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中医院电话:必修二7---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7:48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阅读提示:在这段话中,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渡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说明列宁已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不同意。因为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这一新情况,并招致广大农民的不满,工人开始罢工,士兵发生哗变,国内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必须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弦更张。

    【自我测评】

    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做一比较。你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表格、知识结构图表等。    

答案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是如何做的?

  答案提示:以上材料反映了: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2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答案提示: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2.结合毛泽东的这段话,谈谈你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

    答案提示: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时认为,苏联通过“剥削”农民来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做法有失公允,也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不可取。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富农阶级被消灭,个体农民变成集体农庄庄员,分散的小生产变成集中的大生产,农业成为直接听从党政机关指挥的部门。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实现集体化后,国家从农民手中征到的粮食不断增多。没有再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运动的必然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使千百万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本可以避免的苦难与死亡。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徙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自我测评】

    1.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

    答案提示:以上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做出了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评价又不够全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造运动,它闯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对农民小私有权的剥夺,农业集体化、农民缴纳“贡税”,成为20世纪苏联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

    2.学完本课内容后,你对斯大林模式有什么认识?从当时的形势和长远发展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首先,这一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像的。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El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但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非常明显。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仔细阅读下表,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历史信息,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上表中,你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

    (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

(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有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煤钢产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不少,机器制造业水平更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煤钢石油生铁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汽车和拖拉机等机器制造业增长明显。

    (2)从上表中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较快,铁路和棉织品等轻工业发展较慢,几乎停滞不前。

    (3)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的情况和凭主观意志的冒进行动。

                3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答案提示:赫鲁晓夫从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把原来52个中央专业部精简到25个,裁减90多万行政管理人员。经济管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改革为块块管理,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项改革改变了高度的集中管理,但又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地区本位主义,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率下降的趋势没有扭转,反而加剧;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大规模开垦荒地(处女地);此外还推广种玉米,搬迁农学院等改革。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有盲目冒进的现象,但总体上促进了苏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

    2.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  存在70多年且惟一能与美国实力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解体了,其解体原因是复杂的:历史原因:(1)长期以来形成的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其在国际竞争的进程中停滞不前,陷入经济困境难以自拔。(2)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

    近因:(1)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改革进程中的操作问题,仅从宏观方面看:经济改革不得力,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在此形势下又大张旗鼓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造成政治、经济局面的失控。在激进改革派的推动下,急于求成而进。然而70多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却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扭转的。(2)美国及西方长期渗透、推行和平演变的作用。

    【自我测评】

    1.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

    答案提示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

    2.学完本课内容,你觉得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吸收什么经验和教训?

    答案提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行改革;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与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科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

    答案提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有哪些共同原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各国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各国利用新技术;相对和平的环境。

    启示: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经济改革,调整政府政策,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

    2.欧元的产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可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解答。

    3.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轮番而至的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同其疆域面积有一定的联系,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无论在大国小国都存在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大体一致,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联成一片,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客观要求,组建超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体。

    【自我测评】

    1.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中的重大史实。

    答案提示: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l957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l967年7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及煤钢共同体主要机构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l971年,被后人称作“维尔纳计划”的方案得以通过,欧洲统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l973年,欧共体接受了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l981年希腊加入,l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成员国国会相继批准的《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三国加入,l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

    2.谈谈你对欧洲走向联合的看法。

    答案提示:可能有表示赞同的——认为欧洲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需要同欧洲其他国家加强联系,进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也有可能表示反对的——认为要保持各国在欧洲的独立自主,保持民族特色,就不能与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联合。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答案提示: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

    (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向?结合所学的知

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答案提示: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超级大国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

           2.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情况。

    答案提示:东盟国家是中国友好近邻,中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建立外交关系,并于l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近几年来,中国同东盟关系顺利发展,高层往来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l997年l2月,江泽民主席出席东盟一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议,并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单独会谈。双方发表了((中国一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一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向和指导原则。1998年12月,胡锦涛副主席出席在河内举行的第二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l999年11月,2000年ll月和2001年11月,朱镕基总理出席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三次、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和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

    中国与东盟之间高层政治往来频繁。2001年来访的东盟国家政要有: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萨拉胡丁(4月24日一29日)、总理马哈蒂尔(2月26日一27日、lo月20日一21日)、泰国诗琳通公主(2月、8月)、总理他信(8月27 13—29日),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谢辛(3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10月29日~31日),老挝副总理兼外长宋沙瓦·凌沙瓦(4月16日一24日),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5月15日),新加坡总统纳丹(9月12日一21 13)、内阁资政李光耀(6月7日一l2日),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11月30 13—12月4日)、国会副主席梅叔麟、武庭炬(7月、8月)、副总理阮功丹、阮孟琴(10月、ll月)。2001年,中方领导人出访东盟的主要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缅甸(12月12日~l5 日),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李鹏访问柬埔寨(5月18日一27日)、文莱(5月21 日一23日)、越南(9月7日一l0日),朱镕基总理访问泰国(5月l8日一22日)、印尼(11月7日~ll日),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新加坡(11月18日一23日),胡锦涛副主席访问越南(4月19日一22日)。此外,江泽民主席会见了来华出席APEC会议的新、马、泰、菲、文、印尼六国领导人。

    2001年,我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416.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我出口183.9亿美元,增长6.9%l进口232.3亿美元,增长4.7%。贸易逆差48亿美元,增长0.1%。东盟与我互为第5大和第6大贸易伙伴。

    2.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答案提示:时间上,欧盟早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成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性质上,欧盟既是政治组织也是经济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组织。欧盟的组织较为严密,北美自由贸易区较为松散。

    3.通过网络查阅2001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领导会议在中国上海召开的情况。

    答案提示:APEC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承力,2001年APE C会议是我国在新世纪伊始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它给我国在新世纪巩固和发展与APEC各成员的关系,加深与它们的经贸往来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承办此次会议,还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向前发展,并使之成为我国向全世界展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1年APEC年会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2001年APEC年会议题:加强能力建设,开拓未来发展机遇,使各成员从全球化和新经济中受益。促进贸易与投资,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多边贸易体制。为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中国举办2001年APEC年会的意义:中国作为这次会议的主办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从APEC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会议的主题和议题,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推进APEC的进程,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向亚太展示中国,也让中国更了解亚太,把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利用东道国的便利,让与APEC开放领域相关的国内各部门、行业充分了解情况,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战略和政策。上海作为中国濒临太平洋的国际港口都市,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具有各方面良好的条件,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国政府选择上海举办2001年APEC年会,可以更好地对外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和经济发展水平,便于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上海更可以利用此次机会,对外展示和宣传自己,进一步提高城市水准,改善投资环境;抓住会议带来的可观商机,推动对外经济合作,让经济界、企业界从中获益,使上海的经济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

    【自我测评】

    1.你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同一区域的国家更易密切合作。其次,各国竞争加强,为增强本国实力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最后,国力强大的西方大国也倾向于建立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除课文中所列举的区域经济组织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吗?请具体介绍一个区域经济组织给大家。  

  答案提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等。

    【材料阅读与思考】

    (1)材料一、二、三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向区域集团化发展。

    (2)材料四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种趋势?

    答案提示:经济全球化。

    (3)材料三中,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亚太经济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使这一地区的合作有了美好的前景。没有中国的参加,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

               3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你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参见(五)“历史问题注释”中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

    答案提示:可从多角度分析。例如,对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等方面的影响。

    3.结合时事,你认为非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答案提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市场体系不完善,投资和储蓄率低,外债负担沉重;地区冲突不断;大国干涉等等。

    4.如何正确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答案提示: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等。

    【自我测评】

    1.试写一份“申请资金援助报告”给世界银行集团,以此来解决你身边的某一问题。

    答案提示:略。

    2.写一份呼吁保护地球环境的倡议书或做一份反映环境问题的海报,以宣扬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提示:略。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回答: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请结合上面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提示:反映问题: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评价: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全球性技术,占据主导地位,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