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衡治疗脱发网友群: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45:15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和应试策略(2008-11-01 14:26:06) 转载标签:

现代文阅读

传主

景物描写

苏东坡

江苏

杂谈

分类: 走进高考

 

一个有文化的人,终身伴随的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阅读,可以说阅读现代文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每天都有要从事的一项基本活动。对于高考语文而言,如果说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灵魂,那么阅读就是其脊梁。然而我们发现好多学生面对现代文阅读不知如何下手,答题时乱写一气,得分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随着新课改到来,现代文阅读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值出现加大的趋势,由17分增到25分(江苏22分);二是大阅读的考查内容发生了变化,变成选考了,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是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如何才能提高现代阅读题的分值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2007年高考现代文命题特点

表一:18套试题选料分布、命题形式及赋分情况。

序号

省 

题    

文  

赋 

1

广东

《泥泞》(迟子建)

散文

15分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访谈录

15分

2

山东

《灯火的温情》(叶延滨)

散文

18分

《梦碎雅典》(杨明  马小林)

新闻

18分

3

海南、宁夏

《林冲见差拨》

小说

25分

《叶圣陶在四川》

传记

25分

4

全国卷I

《总想为你唱支歌》

散文

22分

5

全国卷II

《海南杂忆》(茅盾)

散文

22分

6

北京

《湿湿的想念》

散文

18分

7

天津

《雪野里的精灵》

散文

18分

8

上海

有关杭州西湖

散文

23分

9

辽宁

《炉火》

散文

21分

10

江苏

《麦天》(雷抒雁)

散文

22分

11

浙江

《泰山之思》(蔡家园)

散文

18分

12

福建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散文

17分

13

湖北

《日月行色》(骆文)

小说

18分

14

湖南

《忆刘半农君》(鲁迅)

散文

17分

15

重庆

《告别三峡》(赵本夫)

散文

22分

16

江西

《泰山很大》(汪曾祺)

散文

21分

17

安徽

《乡村的风》(许俊文)

散文

22分

18

四川

《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散文

22分

 

表二:新课标高考的四个省份的试卷考点分析。

        选文

考点

《泥泞》(广东)

《灯火的温情》(山东)

《林冲见差拨》(海南、宁夏)

 

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呢?(4分)

考查①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在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考查①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风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查①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考查①

20.第一、第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这两题都考查①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考查“分析综合” ②和“鉴赏评价” ②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究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9.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考查①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考查①②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了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考查了“鉴赏评价” ①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综合性试题

 

从以上表格分析2007年文学作品阅读选文的特点:

①散文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上表列举的2007年的18套试卷中,16套考散文,2套考小说。江苏卷四年都是散文。

②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思考。江苏卷前三年《一幅烟雨牛鹭图》《波兹曼的诅咒》《草堂·诗魂》都是有关文化方面的,而今年选题《麦天》就是乡村生活类的。

③题型相对稳定,命题方式基本上是主观性问答题。除去北京卷和海南宁夏卷、江西卷有选择题外,都是主观表达题。近三年江苏卷都是四题主观题。

④从命题的设计原则来看,尤其是新课标卷,不再是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鉴赏的过程;而是先从分析作品结构上入手了。我们从实验区的题目来看,都是先分析文章开头的作用入手。

⑤考查语句含义题占题目主导位置。几乎每份试卷都涉及到,有的出现两道题。像山东卷就连续考了两题。

⑥语言的品味和赏析。语言的品味和赏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等,这些是文学作品阅读中重点考点。今年考查分析修辞效果的特别多,如江苏卷两年都考到了。

⑦主旨的把握与概括。历年的高考题都有这个考点的相关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向有两种:一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点和中心思想;二是对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这种题目往往是分析文尾语句的含义。

如: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07辽宁卷)

   2、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文字。(07福建卷)

3、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07湖北卷)

 

二、2008年高考应试策略。

现代文阅读,是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高考语文卷中一个重头戏,根据2007年的考题情况以及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认为2008年高考现代文复习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文体意识

抽样第一次市调研测试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得分情况:

(共30份试卷,其中21人选文学类文本阅读,9人选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号    文题

《闲谈古典》

《在热爱的写作中不顾一切》

14

3.2

2.5

15

4

1.8

16

4.8

2.2

17

2.7

3

总 分

14.7分

9.5分

    

从上得分情况可知:(1)选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比较多;(2)文学类文本得分情况比实用类文本得分高。

由上可知,对于选考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心理提前的准备以及相关知识的储备,不可能在考试时再选择的,那时间也不允许的。这就要我们先做好两项工作。

1、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从2007年考卷以及一些专家的谈论中,大家几乎形成共识,那就是2008年选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偏向于散文、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偏向于传记、新闻。既然这样,我们就要掌握这些文体的相关特征。

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1)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2)小说要抓住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①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熟悉情节、人物和环境和人物及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②熟悉小说这一叙事体裁的写法。比如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环境描写的技法、主题揭示的手法等。

③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比如人物、语言和结构等鉴赏方法。

例如:07高考湖南卷小说《日月行色》:

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这个题目是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E。作用则明显的是描写与小说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思考“作用”问题时应联系人物和情节等。

(3)传记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文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

②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新课标模拟题《苏东坡传》(节选)中题目:文本语言具备了传记文学应有的若干特点,请列举出三个方面。

③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④理解“评”与“传”的关系。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其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期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4)明确新闻的特点及其要素

①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②了解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如消息结构包括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如: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

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答: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如:2008年新课标山东省高考模拟题。

   1)这是一篇新闻调查报道,为文段拟出引标题和主标题。

    引标题:                                         

    主标题:                                           

   2)根据本文,请你写出要做好新闻(社会)调查的重要步骤或环节。

答:①拟好调查内容;②选准调查对象;③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④统计调查数据;⑤分析得出结论;⑥写出调查报告。

2、加大文体训练力度,提高对文体的熟练程度。建议:选读《现代散文选读》《传记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小说选读》

3、瞄准考纲要求,达到科学命题。从高考题以及一些地方的模拟题可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情况作出预测:

1)理解语句的含义。

2)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是基础性试题。

3)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

4)探究性试题会成为难点和热点。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系统意识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做不好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我想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

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3)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4)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5)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又如:文中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写场所

(2)垫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3)为下文作铺垫;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

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1)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第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2)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3)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4)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命题: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整体意识。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

第一遍:借助信息,整体感知。通读第一遍时,我们可特别关注一下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写作对象是什么,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第二遍:圈点勾画,确定答题区域。读第二遍时,我们可对文章各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以及重要的关联词或路标性词语等进行圈画,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另外找准题目涉及的问题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第三遍:上下联系,找到答案。这遍阅读时,需要反复琢磨题干,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选择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在选择时一定要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另外必须要联系上下文。

(四)文本意识。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要有瓮中捉鳖的信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词、句、段为命题点。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而考生答题时,往往不是以文章词句为基础筛选作者的观点,而是写出通常人们认为的正确观点,因此而失分的不在少数。这一点主要是要说在理解现代文重要词语、重要句子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考察;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词义句义理解以及整合信息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五)探究意识。08考题中设置探性究试题,是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1、明确两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内容。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具体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具体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处理好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

(1)开放性。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该得到肯定。

①见解力求独到。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A.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篇,给后人提供了永远的精神食粮。在政治上,他屡遭打击,但始终不改其志,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B、人们无不期望苏东坡能青云直上,济世为民,但是,苏东坡知道,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生性放达的自己。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只愿“沧海寄余生”,于是成就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的苏东坡。伟哉,苏东坡!

②观点力求深刻。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力避求同思维,多用求异思维;不要面面俱到,但求一点深入。

如: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怎样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2005年广东省高中必修阶段测试题)

(2)限制性。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那种忽视题目要求的答案必然会被打入“冷宫”。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①关注显性信息。这里所说的显性信息,主要是指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
例: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

这道题目中的限制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题区域: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段落;②答题内容:修辞手法;③答题方法:要用比较法(从“更”字可看出);④答题指向:要说出哪一段更精彩,而不是说出哪一段更不好(从“喜欢”两字可看出)。

(1)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神态。
     (2)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上述两则答案都没有在“比较”中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段”的理由。

更喜欢第一段。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烟雨中老牛的神态,和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相比,更具有一种静态美。
    或者:更喜欢第二段。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了一幅动态十足而又和谐的画面,和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相比,更具有一种动态美。

②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于题干中需要考生挖掘的有关答题要求的信息。如果对这些隐性信息视而不见,也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其中“联系本文”四个字就非常重要,它告诉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为辐射源。“本文”(《文赤壁》)主要是赞扬苏东坡落难而不落志的旷达情怀的,考生组织答案时就应围绕苏东坡的乐观豁达这一中心。如果大写特写苏轼多才多艺,如说他文比韩愈、柳宗元,诗比黄庭坚,词开豪放一派,书法列宋代四大家,绘画堪称一绝等,岂不是谬以千里?

3、优化探究题的设计和指导答题方法。既要明确考查的点,又要明确如何答题。做到教与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探究性性试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例如: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调研题(B)实用类文本阅读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是这样设题“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12分)

答案示例:我认同第三种观点,这样写可以详略得当地表现主题(表明观点,2分)。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是为了赞扬赵宏博受伤半年后又站在冰面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使文章所要表现的永不放弃的主旨贯穿全文(分析“赵宏博”的细节,3分)。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是为了后文作铺垫,表现出她受伤的严重性,突出她后来选择重新开始表演的决心,永不放弃的精神(分析“张丹”的细节,3分)。全文描述详略得当,将赞扬永不放弃精神的主旨贯穿全文,承上启下(提法不当),自然而有说服力(能联系主旨,1分)。另外语言表达可得2分,总得分11分。

(六)规范意识。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这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这里我介绍两种方法。一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二是近年常考“作用”题,这样的题目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尤其注意语言修辞的作用:

①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②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③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不同的修辞,其作用和修辞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运用比喻,是为了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对比,是为了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运用排比,是为了增强文章气势,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文中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深意。运用夸张是为了深刻、生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2004年北京高考卷《痛哭和珍》第19题:

作者在痛苦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这个题目第二个问时,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回答: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