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按摩spa 百度云:养生保健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1:14

 

一、理念与思路:
(1)、化繁为简,以简制繁。
(2)、中医养生不治病,只调阴阳平衡,潜能自愈百病。
(3)、无为而治,无所不治。
(4)、圣人之心,即悲悯心、感激心、平常心、欢喜心,悟勇猛慈悲之佳境。
宇宙浩瀚,人生有限,来去匆匆,各有天命。大道乃自然规律;
知音乃效法自然者。

二、养生理论
(1) 开心锁,放平和出山。平和,才合乎天地运行的法则。天地平和无焦无虑,因而能长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做到来去自如,乐天知命,才能谈养生。身外之物,无须恋之,让它去吧!顺其自然必有其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人评说,宠辱不惊。造福社会,轻松自在。
(2) 赶走奢欲,给平和让位。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乃维持生命,色乃繁衍生命。此二欲属实欲,但也应适可而止。其它欲望为虚欲,随缘而得,不可强求。知足常乐。「有即无,无即有」;「色即空,空即色」。
「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其争。」释迦牟尼则讲:「利欲炽燃即是火坑,贪念沈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得之不足为喜,失之不足为忧。
(3) 静心去躁,还平和本原。平和即心理平衡,合于自然松静之道。心静,才能去躁,沈稳才能避开轻浮之举,才可接受宇宙的良好信息和能量。烦恼生于不悟,才会为周围之事烦躁。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虚幻迷住双眼而烦恼。心静则安。一静去百愁,静在苦中乐。
人应与大自然同样松静才是平和的本原。老子讲:「言多数穷,不如守中。」静守心房,顺乎自然。场静,周围乱也变静;场乱,周围静也变乱。禁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和写人生,真心修德性。不敢不律己。善缘三生受用。
心平气和, 静心调养身体, 周围的情况变得令人欣慰。这就是「场效应」,知晓者受益。
(4) 上善若水,养生之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起点即终点,终点又是起点。善与恶的意念是一种力。念力产生之后,必然回归。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老子讲:「上善若水, 居辱得宠。」善的习性虽然柔如水,力大无穷。善良心态似柔和的水,养育着人的脏腑,使之平衡畅通。
中国古代智者最理解善的真谛,言行不敢离善。善良和美德可以与天地共振。只有怀有善良的心地,才会保持松静的心理,身心松静才会接受宇宙间良好的信息,才能与天地整体运动和谐,得到照应。
(5) 善养父母,滋养福根。有正电,必有负电。有物质,必有反物质。有时空,也必有反时空的存在。父母有形的精血构造了子女,两者之间就必然有一种无形的「场」相联系, 可称为「生物场」。是无形的,就像磁场、引力场等虽然无形,但都是客观存在一样。父母对儿女之间的这种「场」称之为「场根」。
对父母善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树枯。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得道多助, 平安常在。虐待父母之徒, 绝无善终。赡养父母是人之根本,也是国泰民安的重要因素。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不敢轻视此事。中国传统文化将不孝敬父母视为大逆不道,历代政府刑法均将打骂父母定为十恶不赦的大罪。佛讲「四恩报」: 一报父母生育之恩, 二报佛法僧三宝教诲之恩,三报国土养育之恩,四报众施主施舍之恩。佛家把孝敬父母、信仰、爱国、爱护民众视为一体,是一种大善。因此,赡养父母不仅仅滋养自己的福根,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孔子讲:人知道鬼神有好处,可以约束自己。
(6) 善待他人,以生福光。光是有一定波长的,人具有产生这种波长的功能。人感恩的意念或憎恨的意念,都会形成一种波长射向目标。几千年来民间流传的祝福或诅咒,就有这种作用。佛学将意念称为念力。阳德主荣,阴德主寿。积阴德和寿命延长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阴德高的人,身上放射着一种光,德光。德光强,质量密度必高。这种阴德能量对维护生命肯定是有好处的。可以突破生命极限的设定。「阴德充盈,冲出五行」。
人善心静,养血益气。甘愿助人为乐,他们乐在其中,是一种天性的需要,也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愉悦和奥妙。
善待他人不仅可以延寿、气血畅通, 还可以令面容秀美。古话:「相随心变。善能使鬼变成人,恶能使人变成鬼」。此话千真万确。
人与人之间应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心积旧怨,何谈养生?
近些年来一些风气不尽人意, 一些恶意怨气在市面上随处可见。一日,我闻听窗外一妇人送儿子上幼儿园, 嘱咐道:「儿子, 可记住了, 有小朋友打你, 你就打他。人家没打你, 可千万别打人家啊!」可见不懂善的大道理,不仅害自己,也贻害后代。
中国古代贤者把以德报怨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是有利于养生的。以善待人,以德报怨,心胸豁达。如果一有矛盾就忌恨,必伤心肺。善待他人必生福光。
(7) 善待动植物,求其灵气。人类经过对动植物的狂砍乱杀,遭到大自然报复之后,才开始明白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一致性。
中国的先哲认为,动植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具有相似的灵性。现代科学证明,植物也是有思维和情感的。动物与人同属于生物,只是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异。
动物的灵性与人的身体健康相关联。中国古代有道行的人懂得这一点,因此视动植物为友,求其灵气。修道之人爱惜动植物,养生之人也应如此。
佛道两家不杀生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动植物对人的帮助潜移默化,全在无言无形之中。平和的心态,可随时接受大自然交换来的良好信息,必有益处,其乐无穷。
「善」是伟大的,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最具生命力的。佛、道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一条是弘扬善。善是养生的阶梯,没有善就难以升华。「悟」是人对宇宙运行规律感知。这种感知在人心中清净之后,才能获得。如果你不清净,心中就没有容真知的地方。而人一旦得到这种真知,养生也会获得巨大的潜能。悟空则悟出事物的本源。
缺少悟性的人,见识浅薄,根本不晓得道为何物。
健康长寿须多因一果,缺少悟性难有善果。智者仁人用心灵去感知世界,因为这种感知的力量是无限的。成功靠「信义」二字。你吃他人,他人必吃你。
老子讲:「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自然」指宇宙的大规律。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悟出天地之大道理时,才能在天地间长存。
每人都是一个小宇宙, 各有自身独特之处, 对一个人有用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所有人。因此,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人要去掉主观干扰,尊重客观反映。儿童喜欢在土地上滚爬,因为这样可以向大地释放「静电」。儿童都喜欢在草地上翻滚, 是去躁本能的反映, 是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表现在方方面面,靠人们去体验。例如想吃什么,往往正是体内需要的物质;特别想睡觉,往往是身体过于疲劳;特别喜欢一个锻炼场所,往往是这个地方的磁场适合于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养生顺其自然的一种方法。
心静血清,血清无疾。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主条达,肝循环系统正常,眼袋不会松驰下垂,也不会浮肿鼓胀。通过调肝,使一些中老年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 眼袋渐渐地自然消除。与此同时, 其它相关的疾病也渐愈。
肾为先天之根。肾阳虚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肾主骨, 牙是骨之余。」肾的强弱决定了牙齿的好坏。当牙生病时,往往是肾虚不固齿的表现。肾阴虚,牙根松动、畏冷畏热、怕甜怕酸,各种炎症复发。
此证经滋阴降虚火,7日后牙齿的各种证状即可消失,毋需拔牙。除此之外,肝火过盛,胃火上行也可引起牙痛。牙痛重在调肾。

三、调理平衡 和谐人生
老子讲「圣人是顺其自然的。」
(一)、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二)、人的身心要保持和谐;
(三)、人与人保持和谐。
如果人能够保持这三种和谐,他的一生才之间要保是真正快乐的、健康的、长寿的。
(一)、人是自然氧化的结果,所以当我们符合自然的时候,就是健康的、长寿的,当我们违反自然的时候,就是衰病的,或者是过早的夭亡。我们能够学习天地的这种宽阔和松静,少一点私心,少一点欲望,自然的就长寿了。老子讲「天长地久、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就是因为它无私无欲。」无爱无恨。对万物一视同仁,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心里很宽,深居简出的人,身心都是健康的。往往斤斤计较的人是多病的。
(二)、与自然和谐。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醒了,我们就醒,太阳睡了,我们就睡了。只有和太阳保持了和谐,人的阳气才能够足。最好的预防非典的方法就是晒背,背给晒暖了,非常舒服。因为背为阳,特别男人的背是阳中之阳。如果觉得后背凉的时候,就意味着阴气已经进来了。一年12 个月, 一天12 个时辰, 人有12 条正经, 就是有12 条主要的经脉, 经脉的开、关、兴衰都是和地球在自转时, 位置对着太阳有关的。比如现在是9:35 分,是巳时,9—11点,脾经最旺。11 点, 到了午时,11 点—13点为午时, 心经最旺。晚上21 点—23 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三焦就是手少阳。23点—1点, 胆经最旺。少阳就是出生的太阳, 尤其是晚上23 点到凌晨1 点的子时,是胆经最旺。胆它没有阳气,所有的脏腑都是消极的。世界上的百岁老人,无论各自有什么绝妙的方法,有一个是一致的,晚上9点钟睡觉。实际上是正常的, 再晚别超过10 点半, 才能够把胆气升起来。晚上9 点睡觉, 早上3 点起床。《黄帝内经》讲「鸡鸣之时起床」, 清朝以来的皇太子,都是凌晨3 点起床。太监跪在太子的门口反复喊「鸡鸣即起, 勤政爱民」他们都是晚上8 点睡觉。早起不可以晚睡。3点钟是鸡鸣之时,太阳醒了,你就可以醒了。9点钟是亥时,太阳已经睡了,你也必须睡,你不睡就没有第二天的能量。
胆为阳、肝为阴,肝胆相照。肝胆为心之母,肝胆气虚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脏会突然停跳。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与自然保持和谐,还要注意四时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年是24 个节气, 身体好的人, 懂得修炼的人, 节气一变就有感应。身体很弱的人,节气一变也会非常敏感。《内经》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来储藏。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
春天养阳, 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 比如说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 最好在春天时吃韭菜、鸡蛋、松子、摊饼, 这个养阳气,是古代最推崇方法。秋冬可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方说柿子,柿子是收敛的,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特别是山药和芋头,应该是每天或几天都要吃的食物。因为山药是补肾健脾,芋头是润肺、滑肠、补血。春天要多走出室外。
春三月应早点起床,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到门外去散步。如果说春天阳气没有升起来,夏天人易感冒。春天人在行为上要多奖励,少惩罚,因为是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夏三月早起床,不要嫌天长,使自己情志保持平和,让自己的能量像花苞一样含在里面。人应该在树下、在湖边,在宽阔的地方走一走,散散步,使自己的阳气能够从里透到外,如果在夏天没有把阳气养起来,立秋以后,就会因为里面虚寒而得疟疾一类的病。
秋三月,万物成熟,天高地阔,风也开始急了,此时和春夏不太一样,春夏晚睡早起。秋三月是早睡早起,因为秋天室外有杀气,睡得太晚易寒邪入体。春夏要把阳气往外抒发,到秋天就要收回来,如没有收回来,冬天就没有什么可藏的了。
冬三月万物闭藏,冰天雪地,要早睡晚起。冬天的时候老年人有太阳就出去锻炼,没有太阳就不能出去锻炼。情志若伏若匿,半睡半醒。万物都是这个状态,不能醒,醒就会得病,以免阳气走掉。一定要去寒就温。冬天不能够避寒就温,春天就容易得病。不能够着很冷的水,就连按摩都不行,冬天按摩后背,春天必然会得病,而且一得病就是一年,因为人的后背是藏阳的地方,按摩会扰动了阳气。所以冬天一定要保证自己的阳气,尽量的藏。如果冬天伤了肾,春天浑身没有力气,腰腿软。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黄昏是秋天,深夜是冬天。晚上9—10 点钟要睡觉。因为9 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 点是寒冬腊月, 晚上不睡觉就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 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有寒必有虚,阳气被耗,寒就进来。所以我们应该和天时是对应的,否则,我们就离自然太远,病就很近了。人自身的和谐首先是脏腑的和谐,人违反了自然,就会出现九窍内闭,眼睛不好使了,耳鸣、耳聋,鼻子闻不到味了,舌头不好使了,大小便失禁,这些情况都是人违反了自然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没有保护好阳气,因为九窍是用气来推动的,当气机受到破坏,就会发生刚才所说的情况, 内经讲, 人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 太阳失常,万物就难以生存,人的阳气失常,就会折寿而亡。卫气?比如礼堂里开了空调,有些顾客就感觉到冷,这就是卫气起的作用。如果说卫气足的时候,就能够相应的抗击寒气。卫气不足,人就会生病。你突然进入了冷的空气,千万不要松心。马上要形成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马上关起来,有的时候,我们洗澡,洗热的时候,一出来,感觉有点凉,你一松心,就感冒了。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紧闭,呼吸逐渐停止, 这就是卫气给你形成了一个保护层, 马上穿上衣服以后,阳气就不能外泄,就不会感冒了。不要说话,说话是耗阳气的,应该静下来,浑身的毛孔紧闭,让阳气不外越,寒气不进来。
晚上睡觉,开窗了没有?开空调了没有?开风扇了吗?开了。十有八九,就伤了卫气。人在睡着的时候,体温逐渐的低下来,人为了保护自己,从体内升起了卫气。如果开窗开空调,或者是吹风,就把卫气给吹散了,吹散了以后,人体阳气又升了出来,又吹散了。这样一夜过去就把人体的阳气给掏干了,寒气就进来了,早上起来,浑身僵硬,脸色发黄,重者偏瘫。到夏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古代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晚上睡觉,不管是春夏秋冬,是关门关窗,不能透风。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早上起来,很有劲,很轻松,很高兴。当你开窗睡觉的时候,浑身紧得要命,一两天都缓不过来。太热的时候怎么办呢?应该是先用空调把房间吹凉,然后冲完澡,马上进入房间睡觉,这个凉的温度至少可以保持一个小时,你已经睡着了,一个小时你的体温已经下来了。如果遇到非常热的天,半夜热醒了,那你应该把衣服穿好,披上毛巾被,把空调打开。降温,空调关上,接着再睡。阳气很虚的时候,四肢就开始浮肿不休了。
人要办工作、要干事, 不能够太烦累。太烦累就会形成虚阳外越。老子讲「静生智,定生慧」。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养成一种静和定的生活习惯。保持一个松静的心态,处理事情的时候,才会事半功倍。起居有节,这才是养生之道。在中国的土地上,谁的中国文化含量最高,谁的生命力就最长,做的最好。不要把自己搞得非常繁忙,那样会耗掉阳气。真正做事业的人,不管是做哪一行,都是应该深居简出,养护阳气。当你把阳气养护足的时候,气色白里透红、显得非常愉悦。
保护阳气,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记住:不能生气!特别是癌症患者千万记住,别生气。诸葛亮三气周瑜,孔明是懂得医术的,他用了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特别是癌症病人,你康复了,一切都应该把他放下,没有值得生气的事。要保住阳气,不能生气,这是我们人生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四、和谐与养生

养生即养护人之生命,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可能健康、长寿。由这样生活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是和谐的。

中国的养生学讲的就是和谐。“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它提出的养生三个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护环境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从传统养生的角度出发,还应该重视的是:顺应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好人体的健康机制,保持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正如中国传统养生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表述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里蕴涵着对养护生命的科学解释。中国传统养生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这是一种大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人体健康和谐的道理,共同分享中国养生的一些基础知识,并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和文化传统。

之一、人与自然和谐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黄帝内经》讲的重要原则。人在大自然中如同一粒微尘,自然界的气候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气候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古代先哲把人作为宇宙组成部分看待,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人观察天体运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并找出五种天运、六种气候交替的规律。在相对稳定的节气里,相应的气候未到叫不及;节气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来叫太过。太过和不及都会对人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举2007年为例,以春分为界前两个月是“春行秋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却是秋季气候,所以早春植物的芽受了冻;春分后两个月是第二步气候段,但气候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节气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尤其是公历5月6日立夏,当天的温度全国最高31度。而5月8日气温骤降,内蒙有的地区降到0度,新疆哈密地区下起了暴风雪。这是“夏行冬令”的气候,即立夏之后来的是冬天的气候。因此小满前四个月的气候易引起人失眠、肠胃胀满、心脏不适、耳鸣等不适之症;肿瘤、肌瘤和囊肿一类的病加剧。

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面对太过和不及的气候,扬长避短化害为利,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黄帝内经》讲:“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这段话告诉人们,注意气候的变化,才会正确把握人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长久。

健康长寿,在于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说以血肉为主的物质身体平衡了,阳气才会内守而不外泄,精神才会寓于身驱里面长治久安。世上的长寿老人无论有什么差别,共同的习惯包括了三方面:一是每天日冬前睡觉,惊蛰前起床(21点至凌晨5点);二是饮食清淡而不过量;三是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二)自然界阳气运动对人的影响

在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

四季是阳气变化的一个轮回。四季有各自的主旋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是阳气涌动和生发,夏季是阳气的成长和壮大,秋季是阳气的收获和浓缩,冬季是阳气的贮藏和休养生息。地球上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受到四季主旋律的影响。

1、四时季节转换,人体机制更新

树长一年一轮,人长一年一岁,树木有年轮,记录春夏秋冬的轮回。了解一年一岁的道理,有助于利用生、长、收、藏自然的力量,修复人体脏腑。在变化的四季中,把人体内部环境调平衡,人与天地间阳气变化相和谐,借天力还人力,可以长出健康的细胞,取代自然消亡的病态细胞。新机制更替旧机制。

2、违背一日四季和节气有损健康

一天也有春夏秋冬。一天的四季划分以9点和3点为准,凌晨3点为立春,叫日春;上午9点立夏,叫日夏;下午3点立秋,叫日秋;晚9点立冬,叫日冬。懂得一天四季的道理,可以把握一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的主旋律。

例如:傍晚不散步,尤其是秋冬季节的傍晚。秋冬主收藏,阳气收敛,人暴露在肃杀之气中不利于健康。又如:晚上不锻炼。晚9点是立冬,主藏,大汗淋漓、津液外出伤及阳气。伤了津肉酸,伤了液关节老化。

一天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天24个小时,相当于一年的24个节气。懂得一天24个节气的道理,对养生和调养可借天力还以人力。例如:凌晨5点是惊蛰,蛰为潜伏之虫,每年惊蛰时分,冬眠的虫子开始苏醒。每天凌晨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部的筋脉及神经系统涌动,一些人会浑身酸痛,起床稍加活动酸痛即止。惊蛰不起阻碍筋脉气血流行,血瘀即酸。有些人节假日9点之后起床,没有经历日春,会伤害阳气的出生。日夏之后天地间阳气大放,而体内缺少阳气支持,血运行不利,变成偏酸物质。故假日晚起的人浑身酸懒无力,俗称“假日病”。正如《黄帝内经》讲:“无春就无夏。”

 

之二、人的心态平和

“和喜怒而安居处。”讲的是保持不喜不怒的心态是一种境界。随遇而安是在动态的世界中保持平和。

(一)情志和谐,喜怒有节

物质身体决定精神状态,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老子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过喜过怒都有缘由,究其尽头,无非虚实二字。实者为物质或利益,虚者为名誉或情感。保持一颗无私无欲的心,就不会喜怒无常。

喜怒无常伤害心肝。人坏了心肝命已危矣。过喜伤心,喜则气缓。《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过喜而痰迷心窍突然不省人事。过怒伤肝,怒则气上,大怒之后气与形相脱离。肝藏血,肝主青色,故大怒之人面如青色。肝为心之母,坏血养心,心必自乱。人在生气之中,免疫力急剧下降,毒素开始上升。

《黄帝内经》讲:“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讲的是喜怒无常,或者过寒过热,都会伤害生命。

(二)随遇而安,淡而不淡

“安居处”讲的是随遇而安,做到了就不会受到伤害。

1、平和面对意外之事

宇宙是运动的,事物是发展的,人心是变化的,每天发生的事是不可预测的。平和地面对已知的、未知的,突如其来的各种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喜无忧,无怨无悔;酒席宴上不要醉,平淡生活糙米香。自己不伤自己,谁也伤不了你,被伤者皆为自伤。这就是“安居处”,也是随遇而安。

2、饮食清淡,身体安生

《黄帝内经》讲:吃得清淡而少补气,吃得味厚而多伤气。有些人患癌症之后,坚持吃素食,坚持吃得适量,肿瘤得到了控制。这就是《黄帝内经》讲清淡而少补气的道理。清气可以气化肿瘤。《说文解字》讲:不流而留即是瘤。清淡饮食,身体安生。我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都能证明这个道理。

 

之三、人的身体和谐

“节阴阳而调刚柔。”讲的是节制身体的阴阳平衡,调节刚柔的度,保持人身体的和谐。老子讲中庸乃大道,车轮子与车轴若离若合才会发挥作用,轮子与轴太紧转不动,太松就会二者脱离而无所用处。

(一)避免太过或不及

气候的太过或不及,会致人生病。起居饮食的太过和不及也会影响健康长寿。

1、中庸之道是强身之道

做适合于自己的锻炼。自然界有四季,人也有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少年儿童属于春天,青年属于夏天,中年人属于秋天,老年人属于冬天。少年儿童与青年的锻炼效法春夏勃勃生机生长阳气;中老年人的锻炼要效法秋冬收藏阳气。中老年人最好的锻炼是走路,要学会走路,意在关节;最忌讳的是剧烈运动,用力运动。

吃适合年龄段的饭菜。究竟吃什么好,是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化为能量的食物最好。

2、有无之间健康之门

凡事都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对立的方面转化。在养生问题上不可偏颇。例如:有人号称自己只饮一种茶,其他茶不喝,这就绝对了。无论什么茶都有药性,喝得不对如同吃错了药。气候燥时引起胃燥热,饮绿茶可以润燥泻热,如饮花茶则火上浇油;气候湿引起脾胃湿可喝花茶燥湿,如饮绿茶则更湿;气候热引起胃凉可饮红茶、乌龙茶,饮绿茶则胃寒;助消化可饮普洱茶。

《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是真空,色不是真色。养生亦如此,不要总想着病,长时间杯弓蛇影会无病呻吟。老子讲:我身体处于无,病又在哪里。不要怕病,既然病从无到有,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化病为无。

(二)刚柔相济,阴阳平衡

老子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刚柔是一件事两个面,是一个东西两个名。

1、刚者必柔,柔者必刚

儿童柔弱,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无数次摔倒,但骨头不折,柔中有刚是真刚强;中老年人骨头很硬,可谓刚强,经常会摔折胳膊和腿。据说当年老子见师父的牙脱落光了,不由泪水夺眶而出。师父讲:“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在。”师父讲:“舌头柔,牙齿刚,柔能克刚。”养生也是如此,保持平和的心态,柔和的行为,刚也在其中了。

2、于起居饮食中调刚柔

懂得刚柔的道理,就会扬长避短。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有些人应酬太多,脑满肠肥血脂偏高,抽出的血漂着一层油。可是,一天不参加应酬,心里发慌。这叫“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一天只能有一顿应酬,中午应酬,晚上吃水果;晚上有应酬,中午吃水果。因为化解大鱼大肉需要充足的气,养生专业词汇叫“气化”,气化不了就是垃圾。所以《黄帝内经》讲:多吃伤气,味厚伤气。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讲:旧时的中国官员干不了多少公事的。因为一天有三顿应酬,耗掉了气,就没有了干事的精力。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多吃的食物非但没有化为能量,反而成了垃圾,使人成了造粪机器,浪费了钱财,伤害了脾胃。

养生三大和谐的比例为7 : 2 : 1,属于三分调七分养中的养,这种顺其自然占养生十分之七;三分调中的三分之二是自己调心,即“心态的和谐。”剩下三分之一的“身体的和谐。”需要养生师与养生对象共同完成。

 

之四、唯物辩证地看待现代病

现代病的名称繁杂,即使医学专家也难以数清。有繁必有简,用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审视现代病,会有新的思维。

(一)物质身体平衡是精神平衡的基础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国养生,认为物质身体决定了精神,精神对身体有反作用,但不可夸大这种反作用。

(二)解决身体失衡问题要宏观协调,统筹兼顾

《黄帝内经》讲:“上工不治病。”最上等的医生不拘于具体疾病,而是通过年运、节气和气候,审视病人的整体,找出主要失衡之处予以扶正。

1、与时俱进,及时调理

这个词近年来用得比较多,一般解释为与时代同步。从养生角度讲,这个“时”可理解为春夏秋冬的“四时”。人与每个时的主旋律合拍,才会与天地兼容。《黄帝内经》讲“三因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处方。养生更加注重的是时,其次考虑因地、因人。

2、标本兼治,整体修复

“养生不治病,只调身体平衡,平衡调动潜能,潜能回复本性。”与自然和谐,自我排异,自我修复,是人的本性。所以,婴儿表现出勃勃生机。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想健康长寿必须专心致柔,学习婴儿。

我们不要忽视人克服疾病的修复能力,不要越俎代庖地搞乱人与生俱来的免疫机制。“上工不治病”才能真正治病。

大部分人往往把养生与中医治病看成一回事。二者是有区别的。特别是现代中医的立方原则,先定病名后下方。由此,民间存在治某种病的秘方。养生不针对病,而是把握人在气候中的位置,促进人和谐自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一举多得,标本兼治。

3、和谐扶正,善待癌症

“构建和谐”的理念是一种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治政如此,治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人体内部构建和谐,可以使肿瘤从有到无。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界也开始重视建立人体和谐。今年4月5日和4月8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美国媒体的两篇文章,一篇叫《与癌症共存》,一篇叫《揭开癌症“越治越扩散”之谜》。

4、节约能源,自食其力

少年儿童疾病的康复需要创新。少年儿童疾病与成年人疾病不同,前者是发育过程中的病,后者是成熟后的病。对前者要借力打力,即用其勃勃生机的力量,克服病的力量。对儿童疾病最好的办法,是保住孩子体内的能源,即制止孩子盗汗。使这种勃勃生机充分发挥燃烧,去自行克服体内的疾病。

坚持上述调养原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人体内部免疫系统得以正常,节约能源是关键。我们常讲的精、气、神是人体内部高级能源,三者合一互为作用,又属于三个不同的层次。成年人对精气神的浪费多来自欲望,所以要清心寡欲,精神内守。少年儿童则不然,单纯,无更多的欲望,保住精、气、神,只要纠正身体机制的失衡,可以自行康复。

5、纲举目张,离合适度

《矛盾论》告诉人们,在诸矛盾之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依附在主要矛盾之上的次要矛盾便迎刃而解。

在生活中有些人诸病缠身,如:心脏病肾病、胃病、肠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等。就机制而言,这些病根子往往在肝。养生把肝归为木,木能制约土,土家一族包括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肌肉等等。相对而言,木好比车闸,土相当于车轮。车闸必须离合适度。否则,车闸盛就会过度约束车轮。肝气盛,就会制约上述人体组织发挥而陷入病态。心脏、肾等由肌肉组成,肌肉受制太过,心肾也就陷入病态。把肝气过盛调正常了,如同汽车的手闸松开了,车轮转动就会正常。这叫做纲举目张。

6、抓住症结,化瘀解痛

当人体内部出现混乱现象时,不为现象迷惑,找到症结所在,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7、去伪存真,调肝营血

吃鱼肉蛋奶而不化,导致许多人血脂高。可是,一些吃素食的人也出现高血脂,令现代医学界不解。这些人血脂过高,原因在于肝气不足,无法化营养为血。肝气补足,多余脂肪又转化为血。

8、防残置前,优生优育

近些年来,人口出生缺陷率的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孕龄夫妇处于亚健康状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养生科学的角度讲,提高出生婴儿健康的比例,至少有两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夫妻择子前的身心状态,二是夫妻择子的时空状态。

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门大学问,是人一生的课题。只要走进这种文化,只要进入这种思维,就有可能悟出有无之间的门。自由出入有无之间才谈得上与自然和谐。保持和谐才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长生久视。让我们走进和谐,探索和谐,学会和谐,在和谐中生存、成长,快乐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尽责。

 

五、关注个体健康 构建和谐社会

之一、科学养生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1、和谐人生的社会价值。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学。它认为人体这个小宇宙与生存其间的大宇宙是相通相应的;人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包括了个人身体与情志的和谐、人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乃至与天地大宇宙的和谐。悟到这一思想,保持理性思维,就能智慧地面对自然和社会,将世界之根本归结于自然法则,使人适合于自然规律的变化与发展。

(1)回归理性思维。在经济体制转型期,许多人迫于生存发展的压力,常常过于浮躁,盲目判断决策,对身体、事业和家庭造成消极影响。“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传统养生文化中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内涵,有利于人们回归理性思维,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更好地追求并达到外在目标,进入身体、事业、家庭正常的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2)学会中庸处事。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中庸的字义是不偏不倚,调整平衡,这也是传统养生的核心。掌握和运用传统养生文化,在调整身心平衡的同时,将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把握为人处世的恰当尺度,防止过与不及,避免或减少忽左忽右的偏移,多融合,少对抗,维护人们思想心态和社会状况的和谐稳定。

2、未病先防的应用价值。传统养生倡导未病先防,让人们了解五运六气的变化(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天运的兴衰;风、火、暑、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过与不及);了解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差异,以及人在一定时空下的位置;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饮食;了解五色、五音、五形,恰当地取舍,促进人的平衡。随时把自己调整到恰当的时空位置,通过与天地的和谐,预防疾病和各类问题的发生。

养生理念通过十几年的传播推广与实践,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有许多家庭开始早睡早起,尤其注重“日冬”的睡眠,身体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这些人中多数在周六、周日不睡懒觉,因而也没有“星期天”病了。有的高中生晚9点睡,早3点起写作业,真是又聪明又漂亮,考大学取得了好成绩。有的大学生上午上课是唯一不犯困的人。老师惊奇地问为什么?他们会说:我采用清朝皇太子的起居时间。有的学校规定晚自习必须晚10:30结束。我就给学生开咨询书,签名盖章,让家长找老师交涉。学校在本市的,我建议学生回家住,以确保晚9点睡早3点起,效果很好。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凡事之本,必先治身。”身体平衡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化繁为简,以简制繁,才会摆脱身体的烦恼、工作的烦恼、人事的烦恼、家庭的烦恼;才会走出智慧的人生。

之二、社会文明传承与共享的价值

1、注重优生,于精卵结合前做好准备

目前我国出生人口的缺陷率在全世界排在前面。应该把这个问题放在我国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分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传统养生认为男女择子前首先要身体好,“百日筑基”,即在100天内打下精力充沛的基础,要孩子的时间在早晨寅时(3—5点),而且天气要好。交合时间在女子经血干净后6日之内,过6日子多病。

2、未病先防,从机制上入手

前年年底,我和山西省人口计生委的负责同志商议,进行提高人口素质的试点。去年春节过后我去山西的培训班讲了课。

试点的目的有两条:一是用实证和统计的方法测评符合自然规律所生婴儿的质量状况;二是把人口的质量提高,利用计生委每个村庄都有计生员的优势,把他们培养成乡村养生师,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免费为农民咨询,利用身边的葱、姜、蒜、花椒、大料之类的东西调理身体平衡,避免生病。为卫生部门减轻压力,为政府减少医疗经费,彻底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3、弘扬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广而言之,也是中国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贡献。我们有责任很好地继承并延续这一文化,做到社会共享,后继有人,并加深公众对此的认识了解,使之作为活态的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辞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巨大贡献,而对我们每一个人,又是一笔具有长远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财富,掌握好它,将受益终生

 

六、从传统养生的角度看现代疾病

 

现代疾病的品种和发病人群的数量,速度发展得都非常惊人。当人们发现一个新病毒尚未研究出克敌的方法,这个病毒已变异为几个新品种。有一篇散文讲“追影子”,有个人总也追不上自己的影子,当他转过身不追时,发现影子反而跟他走了。只要世界上出现一个疑难事物,就会同时存在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传统养生科学辩证地预防现代病。

(一)转换思路和角度看现代常见病

1、心脏病

心脏病是北方地区人群的常见病。现代人心脏安放起搏器、放金属支架的越来越多。从病灶学的角度,心脏衰竭安起搏器,血管狭窄放支架是合理的。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这种情况,除脏器损坏者外,大多数根源是气血不足。例如:一个手电筒灯泡若明若暗是电池快没电了,电池充上电灯泡又亮了。一些垂危的老人被认为失去了医疗价值,经调理几天内又重新站起。家属千恩万谢认为神奇。其实道理就是如同电池与灯泡关系一样简单。

2、“三高病”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现代人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三高病”要终生服药予以控制。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对人们有所启发。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人的整体气虚,引发了人高压机制的启动,是人体的应急措施。把人的中气补足,血压不用西药控制就可以恢复正常。

(2)高血糖是以肾、膀胱为主体的水循环系统气化功能失调。不恢复其功能简单地进行药物控制,可能导致综合症状。实际上把肾阴虚内热的“热”降下来,把肾阳虚外寒的“寒”去掉,人的血糖、尿糖可以恢复正常。现代医学对于青少年糖尿病难以控制。可是,在养生实践中越是年轻人,糖尿病康复得越快。原因是:年轻人生机勃勃,越压制越反弹;而养生是“借力打力”顺势牵引,故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高血脂

血液高脂肪是以肝为核心的造血机制气化功能失调,不能把营养气化为血而成为脂肪。吃喝应酬多的人大多血脂高。对这种情况,舒通肝络,短时间内也可把血脂降到正常范围。现代医学对吃素食的人高血脂难以解决。吃素食的人有的肝气不足,不能把营养气化为血,而在人瘦弱的状况下出现高血脂,把肝气补足,血脂就正常了。

3、癌症

癌症现在也是常见病。但是,癌症的手术、放疗、化疗是痛苦的。癌症的形成是复杂的,但是主要与肝的升降机制有关。肝承担着人的免疫功能。《黄帝内经》把肝称为“将军之官”,它“攘外安内,平定诸乱。”人体出现了癌肿瘤是大乱,是“将军之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是肝这位将军受到“遏郁”。肝得不到约束易得心脑血管的病,受到遏郁易得癌症。

得了癌症不要恐惧,每人身上都有癌细胞,有无相对,要冷静面对。只要放下心,重新安排饮食起居,康复的希望是有的。

4、儿童疾病

儿童的常见病:习惯性感冒、哮喘、多动症、佝偻病、弱视、孤独症、肾病综合症,甚至癌症。儿童的养生与成年人不同。成年是在成熟的情况下发病,儿童是在发育的情况下发病。成年人多是气虚致病,儿童多是气盛致病。对成年人多用平衡之法;对儿童多用“借天力顺势法”,就是借儿童生机勃勃的力量,扶植正气,以“东风压倒西风,”做到正气存内,扶正祛邪,靠人体免疫系统巨大的修复能力。这样的结果,一些现代疑难疾病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被克服了。

5、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主要是更年期综合症,妇科系统肌瘤、囊肿等症。

(1)不孕症。女子不孕在于凉,阳气不升。多为手脚长期寒凉,是肝、肾问题,把人补热了,多年不孕者,也可怀孕生孩子。

(2)更年期综合症

女性48周岁绝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黄帝内经》讲:女49岁天癸枯竭。这时的女性犹如初秋冷热多变。秋为燥,立秋至秋分为温燥季节,也是“多事之秋”。夏天即将退去,冷空气开始推进,冷空气力量大天就凉,热空气力量大天就热。女性更年期就是这个状况。这时如果不予干预,秋分之后冷空气占主导地位就大局已定。反过来干预帮热空气一把,冷空气就退却了。

(3)囊肿、肌瘤类疾病

囊肿、肌瘤类本来是人要吸收的营养。由于人的气化工作不足,使其停留而变为瘤。这些人多数身体偏寒,“阳虚生外寒。”通过补阳气改变机制,这些多余的东西可以被吸收。否则,手术如同割韭菜,没有去根。

(二)现代常见病的根源在于违反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就像一班车,搭上这班车就会天长地久,被这班车甩下来就会生病、过早地衰老。例如:晚9点是一天的立冬,天睡了人不困,到后半夜睡不着,今天就没搭上这班车。

1、睡眠起居,不守四时

晚不睡耗杀了阳气,人肝气不足;早不起封杀了阳气,人生郁火。时间久了如同一个人欠了很多债又很横,进入“穷横”的状态,又累又烦。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吃喝的目的是把食物变为能量,支持人的精、气、神旺盛。其实,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吃毒或增加垃圾。只要吃完后感觉到肚皮“撑”,就是消化液与吃进的食物比例不对,或相互排斥,垃圾就产生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虚其目,实其腹。”人吃食物不是为满足眼睛,而是要看是否最快地化为能量。暴饮暴食易导致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

3、缺少松静,心神浮躁

外界千变万化,内心一片清静。这是养生之道的一种境界。心里闹的人总是强调外界在闹,这是缺少哲学观点的表现。

4、失衡不调,积重难返

《黄帝内经》养生三原则中讲:“节阴阳而调刚柔。”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着一定时空下的平衡,就需要及时合理的调整。一辆好车开上5000公里要小保养一次,才会常开常新。不保养车开上几万公里也行,但是报废的速度加快了。我们很多人生大病之前,有许多不良反映,往往用止痛的办法敷衍。痛是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痛表现于皮肉而发自于心。“脾主肉,”“脾为谏议之官。”皮肉的疼痛是以脾为主的“谏议”系统在反映问题,警示人去解决。如果用止痛药去麻痹神经,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很多患大病的人都有吃止痛片的历史。例如:头痛,必定是内部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疼。

养生学说到底是预防学。所以,一定要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上策。《黄帝内经》讲: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如果有病才治,如同敌人打来了才锻造兵器,渴了才去打井,岂不是太晚了吗?

 

七、言行与养生

 

1、说话

除聋哑人外,人们每天都要说话。讲话最耗精、气、神,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话多数穷,不如守中。”

(1)学会说话

说话要心平气和。自己舒服让别人也舒服。否则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

讲话怒则伤肝,怒则气上,气上而不下就会头胀;大怒之后气与形相脱离,就会患怒郁之症,郁郁不欢滞留于神色之中。

讲话时言不由衷就会心乱,心乱则气乱,气乱则神散,导致神不宁心不安。“心为君主之官,”君主不安,臣民则乱,脏腑就不平衡。

学会说话,要说有知识的话,说催人向上的话,说对社会有益的话,说让人宽心的话。说话要真诚,要简练,要辩证,要深刻,要光明。这些都做到了,说话就有助于头脑清晰,心态安宁,血清颜清。

(2)少说与不说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身负重任,主管一方,不说话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掌握说的时间和分寸。从传统养生的角度,圣人讲话惜字如金,尽量减少精、气、神的外泄。演员有两种人,一种台下话很多,到了台上或镜头前演戏反而深入不进去;另一种平时话不多,演戏的时候眼睛里冒出了人物的火花,这是厚积薄发的缘故。

有时少讲话是为了专注地做事。例如:吃饭时尽量少讲话。人的精力放在食道和肠胃上,以保障气血对消化系统的供应。

说话力求言简意赅,有利于节省精、气、神,保持安定的心灵,也可避免无谓的劳力、劳神,无事生非。

除了少说,在有些情况下应该学会不说,这也是养生之道。例如:睡觉前不说话,躺在床上不说话,咳时不说话,怒时不说话,嚼饭咽食不说话,顶风不说话等等。

① 睡觉前说话会引起兴奋,扰动体内阳气,导致失眠。

② 躺在床上说话,因喉咙、声带引力重心发生变化,发生劳累、疲倦,因而导致阳气被扰失眠。

③ 咳时人喉咙充血,继续讲话引起声带发痒,导致咳嗽不断。咳时应中断讲话待充血消失。

④ 怒则气上,怒时讲话会使气与形相脱离,伤人伤己。怒时沉默几分钟,有利于缓解心脏的压力。

⑤ 人的食管和气管之间有一“活塞”,下咽饭时气管合上食管张开,讲话时食管合上气管张开。又想咽食物又想讲话,容易把食物呛到气管里,引起剧咳、呕吐,老年人易发生危险。古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是说老人在吃饭时稍不注意可能会发生危险。

⑥ 大风之时,张口会使风往里灌。寒气未经过鼻腔加温直接入肺。“肺畏寒”,寒可伤肺。

2、行走

行走也有辩证,这是人们往往忽视的问题。因为太熟悉了就容易忽视,太平常了也容易出错。

(1)学会走路

婴儿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才能立起来走路。当婴儿不用人扶走出第一步的时候,脸上都会展现出灿烂的微笑。这种微笑告诉世界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是立在天地之间,动物横在天地之间;人体对着经线,动物对着纬线;人有文字和文化传承,动物没有文字和文化传承。可是,很少有人会想如何走路。正因为如此,老从腿开始,人老先老腿。

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调动气。气可以调动精,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人体中流动的水分叫津液,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体温热时走汗道,体温凉时走尿道。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润滑关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人体轴承”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但要承重100多斤甚至200多斤的重量运动。时间久了,会把关节磨坏,导致一些人换股骨头,换膝关节。

走路时把精力放在腿上,走的路远、时间长,腿不会酸乏,这是津液灌注关节的结果。

走路是最经济的锻炼,不用投资,不容易出现大的问题。而不适当地选择竞技项目反而会出意外,如有的老年人猝死在网球场上,往往是因为人的精力不在腿上而在球上,导致内部虚空,神散于外。

(2)走的强度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如果再加上两个字——适度,这句话就更准确了,就是:“生命在于适度的运动。”运动一定要适当。走路腿轻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走出很远,往回走腿累了就坐车回来。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

肝气虚的人不宜大幅度运动。中老年人也不适宜大幅度运动。因为这些人群体内的津液匮乏,易引起关节的磨损。有的中年人买了健身房的套票,身体非但没锻炼好,反而心脏出了问题。因为耗了筋气,出现了“筋不养心。”

(3)走的时间

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早晨为春,春主动。春夏天长,天亮得早,3点至5点钟只要天亮就可以出门走路。天不亮时可在室内干家务,为的是动。肝主动,应春,主管筋脉,早晨动使筋脉条达。天亮要出门走一走。肝主风,风行于天,有利于“早春”抒发肝气。

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早为春,春主阳,阳主动,阳主外。晨练是为了助长阳气。暮为秋,秋为阴,阴主静,阴主内,傍晚减少活动是为了收敛阳气。秋主收,没有秋收就没有储藏,就损失了精华。晚为冬,冬主藏。没有储蓄,就没有用钱之本。晚9点立冬,在这之后的兴奋活动会扰动阳气使之散失。冬天如果是一个冷冬,华北的农民会说:明年的小麦好收成啊!因为小麦有深睡眠未被扰动阳气,如果是个暖冬,农民就发了愁。因为小麦被扰动了阳春天发芽一派病态。

 

八、符合自然的饮食睡眠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的思维和方法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历代养生学家高度概括的结果。所以,掌握和运用养生于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并非难事。例如:“晚吃萝卜,早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长期留传于百姓中的经验。但是很少有人讲出其中的道理。古代养生大家则站在宇宙变化规律上概括事物的道理。一年之中阴阳各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吃姜可暖胃以助阳气;冬天吃萝卜降内热以滋阴气。早晨如春,傍晚如秋。晨起吃姜升发肝气令人阳气开放,精神充沛;傍晚吃萝卜令阳气收降,迎接阴气开放以利睡眠。

1、饮食

    缺少唯物辩证法,就会“跟风走”,人云亦云,违反自然规律。在吃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说很多是吃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

(1)吃饭——身体的好坏与吃大有关系。

一是适量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

二是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食物都有性,分为寒、热、温、凉、平五种。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里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吃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

(2)吸烟——不吸烟的人不要学吸烟。但吸烟成隐的人戒烟应辩证地对待。如果打破旧机制又不能及时形成新机制,人体失衡就会生病。所以戒烟应逐渐少吸,不可断然。

    (3)喝酒——“酒为百药之首。”但饮酒要遵循规律:一是适量。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会损害内脏。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这两段时间喝白酒,易引起内脏燥热。

    (4)喝茶——茶是人们应该选择的饮料。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经常喝茶可去人体的异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    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胃凉人喝如雪上加霜。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叶。茉莉花性温,挥发油有穿透性。所以,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头昏脑胀的人喝花茶,有助于醒脑。红茶。是经发酵的茶叶,性温助消化。胃凉的人有助于暖胃。乌龙茶。结合绿茶和红茶的特点,属于平性。偏温性茶叶,上午喝有助于补气,偏凉性茶下午喝有助于收气。

    (5)吃水果——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上午吃水果伤气;下午吃水果去燥。水果吃得合适是营养,吃得不当有害于身体。

2、睡眠

    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1)睡觉的时间

    讲睡觉的时间,必须要讲《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生命健康。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主旋律是什么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是一个事物的放大,秋冬是一个事物的浓缩。例如:一粒种子通过春夏的放大成为一颗稻谷,秋冬使稻谷浓缩为种子。种子由起点回到了终点,但是发生了变化,一粒种子变成了几十粒种子,这是哲学上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春天阳气生起,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勃,生物欣欣向荣。一派生动的景象。春主生、主动。

    夏天阳气开放,是万物繁荣的季节。天地相交,地气上升为云,云降下为雨,万物繁华以待秋实。夏主长、主放。

    秋天阳气渐收,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大地上的湿气退去。秋主收、主杀。

    冬天阳气闭藏,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天寒地冻,一些动植物进入冬眠状态。冬主藏,主静。了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主旋律,有利于顺应四季的变化,以适应那个季节的时空特点。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冬主闭藏。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以补人在天地之间渺小的不足。

    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第二种情况硬挺不睡,是观念出现偏差,懂得日冬的道理就要符合这一自然规律。

  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就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表现为:惕惕不安,似有人捕之,气短,多疑,洁癖,严重者视父母如路人。再发展下去可能自杀或者杀人。2006年9月5日《北京晚报》刊登消息,北京的大学生有23.66%患者抑郁症,据此估计不少于10万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这10万人牵动着10万个家庭的几十万人的心。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

    晚9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段。这时太阳在地球的对面,我们处在阴面,“阴气盛目瞑。”所以,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

    (2)起床的时间

    故宫史料记载:清朝的大臣凌晨3点上朝,皇太子3点起来读书。这是科学的做法。3点至5点是寅时,也叫“鸡鸣之时”。有个词汇叫“闻鸡起舞”。清朝的太监也会在3点冲着皇帝的房间喊:“鸡鸣即起,勤政爱民。”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春主动,立春时风吹树动如同压水井把营养灌到树稍,待春分后暖气到来,嫩芽一夜之间发出来。人与植物同属于生物,对自然界的感应有相同之处。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在每天3点到5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现代“星期天病”就是如此。周日不上班,有人睡到上午10点。3点立春,6点春分,9点立夏。立夏之前没起床,相当于没有经历春天的动,无动无生。《黄帝内经》讲:“无春就无夏。”夏是阳气大放,没有阳气大放就没有精神。因此,早上起床应在3点至5点之间。3点至5点起床天没亮,可以在家里干家务,也可以看书写文章,也可以看电视,待天亮时外出散步。但是,冬天三个月不要轻易外出,必须有太阳才可外出锻炼。晚上睡得过晚或早上起得过晚都会封杀了阳气。既使睡晚了,早5点前也要起,中午补个觉。

    (3)睡觉的空间

    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夏天再热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睡觉。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如果风把这层阳气吹散了,体内还会补充。循环往复淘干阳气,早上起来浑身没劲,面色黄,头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热。可关卧室门开空调把房间吹凉,人冲完澡迅速睡觉。凉爽空气可保持1个多小时,人已经睡着了。如果中间热醒,可再按这个办法做一次。人在睡着时,体温下降。记住千万不能开窗、开空调、电扇睡觉

 

九、传统养生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传统养生就是科学养生,它具有大文化观,涵盖了包括传统国学经典以及中医中药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哲学、心理学等多门专业知识,并在历史性传承的基础上显现出时代风格和广泛的实践意义。

1、传统养生具有唯物辨证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里写道:“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对于迷信鬼神的人不要与他讲科学的道理,因为他的精神世界迷信,对物质身体有反作用,抗拒治病,既使治疗也没有效果。作为经典之作,2000多年前就能提出如此鲜明和正确的观点,体现了辨证和唯物的思维方法,是难能可贵的。

“遵守自然规律,保持平和心态,即时调理身体平衡。”这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三原则。这一思想经2000多年传承,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今天生存在天地之间的现代人仍然需要遵循的法则。例如:“十一藏府取决于胆。”“气以壮胆。”但由于许多现代人习惯于夜生活,长期子时不睡,伤了胆气而患“胆怯”之证,即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三千万人患有此症。而按照顺应自然规律的原则去做,让抑郁症患者坚持亥时之初(21点)睡觉,寅时(3-5点)起床,短时间内就能使症状得以缓解。这正说明,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天地造化的巨大力量是决不可掉以轻心的。

传统养生研究人在时空中的位置,告诉人们如何在动态的时空中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及自身的平衡。如2005年是乙酉年,天运是燥金,秋季三个月是燥金年的燥金时节,对应人体的阳明经、胃和大肠。由于胃和大肠及经络偏燥热,容易引起腹胀、便秘等症。在此时间段尤其是立秋到秋分,吃辣椒、喝白酒会引起人体内燥气横行。反过来立冬之后,吃辣椒、喝适当的白酒有助于补气。

 2、传统养生对于当今人体保健具有指导意义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其理论和方法科学有效、实用简单。对人体的失衡状况乃至一些疑难病症都有其独特而简易的解决办法,彰显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了解这一文化,对于领导干部开阔视野,保持和恢复身体平衡和心态平和,为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发挥更大潜力,是会有一定帮助的。

    通过当代养生师群体长期艰苦的实践,不断验证和诠释,使传统养生理论形成了有别于现代人体保健和营养学的鲜明的风格特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性。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天地的四时变化和阴阳消长,与人体五脏的气血盛衰及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等基本原理,根据五运六气的特点,顺应不同年份、节气的变化,对顾客进行人体平衡状况的辨证和调整,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事物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传统养生的基本出发点是防微杜渐,“不治已病治未病”,针对人们因外界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及起居饮食不当引起的失衡,及时调节,使之身体平衡,刚柔相济,避免出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这就是“节阴阳而调刚柔”。

(3)形神合一的情志观。人的七情是脏腑气血阴阳活动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现。传统养生将精神的安和与形体的强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用“形神一体”的观点指导人们自我调摄,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文化修养,避免和消除不良刺激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调理,将物质身体的失衡与精神、心理的失衡联系起来,结合饮食睡眠、精神疏导乃至音乐手段等指导调养,解决情志失调的问题。这就是“和喜怒而安居处”。

3、传统养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黄帝内经》作为国学经典,延承2000多年,它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现代人们健康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在疾病的预防和人体机能的修复中,依然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文明程度和科学发展水平。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中国古代有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四大发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养生使人们发现,它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我认为,历史终将证明,它对世界的贡献决不亚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十、二十四节气养生


    立春时节话养生
        养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可查阅的资料看,最早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养生经典巨著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的道理。《灵枢?本神篇》里提出,智者养生要做到“三大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心态的和谐,身体的和谐。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主要提倡人应该预防疾病发生,把人体健康的防护线前移,这正是传统养生的智慧和目的。自然气候对人的身体是有较大影响的。故《黄帝内经》将“顺四时而适寒暑”作为养生一大原则。
  一年四季12个月、24个节气。四季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为一年之始,春主动、主生发。立春意味着冬藏结束,万物萌发,故养生的一年之计也在于春。从有关资料看,2008年立春至春分45天的气候特点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时节、冬天的气候,俗称“倒春寒”。立春后,人的阳气开始生发,而“冬天的气候”会抑制这种涌动,易形成肝火内郁。此时如果温补将使人内热上行心肺,脸红口渴,引起感冒发烧。
  在这种情况下,人要特别注意饮食。食物分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这段时间应多吃平性食物,慎吃温性食物。在粮食中大米、小米、玉米面属平性;小麦皮寒肉温,去掉麸皮的精白粉属温性;花生油性平,豆油性温。温热食物还包括辣椒、山楂、木瓜、南瓜、茴香、大枣、鸡肉、羊肉、牛骨、海虾、海参、鹿肉、鲢鱼、白酒等。俗话说:“萝卜白菜保平安。”这段时间人们应尽量吃些萝卜、白菜、藕、白木耳、百合和其它绿颜色蔬菜及水果,有利于清内热。待气候适合人吃温补食物时,进补才有益于健康。(作者系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

      年运节气与养生
     “运气”是人们经常用的词汇,它出自中国古代的气象学。运气学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每年有一个大运,一年分六步气候,四个节气60天为一步气。分别是:一之气,大寒至春分;二之气,春分至小满;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四之气,大暑至秋分;五之气,秋分至小雪;六之气,小雪至大寒。
  运气对人的身体也有较大影响。例如:2007年(丁亥)小雪至大寒的60天气候是“冬行夏令”,即冬天的时节,出现夏天的气候,北京地区大寒之前不下雪,导致人们的阳气收、藏不利,没有为第二年“春生”积蓄足够的能量,削弱了人们的抵抗力。
  2008年,从1月21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时节冬天的气候,俗称“倒春寒”。人们刚刚经过“暖冬”,阳气的收和藏较为欠缺,又面临着“倒春寒”,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此外,春季如果人们不注意起居饮食,疲惫加内热,再受寒感冒,则会直接影响心肺的正常运行。
  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应与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主旋律合拍。春节大年初一进入正月,一年之始做好养生,对一年的健康非常重要。这段时间养生的要领是:外避风寒,内制郁热。春季阳气涌动生起,遭遇冬天寒气困扰,欲发而不得发,形成“阳气郁”,即内热郁于体内,热往外泄,寒乘虚交换于内,使人感冒发烧。郁热借春天上升之势壅于心肺,使心肺不适。因此,这段时间养生应注意三件事:
  一、慎吃温补之类食物,减少内热壅积,特别要慎喝酒。二、注意保暖防寒。古人讲:“病起于一穿一脱之间。”三、早睡觉,以补年前“暖冬”的收藏不足;早起床,促进肝气的生发,与节气相和。

 雨水时节防湿寒
      雨水,是立春15天之后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至惊蛰有15天,分为三候。《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讲:“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五天称之候,三候称之气,六气合计90天为一个季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合计360天为一年。雨水初候河水解冻,鱼开始浮出水面;二候大雁开始由南向北迁移;三候草木开始萌动。可是,由于今年“倒春寒”,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养生应注意下列事宜:
  一、勿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
  二、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三、洗头及时吹干。洗头之后应及时用热风机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
  四、吃食物以平性为宜。今年“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惊蛰时节话睡眠
      今年3月5日至20日是惊蛰时节。惊蛰意味着冬眠的虫开始苏醒。初候桃花开;二候黄鹂鸟在树上鸣叫;三候天上少有雄鹰的踪迹,取而代之是斑鸠的叫声。可是,今年的气候与以往不同。是“春行冬令”,即春天的节气冬天的气候,俗称“倒春寒”。在3月20日春分前,气候变数较大。《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子年这段气候指出:“蛰复藏。”是说冷空气反复袭来,本来苏醒的虫又重新蛰藏,偏冷的气候遏制了春天万物的生发,导致了“阳气郁”的状态。
    人作为宇宙中的组成部分,处于微尘的位置,在这段时间易生内火。为减轻阳气郁形成的内火,人们除了慎吃温性、热性食物之外,在睡眠上也要与季节相和谐。一年有春、夏、秋、冬和二十四个节气,一天也有四季和时节的缩影。3点相当于“立春”,9点“立夏”,15点“立秋”,21点“立冬”。如果一个人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和谐,5点左右可苏醒,即使尚有困意,稍感腰部酸痛,也会起床,一旦下床或在床上静坐,约5分钟疼痛消失。如果强忍不起,疼痛会随时间推移向上蔓延至颈项。5点相当于惊蛰,此刻人体内的气血较旺,人如果处于卧姿则压迫了筋脉,气血受阻便令人筋酸肉痛。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人在春天,尤其惊蛰之后,5点前起床使体内的阳气得以舒发。特别是今年阳气郁,早起床更加重要。如果有人习惯了晚起床,也应在5点前起来,活动半小时再睡个“回笼觉”,可减轻腰背酸痛。
    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学习,回家后以21点睡眠为宜。21点至23点是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此时睡眠使百脉得以休养、滋阴潜阳,为明天的思维、行为储备能量。21点相当于“立冬”,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睡得越晚阳气越受伤害。
从养生角度看,睡眠的质量主要在于时间段,其次才是时间长短。21点至5点,人处于地球的阴面,这8个小时细胞容易得到深层次的休眠。抓紧这个时间段的睡眠,人所获得的精力是其他时间不可比的。劝读者实践一段时间,一旦尝到甜头,就会选择早睡早起的习惯。尤其是青少年,学会与太阳同行,不但身体好、学习成绩好,人也会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