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肿瘤的中医院:小说闲话第16篇:东周列国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2:27:05

《东周列国志》为明代长篇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当周宣王轻易见杀,当褒姒巧遇得活,《东周列国志》拉开了它那长达数百年史事的序幕。这是古今中外时间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列国”故事。关于 “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撰《列国志传》,以烽火戏诸侯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108回。清代乾隆年间,秣陵人蔡元放又作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叫周幽王,他是一个昏庸暴虐的国王。西周末期,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王室内部的矛盾也扩大了,周幽王终于被申侯和犬戎的联合军队攻入王宫后杀死,周王朝鼎盛时代就此结束,历史上称这一阶段为西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东迁到洛邑,这就是历史上称做东周的开始。周王朝的统治日渐衰落,各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东周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动荡的时期,中国先秦时代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自此开始。这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诸侯国大国争霸的局面,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吴王阖间和越王勾践的“春秋五霸”。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像管仲、子产、曹刿、孙武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发生了“越濮之战”这样以弱胜强著名的古代战例,也出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诸侯国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也是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产生的。

春秋时期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郑庄公,小说里面把他描写成一个奸诈阴险的小人,因此在里面的历史地位并不高。郑庄之后有齐桓,齐桓公小白得鲍叔牙的帮助,击败管仲辅助的公子纠,从而成为齐公,后又任管仲为相,因其认人唯信,不进谗言,又得管仲鲍叔牙之大才,很快就雄霸天下,九合诸侯。但其结局悲惨,困死宫中,死后各子相争数岁不休,也因此渐渐失去了齐国的霸主之位。齐桓公之后,重耳续伯,自深得民心的申生死后,年青时的晋文公重耳便多有磨难,三十岁上逃走天涯,先后流走齐、楚、秦等无数国家,取齐女秦女为妻。只因一帮志同道合如介子推人的帮助方幸而得生。秦公三平晋乱,最终还是把他推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坐,老来得国的重耳继承齐桓公的伯业,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得无比强大。“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鸣必惊人”的楚之大鸟,因国乱而三年隐若之后果如他之言,一下飞上了乱世春秋的高空,成为一方霸主,这就是缔造了绝缨大宴的楚庄王。而后的楚平王昏庸,竟占儿媳为己有,又听谗言,欲死太子也绝后患,因而牢伍奢,诱杀其子,幸得伍员逃得一生,一夜间愁发皆白之后逃离楚国,后落根于吴,也因他的再生,几使楚丘和越国覆灭于吴国之手,这个有着太多传奇的伍子胥,扣开了吴越春秋的大门,吴王阖闾之后,伍子胥荐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听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句践夫妇,最终导致吴国灭于这个重生后兢兢业业,一心为复仇而卧薪尝胆的人手里。紧接着晋国三分天下为韩、赵、魏。大概春秋时期的历史就到此了,之后的战国史,小说写得相对简单得多,也没有像赵氏孤儿那样纷繁复杂的故事。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东周列国志》描写战国部分虽然不比春秋部分那么庞大,但也还十分精彩,卫鞅入秦变法,西门豹、吴起的故事等,但给读者记忆深刻的当数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四人皆是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庞涓学兵法,苏秦、张仪习游说。孙膑后为庞涓后害,几死于魏,佯疯才得脱归齐国,后马陵道万箭射死庞涓。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击秦国,即历史上著名的合纵,张仪助秦,后几次破苏秦的合纵之谋。两人皆为游说之仕,小说中,他们算不得什么伟大人物,全为小人之举,苏秦先贫如洗,后因游说而富贵还家,按小说的观点,其是为了自己而行游说之事,全不顾国家以后的发展,尤其在他后面的日子尤为明显。结局悲惨自是不必说。苏秦张仪之后,多出如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这样的好客之士,在他们门下,养士多达数千人,但所养之士也多无用,不能为国出谋划策,也不能为之身死。

当然蔺相如、廉颇这样的大将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长平一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余。再后期,秦王翦、赵李牧等出现,王翦是秦并吞六国的主力统帅,兵越千里,战功显著。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乱世春秋,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春秋时期,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先轸、智宁俞、赵盾等,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悼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皆越来越少,后几近灭绝,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也多为游说之人,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呢,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下面也有一帮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难怪秦能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唉也!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无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人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列国之中,上自君王,下自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吧敬慕。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武子胥等段落之中。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人情节的进展之中。

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虽然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如实的反映,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写得条分缕析。小说故事性强,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全书的一部分。许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如“卫懿公好鹤亡国”、“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等等。由于小说反映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贯串始终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里,人物形象描绘得还相当生动,如管夷吾的博学奇才、齐小白的王霸之度、鲍叔牙的苦心荐贤等等,又如晋重耳、伍子胥、介子推、孙膑、庞涓、廉颇、蔺相如、文种、范蠡等等都写得个性鲜明。小说用语简洁、通畅,但因汲取了多种史书的内容,文字繁简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一首短词,说尽三皇五帝,道完夏后商周,历史纷纭原不过是过眼云烟,功名与枯骨都一样被埋入黄土,徒作后世人茶前饭后谈资而已。这首《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印象甚深,朗朗上口,读过几遍即可背诵矣。

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书,《东周列国志》应该排位前三,这真是一本好书。所谓东周,春秋战国之总称也。其时,封建制逐渐没落,分封的诸侯强大到可以与周王分庭抗礼。于是,诸侯间相互侵伐而无人制约,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成为当时之常态。而且,在诸侯的步步紧逼下,周王只好不断地将皇室土地没完没了地分封出去,以至于沦落为与小诸侯国一样的境地,唯强国马首是瞻。是时,世风日下,纲常崩断,实乃一个大乱世。

《东周列国志》就是记录这个大乱世的一本历史小说,成书时间为明朝末期,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时代,作者冯梦龙。说起冯梦龙,大家最为熟悉的当属他的《三言二拍》,此大部头在中国的白话文历史中占据相当了得的地位。冯梦龙一生著作甚丰,以至于《东周列国志》远算不得其代表作,但是以我看来,其可读性和文学价值固然不在他的其余作品之下,更似不在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下。书中对人物与情节的刻画与《水浒》和《西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略在《三国演义》之上。

《东周列国志》记述了自周宣王失政,周幽王失德(烽火戏诸侯),周平王失国(东迁洛阳,东周自此始)起,至秦嬴政兼六国,设郡县,建立君主制止,数百年间的政治角力、战争侵伐和国计民生。小说基本采用编年方式推进,各路英雄、诸子百家,分时段地粉墨登场,情节紧凑,对话精彩,宛如一场历史大戏,令人叹为观止,手难释卷。

世人对《东周列国志》一书了解不多,不知其与我们之渊源甚深,如果能细细地读上一遍,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们对于历史的很多常识竟都是来源于此书而不自知,此为《东周列国志》的历史价值。想此书当年概因其白话体而流传甚广,如《三言二拍》一样,最后竟与民间深入结合,成为民间诸多传说的本源,甚至被很多地方戏曲直接吸纳为剧本。举一例,东北二人转中最耳熟能详的《回杯记》就是取材于《三言二拍》,而至于春秋五霸,战国四君的传奇故事则很多来源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的谈话中谈到了《东周列国志》,说:“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认为“《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许多国内斗争和国外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东周列国志》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当时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
    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讲到“《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正确的,按照《左传》编写的,那上面的颠覆活动可多啦”。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毛泽东以史为鉴,他经常阅读历史小说,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自己制定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寻找依据。
    毛泽东把《东周列国志》与《左传》进行核对,认为基本上符合史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东周列国志》中记载的各诸侯国内部各种势力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各诸侯间的互相攻伐,大国争霸并吞小国的活生生的场景,对毛泽东产生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对《东周列国志》中各种斗争最为关注的是他所谓的“颠覆”活动及进行颠覆活动所采用的策略。这与当时他对中国的国内形势和国外形势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当时的国内情况,一是1957年至1958年扩大化了整风反右运动,仅是少数极右分子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被认为有不少“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在“向党猖狂进攻”,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认为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取代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结论。二是庐山会议,以正确开始,以错误结束。使我国经济工作方面的“左”的错误进一步扩大到政治、思想、理论各方面,认为阶级斗争的危险主要来自党内,“庐山会议”时两个阶级的较量,是我们党内“出现了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猖狂进攻”,还说“彭德怀处心积虑地阴谋破坏中央的领导,进行反党活动,准备寻找适当的机会同他的同谋者、追随者向党和毛泽东同志进攻。”当时的国际情况,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蒋介石疯狂叫嚣反攻大陆,美帝也加强了台湾海峡的兵力部署;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然发动武装叛乱,向驻藏人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苏联以赫鲁晓夫为首的领导集团的大党、大国主义思想日益严重,苏联于1960年7月单方面中断了对中国的援助,紧接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中苏展开了大论战,并导致了国际共运的分裂。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使毛泽东更多地考虑如何“反帝、反修”,如何防止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阶级斗争的弦也越绷越紧。毛泽东作为红色江山的奠基人,认为应该吸取历史教训,百倍提高警惕,因此这一时候他一再提到《东周列国志》,当然,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确具有战略眼光,应该对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保持高度的警惕。但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有所夸大,从而发动了欲使江山永不变色的“文化大革命”,这个教训是值得记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