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大医院治疗费用:国学论坛 :: 观看文章 - 四 川 方 言 词 义 考 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3:08
四 川 方 言 词 义 考 释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有很密切的关系。王力先生曾经多次说过,汉语史研究有两种材料,一种是死的材料,这就是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一种是活的材料,这就是各地的方言。朱德熙先生提出,要把横向的汉语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汉语的比较研究与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本文拟就部分词语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大家。

挨:[ngаi14]本义是以手击背。如《说文•手部》:“挨,击背也。”《广雅》:“挨,击也。”四川方言有以下引申义:1、依次序。《蜀方言》:“依次曰挨。” 例如《明实录•洪熙实录》:“挨次给假回还原籍,省亲祭祖。”四川方言还说:“一个一个地挨着走。”2、拖延时间。例如《水浒传》:“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四川方言还说:“他们常常挨到月底才开始做。”3、接受,遭受。例如关汉卿《窦娥冤》:“这无情棍棒,教我挨不的。”四川方言还说:“我在挨打之前,就挨老师的批评了。”

漮:[k’ang14]盖住,遮住。四川方言说“漮住”、“漮上”、“漮好”、“漮锅盖”等。“漮”本来是空、虚之义,《尔雅•释诂》:“漮,虚也。”郭璞注云:“《方言》云漮之言空也。”《方言》卷十三:“漮,空也。”郭注:“漮窘空貌。”清代戴震《方言疏证》:“康各本作漮。”[1](P281)《说文•水部》:“漮,水虚也。” 段注:“《尔雅音义》引作‘水之空也’。康者,谷皮中空之谓,凡从康之字皆训为虚。”[2](P592)字亦作“康”,例如《诗•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酌彼康爵。”郑笺云:“康,虚也。”又如《淮南子•天文训》:“十二岁一康。”高注:“康,盛也。清庄达吉校:“按《太平御览》康作荒,下有注云:‘蔬不熟为荒也。’”[3](P1219)字又作“槺”,例如司马相如《长门赋》:“委参差以槺梁。”李善注:“《方言》云:‘康,虚也。’”后来由“空、虚”义引申为“盖”。例如《蜀语》:“盖曰康。”“漮”本字当是“弇”,清王筠《文字蒙求》:“古南一险二切,盖也。”[4](P77)例如《墨子•耕法》:“是犹弇其目而祝于丛社也。”后加“手”部成为“揜”,《说文•手部》:“自关以东谓取曰揜,一曰覆也。”段注:“按许所据《方言》盖作揜。”[2](P605)例如《礼记•檀弓》:“广轮揜坎。”

篾:[mi55]小。读若米,四川方言说“人篾”、“篾娃儿”、“篾乖”。“篾”从竹,蔑省声。本义是薄竹片。《方言》卷二:“木细枝谓之杪,江、淮、陈、楚之内谓之篾。”郭注:“小曰篾。”周祖谟《方言校笺》:“篾,戴本作蔑。”[5](P12)三国李登《声类》指出:“篾,蔑也,今中国蜀土人谓竹篾为籩也。籩音弥。”[6](P37)“蔑”字,《说文•苜部》:“蔑,劳目无精也。”段注:“目劳则精光茫然,通作眯。引伸之义为细,如木细枝谓之蔑是也。”[2](P152)“篾”本字当为“笢”字,“笢”与“篾”音近声转。《说文•竹部》:“笢,竹肤也。从竹,民声。”“笢”即竹外青篾,声转谓之“篾”。例如《诗•顾命》:“敷重篾席。”和唐彦谦《蟹》:“篾篓挑将水边货。”引申为细小、轻微,例如扬雄《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四川方言称“最小的孩子”为“蔑个拉”,字又写成“米各达”、“米疙瘩”等。

舔:[ngia14]用嘴舔食物,本义是以舌取食。四川方言说“舔碗”、“舔碗匠”、“舔屁股”、“舔肥”等。字又写成“舓”、“舐”、“咶”、“狧”等。“舔”字不见于《说文》,《字汇》云:“舔,以舌取物。”“舓”是“舐”的本字,《说文•舌部》:“舓,以舌取食也。或从也。”段注指出:“或从舐,或从狧。”[2](P91)例如《宋书•符瑞志上》:“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舓之,遂有天下。”后来作“舐”,例如《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在外者半。”又如《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又《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殚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字又作“咶”,例如《后汉书•邓后传》:“梦及天而咶之。” 字亦作“狧”,例如《汉书•吴王濞传》:“狧糠及米。”

争:[tsэng55]差、欠。四川方言说“争账”、“争钱”、“争点儿”等。金文字形,争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本义是争夺,《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争,彼此竞引物也。”例如《墨子•公输》:“争所有余。”唐宋时期“争”可以表示相差,由相差引申为差、欠。例如杜荀鹤《自遣》:“百年身后一丘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代陈亮《又甲辰秋书》:“亮二十岁时,与伯恭同试漕台,所争不过五六岁。” 巴金《兄与弟》:“争账还钱,又不犯王法。”

鲰:[tsou53]脾气古怪,心胸狭小。四川方言说“人鲰”、“脾气鲰”、“鲰人”等。字又写成“邹”或者“奏”。例如《说文•鱼部》:“鲰,白鱼也。”段注:“鲰是小鱼之名,故小人谓之鲰生。……《汉书》‘鲰生教我。’服虔曰:‘鲰音浅鲰,小人貌也。’浅鲰,汉人有此语,通作‘邹’,《释名》‘奏者,邹也。邹,狭小之言也。’”[2](P613)例如《史记•货殖列传》:“鲰千石,鲍千钧。” 张守节《正义》:“鲰,谓杂小鱼也。” 引申指浅陋;愚昧;小。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鲰生说我。”服虔注:“鲰,小人貌也。”又如《史记•留侯世家》:“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又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叹鲰生不才,谢多娇错爱。”

参考文献:
[1]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2]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3]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周祖谟.方言校笺及通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6]张慎仪著.张永言点校.读方言新校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