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喜欢什么礼物:美国大众文化中的“英国王室”情结 - 徐贲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24:13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英国王室”情结 

默认分类 2011-05-03 12:05:00 阅读6088 评论14   字号: 订阅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英国王室”情结

徐 贲

 

4月29日星期五,我一走进课堂,就有学生问我,昨天夜里你看英国王室婚礼了吗?我说没有,随即是一片夸张的惋惜声,这是学生们喜欢开玩笑的方式。但是,许多美国人还真是对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非常着迷。英国有评论道,美国人着迷程度甚至超过了英国人。29日一大早就有晨间新闻报道,俄亥俄州一个小镇上举行了“王室婚礼派对”(Royal Wedding Party),参加者虽然只是在半夜里观看电视转播,但却是盛装打扮,犹如亲身参加这一“盛典”。

美国人对英国王室事件有高度兴趣,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兴趣是“媒体事件”的渲染结果,但与其他国家,如中国,对这种事件的大众兴趣却又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美国与英国之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关系,而美国许多民众对英国王室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情结,便成为这种关系的象征性表现。

美国文化不仅深受英国影响,而且在许多方面简直就是英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美国人喜爱阅读,重视办学校,都是英国的传统,早在美洲殖民地时期,美国人要读的书,英国人已经都替他们写好了。1660年以前,英国有444所学校,每12英里就有一所学校,新英格兰人在没有自已作家的情况下,照样可以有读不完的书籍,耶鲁大学校长德怀特曾对当时美洲情况这么说:“几乎每一种类型、每一种题材的书都已经有人为我们写就。在这方面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和大英帝国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时候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和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书籍,艺术类、科学类以及文学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礼仪”(civility)文化,若能在传统中持续传承,无不以王室为顶端向下流布。“礼仪”不仅包括行为举止、衣着、言谈,还包括人际权力关系的方式和价值。礼仪来自教育,因此古代君王教育同时又对贵族和民间的教育有示范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1516)和60年后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都是为君王教育写的,但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伊拉斯谟要求君王以仁义治理国家,而马基雅维里则认为,君王统治人民,让他们害怕比让他们爱戴更为有效。

在美国人心目中,英国的君主立宪使得马基雅维里式的君主统治难以得以维持。英国不是没有过暴君,而是人民的反抗能够有效地遏制国王的暴政,而王室则从这种反抗中汲取了充分的教训。今天的英国王室已经不再拥有统治的权力,王室事件也不再有国家主义和政治内容,成为单纯的表演文化象征,例如,凯特出生平民,她穿的婚纱不足9英尺长(已故王妃戴安娜的长达25英尺),表现了王室亲民和节俭的姿态。这种表演文化带有时尚和审美的色彩,经由媒体渲染,成为大众娱乐的谈资。

英国王室的宫廷文化对许多美国人有相当的吸引力,美国人羡慕的是英国王室代表的那种具有传统的优雅文化,未必是它以前的君主统治模式。美国人越是自己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就越是对它抱有一种神秘的好奇。普通人用去政治化的方式对待宫廷文化,这是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形。

在西方,宫廷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至今尤存,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宫廷文化对社会就一直有一种文明、礼仪教化的作用。一些宫廷文化的书籍至今仍然是人们阅读的经典。意大利的卡斯蒂格朗(Baldassare Castiglione, 1478-1529)所著的《廷臣论》便是一个例子,作者根据他自己在Duchess Elisabetta Gonzaga宫廷任职的经验从1508开始,花了多年时间写成这本书,1528年出版,后来被翻译成欧洲的多种文字。今天,人们阅读此书,从中了解16世纪意大利贵族的文化风尚,也感受到一种非贵族阶级并不陌生的内心向往,那就是追求人的自身完美。

近年来,英国王室的丑闻和麻烦不断,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倒反而增加了他们对这个王室的可认同感。就像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一样,美国人对英国王室并不抱道德完美主义。在经历了不少丑闻和麻烦以后,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就像刚刚过去的复活节一样,也是有象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