要围绕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和谐村镇,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着力解决土地纠纷,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创建和谐单位,要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秩序为基础,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从能够办到的事情做起,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创建和谐家庭,要以夫妻互敬、尊老爱幼为主题,建设好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使家庭成为进行和谐理念教育的第一场所,通过实现社会基本细胞的稳定和谐,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基础。

 

(二)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志愿服务,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自身的时间、资金、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城乡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行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自觉自愿,二是不计报酬,三是服务他人和社会。社会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增强社会成员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社会发展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热情支持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多次接见青年志愿者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决定》强调,以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创新服务形式,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首先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要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推广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使所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愿望和行动得到尊重、肯定和支持,努力把社会上愿意奉献爱心和力量的单位和人员动员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种人民团体、民间组织和城乡社区是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残联、红十字会、老龄协会、社工协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和组织各自联系的群众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城乡社区等基层组织要切实承担起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责任,对各种志愿服务组织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到社区开展服务搭建平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公务员要带头加入志愿服务者队伍,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政府顾不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关键是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要真正发挥作用,不能一阵风,必须常态化、经常化。一是要完善招募制度,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制定志愿服务标准、服务时间,明确参加志愿服务的条件和要求,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人数较少的可依托居委会、村委会管理,人数较多的要及时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二是健全培训制度,提高服务水平。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已招募的志愿者进行服务态度、权利义务、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建立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持久发展。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评比和表彰活动,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成功经验,使志愿者在自身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社会的回报,切实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